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之《圍城》
真後悔自己這麼晚才讀《圍城》!這本書真的很對我的胃口! 有些東西出名是虛名,看過後也不覺得,不過有的卻名副其實,就像這本書,不會讓我嚮往次一樣,充滿希望的開始,失望至極的結束…不多說了,略談淺見!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1910——1998年)的作品,已成為二十世紀重要的學術和文學經典。通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確很博學多才,他的學位很高,我想他還是一個充滿幽默感的人吧,看這本書我明知它不是笑話,但我卻不止一次大笑,為作者某些生動恰當又不至於古板的比喻而笑,
真的很有趣。 我唯一覺得遺憾的是,全書塑造了那麼多人物,卻沒有一個是我打從心底裡喜歡的。鮑小姐很無恥,自己是有未婚夫的人,卻忍不住旅途的寂寞而勾引方鴻漸;蘇文紈呢?除了名字好聽,簡直讓我討厭,得不到自己喜歡的人,也不嫁喜歡自己的人,真不知她怎麼想;可能大多數讀者喜歡唐小芙,我也不覺得,二十歲左右在今天或許還太小,但在那個年代理應是懂事了的,真正喜歡一個人又豈能因表姐的一面之詞而放棄?對她的描寫也止於書的三分之一處,可見她也不過如此。孫柔嘉呢?看了她和方鴻漸的婚姻,我又想起那句經典老話:強扭的瓜不甜!
我想說的是,豈止不甜,簡直是苦不堪言。千方百計地嫁了,
挖空心思地得到了,結果呢,也不過如此;至於方鴻漸,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要說他卑鄙吧,有些時候又覺得他挺“君子”的,但假文憑的事也不是別人冤枉他的,被鮑小姐戲弄之後又跟蘇文紈玩曖昧,繼而喜歡唐曉芙,最後無奈地娶了孫柔嘉,他的感情是不是太過複雜,關鍵是結果照樣悲苦…或許作者正是要這樣安排才能有力地論證那個不衰的真理吧:英國版的把婚姻比喻成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版的呢,則比做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看過之後不經讓人對婚姻產生了恐懼感,或許是個人見解,我覺得結婚不是兒戲,
我們是不是應該本著認真的態度對待呢?
相互喜歡的人也不能保證婚姻永遠不面臨危機,勉強湊合的更不行,在他們的生活中,一頓飯、一張桌布、甚至一句無心的話也可能成為爭吵的引子,吵多了,疲憊了,絕望了,心死了,感情自然破裂,婚姻理應結束。所以方鴻漸跟孫柔嘉的結局是意料之中的,不難理解!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
《圍城》是錢鐘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歎,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鐘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應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就應說是同情。錢鐘書對方鴻漸的描述可謂是出神入化,
但最終卻為他選取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掉了。抱著無奈的情緒,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裡。在婚姻的圍城裡,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裡,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
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最後在十幾個知識份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我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裡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我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我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應對,
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羡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我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