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成功者首先是倖存者,人要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相處

越成熟,越敬畏偶然

作者:肥肥貓

摘自公眾號:肥肥貓的小酒館(ID:zhihufeifeimao)

大概半年前,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

國內一家非常知名的食品企業的董事長,在九寨溝旅遊途中,被景區內一塊猴子蹬掉的石頭砸中腦部。送至醫院搶救後不治身亡。

看到這則新聞,我心中突然有所觸動。

於是在網上搜他的名字,最近的新聞是他接受記者採訪,說儘快實現集團上市與國際化,言語間是滿滿地志在必得。

去旅遊,放鬆放鬆而已,這實在是宏大的人生主線之外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一個小插曲了。

前一秒,你腦子裡還在想著實現集團上市與國際化,

下一秒,砰!你被猴子砸死了。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切結束,End of Story。

什麼上市、國際化、現金流,什麼毛利、銷售網站、做大做強,這些東西再無意義。

你花費十二年寒窗苦讀、結交名士、積攢資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一步一步扎實的積累。

也許前一秒你還在打電話遙控著千軍萬馬,揮斥方遒。也許正在微信群裡接受著無數人的吹捧。

然後,突然間,毫無預兆地,一隻猴子終結了這一切。

什麼是人生無常?這就是。

1、年輕時愛說“一定”,成熟後相信偶然

年輕的時候,我們愛說“一定”這兩個字。

你行的,你一定可以的;

你這麼刻苦,一定能考好;

你付出了那麼多,一定有回報;

你那麼聰明,一定沒問題;

你這麼有錢,一定好多人喜歡;

你和領導關係鐵,這個項目一定是你的。

一定,一定,一定……說多了,自己都信了。

我們對人生的必然性充滿了期待,總是愛把條件和結果之間不斷地畫等號,等號畫得多了,人生的路線圖就呼之欲出了。

隨著年齡見長,才發現世界上有那麼多“不一定”的事情。

原來條件齊備了,成功並不像打遊戲交任務那樣必然發生。

原來還有那麼多意料之外的因素,許許多多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卻能徹底改變我們人生的走向。

甚至,一隻在山上奔竄的猴子就能瞬間終結人生的一切意義。

當你意識到成功只要做對10件事的時候,你長大了;

當你意識到能有100件事讓你成功不了的時候,你老練了;

當你發現有1000件事情能讓你失敗的時候,

你成熟了。

所以隨著年齡增長,見識增多,我越來越理解那些成功人士。

每年大年初五,迎財神的爆竹聲甚至壓過了年三十。

有人說能從裡面聽見貪婪,但我聽到的卻是恐懼:

只有真正成功過的人,才知道成功裡面有多少偶爾性。

自己僥倖繞過了多少分分鐘足以滅掉自己的偶然性分叉口,才站到了今天的位置。

又不知前方還有多少偶爾性的陷阱,隨時隨地可以奪走自己擁有的一切。

成功者不會告訴你,他們的成功裡有多少偶然的因素。

這倒並不是說他們的成功是一場甜蜜的意外。所有的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後都有著長期地籌畫或是深刻的直覺。

所謂偶然,指的是,有太多的意外因素可以讓你不成功。

2、一將功成萬骨枯,

成功者或許只是倖存者

歷史上的成功者,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和他一模一樣,甚至起點更好的人,在歷史如漫天箭雨般的偶爾性中被摧毀。

也許曾經有過許多和諸葛亮一樣聰明甚至更聰明的人,求賢者來了兩次不巧沒遇到,人家就不來了。

也許曾經有過許許多多和曹操一樣甚至更雄才偉略,一心建功立業的奇人,剛出場第一集就被雜兵一刀宰了。

你上哪說理去?

一將功成萬骨枯。

而這些人,你是不會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因為對於我們這條世界線來說,這群人早就淩亂地死在歷史的煙塵裡了。

你根本看不到,所以也就等於不存在。你能看到的那些在史書上的名字,只是在偶然性箭雨中僥倖留存下來的人。

以為通過複製倖存者的經歷,就能達到他們的成就,那就太幼稚了。

他們首先是倖存者,然後才是成功者。只看到成功,沒看到倖存,我們通常管這叫倖存者偏差。

成功者最愛說的是,我成功是因為我做到了一二三。

但其實有的是也做到了一二三的人,甚至有做到一二三四五的人,他們在哪呢?他們怎麼沒成功呢?

3、學會與不完美相處,才是真正的成熟

我們過去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為了逼著所有人把自己的潛能用盡,故意不告訴我們世間存在著太多的偶然性。

這種觀念地滲透是如此的長期深刻和潛移默化,以至於我們離開了校園多年後依然還在被影響著。

於是很自然地,就有了“只要我提升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就”之類的錯覺。

這種思維有錯嗎?談不上錯。

但問題出在許多教育者把這個邏輯鏈條給絕對化了。好像“只要”做到了一二三四,就一定能順理成章地獲得五六七八。

所以這個邏輯鏈發展到極致就變成了:你不成功,一定是因為你沒有努力,你不夠優秀。

要是你和他說,努力的人也可能不成功,不僅如此,優秀的人、漂亮的人、聰明的人、富裕的人,都有可能失敗,而且這個可能性很大。

這些人恐怕是不會聽的,因為一旦這個邏輯鏈條斷了,自己過去地努力的意義,瞬間就縮水了。

這種把必要條件偷換成充分條件的粗暴邏輯,經常會產生一些經不起真實世界驗證的言論,譬如“你有出息了還怕找不到物件”之類的。

於是這些孩子在付出了許多,卻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東西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老天違約”式的迷茫與困惑。

有些人斷定上天不公而就此沉淪;有些人轉而責己,覺得必然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換言之,這些人還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間是存在是有一紙協議的。問題出在自己,協議本身沒問題。

於是在每一次失敗之後,又重新開始進行“自我提升”。好像一切今天的問題,在“更強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膽敢跳出來說,就算你完成了這些,也仍然可能沒有什麼卵用,那說這話的人就是負能量,就是不積極。

我們從來沒學過要怎麼與自己的不完美相處。

如果某天早上醒來,突然意識到:

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愛我;

儘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會取得甚麽成就;

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只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

想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還能依然堅定地去做一件事,這恐怕才是成熟的標誌。

能夠在極為約束的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源來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並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結果,這才是生活的常態。

這種“不和自己為難”的能力,比會考試重要一百倍。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win/22868.html卻沒有獲得期望中的東西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老天違約”式的迷茫與困惑。

有些人斷定上天不公而就此沉淪;有些人轉而責己,覺得必然是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換言之,這些人還是相信自己和老天之間是存在是有一紙協議的。問題出在自己,協議本身沒問題。

於是在每一次失敗之後,又重新開始進行“自我提升”。好像一切今天的問題,在“更強的明天”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有人膽敢跳出來說,就算你完成了這些,也仍然可能沒有什麼卵用,那說這話的人就是負能量,就是不積極。

我們從來沒學過要怎麼與自己的不完美相處。

如果某天早上醒來,突然意識到:

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愛我;

儘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會取得甚麽成就;

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只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

想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還能依然堅定地去做一件事,這恐怕才是成熟的標誌。

能夠在極為約束的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源來做一些沒有把握的事,並平和地接受不理想的結果,這才是生活的常態。

這種“不和自己為難”的能力,比會考試重要一百倍。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win/22868.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