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很多勵志的語錄值得我們80後一代學習回味。分享論語裡的經典勵志語錄:
01 三思而後行。 《論語》 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0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03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04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0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0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
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要跟別人墮落下去。孟子的母親因為怕孟子受到壞鄰居的影響,連搬了三次家;杜甫寫詩自我誇耀“李邕求識面,王翰願為鄰”,都說明了這種“榜樣的作用。 0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08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09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論語》 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 多行不義必自斃。 《論語》 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11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2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幹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 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7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 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藉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 不該幹的事,即使很想去幹,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
壞了大事。 22 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 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juzi/yulu/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