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我們為何趕上浪潮,又眼睜睜看它遠去


我們為何趕上浪潮,又眼睜睜看它遠去
1 對人和事業而言,在適當時機找到和放棄節奏都至關重要。 一句是:「一旦把握住了節奏,
只需維持即可。」這是村上春樹談跑步,以及由跑步推及人生時說的。另一句來自約伯斯傳,大意是,一件事物的開創者往往也是最後一個意識到它已經過時的人。 這兩句話可以同時指向寫作、事業或人生,都與節奏感有關。前者是說找到準確的節奏何其重要,後者則告訴我們如何打破已經成熟的節奏。問題在於,究竟該延續節奏還是該不斷尋找新的節奏?如何斷定一種節奏已經固化、過時? 首先重要的當然是找到節奏,開創事物,領導潮流。許多人畢生的努力只是在完成這第一件事。等到節奏已經確立,韻律已經流暢,潮流已然生成,就該警惕,對節奏進行調整,要麼在主調不變的前提下增加細節的起伏,要麼在確定的長期方向進行局部調整。
《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在書裡提出過,一家公司只要趕上大勢,自己又不出錯,那麼就可以順著潮流存活許多年,直到下一次大潮到來。他提出的問題同時涉及上面兩句話。假如只想安心享受十年的成功,那麼找到對的節奏並保持穩定就足夠了。一件成功的事業、一股浪潮或者一個穩定的的寫作套路要想過時,需要不短的時間或巨大的變動,在此之前並不十分危險。但假如想變成基業長青的事業,想追求常新的人生,想在自己創造生命的中途突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那麼在安全期限內便需要提前準備。 2 然而,找到準確的節奏並成為優秀的作家、企業家或風頭人物本身已經不容易,
我們每每見到紊亂的步調。找到節奏並獲得成功之際想要改變則更加艱難。事業(假如我們將寫作、人生這些東西統統歸為事業)成功需要一種節奏感被反復強化並長期堅持,這時候,慣性已然形成,變向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要求卓越的自省意識,這都是艱難的。 我們很難舉出成功作家或備受喜愛的人徹底突破自己的例子。相反,大多數是新人進入並淘汰老人。柯達、諾基亞、索尼唱片都憑藉良好的節奏感在膠片業、傳統手機業和唱片業流行之際盛極一時。但它們對新潮流忽視甚至抗拒,進而在發覺大事不妙時匆忙轉向,結果尷尬無比。《浪潮之巔》中舉了太多這樣的例子,比如AT&T和開創門戶網站模式的雅虎。(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反例,
即IBM公司,據《浪潮之巔》所說,它開始即依賴政府和大公司客戶,因而對個人電腦的浪潮缺乏預計,從而最終在個人電腦的領域失敗。但郭士納成為總裁後,接受現實,將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繼續安心從事IBM賴以崛起的大客戶技術服務,使生意保持興旺。在新的大潮到來前,它可以安然無虞地循照舊節奏存活。) 成功轉變的人自然有。就個人而言,最好的例子是Bob Dylan。整個1960年代,Bob Dylan的音樂從民謠突然變成搖滾,後來又轉變為抒情的鄉村音樂。而每次轉變之前他都已經獲得了巨大的聲望。1960年代前期,他彈不插電吉他唱民謠,是民謠潮流的領軍人物,但1965年,他突然彈起插電吉他唱搖滾,被許多人罵為叛徒,但Bob Dylan和《like a rolling stone》等歌曲一起,掀起巨大浪潮,
在音樂和社會運動領域都成為長久不衰的潮流。 大企業領域的例子,似乎還是只能舉到蘋果,作為個人電腦領域的佼佼者,它不但沒有落後、反倒是掀起了移動化的浪潮,其間還順帶著改革了音樂工業。很多小企業也在默默無聞地憑藉著節奏的調整而追逐時代。但總體而言,在企業領域,人們並未總結出一種確定的「節奏調整定律」——既要靠某個空前絕後的人物的機緣巧合,又要靠接納和容許這種人物的制度。 3 對公司而言,選擇必須是慎重的。頂好是在潮水還正洶湧、太陽還在頭頂的時候就要四處探路。否則,就甘心堅守自己已經形成的節奏感,在潮水退去之前安守成功,或在長日將盡之際擔當舊行業的守門人,
直到夕陽西落——要知道有些領域,潮汐的週期是很久的,一家壽司店即便開兩百年也可以繼續受到歡迎。最糟的是臨到動盪來臨之際,既跑亂了原來的步子,又來不及找准新的方向,不等太陽落山,自己先消亡。 但對個人而言,突破自己的風險並不致命。它是一件隨時可以做的事情。第三句引語來自約伯斯。他30多歲的時候說起人一過30歲就會思維僵化、缺乏創新意識: 「人們被卡在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凹槽,他們永遠無法擺脫出來。當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有一顆孩子般的心,可惜這樣的人太稀少了。」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lzchuangye/5476.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