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廢掉的?
文/風墟
一個人的狀態會越來越糟糕,本質上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持續的給予他負性的回饋。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熱衷於“時間管理”“個人提升”,殊不知這些所有的嘗試,在缺乏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的前提下,全部都是緣木求魚,是不可能實現的。
很多找我諮詢的人他們都有著自身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痛苦,比如有的人覺得自己很拖延,有的人和周圍的人際關係有問題,有的人覺得自己的生活一潭死水毫無樂趣,他們也做了很多針對的這些問題的努力,比如去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
但是迄今為止,他們的這些努力基本都是無效的。
至於原因,就要歸結於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基本要素——“情境管理”。
人是情境的產物。我們所有的認知和思維都會受到所處情境的影響。我們不斷地從外部情境得到回饋,不斷地受到外部情境的暗示,不斷地因為外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境。
其實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含的“時空假設”。這種時空假設會隨著我們當下的境遇不斷地變化。但也會隨著我們固化的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而不斷地“固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在床上玩遊戲躺了兩天,但如果你出去散散步5分鐘,
躺在床上玩遊戲時,你對世界的“時空假設”會越來越狹隘,你關注的、你想要的、你覺得和你有關聯的東西會越來越少。
當這種狹隘縮小到只剩下你和遊戲這兩個小小的“顆粒”時,你隱含的“時空假設”就等同於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你對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周遭的一切好像都和你失去了聯繫,這個時候你就沒有了做任何事情的動力,你不想做,事實上處於這個情景下你除了繼續打遊戲也的確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因為在你現在的“時空假設”裡,打遊戲時唯一和你有聯繫的事情了。
你在一家公司上班,做了5年。工作內容沒變化,人際關係沒變化,自己的生活也沒變化。
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喪失了銳利”“磨平了棱角”,本質上是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裡,世界就只有這麼大了。
不管你主觀上、或是通過互聯網看到多麼大的世界,你的潛意識也不會相信——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裡和你有關係的就只有這麼一點大的世界,在你固化的生活情境之外的一切,你潛意識裡都認定了那些和你沒有關係。
曾經有不下十幾個這種在一家固定單位工作了好多年,感覺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看不到希望的人找我諮詢過。他們也很想做出改變和突破,也想做出新的嘗試,但總是不敢,也總是邁不出那一步。
我說我非常理解你為什麼不敢邁出去,因為你潛意識裡並沒有把那個更大的世界當成是屬於你自己的“時空假設”,你不在那個更大的世界裡。
就算你去過很多的地方旅行,但你心理上也無法把那些情境認同為是屬於你的。所以對你來說,更大的世界只是一個理性認知上熟悉、但潛意識裡陌生且被你拒絕的情境。
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決定了他對於自身未來的全部願景,在他自身的時空假設裡所包含的,都是被他認定為是會和他有關係的。不管這一點最終能不能實現,但只要他的時空假設包含一個東西,他就一定能付諸行動去追求這個東西。
但如果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是蒼白的,狹隘的,渺小的,那麼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滿了無聊、無趣、和無意義的。
當這個人的時空假設裡連他自己都沒有了的時候,他就對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抑鬱也就因此而生了。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都是隱含在潛意識之中,所以這從未引起過我們的重視。但事實上它又是如此的重要,因為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未來的發展地圖。我們會通過不斷地經歷和成長,不斷地修正和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地圖。
很多人會說,人的確是會受到情境影響,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受到外部情境的限制。更成熟的態度是,令自己的心智變得更強,令自己能夠應對各種情境,而不是受到情境的干擾。
沒有錯,我們理解“時空假設”這個概念,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心智需要在健康的、且能夠給予我們正性回饋的情境下,才能培養為是健康的。
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先經受父母的呵護和照顧,逐漸擁有健康的心智和體魄之後,他才能夠接受高強度的鍛煉,成為一個強者。
我們處理自身和情境的關係也是同理。
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經受有意識的對於情境影響的認知訓練,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憑藉自己的認知和意志力去對抗情境的影響。
更成熟的做法是,先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外部情境,令情境多數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正性的回饋,我們處於一個舒服而健康的生活情境中時,才能能夠將我們的“時空假設”固化為是健康的,然後我們才能夠用我們這個健康的、穩固的時空假設,去駕馭環境。
怎樣將我們的生活情境改造為健康和舒服的?
一、拓展你生活情境的豐富性。
就像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週末你在家躺床上連玩了兩天遊戲,這就是一個固化的情境。
你需要讓自己時不時出去散散步,或者索性別在家裡打遊戲,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檯球,這就是在豐富你的生活情境;
或者你每天都要去上班,那每天都可以嘗試採取不同的路線去公司,看看不同路上的風景;
和女朋友鼓掌,也別老是那幾個地方那幾個姿勢,多嘗試不同的環境與場合;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這不就是多嘗試生活的不同可能麼?有必要扯到什麼生活情境、時空假設之類的嗎?
有必要。
當你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和生活情境對我們的影響之後,你再去拓展你生活的不同可能性,這和你不理解這些去做事情,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動機,去做同一件事他帶給你的回饋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像練習冥想,你為了讓自己只是每天做滿20分鐘的冥想,和基於對冥想體悟的興趣去練冥想,不僅是結果、連過程的體驗對你來說都會是完全不同的。
二、遠離總會給你帶來負性回饋的生活情境。
我舉個有點無厘頭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她總是去一家店買衣服。但是那家店的店員對她的態度非常的惡劣,女孩每次去購物她的體驗都非常不好。
而且那些店員因為她經常來,就每次都變著花樣嘲諷她,她好土,選衣服真沒品味,今天的打扮真垃圾。
這個女孩非常的痛苦。但她還是每次都去那家店買衣服。
別人問她明明去那家店總是受侮辱,為什麼還要去呢?
女孩回答:因為我習慣了去那家店啊。
別人問:那去別的店不是一樣能買衣服嗎?換一家常去的店不就行了?
女孩猶豫了半天搪塞道:我太懶了,不想換;新的店說不定店員的態度也一樣惡劣啊;別的店我不熟悉,換新店好麻煩的;
這個例子,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但很多人,有無不是在他的生活中重複著和這個女孩一樣的荒唐:一個總是傷害她的男朋友,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一群總是拿他取樂的朋友,來自父母的毫無道理的管束……
他們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而總是將自己置於這些會給自己帶來持續傷害的情境和關係中。
旁觀者痛心疾首的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希望他們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但往往當事人自己,卻總有著千萬般理由:沒辦法,我愛他,不可能離開他;這份工作雖然不理想,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了;那些人雖然總是嘲笑我,但畢竟是朋友,我不想撕破臉皮……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即便會承受一定的痛苦、損失、和風險,但令自己從持續負性的情境和關係中解脫出來,這始終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不是情境和別人在傷害你,而是你自己選擇被別人所傷害。
理解了這一點,人才能長大。
三、創造能夠給你帶來正性回饋的情境,並盡可能的將他們固化下來。
建立一段高品質的關係,養一隻粘你的寵物,將自己住的地方改造的溫馨舒適、令自己滿意,每天下班後去那家格調你很喜歡的小酒吧喝一杯,這些,都是主動改造你所處的外部情境的方法。
其實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影響自己,本質上是理解並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自主、自由的在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影響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意識到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並理解它們能夠影響我們的邏輯,反過來,利用這些邏輯,我們就從被影響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者。
清醒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參與“地球online”這場遊戲的最高追求。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成功
文/李月亮
1
我的工作室招聘編輯,有個姑娘的簡歷很亮:名校中文系畢業,做過報社記者,得過文學獎,照片也很好看。而且她附上的幾篇文章,都很對我口味。
但減分的是:她不但做過記者,也做過律師助理、化妝品銷售、私立學校老師……大學畢業7年,她換了13份工作,而且行業跨度很大。
貌似她無法穩定地堅持做一件事。我有點擔心她來我這邊也做不了太久。
猶豫再三,我還是喊她來面試了。
確實是個漂亮姑娘,說話也得體坦誠,讓人舒服。只是在面對“為什麼換了這麼多工作”的問題時,她的回答我不太滿意。
她說自己對很多行業都有興趣,也覺得自己能做好,所以就很想都嘗試一下,“一輩子隻幹一件事太無聊了”。
我說,可總有最想做和比較想做的差別,你最想做的是什麼呢?
她說可能是寫作吧,但不可能為了這個放棄其他。
我當下就決定放棄她了。
有種相親相到花心男的感覺——什麼都好,就是花心。這傷太硬,所以再心動也只能一票否決。
就像沒有女人願意嫁給花心男一樣,沒有雇主會喜歡頻繁跳槽的員工。
而站在這個應聘姑娘的角度,我更覺得這個硬傷會殃及她一生。
人要想取得一些成績,專注地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很重要。
進入社會初期可以試錯,但不能無休止無目標地換來換去,否則別人在專業領域一路升級,你東一塊西一塊地開地,永遠都是新手,永遠都在起步,最後很可能一事無成。
2
有次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聚會,蓋茨的爸爸讓兩個巨富分頭寫下“對你們幫助最大的一個詞”,蓋茨和巴菲特不約而同地,都寫下了“專注”這個詞。
——聽起來很像雞湯段子,但這件事是真的,蓋茨和巴菲特都親口講過。
其實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識:專注地做事,更容易取得成功。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麼,列出你最想做的25件事,然後劃掉20件,投入地去做剩下的5件吧。記住,另外的6-25件事可能是你人生的干擾項,在最重要的5件事完成之前,不要花費精力在這上面,把它們統統忘掉。
約伯斯也做過幾乎一樣的事。
他曾因權利鬥爭被迫離開蘋果公司,重回蘋果後,他把公司正在進行的40個項目一舉縮減到4個,並告訴所有人:“我們的目標就是創造出這4個產品。”
後來才有了改變世界的蘋果智慧手機。
約伯斯說,決定不去做什麼和決定去做什麼,同樣重要。公司如此,產品如此。
其實,人生更是如此。
人的成功,可以理解為“爬山爬到山頂”。那麼專注地爬一座山顯然更容易登頂。如果A山爬一半,又看B山不錯,B山走幾步又被C山吸引過去,到最後多半是落得個一生奔波、一身疲憊,一事無成。
我一個朋友在銀行工作,主要負責處理呆壞賬,整天跟那些“曾經很紅火後來破了產”的公司打交道。
她說很多公司的悲劇,都是盲目擴張的結果——本來是個做床墊的企業,剛有點好苗頭,老總就穩不住了,接著就做床,床還沒盈利,沙發又上了線。最後一個大攤子鋪開,實力又不夠,就全盤死掉了。
——如果一直堅持做床墊,公司本可以很茁壯的。
跟我開頭說的那個應聘的姑娘一樣:能力不差,如果專注一點,堅持下去一定有很好的發展,可惜專注力不夠,前景就難說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美國心理學家也曾做過一個長期追蹤:
智力水準都是50的小孩,專注力強的,長大後大多成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而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多年後則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只能靠相信命運是上帝的安排來安慰自己。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心理能力。在眼下這個時代,這種能力前所未有地重要。
因為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面對如此多的資訊和誘惑。
每一秒都會有海量資訊湧向你,有各種各樣的手在拉你。
“換一座山去爬”的誘惑特別大,成本又特別低,要守著一座山悶頭爬下去,非常考驗定力。
但世間法則是恒定的,“堅持做一件事,更容易取得成就”的道理不會變。
所以,如果你的專注力夠強,可能就贏了大多數。
3
當然,僅僅專注還不足以通往成功。
同樣重要的是,你要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
說回巴菲特。
巴菲特對數字特別敏感,現在八十多歲了,還能準確地說出1930年奧馬哈的人口為214006人。
他也喜歡思考,“考慮生意和投資的問題”會讓他很開心。
比爾蓋茨說,巴菲特評估人和企業的能力特別神奇,自己充其量只有巴菲特的1/5。
所以,投資商無疑是巴菲特最擅長的職業了。
如果換個行當,他一定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巴菲特的妻子說,巴菲特找不到家裡的燈開關,也不知道臥室牆壁的顏色。有一次她感冒了,臥床不起,就跟巴菲特說,“我想吐,你去廚房給我隨便拿個東西來”,巴菲特說好,就跑去廚房了,一陣叮叮咣咣後,拿來了一個濾鍋。老婆說親愛的這個不行,漏。巴菲特又跑去廚房叮叮咣咣,再過來,把濾鍋放在了烤盤上。
——如果巴菲特是一名刑警或者護工,怕是一輩子也熬不出頭了。
所以,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事,和專注本身一樣重要。
有些事,你確實不擅長,註定幹不好,那就千萬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這裡。
同樣努力10年,你可以把自己的劣勢拉到普通。比如,一個對法律一竅不通的人,可以做一個平常律師了。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優勢變成精尖。比如,一個很有天賦的普通醫生,成了頂尖醫學專家。
顯然,後面這件事帶給你的好處更多,意義更大。
而更大的榮譽、獎勵、回報、成就感,也會給你更多堅持下去的動力。
當你特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對的事,就會異常堅定,就算不斷有新的誘惑,就算漫長的重複特別損傷熱情,你也能不為所動,繼續堅持,讓自己在歷練中愈發出色,最後脫穎而出。
這種堅定,也會讓你省去很多糾結和焦慮。
你知道的,我們在前思後想左右為難中浪費了太多精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擅長的事都值得專注一生。如果你很會吃西瓜也很會畫油畫,你肯定知道應該選哪樣。
4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專注於打造自己的長板,才可能走得更遠。
人的精力都有限,別浪費在你的劣勢上——要把最大的精力用於讓你的優勢爐火純青,而不是讓劣勢勉強及格。
馬雲粉了王菲很多年,但他如何實現和王菲一起唱歌的夢想?
不是增高整容苦練歌藝,進軍娛樂圈。
他只要專注地把自己最擅長的阿裡巴巴的生意做好,王菲就來跟他唱歌了。
成功最大的捷徑,就是專注地做自己擅長的事。
真正的聰明人,會懂得專注於一點,做到極致。
然後用這個點,撐起整個人生。
一件有價值的事,你能做得很好,又能堅持很久,最後你一定能贏。
關於如何成功,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作者簡介:李月亮,高人氣專欄作家,新女性主義者,扎實寫字的手藝人。解讀情感,透視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女性成長。
才能能夠將我們的“時空假設”固化為是健康的,然後我們才能夠用我們這個健康的、穩固的時空假設,去駕馭環境。怎樣將我們的生活情境改造為健康和舒服的?
一、拓展你生活情境的豐富性。
就像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週末你在家躺床上連玩了兩天遊戲,這就是一個固化的情境。
你需要讓自己時不時出去散散步,或者索性別在家裡打遊戲,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檯球,這就是在豐富你的生活情境;
或者你每天都要去上班,那每天都可以嘗試採取不同的路線去公司,看看不同路上的風景;
和女朋友鼓掌,也別老是那幾個地方那幾個姿勢,多嘗試不同的環境與場合;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這不就是多嘗試生活的不同可能麼?有必要扯到什麼生活情境、時空假設之類的嗎?
有必要。
當你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和生活情境對我們的影響之後,你再去拓展你生活的不同可能性,這和你不理解這些去做事情,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動機,去做同一件事他帶給你的回饋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像練習冥想,你為了讓自己只是每天做滿20分鐘的冥想,和基於對冥想體悟的興趣去練冥想,不僅是結果、連過程的體驗對你來說都會是完全不同的。
二、遠離總會給你帶來負性回饋的生活情境。
我舉個有點無厘頭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她總是去一家店買衣服。但是那家店的店員對她的態度非常的惡劣,女孩每次去購物她的體驗都非常不好。
而且那些店員因為她經常來,就每次都變著花樣嘲諷她,她好土,選衣服真沒品味,今天的打扮真垃圾。
這個女孩非常的痛苦。但她還是每次都去那家店買衣服。
別人問她明明去那家店總是受侮辱,為什麼還要去呢?
女孩回答:因為我習慣了去那家店啊。
別人問:那去別的店不是一樣能買衣服嗎?換一家常去的店不就行了?
女孩猶豫了半天搪塞道:我太懶了,不想換;新的店說不定店員的態度也一樣惡劣啊;別的店我不熟悉,換新店好麻煩的;
這個例子,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但很多人,有無不是在他的生活中重複著和這個女孩一樣的荒唐:一個總是傷害她的男朋友,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一群總是拿他取樂的朋友,來自父母的毫無道理的管束……
他們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而總是將自己置於這些會給自己帶來持續傷害的情境和關係中。
旁觀者痛心疾首的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希望他們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但往往當事人自己,卻總有著千萬般理由:沒辦法,我愛他,不可能離開他;這份工作雖然不理想,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了;那些人雖然總是嘲笑我,但畢竟是朋友,我不想撕破臉皮……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即便會承受一定的痛苦、損失、和風險,但令自己從持續負性的情境和關係中解脫出來,這始終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不是情境和別人在傷害你,而是你自己選擇被別人所傷害。
理解了這一點,人才能長大。
三、創造能夠給你帶來正性回饋的情境,並盡可能的將他們固化下來。
建立一段高品質的關係,養一隻粘你的寵物,將自己住的地方改造的溫馨舒適、令自己滿意,每天下班後去那家格調你很喜歡的小酒吧喝一杯,這些,都是主動改造你所處的外部情境的方法。
其實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影響自己,本質上是理解並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自主、自由的在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影響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意識到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並理解它們能夠影響我們的邏輯,反過來,利用這些邏輯,我們就從被影響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者。
清醒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參與“地球online”這場遊戲的最高追求。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成功
文/李月亮
1
我的工作室招聘編輯,有個姑娘的簡歷很亮:名校中文系畢業,做過報社記者,得過文學獎,照片也很好看。而且她附上的幾篇文章,都很對我口味。
但減分的是:她不但做過記者,也做過律師助理、化妝品銷售、私立學校老師……大學畢業7年,她換了13份工作,而且行業跨度很大。
貌似她無法穩定地堅持做一件事。我有點擔心她來我這邊也做不了太久。
猶豫再三,我還是喊她來面試了。
確實是個漂亮姑娘,說話也得體坦誠,讓人舒服。只是在面對“為什麼換了這麼多工作”的問題時,她的回答我不太滿意。
她說自己對很多行業都有興趣,也覺得自己能做好,所以就很想都嘗試一下,“一輩子隻幹一件事太無聊了”。
我說,可總有最想做和比較想做的差別,你最想做的是什麼呢?
她說可能是寫作吧,但不可能為了這個放棄其他。
我當下就決定放棄她了。
有種相親相到花心男的感覺——什麼都好,就是花心。這傷太硬,所以再心動也只能一票否決。
就像沒有女人願意嫁給花心男一樣,沒有雇主會喜歡頻繁跳槽的員工。
而站在這個應聘姑娘的角度,我更覺得這個硬傷會殃及她一生。
人要想取得一些成績,專注地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很重要。
進入社會初期可以試錯,但不能無休止無目標地換來換去,否則別人在專業領域一路升級,你東一塊西一塊地開地,永遠都是新手,永遠都在起步,最後很可能一事無成。
2
有次比爾蓋茨和巴菲特聚會,蓋茨的爸爸讓兩個巨富分頭寫下“對你們幫助最大的一個詞”,蓋茨和巴菲特不約而同地,都寫下了“專注”這個詞。
——聽起來很像雞湯段子,但這件事是真的,蓋茨和巴菲特都親口講過。
其實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識:專注地做事,更容易取得成功。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麼,列出你最想做的25件事,然後劃掉20件,投入地去做剩下的5件吧。記住,另外的6-25件事可能是你人生的干擾項,在最重要的5件事完成之前,不要花費精力在這上面,把它們統統忘掉。
約伯斯也做過幾乎一樣的事。
他曾因權利鬥爭被迫離開蘋果公司,重回蘋果後,他把公司正在進行的40個項目一舉縮減到4個,並告訴所有人:“我們的目標就是創造出這4個產品。”
後來才有了改變世界的蘋果智慧手機。
約伯斯說,決定不去做什麼和決定去做什麼,同樣重要。公司如此,產品如此。
其實,人生更是如此。
人的成功,可以理解為“爬山爬到山頂”。那麼專注地爬一座山顯然更容易登頂。如果A山爬一半,又看B山不錯,B山走幾步又被C山吸引過去,到最後多半是落得個一生奔波、一身疲憊,一事無成。
我一個朋友在銀行工作,主要負責處理呆壞賬,整天跟那些“曾經很紅火後來破了產”的公司打交道。
她說很多公司的悲劇,都是盲目擴張的結果——本來是個做床墊的企業,剛有點好苗頭,老總就穩不住了,接著就做床,床還沒盈利,沙發又上了線。最後一個大攤子鋪開,實力又不夠,就全盤死掉了。
——如果一直堅持做床墊,公司本可以很茁壯的。
跟我開頭說的那個應聘的姑娘一樣:能力不差,如果專注一點,堅持下去一定有很好的發展,可惜專注力不夠,前景就難說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說:專注力比智商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最終成就。
美國心理學家也曾做過一個長期追蹤:
智力水準都是50的小孩,專注力強的,長大後大多成為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而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多年後則生活和工作都不如意,只能靠相信命運是上帝的安排來安慰自己。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心理能力。在眼下這個時代,這種能力前所未有地重要。
因為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面對如此多的資訊和誘惑。
每一秒都會有海量資訊湧向你,有各種各樣的手在拉你。
“換一座山去爬”的誘惑特別大,成本又特別低,要守著一座山悶頭爬下去,非常考驗定力。
但世間法則是恒定的,“堅持做一件事,更容易取得成就”的道理不會變。
所以,如果你的專注力夠強,可能就贏了大多數。
3
當然,僅僅專注還不足以通往成功。
同樣重要的是,你要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
說回巴菲特。
巴菲特對數字特別敏感,現在八十多歲了,還能準確地說出1930年奧馬哈的人口為214006人。
他也喜歡思考,“考慮生意和投資的問題”會讓他很開心。
比爾蓋茨說,巴菲特評估人和企業的能力特別神奇,自己充其量只有巴菲特的1/5。
所以,投資商無疑是巴菲特最擅長的職業了。
如果換個行當,他一定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巴菲特的妻子說,巴菲特找不到家裡的燈開關,也不知道臥室牆壁的顏色。有一次她感冒了,臥床不起,就跟巴菲特說,“我想吐,你去廚房給我隨便拿個東西來”,巴菲特說好,就跑去廚房了,一陣叮叮咣咣後,拿來了一個濾鍋。老婆說親愛的這個不行,漏。巴菲特又跑去廚房叮叮咣咣,再過來,把濾鍋放在了烤盤上。
——如果巴菲特是一名刑警或者護工,怕是一輩子也熬不出頭了。
所以,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事,和專注本身一樣重要。
有些事,你確實不擅長,註定幹不好,那就千萬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這裡。
同樣努力10年,你可以把自己的劣勢拉到普通。比如,一個對法律一竅不通的人,可以做一個平常律師了。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優勢變成精尖。比如,一個很有天賦的普通醫生,成了頂尖醫學專家。
顯然,後面這件事帶給你的好處更多,意義更大。
而更大的榮譽、獎勵、回報、成就感,也會給你更多堅持下去的動力。
當你特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對的事,就會異常堅定,就算不斷有新的誘惑,就算漫長的重複特別損傷熱情,你也能不為所動,繼續堅持,讓自己在歷練中愈發出色,最後脫穎而出。
這種堅定,也會讓你省去很多糾結和焦慮。
你知道的,我們在前思後想左右為難中浪費了太多精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擅長的事都值得專注一生。如果你很會吃西瓜也很會畫油畫,你肯定知道應該選哪樣。
4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專注於打造自己的長板,才可能走得更遠。
人的精力都有限,別浪費在你的劣勢上——要把最大的精力用於讓你的優勢爐火純青,而不是讓劣勢勉強及格。
馬雲粉了王菲很多年,但他如何實現和王菲一起唱歌的夢想?
不是增高整容苦練歌藝,進軍娛樂圈。
他只要專注地把自己最擅長的阿裡巴巴的生意做好,王菲就來跟他唱歌了。
成功最大的捷徑,就是專注地做自己擅長的事。
真正的聰明人,會懂得專注於一點,做到極致。
然後用這個點,撐起整個人生。
一件有價值的事,你能做得很好,又能堅持很久,最後你一定能贏。
關於如何成功,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答案。
作者簡介:李月亮,高人氣專欄作家,新女性主義者,扎實寫字的手藝人。解讀情感,透視人性,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女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