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切的根源
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一幅黑漆漆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裡立即“咯登”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觸黴頭,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了這個倒楣的棺材。於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漆漆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一開始心裡也“咯登”了一下,但轉念想:棺材,棺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才”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鴻運當頭了,一定高中,於是心裡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湧,
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有一個著名的“ABC情緒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及他對生活情境的評價與解釋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過當事者對該事情的評價與解釋以以及對該事情的信念(Belief)這個橋樑,最終才決定產生什麼樣的結果(Consequence)。
第一個秀才之所以名落孫山(C1)是因為他考場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為情緒不好,情緒不好又是因為他看到令他感到“觸黴頭”(B1)的棺材(A),另一個秀才之所以金榜題名(C2),是因為他考場上文思泉湧,而文思泉湧是因為情緒高張,情緒高漲又是因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頭”(B2)的棺材(A)。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跳樓,
所有的一切皆應證了艾利斯的理論,同樣的前因常常會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因為人們對同樣的這個“前因”評價與解釋完全相反。也正如叔本華所說,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對某一客觀事物,你有什麼樣的看法,
由此,我們似乎能發現一些成功的規律:真正決定事物結果的根源並非該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自己對該事物的信念、評價與解釋。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權對該事物做出不同評價的我們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們可能無法掌握風向,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風帆;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情,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情。
讓我們不再抱怨,因為,我是一切的根源!
下雨
小時候聽過一個笑話,一直記著,但是一直也沒弄明白那其中的玄妙。說是有一個傻子,低著頭在雨中走,慢騰騰地,就那麼在雨中走。路人頭上頂著各式各樣的雨具或者權充雨具的東西急急忙忙地從他身邊跑過,
有一次,我和三個成功人士偶然流落到了同一個荒島上,就拿這個笑話請教他們:你們認為這個傻子究竟是不是很傻呢?這三個人剛剛烤幹了他們的衣服,心情舒暢了一點,再加上我剛剛給他們每人送上了一塊烤得噴香的山羊肉,承蒙他們的耐心,就給了我一點意見——如果不是在荒島上,這樣的意見拿一塊山羊肉恐怕是買不來的。
第一個人是某大型企業的董事長。他表情莊嚴地說:據我所見,這個傻子並不是個傻子。傻子為什麼不快點跑呢?因為他是個懶人,
第二個人是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代表這個社會知識與財富二元的完美結合,他稍微思考了一下,用推究的口吻說:我想,傻子大概是沒有學過二元方程式吧,像這樣簡單的時間和雨量的二元算式只有文盲才不懂,我看他不是傻子,是文盲。
第三個人我倒是沒有弄清楚他的身份,看那兩個人對他畢恭畢敬的樣子,當非凡類。他聽了前兩人的回答後,輕輕搖了搖頭,面色凝重地說:傻子提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啊,前面也在下雨,我們無處可逃。傻子不傻,他是先知啊。
這三個人的回答當然令我受益匪淺,但是因為我跟他們說話的時候,一直弓著腰,所以不由得覺得他們的回答裡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
恰在此時,又有三個人也流落到了這個荒島上,他們是草根的一族,見到有火,並不避諱什麼,脫光了衣服就來烘烤,也不等我邀請,就吃光了剩下的那些山羊肉。我等他們安頓好了,就拿同樣的問題來問他們。三個人一致認為這確實是個傻子,其中一個人說:如果不是傻子,至少也應該拿一個什麼東西當雨具頂在頭上吧?另一個人說:他如果不快點跑到前面,怎麼知道前面是不是在下雨呢?第三個人說:下雨了,他也不想著快點回家收衣服,還慢騰騰地在雨地裡走。
這三個人的回答使()我們的討論熱鬧了起來,有人還得出一個結論:假如前面有躲雨的地方,不如跑快點去躲雨,但是假如前面一片曠野,再跑也不過一身濕,還不如像傻子一樣悠著點。
這樣講了一陣笑話,天上真的下起雨來,人們立刻躁動起來,紛紛站起身,四散奔逃。我在後面大聲叫他們停下:喂,這裡是個荒島,沒有躲雨的地方,不是說好了悠著點的嗎?
有人情急之下給我撂下一句:嗨,老天在下雨,我們總得幹點什麼表示知道了吧?
直到現在,我仍覺得,那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有人還得出一個結論:假如前面有躲雨的地方,不如跑快點去躲雨,但是假如前面一片曠野,再跑也不過一身濕,還不如像傻子一樣悠著點。這樣講了一陣笑話,天上真的下起雨來,人們立刻躁動起來,紛紛站起身,四散奔逃。我在後面大聲叫他們停下:喂,這裡是個荒島,沒有躲雨的地方,不是說好了悠著點的嗎?
有人情急之下給我撂下一句:嗨,老天在下雨,我們總得幹點什麼表示知道了吧?
直到現在,我仍覺得,那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