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哲理故事

博士

博士

一個孩子從小喜歡讀書,他八歲的時候眼睛就深度近視了,他讀的書不僅比同齡孩子多得多,甚至比起許多大人來,也有過之無不及。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大家都稱他為“小博士”。

後來,他順理成章地考上了重點中學。

後來,他順理成章地考上了名牌大學。

以後的道路仍然是順理成章,他先考上了研究生,而後又考上了博士,他的考試成績十分優異。

然而進入社會以後,他卻鬱鬱不得志。

單位分配給他的工作他不是做不來,就是不屑做,人際關係也十分緊張,心情也非常敗壞……

高不成,低不就,到了最後,他反而失業了。

他到許多地方應聘,但是沒有一家公司願意聘用他。

“我從小就聽人說知識就是力量,為什麼我知識多卻反而喪失了力量?”

一怒之下,他把所有的藏書都付之一炬。

他決定跟知識劃清界限,他借錢開了一個小飯館,每天與鍋碗瓢盆打交道,所幹的事情與多年來讀過的書根本沒有關係。

生活雖然並不()是特別理想,卻也比那段求職的日子開心和充實得多。

知識是一顆西瓜,而書本只不過是西瓜皮,有的人啃了一肚子別人吃剩的瓜皮,以為那就是甜美爽口的西瓜,而有的人則被別人扔下的西瓜皮滑倒了。

這位博士的誤區就在這裡。

運動與寧靜

一個運動員跟一個老和尚辯論。

“生命在於運動。

運動員大聲吼道。

“生命在於寧靜。”

老和尚低聲說道。

“寧靜就是懶惰!”

運動員振振有詞。

“運動等於浮躁!”

老和尚毫不相讓。

“寧靜是一潭死水!”

“運動是一陣黑風!”

……

對於生命的本質,他們二人吵得不可開交,至今仍然各執一詞,誰也無法說服對方,讓對方接受自己對於生命的定義。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完全放棄爭吵,因為生命既在於運動,也在於寧靜。

一朵悄悄開放的花,是一種美麗;一隻匆匆飛過的鳥,也是一種美麗。

撕書的人

人們都去問大師:“你怎麼能讀那樣多的書?你又是怎麼把它們牢記於心的呢?”

大師答道:“那是因為我讀書的方法跟你們不一樣,你們讀書是藏書,而我讀書卻是撕書。”

人們更加迷惑了。

大師接著說:“藏書的人對書都有一種依賴思想,覺得用的時候隨時可以拿出來,正因為此,就不認真讀,讀書倒像是給別人做樣子。

而我正好相反,我知道當我用書的時候,可能那本書並不在身邊,或者由於時間緊迫,我無法及時找到那本書、那一頁。

所以我每讀新的一頁時,都把它撕下來,隨身帶著,反復看,反復悟,直到完全消化吸收之後,我就把它燒掉。

燒掉的只是書的外形,而不是書的精髓,書的精髓已經跟我融為一體。

所以藏書不如撕書,藏書是為別人,撕書卻是為自己。”

大師的話讓我反復思量,特別是當我為自己收藏了“真理”、“美德”、“藝術”或者“愛”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都會把它們“撕”了,燒掉。

我把它們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