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美德讀後感(一)
在暑假裡我看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大禹治水”、“完璧歸趙”和“孟母三遷”三篇故事。
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講了洪水淹沒了農田,禹決定治理洪水,在禹的帶領下,他們吃盡千辛萬苦,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全身心無私地奉獻到了治水事業中。洪水終於被制服了。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大禹。因為他堅持不懈地治理洪水,百折不撓、信念堅定,和老百姓們一起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我很佩服大禹。
我第二喜歡的故事是“完璧歸趙”。講的是趙王得到了一塊絕世寶玉和氏璧。
這篇故事的人物中我最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既忠誠又聰明。他猜到秦王會不守信用,就用要撞柱子碎玉的方法逼迫秦王讓步。
我第三喜歡的故事是“孟母三遷”。講的是戰國時期,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孟子小時候家住在草地附近,他和鄰居家的小孩把學辦喪事當做遊戲玩。因為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連搬了兩次家,最後搬到學堂附近,以保證孟子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
其中我最喜歡孟子,因為他很聰明。明白孟母把織好的布剪碎的意思是學東西要持之以恆,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時寫了許多我們要學習的品德。我們一定要尊重先人的智慧,學習先人的精華,這些中華傳統美德,是幾千年的道德精髓,對我們的健康成長非常有用處。
文明美德讀後感(二)
我讀了一本關於文明、美德、禮儀的書。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美德著稱全世界。什麼是文明美德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做到一種行為規範。
文明美德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小到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達到一個城市的臉面,一個國家的臉面,可見,文明美德的影響有多大。
其實,我以前也不懂文明美德。過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乘電梯總是隨便站一個地方。坐公車不為老弱病殘讓座。雖然公車大喇叭喊著為老弱病殘讓座,可我還是不肯起來,那個時候,“文明美德“對我來說簡直就是個陌生詞彙。
直到後來,我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後,我才知道文明美德可以從你生活中每個小細節,甚至一舉一動表現出來,對我們小學 生也是十分重要。從此,我就勵志 一個講文明美德的人。
從此以後,我過馬路黃燈就停下來了,乘電梯總是幫忙按控制按鈕,坐公車有老弱病殘者我便讓座。
文明禮儀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質,用一句文明禮貌的話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二十一世紀的炎黃子孫們,我們要爭做文明的主人,與文明禮儀同行……
文明美德讀後感(三)
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八課尊重每一個人”中的一個故事——“29分錢的捐款”。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天夜晚,德蘭修女在貧民區髒亂的街道上快步走著,一個乞丐不好意思地攔住她,請她接受自己一天乞討到了錢:29分。德蘭修女不僅收下了29分,還把自己未及時吃的晚餐:一塊麵包和一瓶水送給了那個乞丐。後來,
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的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只要我們肯邁出文明的一小步,社會就會邁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種力量,好像奧運火炬手傳遞火炬一樣,火炬經過每人的手中後,便可以彙聚更多的熱情、釋放更多的熱情。
做文明人就要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自己做起,這樣就能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麗。讓我們說文明話,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吧!文明美德,伴我成長!()
哈姆雷特讀後感3000字(一)
這是莎士比亞的一部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
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遇見了父王的鬼魂,向他說了他叔叔是為篡得皇位讓王后改嫁,所以把他害死。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開始了裝瘋復仇,一天,他叔叔國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生爭執,誤殺了躲在幃幕後偷聽的首相。叔叔想借英國國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被姆雷特識破,中途返回,正好趕上了奧菲利婭的葬禮,叔叔挑起奧菲利婭哥哥和哈姆雷特的決鬥,準備了毒酒和毒劍哈姆雷特先獲勝,國王假意祝賀給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沒喝。後來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又奪對手的劍刺了對手一劍。最後,王后毒死,奧菲利婭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陰謀,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發身亡。
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一個善良的王子,久經磨難,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戰士。他面對復仇,道德,與愛情種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復仇中表現的種種徘徊於後退,讓這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非常真實。
哈姆雷特在與叔叔慢慢鬥爭的同時,黑暗的社會不斷顯露出來,使他認為世界的美好漸漸瓦解。黑暗的社會使他加快了復仇的腳步,我從影片中看出來它的裝瘋賣傻是進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報仇的意志在困難中越來越堅定,他告訴我們要勇敢去面對世界,絕境中鍛煉自己,深思熟慮做好每一件事。
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過掘墓人的話看透額生生死死:不管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的人,最後都是白骨一堆。這告訴了我們多思考,看透每一個小事。
最後一刻,皇后毒死,哈姆雷特和他的對手也都中毒,將要死亡,他瞭解真相後,憤怒的刺死叔叔,與他同歸於盡。這是他復仇的終結。他完成了復仇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不懈,不怕輸的精神。
哈姆雷特讀後感3000字(二)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哈姆雷特讀後感3000字(三)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哈姆雷特》因為恨而導致了悲劇,因為恨而導致了湮滅,這是令人哀歎的。可這悲劇可以避免嗎?殺父之仇,向來是不共戴天的,忍耐下去,不如自裁。
唯一可以避免這場悲劇的方法,只有克勞狄斯當初抑制住自己內心的貪婪,不去對自己的兄長下毒手,但他與王后的感情能讓他不那麼做嗎?王后的背叛令人不齒,但先王如若不是好大喜功、終日忙於征戰的話,自己的愛人又會愛上一個不如自己千萬分之一的男性嗎?這些都是不可考證的。但智慧的莎翁還是給了一些提示,他安排了福丁布拉斯這個角色,與哈姆雷特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王子,前者本要忤逆王意、發動戰爭,但最終凱旋而歸;後者則先後失去了自己父親、愛人、母親。
劇本最後,福丁布拉斯說道:“……把哈姆雷特像個軍人似的抬到臺上,因為他要能登上王位,一定會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這讓筆者不由得浮想聯翩:對於悲劇的主角哈姆雷特來說,是否存在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呢?
劇本裡的“現實”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等待讀後感(一)
一口氣讀完了哈金的這本《等待》,我發現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書中講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農村裡那個裹了小腳的沒有愛情的老婆離婚,然後跟醫院裡有些好感的護士曼娜結婚,但是離婚離了十八年,才離掉,後面跟曼娜結婚時,曼娜已經四十歲,兩個人還生了一對男雙胞胎,但是孔林卻發現,等待了十八年的結合的生活,卻沒有那麼美好。尤其是小說最後寫到,當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裡,頓感溫暖,甚至覺得那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說裡的故事很簡單,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看似簡單,卻反映了很多東西,讓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時間是什麼?愛情又真的是什麼?可能剛開始你覺得很美好,可是它會一直持續嗎?你的審美觀經得起這麼折騰嗎?在時間的流逝中,剛開始的美好肯定會變化,所以,即使是你沒有等待,而是按流程發生了,還是會有這種不美好,只是因為有了等待,失落感會來得很猛很突然,對比會比較明顯,這就是小說構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來說,什麼事情都經不起仔細推敲,何況愛情呢?等你琢磨來琢磨去,什麼感覺都沒了,還不如趁發高燒的時候迷迷糊糊的高興地享受戀愛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時候,覺得跟這個沒文化的老婆沒感情,很羡慕那種能成雙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邊能有一個像曼娜這種能帶出來見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結了婚,又覺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種,到了前妻家裡,覺得那才是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看看他,心總是生活在別處,不在當下,更不用說去享受當下的美好了,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麼?小說中還間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結婚後,很多人其實很羡慕他,終於在一起了,還老來得了對雙胞胎,但是他自己卻不這麼看。其實呢?這些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觀感受。什麼事情都有好壞兩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麼都是別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優柔寡斷,迷茫,心地善良,不想傷害誰,就獨自像個鴕鳥隱忍的活著,否則離婚也不至於離了十七年,另外有個男的,敢說敢做,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活得還沒有孔林這麼糾結。這種男人,愛上了,就只能跟著他耗,直到麻木,直到體會不到那種轟轟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溫暖總是有點遺憾,每個年紀,都應該有不同的經歷才好啊。
第四,小說有個非常棒的結尾。他到前妻家,非常動容的告訴前妻,曼娜因為心臟病要死了,能不能等他一兩年回來跟她團聚,前妻也非常高興表示願意等,但是,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老婆因為新一年的到來,生機勃勃。又是一輪新的糾結的等待…
生活中,有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因為生活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是我們即使拼命想要選擇一條順暢的生活之路都無法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活著!
等待讀後感(二)
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2000年福克納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讚譽:“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莫過於讀《等待》帶給我的感受:作者沒有什麼說教,沒有故弄玄虛的敘述,而我卻怎麼也放不下文中的人物。
比如主人公孔林,如果我是孔林,我會想,我這輩子算什麼呢。小的時候父母強加給我一個婚姻,一個拿不出手的小腳老婆,目不識丁。優點是她又有恩于孔家。父母生病去世都是她一人操持。尤其是伺候病人,那時候女兒又小。而對曼娜,堅持等待的18年,堅守的是愛情吧。淑玉知道每年都去離婚的理由,每次她都同意離婚,到最後又反悔。曼娜每次都盼望著他能離成婚回來,而每次都是失望。
終於根據規定18年分居,可以不用對方同意即可離婚。幾分鐘辦好的離婚書,孔林和曼娜等了18年。孔林安頓好了淑玉和女兒後,與曼娜結婚了,婚後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一切都等到了,孔林發現有些不對勁兒。淑玉也沒那麼不好,反而越老越好看了,女兒長大了,乖順能幹。而曼娜,性格大變,經常吵架,兒子也不省心。孔林同情曼娜。曼娜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是啊,換了誰能去熬18年呢。
曼娜或許活不久了,她的心臟不爭氣。被生活攪得一團糟的孔林喝醉了酒,問:“淑玉,你會等著我嗎?”醒酒後,面對女兒的問話,他無奈的說:“告訴她不要等我了,我是個沒用的人,不值得等”。女兒的一句“我們都會等著您的”,讓孔林又難過又感動。
現實生活中人,有誰不像孔林一樣,活的不那麼痛快,不那麼從容,在無止盡的等待中飽受煎熬。
等待讀後感(三)
前些天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很有哲思的好文章,我把它小心翼翼地剪下來,放在抽屜裡,實有愛不釋手讀之不厭的感覺,又怕時間久了想看時再找不到它,想來想去還是把它抄下來放到自己的裡,可隨時拜讀它。
人生,充滿了等待,小時候,等待長大;長大後等待一份浪漫的愛;有了愛以後等待一個溫馨的家-----
等待,給人以憧憬,給人以希望,給人以慰藉。等待,宛如一個無瑕的夢。
短暫的等待,是一種焦灼;漫長的等待,是一種折磨;落空了的等待,是一種哀傷,等待,可說是一份美好的無奈。
有時,我們明明是在等待什麼,卻又說不清在等待什麼。說不清的等待,往往是一種最有誘惑力的等待。
等待,可以在充實中度過,也可以在寂寞中度過,還可以在空虛中度過。
等待,可以使人成為乾涸的小溪,可以使人成為無垠的大海。
如果你是男人,但願你給與你所等待的女人是博大的浩瀚;如果你是女人,但願你給予你所等待的男人是美麗的蔚藍。
不要總指望在等待中發生奇跡,這樣的等待幾近守株待兔。()
你若是個好兒子,就別忘了父母的等待;你若是個好丈夫,就別忘了妻子的等待;你若是個好父親就別忘了孩子的等待。只為了這些心靈的等待,你也應該使自己成為合格的男人。
等待,有時就像岩石,是一種頑強;有時像勁竹,是一種堅定;有時像古藤,是一種柔韌;但更像的是孕育了萬物的土地,是一種成熟。也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善於等待。
春風,是冰河的等待;收穫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陽光,是大海的等待。你的愛情,是我的等待。
讀完了這篇短文,自己很受啟發,作者的文筆立意是告誡我們,人生在等待之中而前行,我同時感到等待的本意是要去不斷地追求,如今我已走完了人生大半輩子,真的要好好給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大掃除,由小到大,由大到老,為已擁有的一切要加倍珍惜,為沒做到的要去不懈努力,將來才會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準備了毒酒和毒劍哈姆雷特先獲勝,國王假意祝賀給哈姆雷特送毒酒,但他沒喝。後來哈姆雷特又贏了,王后把毒酒喝了。第三回合,哈姆雷特中了毒劍,又奪對手的劍刺了對手一劍。最後,王后毒死,奧菲利婭哥哥也揭露了叔叔的陰謀,哈姆雷特把叔叔刺死,自己也毒發身亡。哈姆雷特在我眼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他從一個善良的王子,久經磨難,一步步走向了勇敢成熟的戰士。他面對復仇,道德,與愛情種種不一樣的態度,在復仇中表現的種種徘徊於後退,讓這個故事展現在我們面前非常真實。
哈姆雷特在與叔叔慢慢鬥爭的同時,黑暗的社會不斷顯露出來,使他認為世界的美好漸漸瓦解。黑暗的社會使他加快了復仇的腳步,我從影片中看出來它的裝瘋賣傻是進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報仇的意志在困難中越來越堅定,他告訴我們要勇敢去面對世界,絕境中鍛煉自己,深思熟慮做好每一件事。
哈姆雷特在墓地中通過掘墓人的話看透額生生死死:不管多麼富有或多麼貧窮的人,最後都是白骨一堆。這告訴了我們多思考,看透每一個小事。
最後一刻,皇后毒死,哈姆雷特和他的對手也都中毒,將要死亡,他瞭解真相後,憤怒的刺死叔叔,與他同歸於盡。這是他復仇的終結。他完成了復仇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堅持不懈,不怕輸的精神。
哈姆雷特讀後感3000字(二)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哈姆雷特讀後感3000字(三)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哈姆雷特》因為恨而導致了悲劇,因為恨而導致了湮滅,這是令人哀歎的。可這悲劇可以避免嗎?殺父之仇,向來是不共戴天的,忍耐下去,不如自裁。
唯一可以避免這場悲劇的方法,只有克勞狄斯當初抑制住自己內心的貪婪,不去對自己的兄長下毒手,但他與王后的感情能讓他不那麼做嗎?王后的背叛令人不齒,但先王如若不是好大喜功、終日忙於征戰的話,自己的愛人又會愛上一個不如自己千萬分之一的男性嗎?這些都是不可考證的。但智慧的莎翁還是給了一些提示,他安排了福丁布拉斯這個角色,與哈姆雷特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王子,前者本要忤逆王意、發動戰爭,但最終凱旋而歸;後者則先後失去了自己父親、愛人、母親。
劇本最後,福丁布拉斯說道:“……把哈姆雷特像個軍人似的抬到臺上,因為他要能登上王位,一定會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這讓筆者不由得浮想聯翩:對於悲劇的主角哈姆雷特來說,是否存在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呢?
劇本裡的“現實”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等待讀後感(一)
一口氣讀完了哈金的這本《等待》,我發現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思考了很多,也重新懂得了很多。
書中講述的男主人公孔林一直想和農村裡那個裹了小腳的沒有愛情的老婆離婚,然後跟醫院裡有些好感的護士曼娜結婚,但是離婚離了十八年,才離掉,後面跟曼娜結婚時,曼娜已經四十歲,兩個人還生了一對男雙胞胎,但是孔林卻發現,等待了十八年的結合的生活,卻沒有那麼美好。尤其是小說最後寫到,當他回到自己前妻的家裡,頓感溫暖,甚至覺得那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小說裡的故事很簡單,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它看似簡單,卻反映了很多東西,讓你思考到了很多。
第一,時間是什麼?愛情又真的是什麼?可能剛開始你覺得很美好,可是它會一直持續嗎?你的審美觀經得起這麼折騰嗎?在時間的流逝中,剛開始的美好肯定會變化,所以,即使是你沒有等待,而是按流程發生了,還是會有這種不美好,只是因為有了等待,失落感會來得很猛很突然,對比會比較明顯,這就是小說構思的精妙所在吧。另外來說,什麼事情都經不起仔細推敲,何況愛情呢?等你琢磨來琢磨去,什麼感覺都沒了,還不如趁發高燒的時候迷迷糊糊的高興地享受戀愛的滋味。
第二,孔林跟前老婆的時候,覺得跟這個沒文化的老婆沒感情,很羡慕那種能成雙出入的夫妻,很盼望身邊能有一個像曼娜這種能帶出來見人的老婆,可是,跟曼娜結了婚,又覺得很糟糕,生活完全不是期待的那種,到了前妻家裡,覺得那才是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看看他,心總是生活在別處,不在當下,更不用說去享受當下的美好了,這不是很多人的通病麼?小說中還間接的提到,就是他和曼娜結婚後,很多人其實很羡慕他,終於在一起了,還老來得了對雙胞胎,但是他自己卻不這麼看。其實呢?這些好與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主觀感受。什麼事情都有好壞兩面,自己往好的方向想,那就是好,自己想不透,怎麼都是別的好。
第三,男主人公性格優柔寡斷,迷茫,心地善良,不想傷害誰,就獨自像個鴕鳥隱忍的活著,否則離婚也不至於離了十七年,另外有個男的,敢說敢做,敢於面對自己的內心,活得還沒有孔林這麼糾結。這種男人,愛上了,就只能跟著他耗,直到麻木,直到體會不到那種轟轟烈烈的美好。如果只有平淡的溫暖總是有點遺憾,每個年紀,都應該有不同的經歷才好啊。
第四,小說有個非常棒的結尾。他到前妻家,非常動容的告訴前妻,曼娜因為心臟病要死了,能不能等他一兩年回來跟她團聚,前妻也非常高興表示願意等,但是,回到家後,看到自己的老婆因為新一年的到來,生機勃勃。又是一輪新的糾結的等待…
生活中,有的時候不要想太多,因為生活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是我們即使拼命想要選擇一條順暢的生活之路都無法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其實是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活著!
等待讀後感(二)
美國筆會在授予《等待》2000年福克納小說獎時,對哈金的讚譽:“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莫過於讀《等待》帶給我的感受:作者沒有什麼說教,沒有故弄玄虛的敘述,而我卻怎麼也放不下文中的人物。
比如主人公孔林,如果我是孔林,我會想,我這輩子算什麼呢。小的時候父母強加給我一個婚姻,一個拿不出手的小腳老婆,目不識丁。優點是她又有恩于孔家。父母生病去世都是她一人操持。尤其是伺候病人,那時候女兒又小。而對曼娜,堅持等待的18年,堅守的是愛情吧。淑玉知道每年都去離婚的理由,每次她都同意離婚,到最後又反悔。曼娜每次都盼望著他能離成婚回來,而每次都是失望。
終於根據規定18年分居,可以不用對方同意即可離婚。幾分鐘辦好的離婚書,孔林和曼娜等了18年。孔林安頓好了淑玉和女兒後,與曼娜結婚了,婚後有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一切都等到了,孔林發現有些不對勁兒。淑玉也沒那麼不好,反而越老越好看了,女兒長大了,乖順能幹。而曼娜,性格大變,經常吵架,兒子也不省心。孔林同情曼娜。曼娜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是啊,換了誰能去熬18年呢。
曼娜或許活不久了,她的心臟不爭氣。被生活攪得一團糟的孔林喝醉了酒,問:“淑玉,你會等著我嗎?”醒酒後,面對女兒的問話,他無奈的說:“告訴她不要等我了,我是個沒用的人,不值得等”。女兒的一句“我們都會等著您的”,讓孔林又難過又感動。
現實生活中人,有誰不像孔林一樣,活的不那麼痛快,不那麼從容,在無止盡的等待中飽受煎熬。
等待讀後感(三)
前些天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很有哲思的好文章,我把它小心翼翼地剪下來,放在抽屜裡,實有愛不釋手讀之不厭的感覺,又怕時間久了想看時再找不到它,想來想去還是把它抄下來放到自己的裡,可隨時拜讀它。
人生,充滿了等待,小時候,等待長大;長大後等待一份浪漫的愛;有了愛以後等待一個溫馨的家-----
等待,給人以憧憬,給人以希望,給人以慰藉。等待,宛如一個無瑕的夢。
短暫的等待,是一種焦灼;漫長的等待,是一種折磨;落空了的等待,是一種哀傷,等待,可說是一份美好的無奈。
有時,我們明明是在等待什麼,卻又說不清在等待什麼。說不清的等待,往往是一種最有誘惑力的等待。
等待,可以在充實中度過,也可以在寂寞中度過,還可以在空虛中度過。
等待,可以使人成為乾涸的小溪,可以使人成為無垠的大海。
如果你是男人,但願你給與你所等待的女人是博大的浩瀚;如果你是女人,但願你給予你所等待的男人是美麗的蔚藍。
不要總指望在等待中發生奇跡,這樣的等待幾近守株待兔。()
你若是個好兒子,就別忘了父母的等待;你若是個好丈夫,就別忘了妻子的等待;你若是個好父親就別忘了孩子的等待。只為了這些心靈的等待,你也應該使自己成為合格的男人。
等待,有時就像岩石,是一種頑強;有時像勁竹,是一種堅定;有時像古藤,是一種柔韌;但更像的是孕育了萬物的土地,是一種成熟。也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善於等待。
春風,是冰河的等待;收穫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陽光,是大海的等待。你的愛情,是我的等待。
讀完了這篇短文,自己很受啟發,作者的文筆立意是告誡我們,人生在等待之中而前行,我同時感到等待的本意是要去不斷地追求,如今我已走完了人生大半輩子,真的要好好給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大掃除,由小到大,由大到老,為已擁有的一切要加倍珍惜,為沒做到的要去不懈努力,將來才會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