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春節的年味:一寸光陰 一分年味

一寸光陰 一分年味

作者:徐則臣(著名作家)

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時間感,是年味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味

三百六十五天地往前趕,一抬頭,又到春節了。年復一年,時間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有了加速度。小時候掰著指頭盼年來到,一月月,一天天,一分一秒,能聽見時間哢嚓哢嚓沉著走動的緩慢之聲。現在不行,一路狂奔,一抬頭就是年,時間完全失去了該有的概念。

沒有了時間感,就沒有了儀式感,年味似乎就跟著“淡”了。古人過年應該不是這樣。一家人五湖四海地聚到一起,太陽西斜就守在沙漏前,倒計時一般數著最後流出的沙粒。

時間是沙在漏水在流,一粒粒一滴滴,看得見摸得著,不像今天的鐘錶,一圈圈轉下來,還徘徊在老地方,奔波也形似不動。古人一年下來,流出的沙聚可成塔,滴出的水積可為河,時間是具象的,它時刻變化的形態一直提醒我們,正在向一個隆重的時刻邁進。

這個時刻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用一年中的三百六十四天來等待,因為它關乎我們的成長,過了這天增加一歲;關乎團圓,一家人聚在一起,看一看在離別的時間裡,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過什麼;當然,更重要的,關乎自然,關乎我們在大地上的收成,關乎我們與天文地理達成的和諧共識。就像人類發明了二十四節氣一樣,通過這些時間的一個個拐點,

我們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我們豐足地活下去,我們努力做到天人合一。而春節,是二十四個節氣之外,埋伏在人類身體和內心裡的最重要的拐點和節氣。因為跟土地跟自然的關係,古人隆而重之地對待每一個春之節日;每一個高興的日子,我們都稱之為像在“過年”。所以,“年”很重要。

而現在,大多數人已經從土地上走出來,五穀不分早不是新聞,四季的更迭怕也早已忽略。我們增減衣服,依據的不是體感的冷熱,而是天氣預報的攝氏度數;我們與草木的關係,也被簡化為飯後散步時社區裡的一段綠化帶。時間最樸素的那個義項在今天其實已經消失了。守歲被電視上的春晚取代,邁向子夜的倒計時,更像是一場全民呐喊的娛樂。

而“人”的在場如此重要,如果春節的自然性、身體性蕩然無存,春節的本義也就無從談起了。

那麼,在今天,我們該如何重新找回年味?也許重新發現時間的自然屬性是必要的路徑之一。這不是說,轉身回到沙漏計時、結繩記事的農耕時代,而是說,我們不僅要埋頭趕路,還得抬頭看天。“看天”不僅是想一想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與疑難,也要切實地看一看風流雲散,看一看太陽升起來、月亮和星星落下去,看一看四時的雷電和雨雪。而埋頭趕路,不僅要盯住自己的腳,也得看清楚腳下的路,看得見雙腳和大地之間的關係,看明白自己的身心與陰晴圓缺、與四時更序、與逝者如斯的一一對應的關係。這種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最直接、最根本、最身體性的時間感,

才是我們的年味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味。
延伸閱讀:
現在真的沒有“年味兒”了嗎?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youmei/21975.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