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言
1、對喜怒哀樂能按應有狀態掌握,無所偏倚,這就叫“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有所節制,這就叫“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位、生生不息了。——子思《中庸》
2、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歿而遂失其傳焉。——子思《中庸》
3、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循著內在的誠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子思《中庸》
4、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
5、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6、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7、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子思《中庸》
8、何謂“文笈”?蓋經典之所藏。華夏文明悠悠數千載,以聿成箸,以文述典,存天地浩然氣于寸方間,自有一分感召,一種精神在裡面。——子思《中庸》
9、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子思《中庸》
10、從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
11、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子思《中庸》
12、“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執中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子思《中庸》
13、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大育。——子思《中庸》
14、“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子思《禮記·中庸》
15、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16、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子思《中庸》
17、書者,述也,以載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子思《中庸》
18、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子思《中庸》()
晉書名言
1、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晉書
2、學之染人,甚于丹青。翻譯:學能改變人的氣質,比丹青靛渲染圖畫,還要實在。——晉書
3、“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裡。”——晉書
4、風衣秀整,美於談論,見者皆愛悅之。——晉書
5、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晉書
6、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於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晉書
7、修身以敬,勿托以尊。——晉書()
海貝爾名言
1、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裡,與其說好的教師是幸福,不如說好的教師是不幸。——海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