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
人們都有一種趨成避敗的心理。
渴望成功者屢見不鮮,真正的成功者卻屈指可數。
有的人一生敗績累累,有的人先成後敗。
能夠總體把握,讓成功成為自己人生基調者更是鳳毛麟角。
此時成功並不意味著彼時成功,此地成功並不意味著在彼地成功,有時候就連這一次的成功也會成為下次失敗的原因。
自身目標過於遠大、外界環境過於險惡、人事關係過於複雜、……這一切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然而無法忽略的一個事實是,許多成功者、帶著更加遠大的人生目標、面對著更險惡的環境、周旋於更複雜的人事關係,
與此相反,那些失敗者面對過許多別人做夢都不敢想的大好機遇,卻連一個小小的目標都未能實現。
同樣的際遇,攤在不同的人身上,其結果千差萬別。
可見決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外界,而是自己。
而自己的問題,無非是一個怎樣面對人生、面對機遇、面對成敗的心態問題。
把失敗歸咎於偶然,歸咎於外界,抱怨造化不公,這是求得心理平衡的一條捷徑。
造化誠然有其不公之處,因為它不按我們的願望和需要而設計。
然而事實並非全是如此。
假如換一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實情形。
失敗了要多想想到底是自己身上存在著的哪些毛病、哪些必然因素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如果不從自身尋找失敗的原因,而一味怨天尤人,那無異於緣木求魚。
怨天尤人的壞處有兩個,一是容易推卸自己的責任,養成一個拒絕自省的惡習;另一個壞處就是容易把自己逼進宿命的怪圈,太多“我會失敗”的心理暗示,必然會使你自暴自棄。
好好想一想吧,不論機遇多麼不好,你失敗的原因,都可以在你身上找到。
假如出現萬一情況,你的某一次失敗完全是由於偶然因素造成的,那證明你根本就沒有失敗,你不妨放下手來,微微一笑,反正已經盡力,你雖敗猶榮。
與其沉緬於怨天尤人,還不如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改變自己,
咀嚼失敗、反芻失敗並不能代替成功,然而它可以避免以後可能出現的種種失敗,它是成功的起點。
擁有了面對()失敗的良好心態,你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只是成功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把成功看得太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你的成功雖然有著個人奮鬥的必然,但是其中也包含著許許多多偶然。
因為你的生命本來就是一個偶然!
不要太早亮出底牌
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電腦高手來到一家大公司求職。
他下定決心,跟人事主管面談工資時一定要獅子大開口。
他給自己定的底價是月薪一千元,低一分錢都堅決不幹。
人事主管坐在那裡仔細聽他的陳述,他說完之後,主管告訴他:“最近公司不太景氣,
大學生心裡格登一下,他想說:“最低也不能低於九百!”
但是話到嘴邊,他又咽了回去。
這時候主管接著()往下說了:“最近公司不太景氣,一個月只能給你一萬元的工資。”
這是發生在一位朋友身上的真實故事,它給我的啟發甚大。
人生就是一場討價還價,跟人討價還價是這樣,跟命運討價還價也是這樣,無論對面坐著的什麼人,你都要拿出超常的耐心,千萬不要早早亮出你的底牌!
執著的夜行者
一個夜行者失足跌進一個深坑裡,他掙扎了很久,弄得滿身滿嘴都是沙子,他才爬了出來。
“幸虧我命大,不然非死在裡面不可!”
他心裡想。
他繼續趕路,邊走邊抖身上的沙子,身上的沙子抖完了,
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發現從他嘴裡吐出去的沙子全都亮晶晶、黃澄澄的,原來那都是金砂,他是跌進一座金礦裡面去了! 他趕緊往回跑,想重新找到那個深坑,但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他也沒有找到。
如果在那個坑裡多呆一陣,一直呆到天亮,那該多好啊,他追悔莫及。
從此以後,他迷上了尋找金礦,他在那一帶挖了許多坑,但裡面只有沙子,沒有黃金。
後半生,他一看見坑就戀戀不捨,有時候還忍不住下去看看裡面有沒有金砂,他覺得所有的坑都像金礦。
但是他再也沒有遇到過金礦。
他非常失落,他的失落持續了整整一生,他是帶著這種失落鬱鬱而終的。
他太執著于黃金了,
只有極少數坑可能是金礦,而更多的坑裡什麼也沒有。
就像苦難,它能使()人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被它毀滅了。
既然對成功我們都能抱著隨遇而安的心理,那麼對於也許能帶來成功、也許除了毀滅什麼作用都沒有的苦難,我們為什麼不能隨遇而安,偏偏要去執著追求呢?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病態心理。
更加病態的是這樣一些人,挖一個大坑,把別人推了下去,還振振有詞地告訴他們:我這都是為你好,我把你送進了一座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