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潛在影響
——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裡斯塔基斯TED演講稿
對於我來說,這個故事是15年前開始的。當時我是芝加哥大學安養院的醫生,在芝加哥的南邊地區照顧臨終的病人和他們的親屬。我借此來觀察疾病晚期病人和家屬所經歷的一切。而在我的實驗室裡,我當時正在研究“寡婦效應”,這是社會科學中非常古老的一個觀點,可追述到150年前,當時被稱為是“心碎之死”。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去世的話,我妻子在我逝世之後一年的死亡率會加倍。我當時照料的病人中,有一位是死於癡呆症的女士。
我也因此突然意識到了兩件很簡單的事情。
首先,“寡婦效應”不僅僅局限于丈夫和妻子之間。
其二,它也不僅僅局限於兩個人之間。
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將世界看成是成雙成對聯繫在一起的人們。我隨後又意識到這些人,如果倆倆相配,便會變成四人小組。
這些社會網路是錯綜的藝術之作,它們是如此的精緻、如此複雜、如此無所不在,使得我們不得不詢問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會身陷這些社會網路中?它們是如何成立的?是如何工作的?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而我據此的第一個研究課題,不是死亡,而是肥胖症。突然間,討論肥胖症變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體重指數超過30的話,如果你被診斷有肥胖症,我們便把圓點塗成黃色。如果你這麼大略地看看這張圖的話,你也許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和非肥胖的人有聚集的症狀。但是這個視覺複雜性還是很高的,很難確切地說清其中的關聯。除此之外,很多問題也立即產生。到底有多少聚集?所產生的聚集是不是要比單純的巧合下所產生的聚集要多?聚集的大小是怎樣?可以觸及到多遠?最重要的是,
所以我們用數學的辦法研究了一下這些聚集的大小。在這裡可以看到,縱軸上代表的是,如果一個人的社會連絡人中有人患有肥胖症的話,那麼這個人患有肥胖症的幾率會增加多少;橫軸上代表的是,這兩個人之間的分離指數。在最左端,你看到那條紫色線。它顯示如果你的朋友們有肥胖症,你肥胖的可能性就會高出45%。接下來的那條紅色線顯示的是,如果你的朋友的朋友有肥胖症,你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會高出25%。
下一條線顯示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你可能都不認識這個人──患有肥胖症的話,你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會高出10%。
所以,造成這種聚集的原因有哪些呢?至少有三種可能。
第一、當我體重增加時,也導致了你的體重增加,類似磁場感應,由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
第二、很顯然,就是同類的聚合效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之所以和你建立關係,正是因為我們倆身形相似。
第三、叫做混雜因素,因為它模糊我們找到真正原因的能力。
這意味著我的增肥,並沒有直接導致你體重增加,我也不是因為咱倆身形相似才和你建立關係,而是因為我們倆都接觸到了相同的經歷,比如說健康俱樂部,導致我們倆同時減肥。
而當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資料的時候,
致命的搭配,但你還是接受了這個搭配,你也開始和你朋友一樣開始增肥。另一個潛在的可能性是當他們開始增肥的時候,你對合理身形的概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的不再是行為,而是準則。一個想法得以蔓延。
一些新聞頭條記者借機盜用我們的研究。我記得當時《紐約時報》的頭條是“你越來越肥嗎? 怪罪你的那些肥朋友吧。”我們覺得很有趣的是,歐洲的頭條記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他們的頭條是:“你的朋友增肥了嗎?也許你要自責一下。”(笑聲)我們覺得這是對美國的一種很有趣的評論,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現象。
在這裡我要澄清一下,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研究支持對某一種身材的歧視。我們的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在視覺上直接看到這種傳染現象?體重的增加真的是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嗎?這就變得很複雜了,因為我們要考慮到這個網路的結構、關係之間的建築構造,是隨時都在變的。
更何況,肥胖症並不是只有單一中心的流行病,沒有肥胖流行病的“零號病人”──如果找到這個人,那麼肥胖症就是從他那邊傳出來的。但相反,肥胖症的流行有多個中心,多個人都在同時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將向你們展示一段30秒鐘的視頻演示,是花了我和James五年的人生才做好的。同樣的,每個圓點都是一個人。每條連線都代表著某種人際關係。我們現在就要讓它動起來,在30年間對這個網路進行每天的切割。
圓點變得越來越大,你將看到一整片黃色,也會看到人的出生與死亡,圓點將會出現、又消逝。人際關係成立又瓦解。婚姻與離異,友情與斷交,非常複雜,在短短30年間很多事情在發生,包括了肥胖的流行。在結尾處,你們將會看到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在這個網路中出現紮堆的現象。 通過這個演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得以改變,因為這個網路,這個隨時間而變換的網路,是有記憶的,它移動著,其中的事物隨其所動,它擁有著一種持久性;其中的人也許死去,但這種網路卻不會死去,它仍舊持續著。它有著一種堅韌性,允許它恒久不變。
所以我開始將這些社會網路所散發的信號看作是活著的事物,可以放到顯微鏡下來研究、分析、理解。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做到這一點。我們開始研究其他各種現象。我們查看了吸煙和喝酒行為,投票行為,離婚─—也是可以傳染的,還有自閉症。最終,我們對情感產生了興趣。當我們有情感的時候,我們會將它們呈現出來。我們為什麼要展示我們的情感呢?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yanjiang/ted/10720.html
內在地感受情感,比如快樂與憤怒,當然是有其好處,但我們不單單是感受它們,我們也展示它們。我們不僅僅展示它們,其他人也可以閱讀它們。其他人不僅僅可以閱讀它們,他們也可以複製它們。在人類群體中,就有著情感的傳染。
情感的這一功能就表示除了其他作用之外,情感也是一種原始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如果我們想真正地瞭解人類的情感,就要以這種方式來思考它們。
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簡單、簡短的時間內來考慮情感。打個比方來說,我最近在紐約市演講,其中說到:“當你在地鐵上,車廂對面的人向你微笑時,你會下意識地回報以微笑。”他們看著我,說到:“我們紐約人才不會做那種事情。”我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會做,是人之常理。” 所以我們有一種很本能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把情感傳遞給彼此。事實上,情感的傳染可以更廣闊一些,比如在暴亂中,我們會加強憤怒的表情。
我們想要問的問題是:情感的傳遞能否超越地鐵車廂上相互微笑的一小部分人,而是以比暴亂更持久的方式,長時間地在更多人之間傳播?也許我們平靜的表面下都蘊藏著某種時刻激蕩著我們的某種暴亂。也許有某種情感蜂擁在社會網路中濺起漣漪。也許事實上,情感是有一種共有的存在性,不單單是個人的存在性。
這是我們用來研究這一現象所做出的早期圖像之一。同樣是一個社會網路,不過這一次我們把快樂的人塗成了黃色,難過的人塗成了藍色,介於兩者之間的人塗成了綠色。如果你看看這幅圖片,你立馬就能看到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紮堆出現,同樣地是傳遞到三層分離關係。你的直覺也許會告訴你不快樂的人在這個網路中佔據著一個不同的結構點。
這個網路有個中心部分、有個邊緣地帶,而不快樂的人好像都集中在邊緣地帶。再打個比方,如果你把這些社區網路想像成是一大塊人類的綢緞──我與你相連,你和她相連,無止境地延伸──這塊綢緞就好像是美國老式的被子一樣,上面是一塊塊的補丁,有快樂的補丁,也有不快樂的。而你快樂與否就決定於你是否身處一塊快樂補丁上。
所以像情感這種如此基礎的東西都能按此來工作,我們不得不猜想,也許社會網路的基本原因是寫在我們的基因中的。
因為人類的社會網路,每當構造起來的時候, 總是會和這個網路的圖片很相似,但它們卻從來不會是這個樣子的?它們為什麼不是這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我們不組成一個個有規則的格子框架的社會網路呢?
人類社會網路驚人的樣貌、其無所不在的特性和它們顯而易見的功能,讓我們猜想社會網路是否是我們進化的產物,而我們又是否進化出具有某種特殊結構的社會網路。
首先注意——要想搞懂這一切,我們必須先把這個網路結構分解一下——注意到每個人在這個網路中的結構點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但在真實的網路中,卻不是這個樣子的。好比說,這是東北部一所頂尖大學內大學生之間的真實網路圖。我這裡著重挑選了幾個圓點,如果你仔細看看這些圓點,把左上角的點B和最右邊的點D做比較。B有四個朋友從他那裡延伸出來,D則是有六個朋友。所以這兩個人的朋友數量有所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都知道。但社會網路結構中的其他方面就沒有這麼明顯了。
把左上角的點B和左下角的點A做比較。他倆都有四個朋友,但是A的朋友們彼此相知,B的朋友們卻不是。所以A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反過來還是A的朋友,而B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倒不一定是B的朋友,而是在網路中的更遠處。這就是網路中的可傳遞性。最後再來比較點C和點D,兩者都有六個朋友,如果你問他們:“你的社交生活怎樣?”他們會說:“我有六個朋友。這就是我的社交經歷。”但我們來鳥瞰這個網路,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社交圈是完全不同的。接下來的這個問題就可以培養你這方面的直覺:如果一種致命的病毒在這個網路裡得以擴散,你希望你是其中的哪一位?你是想當C還是想當D?你當然是想當D,處在網路的邊緣。如果一條跟你無關的八卦新聞在這個網路裡散播,你又會想當誰呢?這次你會想當C。
所以不同的結構點對你的人生有著不同的影響。事實上,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朋友數量的差異有46%都是可以通過基因得以解釋。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知道,有的人生來靦腆,有的人生來合群。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是那麼明顯的東西。比如,你的朋友們是否認識彼此,其中47%的差異都是和你的基因有關。你的朋友們是否認識彼此不僅僅和他們自己的基因有關,也和你的基因有關。
我們認為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有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彼此──沒錯,說的就是你──而其他人喜歡把朋友們分開,不喜歡介紹給彼此。所以有些人將他們身邊的網路們編織在一起,構成了緊密相聯的深層網路,而他們則是舒服地身處其中。最後,我們甚至發現人們是身處網路中心還是邊緣,30%的差異也是和他們的基因相關。所以你是在中心還是邊緣,有一部分是遺傳的。
說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如何加深我們的理解?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現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問題呢?
我的論點是這些社會網路充滿價值。 他們好比一種社交資產。 由於我們身陷其中,新的網路屬性會出現,而這些屬性是繼承在網路的結構之中,不僅僅是在網路中的個人身上。所以想想這兩個日常用品,他們都是由碳做成的,不過其中的一個是由碳原子以獨特的方式組合而成的,形成了左手邊的石墨,柔軟和漆黑。但如果你將相同的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關聯到一起,就會得到鑽石,透徹而堅硬。而這些柔軟、堅硬、漆黑和透徹的屬性並不是存在於碳原子本身中。而是存在於碳原子之間的聯繫中,或者至少是由於這些聯繫造成的。
同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形態也是賦予了各組群不同的屬性。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使得這個世界要比單單各部分的總和偉大許多。所以不僅僅是這些人所經歷的事情──他們在減肥還是在增肥,在變富還是在變窮,在快樂還是在不快樂──影響著我們;同時影響我們的還有我們彼此關係所組成的實質結構。
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歷取決於我們所處網路的實質結構,以及激蕩和流動於這個網路中的各種事物。我認為,其原因就在於人類可以組織在一起組成一個“超級生物體”。這個“超級生物體”就好像是每個個體的集合,展示或標注某些無法在個體層面上研究的行為和現象,是只能通過對整體的探討和研究來獲得瞭解,就好比一窩尋找新的築巢之地的蜜蜂;又好比是一個躲避捕食者的鳥群;或是可以集中智慧、辨清方向、找到太平洋之中飄蕩小島的鳥群;抑或是可以捕捉巨大獵物的狼群。
超級生物體的特性是無法通過對個體的研究得以完全理解的。我認為通過對社會網路的理解,研究它們是如何構成和運行的,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不僅僅是健康和情感,還有許多其他的各種現象,比如犯罪和福利以及經濟現象比如銀行擠兌和市場崩盤,再有就是新技術的引用以及產品使用的擴展。
看看這個:我認為我們組建社會網路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與人相連的生活模式要利大於弊。如果我總是對你很暴力給你錯誤的資訊,或是使你難過,或是讓你染上致命的疾病,你就會和我斷交,這個網路也就會瓦解。所以好的、有價值的事物的傳播是維持、滋潤社會網路的必要條件。
同樣的,社會網路也是傳播這些好的、有價值的事物的必要條件,比如關愛與慈悲,快樂和博愛,以及想法。我認為,事實上,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社會網路的價值所在,我們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滋養、維持它們,因為我認為社會網路在本質上是與美好相連的,而我認為我們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正是更多的關聯。
以下是尼古拉斯TED演講視頻:”我們覺得很有趣的是,歐洲的頭條記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他們的頭條是:“你的朋友增肥了嗎?也許你要自責一下。”(笑聲)我們覺得這是對美國的一種很有趣的評論,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的現象。
在這裡我要澄清一下,我們並不認為我們的研究支持對某一種身材的歧視。我們的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能否在視覺上直接看到這種傳染現象?體重的增加真的是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嗎?這就變得很複雜了,因為我們要考慮到這個網路的結構、關係之間的建築構造,是隨時都在變的。
更何況,肥胖症並不是只有單一中心的流行病,沒有肥胖流行病的“零號病人”──如果找到這個人,那麼肥胖症就是從他那邊傳出來的。但相反,肥胖症的流行有多個中心,多個人都在同時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將向你們展示一段30秒鐘的視頻演示,是花了我和James五年的人生才做好的。同樣的,每個圓點都是一個人。每條連線都代表著某種人際關係。我們現在就要讓它動起來,在30年間對這個網路進行每天的切割。
圓點變得越來越大,你將看到一整片黃色,也會看到人的出生與死亡,圓點將會出現、又消逝。人際關係成立又瓦解。婚姻與離異,友情與斷交,非常複雜,在短短30年間很多事情在發生,包括了肥胖的流行。在結尾處,你們將會看到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在這個網路中出現紮堆的現象。 通過這個演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得以改變,因為這個網路,這個隨時間而變換的網路,是有記憶的,它移動著,其中的事物隨其所動,它擁有著一種持久性;其中的人也許死去,但這種網路卻不會死去,它仍舊持續著。它有著一種堅韌性,允許它恒久不變。
所以我開始將這些社會網路所散發的信號看作是活著的事物,可以放到顯微鏡下來研究、分析、理解。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做到這一點。我們開始研究其他各種現象。我們查看了吸煙和喝酒行為,投票行為,離婚─—也是可以傳染的,還有自閉症。最終,我們對情感產生了興趣。當我們有情感的時候,我們會將它們呈現出來。我們為什麼要展示我們的情感呢?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yanjiang/ted/10720.html
內在地感受情感,比如快樂與憤怒,當然是有其好處,但我們不單單是感受它們,我們也展示它們。我們不僅僅展示它們,其他人也可以閱讀它們。其他人不僅僅可以閱讀它們,他們也可以複製它們。在人類群體中,就有著情感的傳染。
情感的這一功能就表示除了其他作用之外,情感也是一種原始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如果我們想真正地瞭解人類的情感,就要以這種方式來思考它們。
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簡單、簡短的時間內來考慮情感。打個比方來說,我最近在紐約市演講,其中說到:“當你在地鐵上,車廂對面的人向你微笑時,你會下意識地回報以微笑。”他們看著我,說到:“我們紐約人才不會做那種事情。”我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會做,是人之常理。” 所以我們有一種很本能的方式在短時間內把情感傳遞給彼此。事實上,情感的傳染可以更廣闊一些,比如在暴亂中,我們會加強憤怒的表情。
我們想要問的問題是:情感的傳遞能否超越地鐵車廂上相互微笑的一小部分人,而是以比暴亂更持久的方式,長時間地在更多人之間傳播?也許我們平靜的表面下都蘊藏著某種時刻激蕩著我們的某種暴亂。也許有某種情感蜂擁在社會網路中濺起漣漪。也許事實上,情感是有一種共有的存在性,不單單是個人的存在性。
這是我們用來研究這一現象所做出的早期圖像之一。同樣是一個社會網路,不過這一次我們把快樂的人塗成了黃色,難過的人塗成了藍色,介於兩者之間的人塗成了綠色。如果你看看這幅圖片,你立馬就能看到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紮堆出現,同樣地是傳遞到三層分離關係。你的直覺也許會告訴你不快樂的人在這個網路中佔據著一個不同的結構點。
這個網路有個中心部分、有個邊緣地帶,而不快樂的人好像都集中在邊緣地帶。再打個比方,如果你把這些社區網路想像成是一大塊人類的綢緞──我與你相連,你和她相連,無止境地延伸──這塊綢緞就好像是美國老式的被子一樣,上面是一塊塊的補丁,有快樂的補丁,也有不快樂的。而你快樂與否就決定於你是否身處一塊快樂補丁上。
所以像情感這種如此基礎的東西都能按此來工作,我們不得不猜想,也許社會網路的基本原因是寫在我們的基因中的。
因為人類的社會網路,每當構造起來的時候, 總是會和這個網路的圖片很相似,但它們卻從來不會是這個樣子的?它們為什麼不是這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我們不組成一個個有規則的格子框架的社會網路呢?
人類社會網路驚人的樣貌、其無所不在的特性和它們顯而易見的功能,讓我們猜想社會網路是否是我們進化的產物,而我們又是否進化出具有某種特殊結構的社會網路。
首先注意——要想搞懂這一切,我們必須先把這個網路結構分解一下——注意到每個人在這個網路中的結構點和其他人都是一樣的。但在真實的網路中,卻不是這個樣子的。好比說,這是東北部一所頂尖大學內大學生之間的真實網路圖。我這裡著重挑選了幾個圓點,如果你仔細看看這些圓點,把左上角的點B和最右邊的點D做比較。B有四個朋友從他那裡延伸出來,D則是有六個朋友。所以這兩個人的朋友數量有所不同──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都知道。但社會網路結構中的其他方面就沒有這麼明顯了。
把左上角的點B和左下角的點A做比較。他倆都有四個朋友,但是A的朋友們彼此相知,B的朋友們卻不是。所以A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反過來還是A的朋友,而B的一個朋友的朋友倒不一定是B的朋友,而是在網路中的更遠處。這就是網路中的可傳遞性。最後再來比較點C和點D,兩者都有六個朋友,如果你問他們:“你的社交生活怎樣?”他們會說:“我有六個朋友。這就是我的社交經歷。”但我們來鳥瞰這個網路,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社交圈是完全不同的。接下來的這個問題就可以培養你這方面的直覺:如果一種致命的病毒在這個網路裡得以擴散,你希望你是其中的哪一位?你是想當C還是想當D?你當然是想當D,處在網路的邊緣。如果一條跟你無關的八卦新聞在這個網路裡散播,你又會想當誰呢?這次你會想當C。
所以不同的結構點對你的人生有著不同的影響。事實上,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朋友數量的差異有46%都是可以通過基因得以解釋。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知道,有的人生來靦腆,有的人生來合群。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也發現了一些不是那麼明顯的東西。比如,你的朋友們是否認識彼此,其中47%的差異都是和你的基因有關。你的朋友們是否認識彼此不僅僅和他們自己的基因有關,也和你的基因有關。
我們認為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有的人喜歡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彼此──沒錯,說的就是你──而其他人喜歡把朋友們分開,不喜歡介紹給彼此。所以有些人將他們身邊的網路們編織在一起,構成了緊密相聯的深層網路,而他們則是舒服地身處其中。最後,我們甚至發現人們是身處網路中心還是邊緣,30%的差異也是和他們的基因相關。所以你是在中心還是邊緣,有一部分是遺傳的。
說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呢?如何加深我們的理解?如何幫助我們解決現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問題呢?
我的論點是這些社會網路充滿價值。 他們好比一種社交資產。 由於我們身陷其中,新的網路屬性會出現,而這些屬性是繼承在網路的結構之中,不僅僅是在網路中的個人身上。所以想想這兩個日常用品,他們都是由碳做成的,不過其中的一個是由碳原子以獨特的方式組合而成的,形成了左手邊的石墨,柔軟和漆黑。但如果你將相同的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關聯到一起,就會得到鑽石,透徹而堅硬。而這些柔軟、堅硬、漆黑和透徹的屬性並不是存在於碳原子本身中。而是存在於碳原子之間的聯繫中,或者至少是由於這些聯繫造成的。
同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形態也是賦予了各組群不同的屬性。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使得這個世界要比單單各部分的總和偉大許多。所以不僅僅是這些人所經歷的事情──他們在減肥還是在增肥,在變富還是在變窮,在快樂還是在不快樂──影響著我們;同時影響我們的還有我們彼此關係所組成的實質結構。
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經歷取決於我們所處網路的實質結構,以及激蕩和流動於這個網路中的各種事物。我認為,其原因就在於人類可以組織在一起組成一個“超級生物體”。這個“超級生物體”就好像是每個個體的集合,展示或標注某些無法在個體層面上研究的行為和現象,是只能通過對整體的探討和研究來獲得瞭解,就好比一窩尋找新的築巢之地的蜜蜂;又好比是一個躲避捕食者的鳥群;或是可以集中智慧、辨清方向、找到太平洋之中飄蕩小島的鳥群;抑或是可以捕捉巨大獵物的狼群。
超級生物體的特性是無法通過對個體的研究得以完全理解的。我認為通過對社會網路的理解,研究它們是如何構成和運行的,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不僅僅是健康和情感,還有許多其他的各種現象,比如犯罪和福利以及經濟現象比如銀行擠兌和市場崩盤,再有就是新技術的引用以及產品使用的擴展。
看看這個:我認為我們組建社會網路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與人相連的生活模式要利大於弊。如果我總是對你很暴力給你錯誤的資訊,或是使你難過,或是讓你染上致命的疾病,你就會和我斷交,這個網路也就會瓦解。所以好的、有價值的事物的傳播是維持、滋潤社會網路的必要條件。
同樣的,社會網路也是傳播這些好的、有價值的事物的必要條件,比如關愛與慈悲,快樂和博愛,以及想法。我認為,事實上,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社會網路的價值所在,我們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滋養、維持它們,因為我認為社會網路在本質上是與美好相連的,而我認為我們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正是更多的關聯。
以下是尼古拉斯TED演講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