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作者:達達令
夜裡收到一條私信,一個姑娘告訴我,說家裡催她結婚都快要把她逼瘋了。她沒有辦法反駁父母,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於是問,那你有沒有試著跟家裡好好溝通這件事情,我覺得現在年過30歲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萬不能勉強自己啊……然後,這個女生給我回復,我去年剛畢業,工作還不到一年。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身邊一群人向我請教問題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實習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覺得好恐慌;我快要25 歲了,從來沒有過男朋友,也找不到男朋友,
看著這些雜亂無章的提問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腦海裡,我試著坐下來平靜一下我的情緒,然後問問我自己。我突然發現自己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而且我如今也走在這條焦慮的路上,只是我從來不會刻意渲染這種恐懼感。
我想說說我一年前的焦慮。因為是在互聯網行業工作,我每天看到的業內新聞都是無數個90後典型創業先鋒出來做演講,他們口口聲聲告訴你“我們的資本就是年輕”或者“90後就是牛,你們永遠黑不完”一類的。於是,你看到他們一個個成為CEO,
張愛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當年一樣年幼無知的少男少女,我自己也曾經陷入這個詭異的怪圈中。夜裡睡不著的時候,想著我身邊的朋友都出國去了,都看世界遊玩去了,都結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學都成為一個個叫得上級別的人物了,而我自己還窩在這個租來的小屋裡……想完以上種種之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這輩子過得真失敗。這種思維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時候,還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
有天,我讀到了吳曉波的一篇文章,他寫了幾個人的故事,比如名滿天下的畫家及雕塑大師羅丹,是一個整天埋頭於畫室的孤獨老人。所以,作者的結論是: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這句話觸動了我,我開始把精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不再一味地拿一個不可複製的他人的成就來刺激自己。
高中那年我寫了一篇小說,本來是打算投稿給當時很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心裡期待著哪怕能拿個優秀獎也好。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韓寒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那一篇《杯中窺人》的文章後,我一個人窩在被子裡哭了很久,然後起床把寫好的手稿撕掉了。因為我覺得跟韓寒、郭敬明這類天才相比,我這輩子即使用盡全力,我的文學夢也是不會實現的了。
然後回到今天,這一年我27歲,我的第一本書籌備完畢,陸陸續續有很多的出書邀約在等著我。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圍人都說,“你好厲害!”而我很慌張,這種慌張不是因為我害怕別人的讚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給別人一種錯覺——我輕而易舉地就這麼出書了。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時間在電腦前;我知道自己會把時時刻刻在腦子裡思考的各種事情都儘量記錄下來;我甚至在青春歲月裡一度因為想問題太多,患上了抑鬱症。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rsganwu/17626.html
這些事情,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於是身邊的朋友覺得我這個機會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簡單至此。
我以前總是害怕來不及,覺得青春時光好像要沒了,很多人生願望我要錯過了,難道我這一輩子就要過完了?
我想了一會兒,給自己梳理了幾個理由:一是我的積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煉不夠;三是我還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懶了,
這些答案出來以後,我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以後,我也可以針對每個問題,都列出一二三四的解決方式,去一點點完善自己。但是,上升到意識層面,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呢?
我的前助理問,為什麼還這麼大壓力?她說因為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講,目前的你,可以寫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還能養活自己,為什麼還會覺得焦慮呢?
我細細想了一會兒,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今天的這個狀態。
嗯,這就是我想說的答案,因為焦慮,所以不滿足於當下。我開始明白,焦慮跟孤獨一樣,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畢竟快樂只會佔據我們人生的那麼一點時間而已。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反而願意帶著焦慮上路了。
那些以前讓我著急的事情,如今想來就跟升級打怪一樣,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讓我膽戰心驚,但是一旦過了這一關又覺得也就那樣,然後到下一關的時候我又繼續焦慮起來,周而復始。
只是如今我開始適應這個節奏了,因為我相信每一段緊張刺激的升級遊戲,都意味著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層境界。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與隱忍,等待跟蟄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屬於你內在的強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積累起來的點滴能力,那些你從別人故事裡拿過來、自己重新組建過的價值觀,才是讓你對抗這種“感覺一切都來不及”的慌張的力量所在。
都意味著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層境界。它更提醒我,那些克制與隱忍,等待跟蟄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屬於你內在的強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積累起來的點滴能力,那些你從別人故事裡拿過來、自己重新組建過的價值觀,才是讓你對抗這種“感覺一切都來不及”的慌張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