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距,是怎樣一步步被拉開的
文/俞敏洪
有的人一輩子渾渾噩噩生活,沒有創造成就,沒有為家庭帶來收益,沒有為國家做出貢獻;
有的人不只是為自己創造了成就,也為家庭和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人甚至還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這個差距是如何拉開的呢?有的人支持下面這兩種說法:第一種,因為人的智商不同。有的人天生非常聰明,有的則比較愚鈍。因此,聰明的人能成功,愚鈍的人就只能一無所成。
人與人之間的智商不同,確實會造成人的發展不一樣,
毫無疑問,一個智商很高的人,會更加容易取得學習的成功。但分析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智商就在正常範圍之內(一百左右),我們常說的高智商人士通常指智商至少在125以上的人。
很多智商正常的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甚至是偉大的成就,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智商的差距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成功,這也意味著我們作為普通人,有取得成功的潛質。
第二種,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家庭條件好的人比較容易取得成功。
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和資源,能去最好的學校讀書,在未來創業時也能得到父母的金錢和資源支持。
雖然這是人與人之間拉大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對於成功人士的調查表明,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成功人士都來自于普通家庭,有很多甚至來自於社會底層,比如農民、普通工人家庭。
由此也可以得出結論,家庭背景也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必然條件。
結論是:一個人的智商和家庭背景會影響我們的成功,但並不是拉開差距的主要因素。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拉開,我認為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1、是否有理想、夢想或者志向
這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為理想有巨大的牽引作用或者推動力,會把一個人不斷引領向前。和那些沒有志向的人相比,有理想、夢想和志向的人往往前進速度會快很多。
他們帶有一種勇往直前的信念,這一信念會帶領他逐漸遠超其他人。所謂的夢想和理想,不一定是某一件具體事情,而是能引發我們願意為之奮鬥的一種理念。
曼德拉年輕時候希望自己能夠消除種族隔離,這變成了他的一個重大理想,推動他不斷前進,最後實現夢想,成為南非第一屆黑人總統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內心渴望更好的生活,願意去尋找更大的世界,願意通過自己努力取得更大成就、成為某個領域的出色人物,這些都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動力。
2、性格和個性的不同
我們很難期望一個悲觀主義者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情;我們也很難期望一個被動、消極的人去做出開創性、突破性的事業。
雖然性格和個性是從小在父母和環境的影響下培養和形成的,我們小時候不太容易起到主導作用,但我們長大成熟後,就需要明白什麼樣的個性和性格更加容易取得成功,並努力向這樣的性格靠攏。
那什麼樣性格的人容易成功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能力的人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首先,有逆商的人。逆商即面對失敗、艱難困苦、災難和打擊,能夠重新振作,因此變得更加有決心,願意去應對困難的一種個性特質。當一個人面對失敗不害怕,願意絕地反擊,他就擁有了東山再起的能力和機會。
其次,有自律能力的人。自律即能夠給自己規定目標、設定方向,堅定不移地排除各種干擾、誘惑和欲望,
最後,有融合能力的人。融合能力即能夠在人群中混得很好,甚至成為核心領導人物,融合別人並且借助別人的力量共同來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如果一個人的個性中體現這三種能力,這個人就離成功比較近了。
俞敏洪:人與人的差距,是怎樣一步步被拉開的
3、專注力的大小
專注力即能夠在一定時間之內專心致志於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的能力。從小方面來講,能在專業方面做到極致,成為所學專業的佼佼者;
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不把事情做大絕不甘休;從情感上來講,就是能對喜歡的人和事物產生深度感情,更加容易達到人性的成熟和廣闊。
同時,因為專注而帶來的深入和探索,
4、學習能力和冒險能力
學習能力主要分為內外兩種。內在的學習能力即自我反省,外在就是閱讀能力。
我們通過讀書去瞭解各種新的思想、創意和經歷,同時,不斷進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領悟、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斷提升。
冒險能力,我把它界定為走出去的能力。因為一個人如果自我滿足,通常會止步不前,或者擁有一份舒適就再也不去思考其他東西。
一個有冒險能力的人願意放棄自己的所得和優厚的環境,去迎接新的挑戰,開拓新的市場,走向新的陌生領域來證明自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功。
所以,這兩種能力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從外界獲得自己原來不具備的能力的做法,並且借此使自己能夠多角度、多視角來看問題,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樣生命就會更加波瀾壯闊,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機遇。
俞敏洪:人與人的差距,是怎樣一步步被拉開的
儘管人生來都一樣,但長大後產生很大差異的原因,最主要的不是智商和家庭背景不同,而是個人本身的一些特徵不一樣。
一個擁有夢想、積極個性、專注能力、學習能力的人,會更容易在人生奮鬥中取得成功,我也希望大部分人能夠變成這樣的人。
被動消極地活著,和主動積極生活,都是一樣活,但後者一定會收穫更多。既然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當然要為更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人生遭遇挫折與低谷,做好這三件事,壓的越低彈的越高
順境和逆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呈正態分佈的,走過低谷也要爬坡,到過巔峰也會下坡。
如果僅僅是在路上摔了一跤,都不能把那一刻稱之為人生低谷。
職場失意、創業失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突如其來的各種變故······
但凡提到人生低谷,大多是段禍不單行的晦澀日子,絕對是最難熬的。似乎整個世界都將你拋棄,只剩下孤獨與噩夢,無時無刻糾纏著你。
可謂是身心俱疲,還不知從哪裡突破,那麼試著做好下面三件事:
1、接納自己,擁抱挫折
李安導演在成名前做了6年家庭“煮男”,他在這6年期間看了大量書籍和電影,埋頭狂寫劇本,特別是寫出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兩個劇本《推手》和《喜宴》,這段“煮男”的經歷也成為日後他另一部代表作《飲食男女》的靈感來源。
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那段不為人知的低谷期的積累,才是決定一個人在高峰期能達到什麼樣高度的關鍵因素。
因此,身處低谷期,全然的接納自己,坦然地面對它,我知道這很難,也很難熬。
但,人生的低谷,猶如彈簧,壓得越低,反彈動力越足,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彈多高。
黑夜再漫長,總有天亮的那一刻。
2、自我激勵,展望未來
王陽明心學強調在事上磨,當我們把挫折當成自我生命的修行,其實它就已經對我們不會造成傷害了。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即使做不了人類之光,也在有限生命裡,去尋找無窮的可能性吧。
雖然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但,請別焦慮,胡適老先生說得特別好: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一直很喜歡衩姐說的:
“我們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過好麼?不再重複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賴任何人的施捨,按自己的喜好不斷修正自己,將原生家庭、成長挫折、社會現實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最終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3、打破思維,完美蛻變
心理學有一個思維模型叫做終身成長思維,終身成長思維強調的是,面對任何問題與挫折,都以成長的心態去面對它。
主觀與客觀之間有一道溝,掉下去了就是挫折,爬上來了就是成長。
吉姆·帕森斯從聖地牙哥大學古典戲劇碩士畢業後,當了萬年龍套演員,從酬勞少得可憐的廣告和舞臺劇開始做起,參加過無數次試鏡,哪怕是最小的角色他都竭力去爭取,最終在《生活大爆炸》演謝耳朵完美蛻變。
人總是要逼著自己去成長的:不是逼著自己去優秀,就是默認自己去墮落。
生而為人,無論生活還是職場中,總會遇到困境,百般思量,千種糾結,都不如做好當下的事情,然後,順其自然。
當你安之若素,平心靜氣時,柳暗花明也會很快不期而遇。
所以,這兩種能力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從外界獲得自己原來不具備的能力的做法,並且借此使自己能夠多角度、多視角來看問題,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樣生命就會更加波瀾壯闊,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機遇。
俞敏洪:人與人的差距,是怎樣一步步被拉開的
儘管人生來都一樣,但長大後產生很大差異的原因,最主要的不是智商和家庭背景不同,而是個人本身的一些特徵不一樣。
一個擁有夢想、積極個性、專注能力、學習能力的人,會更容易在人生奮鬥中取得成功,我也希望大部分人能夠變成這樣的人。
被動消極地活著,和主動積極生活,都是一樣活,但後者一定會收穫更多。既然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當然要為更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人生遭遇挫折與低谷,做好這三件事,壓的越低彈的越高
順境和逆境在人的一生中是呈正態分佈的,走過低谷也要爬坡,到過巔峰也會下坡。
如果僅僅是在路上摔了一跤,都不能把那一刻稱之為人生低谷。
職場失意、創業失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突如其來的各種變故······
但凡提到人生低谷,大多是段禍不單行的晦澀日子,絕對是最難熬的。似乎整個世界都將你拋棄,只剩下孤獨與噩夢,無時無刻糾纏著你。
可謂是身心俱疲,還不知從哪裡突破,那麼試著做好下面三件事:
1、接納自己,擁抱挫折
李安導演在成名前做了6年家庭“煮男”,他在這6年期間看了大量書籍和電影,埋頭狂寫劇本,特別是寫出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兩個劇本《推手》和《喜宴》,這段“煮男”的經歷也成為日後他另一部代表作《飲食男女》的靈感來源。
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那段不為人知的低谷期的積累,才是決定一個人在高峰期能達到什麼樣高度的關鍵因素。
因此,身處低谷期,全然的接納自己,坦然地面對它,我知道這很難,也很難熬。
但,人生的低谷,猶如彈簧,壓得越低,反彈動力越足,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能彈多高。
黑夜再漫長,總有天亮的那一刻。
2、自我激勵,展望未來
王陽明心學強調在事上磨,當我們把挫折當成自我生命的修行,其實它就已經對我們不會造成傷害了。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即使做不了人類之光,也在有限生命裡,去尋找無窮的可能性吧。
雖然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但,請別焦慮,胡適老先生說得特別好: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一直很喜歡衩姐說的:
“我們這一生的最大理想,不就是把自己過好麼?不再重複上一代的模式、不必依賴任何人的施捨,按自己的喜好不斷修正自己,將原生家庭、成長挫折、社會現實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最終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3、打破思維,完美蛻變
心理學有一個思維模型叫做終身成長思維,終身成長思維強調的是,面對任何問題與挫折,都以成長的心態去面對它。
主觀與客觀之間有一道溝,掉下去了就是挫折,爬上來了就是成長。
吉姆·帕森斯從聖地牙哥大學古典戲劇碩士畢業後,當了萬年龍套演員,從酬勞少得可憐的廣告和舞臺劇開始做起,參加過無數次試鏡,哪怕是最小的角色他都竭力去爭取,最終在《生活大爆炸》演謝耳朵完美蛻變。
人總是要逼著自己去成長的:不是逼著自己去優秀,就是默認自己去墮落。
生而為人,無論生活還是職場中,總會遇到困境,百般思量,千種糾結,都不如做好當下的事情,然後,順其自然。
當你安之若素,平心靜氣時,柳暗花明也會很快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