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傳》讀後感
今天讀《閻錫山傳》一書,頗有心得。
作者寫閻在臺灣十來年,每天都不忘著書,實在讓我驚訝。一直認為軍閥閻錫山是一介武夫,卻怎麼也想不到他居然著作上百萬字,且涉及的不僅是政治,更有他對社會諸多方面的思考,“儼然是一個學貫中西、自恃自律的思想者,對為人、處世、治政、理家均有一套心得 ”。閻在臺灣隱居於“菁山窯洞”,十年隱居,十年著作,低調而淡定地在蔣介石眼皮底下過他的閑雲野鶴般的生活,其處世大抵是奉行儒家的“中庸”原則的, “不偏不倚,情理兼顧,不過不及”。他認為 “人事得中則成,
一個叱吒風雲的軍閥居然是儒學的研究者和身體力行者,我不禁為自己的淺陋而汗顏。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文化我知之多少呢?作為一個傳道者深覺問心有愧。
至此且叮嚀自己:收拾一下浮躁的()心,
《坐花志果》讀後感
讀完《坐花志果》,感觸頗多。放眼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確實有很多人心懷善念,常常願意周濟窮困,甚至救人於水火之中。然而行善之時,並未真正做到心甘情願和不求回報,甚至要告訴別人:“這是我拿來送你的。”事後還時常記掛於心,遇到自己幫助過的人,心中徒然升起居功自傲之氣,甚至埋怨對方不懂感恩。更有甚者,有人行善是為了博得眾人好評,贏得一個“大好人”的英名,做了一點點好事就大肆宣傳,奔相走告,唯恐天下有一人不知。凡此種種,雖然也曾傾囊行善,卻因心地不淨,並未做到圓滿。王甲行善,贈送十金雖然不多,卻是心甘情願和不求回報,
讀這本書,不得不驚歎汪道鼎先生著作此書用心良苦,其對善惡因果的理解,對芸芸眾生的諄諄勸誡,都集中在“坐花志果”四個字當中,坐擁鮮花,收穫碩果,隱喻在背後的卻是默默耕耘。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萬事萬物無一例外皆是錯()綜複雜的因果報應。佛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