給予
[印度]奧修 林國陽 譯
當你與別人分享你的喜悅時,你並沒有幫任何人創造出一個監獄,你只是給予,你甚至不期望對方的感情,因為你的給予並不是想要得到任何東西,甚至連感激都不想得到。你之所以給予是因為你太充滿了,所以你必須將它 給出去。
所以如果有人感謝,你也會感謝那個人,因為他接受了你的愛,他接受了你的禮物,他幫助你卸下了你的重擔,他允許你將愛的禮物灑落在他的身上。
你分享的越多,給()予的越多,你就擁有的越多,這樣它才不會使你成為一個吝嗇的人,才不會使你創造出一個新的恐懼說:“我或許會失去它。
(摘自《智慧金塊》)
無法償還的是無價的
黃 湘
人類祈求正義,要求懲惡罰罪,但痛苦沒有權利要求用別人的痛苦來補償,能通過那種手段補償的只是仇恨。痛苦因而成了現實世界中無法消泯的東西,這迫使它向精神世界昇華。
仇恨使人變得狹隘,痛苦卻使人變得寬容。痛苦使人變得憂傷,但同時一種柔軟而堅韌的信念使我們永遠有夢,夢想又使生活回歸羞澀與質樸。
海德格爾打比方說:壺借助空無進行容納。借助自己的空無——虛無,壺進行容納並贈送水和酒,壺在獻祭時的傾注水酒能把世界變成一個神聖的世界。
正因為生活()中有了無法償還的痛苦,心靈才比原先真正多出了一些東西。無法償還的是無價的。
(摘自《讀書》)
家在心中
徐靜靜
為了家,男人才從女人的眼睛裡認識自己,女人也在男人的眼睛裡認識自己,從而確認自己對於家所具的意義和充當的角色。一種說法是,女人的最高職業是愛情,男人的最高職業是事業。還有多種類似說法,比如女人是通過走向男人而走向世界,而男人是通過走向世界而走向女人。這種說法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女人有點直截了當,直指生活目標,而男人轉了彎子,迂回了一圈,但到底還是與女人殊途同歸。
殊途同歸如每天早上,
家本質上是精神的融洽,氣氛的和諧,否則就只能稱之為住處。如果彼此心心相印,即使天各一方不能同住一處,也稱得上是家的擁有者,
(摘自《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