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一代,如何從成功人士的身上學習成功的經驗,80後勵志網整理了世界富豪榜上12位富豪們給年輕人忠告
這些飽含經驗的成功者將告訴我們一些成功之道,包括: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在順流中逆襲成功?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規劃未來?
1、比爾·蓋茨給年輕人的忠:
你的能力越大,人們對你的期望也就越大
我的母親在我被哈佛大學錄取的那天曾經感到非常驕傲,她從沒有停止督促我去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
在我結婚的前幾天,她主持了一個新娘進我家的儀式。在這個儀式上,她高聲朗讀了一封關於婚姻的信,這是她寫給梅琳達的。
那時,我的母親已經因為癌症病入膏肓,但是她還是認為這是又一個傳播自己信念的機會。
在那封信的結尾,她寫道:“你的能力越大,人們對你的期望也就越大。”
——比爾·蓋茨哈佛大學演講語錄摘抄,
2、史蒂夫·約伯斯給年輕人的忠:
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在我17歲的時候,我讀到了一句箴言。
差不多是這樣的:“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去過的話,那麼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正確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那時算起的33年以來,我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做自己今天即將要做的事嗎?”
當答案連續多次都是“不”時,我就知道自己需要做些改變了。
——史蒂夫·約伯斯斯坦福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5年
3、奧普拉·溫弗瑞給年輕人的忠:
我們所有人時不時都需要化化妝
人們喜歡化妝,因為實際的效果總是令人驚歎。
但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是因為化妝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僅僅改變人們的面貌,你可能會想去改變人們對他們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我們所有人時不時都需要化化妝。
同學們,我清楚這一點,如果你們能看到改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你們能看到自己可以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原本的面貌,那麼你們將獲得巨大的成功。
——奧普拉·溫弗瑞杜克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9年
4、邁克爾·戴爾給年輕人的忠:
永遠不要當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人
永遠不要嘗試成為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人。
如果你是的話,我建議你請來一位更聰明的……或者自己換個不同的房間。在職場中,這叫做人際關係。
在組織中,這叫做隊伍建設。在生活中,這被稱為家庭、朋友和圈子。
——邁克爾·戴爾德克薩斯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3年
5、邁克爾·布隆伯格給年輕人的忠:
保持樂觀,別消沉太久
我離開學校後在華爾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我一直在那兒工作了15年。
那是一段不錯的歷程,有快樂的時光,也有很多老闆們對我的稱讚。每個人都喜歡我,直到他們炒我魷魚的那天!
不過,我仍然保持著樂觀,因為幸福對我來說一直是走出去以及嘗試戰勝種種困難。所以,在被解雇後的第二天——真的就是第二天——我創辦了一家新的公司。
——邁克爾·布隆伯格塔夫斯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7年
6、馬克·紮克伯格給年輕人的忠:
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事情會容易很多
當你回家吃飯時,盤子裡是最難吃的蔬菜,如果你願意可以勉強自己吃下去。
但如果你是玩遊戲,即使非常難,只要自己喜歡,你也會努力通關。
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事情會容易很多,而你也將擁有更大的決心。
——馬克·紮克伯格加州門羅公園貝拉港社區學校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juzi/yulu/9765.html
7、史蒂夫·鮑爾默給年輕人的忠:
不要激情,要有韌性
如果你考察一下我們這個行業的那些創業公司,你會發現它們大多數都失敗了。
如果你再考察一下那些獲得成功的公司,比如微軟、蘋果、穀歌以及Facebook,凡是你能叫出名字的,它們都經歷過困難時期。
你取得了一些成功,你也撞了幾回南牆,你為新的點子和創新嘗試新的途徑,但未能成功,這時候決定事業成敗的就是,你有多頑強,你有多大的控制力,你有多樂觀以及你有多少韌性。
——史蒂夫·鮑爾默南加州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8、埃裡克·施密特給年輕人的忠:
不要刻意制訂計畫
不要刻意制訂計畫,那些有關計畫的東西,你們可以扔掉了。在我看來,一切都關乎機遇和爭取到自己的運氣。
如果你觀察那些最成功的人士,你會發現,他們工作努力並充分利用了機遇,但他們並不知道哪些機遇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你無法為創新制訂計畫,你也無法為發明制訂計畫。你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待在正確的地方,並隨準備著。
——埃裡克·施密特卡內基-梅隆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9年
9、埃裡·布羅德給年輕人的忠:
膽小成不了大事
從沒有一個人是靠著小心翼翼、羞怯或講道理賺到百萬美元財富的。
在我產生放棄註冊會計師的職業生涯而成為住房建築商的瘋狂念頭時,我才22歲並剛剛結婚,並且對建築一竅不通。但有時候,最瘋狂的想法能夠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1953年,我冒險開始建造不帶地下室的住宅樓——這在中西部是史無前例的——因為這種住宅的月供要比大多數人所付的房租低。
——埃裡·布羅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和建築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06年
10、雷德·霍夫曼給年輕人的忠:
逆勢而動,做正確的事
始終進行創造性和大膽的思考,你在哪裡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機會?你覺得哪些事物將發生變化?你能看到哪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部分訣竅在於逆勢而動並且做正確的事。
這兩者特別重要,因為如果大家都看到沒有市場機會,那你逆勢而為就不存在阻礙,但接著你必須確保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雷德·霍夫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資訊技術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11、卡爾·伊坎給年輕人的忠:
獨立思考
當你們踏入社會,你們要成為兩種人中的一種,你們要成為自己獨立思考的人,我認為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公司正在為此等待。
一些公司管理者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富有創新性,能夠反潮流而動……
你們應該試著對抗潮流,即使這可能會讓你們失去工作或者晉升的機會。
但最終,你還是要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卡爾·伊坎德雷克塞爾大學商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08年
12、史蒂夫·凱斯給年輕人的忠:
你周圍的人很重要
無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你取得成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跟他人合作的能力。
事實上,不管配偶、朋友還是同事,他們將成為你人生軌跡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不要只關注職位的工作說明,或是你所加入的品牌或組織本身,你還要關心自己將為誰工作以及跟誰一起工作。
——邁克爾·布隆伯格塔夫斯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7年
6、馬克·紮克伯格給年輕人的忠:
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事情會容易很多
當你回家吃飯時,盤子裡是最難吃的蔬菜,如果你願意可以勉強自己吃下去。
但如果你是玩遊戲,即使非常難,只要自己喜歡,你也會努力通關。
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事情會容易很多,而你也將擁有更大的決心。
——馬克·紮克伯格加州門羅公園貝拉港社區學校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juzi/yulu/9765.html
7、史蒂夫·鮑爾默給年輕人的忠:
不要激情,要有韌性
如果你考察一下我們這個行業的那些創業公司,你會發現它們大多數都失敗了。
如果你再考察一下那些獲得成功的公司,比如微軟、蘋果、穀歌以及Facebook,凡是你能叫出名字的,它們都經歷過困難時期。
你取得了一些成功,你也撞了幾回南牆,你為新的點子和創新嘗試新的途徑,但未能成功,這時候決定事業成敗的就是,你有多頑強,你有多大的控制力,你有多樂觀以及你有多少韌性。
——史蒂夫·鮑爾默南加州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8、埃裡克·施密特給年輕人的忠:
不要刻意制訂計畫
不要刻意制訂計畫,那些有關計畫的東西,你們可以扔掉了。在我看來,一切都關乎機遇和爭取到自己的運氣。
如果你觀察那些最成功的人士,你會發現,他們工作努力並充分利用了機遇,但他們並不知道哪些機遇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你無法為創新制訂計畫,你也無法為發明制訂計畫。你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待在正確的地方,並隨準備著。
——埃裡克·施密特卡內基-梅隆大學演講語錄摘抄,2009年
9、埃裡·布羅德給年輕人的忠:
膽小成不了大事
從沒有一個人是靠著小心翼翼、羞怯或講道理賺到百萬美元財富的。
在我產生放棄註冊會計師的職業生涯而成為住房建築商的瘋狂念頭時,我才22歲並剛剛結婚,並且對建築一竅不通。但有時候,最瘋狂的想法能夠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1953年,我冒險開始建造不帶地下室的住宅樓——這在中西部是史無前例的——因為這種住宅的月供要比大多數人所付的房租低。
——埃裡·布羅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和建築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06年
10、雷德·霍夫曼給年輕人的忠:
逆勢而動,做正確的事
始終進行創造性和大膽的思考,你在哪裡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機會?你覺得哪些事物將發生變化?你能看到哪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部分訣竅在於逆勢而動並且做正確的事。
這兩者特別重要,因為如果大家都看到沒有市場機會,那你逆勢而為就不存在阻礙,但接著你必須確保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雷德·霍夫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資訊技術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11年
11、卡爾·伊坎給年輕人的忠:
獨立思考
當你們踏入社會,你們要成為兩種人中的一種,你們要成為自己獨立思考的人,我認為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公司正在為此等待。
一些公司管理者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富有創新性,能夠反潮流而動……
你們應該試著對抗潮流,即使這可能會讓你們失去工作或者晉升的機會。
但最終,你還是要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卡爾·伊坎德雷克塞爾大學商學院演講語錄摘抄,2008年
12、史蒂夫·凱斯給年輕人的忠:
你周圍的人很重要
無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你取得成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跟他人合作的能力。
事實上,不管配偶、朋友還是同事,他們將成為你人生軌跡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不要只關注職位的工作說明,或是你所加入的品牌或組織本身,你還要關心自己將為誰工作以及跟誰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