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經常聽到也一句話這樣說: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大概就是自己特別想要追求的東西沒得到,心裡的滿足欲得不到滿足,讓其戀戀不忘。
這種感覺時常在感情中發生,一個異性追你很久很久,對你很好很好,然後你感覺這人還不錯就答應了,但當你發現答應TA之後,TA反而沒有那麼用心的對你了,你心裡就會很不舒服,其實這跟這個效應是一樣的道理。
沒追到你時就代表著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沒有滿足TA的滿足欲,等追到之後就會覺得“任務”完成了,
就不會再那麼用心的對待你了,這其實是很普遍的現象,這並不一定代表TA不喜歡你了或者移情別戀了,只是這是人們的一種特性而已。我想人們常說的“喜新厭舊”大概也是這種特性的表現之一。
這種求而不得的心理,也有類似的專業實驗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Litt等人為我們揭示了當追求渴望的目標未能實現時,我們繼續追尋其的動力會增加,但對其的喜歡程度卻會減少,也就是說失敗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討厭原本喜歡的東西。
研究招募了60名被試隨機分為兩組,成功組和失敗組,在實驗的最初主試給每人25代幣(代幣只在遊戲中有用,並可以在遊戲結束後兌換超市可用的禮券)。首先測量成功組用代幣交換10種獎勵(其中包括P和P’)的意願程度,
結果表明被試的意願在這10種獎勵上無顯著差異(即平行獎勵)。接著進入遊戲,在第一個謎題後被告知獲勝並得到了獎勵P,接著進入第二個謎題,同樣也被告知獲勝並獲得了25代幣。這時主試給他們提供一個將獎勵P換成Q的機會(Q和P, P’價值相同)。 失敗組同樣首先測量用代幣交換10種獎勵(其中包括P’,但不包括P)的意願程度。接著進入遊戲,在第一個謎題後被告知失敗不能獲得獎勵P,但獎勵P可以給予願意付最多代幣的人,接著詢問被試願意付出換取P和P’的代幣數。接著第二個謎題,被試被告知獲勝並獲得了獎勵P和25代幣。這時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用P換成Q。
結果顯示,失敗組比成功組願意花更多的代幣換取獎勵P,
表明他們更想得到P。然而他們也在遊戲的最後,更多的用獎勵P換取Q,表明他們對P的喜愛少於成功組。也就是說,對於求而不得的東西(比如P),人們會更加想要得到,但是得到了後,卻更容易把曾經想要得到的東西換成其他的,對這個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反而不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