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一)

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札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

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艾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

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二)

今天,

我看了茨威格的《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當我看完了著篇文章之後,是我更加瞭解了音樂大師貝多芬。路德維夕,凡,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貝多芬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洶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個僕人,一個廚子的的孩子。貝多芬的童年是艱苦的,不象摸紮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暖。一開始,他的人生就是一場艱苦而殘酷的鬥爭。他20歲就離開了自己的家,到外面謀生,就當他在音樂界嶄露頭角的時候,他的耳朵幾乎聾了,但是,他憑著對音樂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賦,創作了許多著名的鋼琴奏鳴曲和交響樂曲,成為聞名世界的一代音樂家。

眾所周知,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

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裡。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的事業,只有音樂才能使他戰勝自己的痛苦,將他從死亡的邊緣一次又一次拽了回來。

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戰勝惡劣的命運,戰勝人類的平庸始終是他的主題!

啊!貝多芬真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百折不撓、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人。我想:我們從小也要發揚貝多芬的這種精神,不能輕易向命運屈服,對未來一定要充滿信心,在學習中發揚刻苦拼搏、勇於進取、不向困難妥協的勁頭,爭取各方面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後感(三)

文/楊燁

相信提起貝多芬這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大家都不會陌生。或許在你的眼裡,他僅僅只是樂師罷了。可恰恰是這一位樂師,用他的生命為我們譜寫了一首首光輝樂曲。貝多芬全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他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女僕,性情溫和。

艱苦的童年,使他飽受折磨。人生於他不過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把他當做神童般炫耀。()貝多芬的父親常把他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中年失聰。

耳聾對於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是多麼殘酷。他有過失落,有過彷徨,有過絕望……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就這樣,他被人們尊稱為“樂聖”,不僅是他所創作的作品裡的人生力量,更是他的堅強。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儘管是悲慘的,儘管是痛苦的,儘管命運從未站到他身邊,但他用堅強,鑄就了偉大輝煌的一生。人生是困難重重的。你,永遠無法預料到下一刻是怎樣的場景。痛苦、幸福、難過?或是其他。如何面對是自己的決定,你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勇敢面對。貝多芬用自己的人生歷程向我們證明:人只有具備堅強意志,才能經受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一)

“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題記

《名人傳》又稱為《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其中對於我來說最為熟悉的同時也是印象最深就是音樂家貝多芬了,他對音樂有著火一般的熱情,他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可以說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身體上與精神上的雙重雷鳴交響曲,在他不甘心而又無奈與世長辭的瞬間停止了節奏旋律,留給後世的是傑作與荒涼的背影。一發愣,似乎我看到了那盤旋在他頭頂上的狂風暴雨,肆虐站在風雨裡的他,而他仍堅持他的理想、原則與音樂。有些感傷,有些莫名的疑問,“為什麼許多偉人要遭遇那麼多苦難?為什麼天妒英才?”

於是,這個心結在我閱讀完《名人傳》後,解開了。

1793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朱麗埃塔,但由於自己的殘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痛苦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最後,貝多芬在風雨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的一口氣,終年57歲。

之前的疑問也終有果了。那是因為,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因為他們將苦難當成錘煉,在苦不堪言的旅途中認識與成長,最後找到自己所屬的那一輪月圓,在那之上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始終如一……這大概就是天才與偉人之間的差別了,也許天才可能是偉人,但偉人一定不是天才,因為他們用自己的付出才得來光榮、才得以在歷史篇章鍍上一層金邊。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二)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是1796年他還不到30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著幸福,但立刻又幻滅,不得不去承受心靈的痛苦。而現在的人恐怕想貝多芬這樣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呀,很多社會青年,耳朵不聾,手腳不斷,內臟健康,但卻是在虛度光陰,甚至還學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為,()廢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貝多芬沒有殘廢,沒有缺陷,是一個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裡肯定有更大的奇跡發生,將會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會青年有貝多芬一樣的殘疾和缺陷,說不定是自生自滅,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貝多芬的堅強與勇敢,讓我非常佩服,不僅是我佩服,相信瞭解他的人都會讚歎不已,但是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的人生呢?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經過風吹雨打的,所以說彩虹,經過與雷電的激戰之後才出現,我們也要學習貝多芬的精神,好好學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三)

《名人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在領域不同,但是,在人生憂患困頓在征途上,他們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有一種人,面對重重困難,但他永不言敗;有一種人。生命中只有滂沱的大雨和苦澀的笑,但他執著地謳歌歡樂;有一種人,雖然被別人傷得創痕斑斑,但他依然為他們祈禱,並無怨地奉獻出自己的一生——貝多芬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受盡人間苦難,現在,就讓我們來重溫這位奮鬥一生的英雄的受難旅程吧!他會給我們力量!

他的外貌是這樣的:身材矮胖,外表粗壯,生就一副運動員的骨架。土紅色的寬大臉龐,烏黑的頭髮異常濃密,亂蓬蓬的,似乎從未梳理過。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那雙眼睛,他的眼中有一種奇異的力量在他眼中燃燒,使見到他的人無不為之震驚,但大多數人無法看出其中細微的差別。這雙眼睛裡閃爍著一種野性的光芒,映襯在古銅色而略顯悲壯的臉上,看上去像是黑的,其實卻是藍灰色的。一感悟衝動或者生氣時,這雙細小且深陷的眼睛便會突然睜大,兩隻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地轉動,反映出它們的全部思想。他常常用憂鬱的目光向天空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猶如獅子的相貌!一張秀氣的嘴,但下唇比上唇前突。牙床堅實有力,似乎可以輕易磕碎核桃,整個面部顯得有些不太和諧。據莫西斯說,“他的微笑很美,談話時表情親切可愛。但笑起來卻不討人喜歡,粗野、難看,並且很短暫”,就像那種對歡樂不甚習慣的笑。

貝多芬的童年是悲慘的,可是他卻從沒有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萊茵河仿佛一個人流淌的靈魂,給了貝多芬無窮的思想和力量,他親切地稱萊茵河為“父親”。從這裡我能感受到貝多芬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他沒有沉浸在悲憤中怨天尤人,而是把苦難當做一種激勵,激勵他勇往直前成為命運的抗爭者。

命運似乎在刻意地捉弄貝多芬,當貝多芬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身上蘊藏著一種無窮的力量時,他卻發現自己的耳朵聽不見了。這對一個從事音樂工作的人來講,是多麼沉痛的打擊,貝多芬簡直痛不欲生。他是怎麼做的呢?文中有一句話“當”現在“太痛苦時,就生活在”過去“中”,這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逃避,他也是自我的調節只有對生活抱有美好信念,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與嚮往。因此貝多芬堅毅的天性使他在命運的磨難面前沒有屈服。他又重新站了起來,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我非常喜歡貝多芬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行為恰好讓我對這句話——毅力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貝多芬沒有堅強的毅力就不可能成為音樂家!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那麼多的經典名曲,比如七重奏、第一交響樂、第四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等等。

文中貝多芬與歌德面對王公貴族的態度,使我更加欽佩他。“他們遠遠地看見時,歌德就掙脫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著腰,把帽子拿在手裡,等候著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說著他想說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背著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正如貝多芬所說王公貴族可以賞賜各種頭銜和勳章,但是,他們不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凡脫俗的心靈。我們無須卑躬屈膝,我們是值得尊重的。

可當我讀到貝多芬他講他侄子時,我悲憤異常。貝多芬深深地愛著他的侄子,一心想將他領上一條高尚的人生道路,為他籌畫了無數個美好的未來。可他的侄子一點都不知道回報自己的伯父——貝多芬,而身在福中不知福。非但不領情,而且還走上一條相反的道路反抗貝多芬,激怒貝多芬。即使這樣貝多芬也沒有放棄對侄子的關愛。

這就是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由貧困、殘疾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為世界創造了歡樂!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一)

手捧文字打發我慵懶的時光,這樣的話跳進我的眼簾——被窩是青春的墳墓,我被這莫名的文字逗笑了,反復咀嚼後,我嚼出了一絲頹傷,心也湊熱鬧的跟著蒼涼。

青春是什麼,迷茫中翻開字典,上面解釋到:“青年時期”。好易懂得四個字讓我更加迷茫了,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知道在我的青年時期裡,每天過著拷貝一下的生活,往往復複,複複往往的生活著。如數學定理般枯燥無味,如開水劃過舌尖般澀澀。

“春”是美好的,快樂的,積極的。偏偏在前面加上了“青”字,“青”在表示顏色時有三種解釋:綠,藍,黑。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青年生活就如這三種顏色,要麼生機,要麼沉鬱,要麼黯淡。

我青樣的年華里,每個無助的夜,用被蒙住頭,發洩委屈。把自己扔進黑暗,竊竊的笑著自己懵懂的念想,把自己扔進冗長的寂靜。就是這樣一個被窩,一個承載自己心境的天地卻成了青春的墳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終結?

我品讀這充滿靈性的文字,感悟,感悟,再感悟,這是一種自我的生活嗎?無須打擾,只須平靜。

在這個季節裡,我看到樹葉飄飄落落,打在臉上,打出了它們的痛快,打出了一種久違的寂寞。它們本來安安穩穩地停在樹枝上,卻終耐不住歲月的折磨,慢慢的脫離了自己的家,向大地落去,忽地一股風,把它們吹了好幾個翻又落到地上,化作泥土哺育新生,或落進小水潭,漂浮之上完成小昆蟲們的奇異旅行。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偉大,我早已模糊了“偉大”的內含。在我薄薄的青春裡沒有做出過什麼偉大的事情,只有那些怯生生的小夢想,在心裡馬上就要開出了一朵朵鮮豔的花,可還是來不及開就敗在循規蹈矩的生活裡。

我覺得我在慢慢復古,或者說在慢慢成熟。曾經瘋狂得追逐潮流,熱愛一切新生活,小說、音樂、電影、明星,可追逐了那麼久,我得到了什麼,一時的虛榮吧!

拾掇一下記憶,曾經認為很老式的東西慢慢放映出來,原來他們在心裡紮了根,忘不掉了。我品著我存在的意義,卻只剩下荒涼,我搜索著歡愉的場面,它們像頑皮的孩子不肯回家,讓我找不到它們的身影。怎麼辦,我重新拾起如蜘蛛網般無頭緒,有漏洞卻又不免規整的青春,發現有什麼在裡面發出微弱的光。仔細一看,這不是我的夢想嗎?我差點把我心中最美的東西扔掉了。我牢牢地攥緊它,輕輕地擦拭它,讓它發出更奪目的光彩。

我開始笑了,是的,我又笑了,我想到了那句話,明白了那是一種成長,一種走向成熟的成長。我不再是那個以被窩為獨家城堡的小孩,呆在裡面會像呆在墳墓裡慢慢腐化。我走出來了,我大膽的走了出來,我不顧一切的走出來,我聞到了陽光的味道,亮麗的景色刺激我的眼膜,他們怎麼都這樣美好。

我閉上陶醉的眼,四處暖暖清晰可見。

我想,被窩也許真的是青春的墳墓吧!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二)

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可以用兩個詞和兩個短語來形容自己對這本書裡文字的感受:凝練,華麗,淡淡的悲傷,絲絲的懷念。

感慨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即將逝去,卻依舊碌碌無為的湮沒在人潮中,而心中卻依舊固執的相信自己只是將自己的光芒掩藏了起來,待到有一個能夠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出現時才會將光芒釋放,而那光芒必定會刺痛每個人的眼睛。

那不過是一些自欺欺人的話,自己依然是一群平凡的人中最平凡的一個。讀著一所二流的一本院校,吃著最普通的飯菜,穿著廉價的衣服,從來不化妝,從來不敢蹺課,從來不敢頂撞老師,從來不敢不好好學習……

沒有那些好得能生死與共的朋友,最好的永遠只有那幾位。小學時交得真誠的不能再真誠的朋友,()高三時一起經歷課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三位室友。而其他的遺忘得遺忘,分離的分離。

十八年來從不敢做那些被認為是叛逆的行為。討厭吸煙,拒絕和吸煙的人交朋友,因為自己對煙味過敏。看著那些喝醉酒的人在路邊嘔吐,高歌,就會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一樣迅速逃離。

正如這本書所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最遙遠的夢想與最樸素的生活。可是那遙遠的夢想可能有一天回因為它太過遙遠的逐漸消失。

青春將要逝去,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祭奠著即將逝去的青春?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三)

每個週一下午的思修課看著老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的不斷分離上嘴唇和下嘴唇,諾大的教室,倒數第三排的位子,我看不清她的臉和表情,甚至聽不清她說的話。暗自慶倖有了這樣的時間可以讀書,雖然高中時買下的書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閱讀的激情和對文字的狂熱。一本並不厚的小說,從去年的九月份,到今年的六月份,足足九個月的時間,我才啃完。《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個命題是否正確我不知道,但是它確確實實給了我深深地震動。很久沒有寫東西的時候加上這麼多的標點了,不加標點是讀了安東尼後的後遺症,而這本書卻不是安東尼那樣溫柔的一步步走入,它直接將我拉入曾經的回憶中,儘管刺痛無比,卻仍是細細品味了曾經每一個如標點般繁瑣而又毫髮畢現的瞬間。我有跟隨七堇年一同回味了一下我那和眾人大抵相似卻又有獨到的刻骨銘心的青春。以一份我們大抵相似的心境去羡慕了一番,憧憬了一番,計畫了一番,悲愴了一番,壯烈了一番,殘酷了一番。

“兩年前寫這些回憶,可以寫得滔滔不絕字字若淚。一年之前再寫這樣的回憶,就已經不再動容,生怕寫成了矯情。而今再寫這樣的回憶,只剩下經過層層過濾之後印記深刻的很少一些人事了。”

“一歲歲長大,那些越年輕的事,越變得經不起重拾。

正所謂一種無處安放的拿捏不定。”

“我知道自己有過無限馥鬱繁盛的生活,那是指尖流過的風,劇烈而且永不復回。最終漸漸暗淡下去,沉沒進時光深處,陷入窒息。

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面對著電影結束之後升起的黑色字幕,”心裡陡然一空,不知所措,“在過去那些淺薄無知的傷春悲秋之中,我寫不下歸期。”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

這些,青春中,似曾相識。

然而,在這幾天,也許不僅僅是這幾天,和我心境最為相符的大概是:

“你的存在,是夜風遁走的回聲。反復蕩漾幾次,終歸永久的寂滅。”

“你曾經站在我生命之河的一岸,投下了深深地倒影,由此,那河流便有了趣致。但那終究只是一幀無形的幻象,當你離岸而去,幻象便消失了,但我的河流亦不會因此乾涸止息,而這正好印證了你所說的,一切終歸於寂滅的預言。你知道那不是我所願。

但,那不是我所願嗎?”

是啊,的確只是幻象,只是我一人一廂情願的幻想。我不能責怪,不能憤怒,甚至不能哭泣,因為這一切都是因果的報應,也是我咎由自取。曾經的傷害總會被加倍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我一成不變的踐行者這個定理,古老的法則。是傷心了麼?好像沒有。是難過了麼?好像有點。

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思緒還是什麼,是在不服氣,還是受了傷。所有的情感似乎都不能表達。我的語言能力似乎退化了。還在固執的用言語解釋沉默?不,不是沉默,卻發不出聲音。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了,我似乎掌控不了自己的思路了。但是卻又異常清醒理智。我清楚自己的感情,我明白我所處的境遇,可我卻不明白自己在糾結什麼。

每一次看完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總有一種失落,就像是一場離別。我和七堇年一樣,也和很多人一樣,害怕離別,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從1999年至今,讓我說離別,我不舍。但是,怎麼可能不離別,我們誰也不是誰的誰。更不是什麼小說中美好的紅顏藍顏。我想,我大概是小清新看多了,才會把一切想的那麼美好。現實往往會擊碎一切不堪一擊的美夢。我不想做浮雲,卻還是被風帶走。其實,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我到底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態來面對你的,是好朋友,還是別的什麼。我慌亂的鎮定著。

不可能不在乎,十二三年的時光,你我一生又有幾個呢。丟棄了,哪有那麼容易啊。

暑假裡一起吃飯,玩樂。軍訓時突兀而又溫馨的電話。在這一年裡,我們說了很多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也終於不再是見面連招呼也不敢打的陌路人,可不知怎麼的就突然停了下來,好像是一根被拉了好長好久的橡皮筋,噗的一聲,斷裂了。彈到了我的手上,一道紅紅的痕跡,有點疼。不知道你呢。也許,本來就應該是寂靜的沒有交集與關聯的。也許,這一年,只是個插曲。那麼,我不會再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娛自樂。我也不會再把玩笑當做認真。最常用的手機裡刪除了你的電話號碼,把你移出我特別好友的分組,改掉用我給你起的外號設置的連絡人名字,用一切表面的工作把你當做是一個普通同學,一個沒有發生那麼多故事的普通同學。可我知道,這只是我自欺欺人的表現罷了。你說太過熟悉而沒有話說了。太過熟悉,這四個字也許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吧。

我不知道我這份莫名其妙的心情可以持續多久,也許接下來幾天的學習、玩樂、吃吃喝喝、打打鬧鬧會讓我忘了這個不愉快,也許我會倔強的說一句狠話以為就不會失落了,也許我在一個課間的間隙中也會因想到這個而鬱鬱,也許會有很多也許。

頭一次訴說結束仍舊鬱鬱,頭一次屢試不爽的方法出了差錯,可是,我還是清楚自己的感覺,可是,為什麼會因你而這麼特別……

你駐進我的青春,又匆匆離去,我用青春封印了記憶,可最後還是不敵時光如劍,割裂一切。

也許,這就是我的報,我對你的傷害,你,如數奉還。

我沒有理由,沒有資格可以述說。我必須承受。

也必須說,再見。

貝多芬用自己的人生歷程向我們證明:人只有具備堅強意志,才能經受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一)

“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們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題記

《名人傳》又稱為《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其中對於我來說最為熟悉的同時也是印象最深就是音樂家貝多芬了,他對音樂有著火一般的熱情,他的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可以說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身體上與精神上的雙重雷鳴交響曲,在他不甘心而又無奈與世長辭的瞬間停止了節奏旋律,留給後世的是傑作與荒涼的背影。一發愣,似乎我看到了那盤旋在他頭頂上的狂風暴雨,肆虐站在風雨裡的他,而他仍堅持他的理想、原則與音樂。有些感傷,有些莫名的疑問,“為什麼許多偉人要遭遇那麼多苦難?為什麼天妒英才?”

於是,這個心結在我閱讀完《名人傳》後,解開了。

1793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朱麗埃塔,但由於自己的殘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痛苦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最後,貝多芬在風雨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的一口氣,終年57歲。

之前的疑問也終有果了。那是因為,偉人之所以是偉人,因為他們將苦難當成錘煉,在苦不堪言的旅途中認識與成長,最後找到自己所屬的那一輪月圓,在那之上堅持不懈、努力奮鬥、始終如一……這大概就是天才與偉人之間的差別了,也許天才可能是偉人,但偉人一定不是天才,因為他們用自己的付出才得來光榮、才得以在歷史篇章鍍上一層金邊。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二)

貝多芬作為一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是1796年他還不到30歲,耳朵就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內臟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著幸福,但立刻又幻滅,不得不去承受心靈的痛苦。而現在的人恐怕想貝多芬這樣的人卻是寥寥無幾呀,很多社會青年,耳朵不聾,手腳不斷,內臟健康,但卻是在虛度光陰,甚至還學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為,()廢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貝多芬沒有殘廢,沒有缺陷,是一個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裡肯定有更大的奇跡發生,將會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會青年有貝多芬一樣的殘疾和缺陷,說不定是自生自滅,自暴自棄,甚至自殺。

貝多芬的堅強與勇敢,讓我非常佩服,不僅是我佩服,相信瞭解他的人都會讚歎不已,但是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的人生呢?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經過風吹雨打的,所以說彩虹,經過與雷電的激戰之後才出現,我們也要學習貝多芬的精神,好好學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三)

《名人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說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在領域不同,但是,在人生憂患困頓在征途上,他們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有一種人,面對重重困難,但他永不言敗;有一種人。生命中只有滂沱的大雨和苦澀的笑,但他執著地謳歌歡樂;有一種人,雖然被別人傷得創痕斑斑,但他依然為他們祈禱,並無怨地奉獻出自己的一生——貝多芬就是這樣一種人,他受盡人間苦難,現在,就讓我們來重溫這位奮鬥一生的英雄的受難旅程吧!他會給我們力量!

他的外貌是這樣的:身材矮胖,外表粗壯,生就一副運動員的骨架。土紅色的寬大臉龐,烏黑的頭髮異常濃密,亂蓬蓬的,似乎從未梳理過。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那雙眼睛,他的眼中有一種奇異的力量在他眼中燃燒,使見到他的人無不為之震驚,但大多數人無法看出其中細微的差別。這雙眼睛裡閃爍著一種野性的光芒,映襯在古銅色而略顯悲壯的臉上,看上去像是黑的,其實卻是藍灰色的。一感悟衝動或者生氣時,這雙細小且深陷的眼睛便會突然睜大,兩隻眼珠在眼眶中滴溜溜地轉動,反映出它們的全部思想。他常常用憂鬱的目光向天空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猶如獅子的相貌!一張秀氣的嘴,但下唇比上唇前突。牙床堅實有力,似乎可以輕易磕碎核桃,整個面部顯得有些不太和諧。據莫西斯說,“他的微笑很美,談話時表情親切可愛。但笑起來卻不討人喜歡,粗野、難看,並且很短暫”,就像那種對歡樂不甚習慣的笑。

貝多芬的童年是悲慘的,可是他卻從沒有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萊茵河仿佛一個人流淌的靈魂,給了貝多芬無窮的思想和力量,他親切地稱萊茵河為“父親”。從這裡我能感受到貝多芬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他沒有沉浸在悲憤中怨天尤人,而是把苦難當做一種激勵,激勵他勇往直前成為命運的抗爭者。

命運似乎在刻意地捉弄貝多芬,當貝多芬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志向所在,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身上蘊藏著一種無窮的力量時,他卻發現自己的耳朵聽不見了。這對一個從事音樂工作的人來講,是多麼沉痛的打擊,貝多芬簡直痛不欲生。他是怎麼做的呢?文中有一句話“當”現在“太痛苦時,就生活在”過去“中”,這並不僅僅只是一種逃避,他也是自我的調節只有對生活抱有美好信念,才會對生活充滿希望與嚮往。因此貝多芬堅毅的天性使他在命運的磨難面前沒有屈服。他又重新站了起來,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我非常喜歡貝多芬面對困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行為恰好讓我對這句話——毅力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貝多芬沒有堅強的毅力就不可能成為音樂家!我們就不可能欣賞到那麼多的經典名曲,比如七重奏、第一交響樂、第四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等等。

文中貝多芬與歌德面對王公貴族的態度,使我更加欽佩他。“他們遠遠地看見時,歌德就掙脫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著腰,把帽子拿在手裡,等候著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說著他想說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紐扣,背著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正如貝多芬所說王公貴族可以賞賜各種頭銜和勳章,但是,他們不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就超凡脫俗的心靈。我們無須卑躬屈膝,我們是值得尊重的。

可當我讀到貝多芬他講他侄子時,我悲憤異常。貝多芬深深地愛著他的侄子,一心想將他領上一條高尚的人生道路,為他籌畫了無數個美好的未來。可他的侄子一點都不知道回報自己的伯父——貝多芬,而身在福中不知福。非但不領情,而且還走上一條相反的道路反抗貝多芬,激怒貝多芬。即使這樣貝多芬也沒有放棄對侄子的關愛。

這就是貝多芬——一個不幸的人,一個由貧困、殘疾和痛苦鑄就的偉人。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為世界創造了歡樂!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一)

手捧文字打發我慵懶的時光,這樣的話跳進我的眼簾——被窩是青春的墳墓,我被這莫名的文字逗笑了,反復咀嚼後,我嚼出了一絲頹傷,心也湊熱鬧的跟著蒼涼。

青春是什麼,迷茫中翻開字典,上面解釋到:“青年時期”。好易懂得四個字讓我更加迷茫了,我唯一清楚的是,我知道在我的青年時期裡,每天過著拷貝一下的生活,往往復複,複複往往的生活著。如數學定理般枯燥無味,如開水劃過舌尖般澀澀。

“春”是美好的,快樂的,積極的。偏偏在前面加上了“青”字,“青”在表示顏色時有三種解釋:綠,藍,黑。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青年生活就如這三種顏色,要麼生機,要麼沉鬱,要麼黯淡。

我青樣的年華里,每個無助的夜,用被蒙住頭,發洩委屈。把自己扔進黑暗,竊竊的笑著自己懵懂的念想,把自己扔進冗長的寂靜。就是這樣一個被窩,一個承載自己心境的天地卻成了青春的墳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終結?

我品讀這充滿靈性的文字,感悟,感悟,再感悟,這是一種自我的生活嗎?無須打擾,只須平靜。

在這個季節裡,我看到樹葉飄飄落落,打在臉上,打出了它們的痛快,打出了一種久違的寂寞。它們本來安安穩穩地停在樹枝上,卻終耐不住歲月的折磨,慢慢的脫離了自己的家,向大地落去,忽地一股風,把它們吹了好幾個翻又落到地上,化作泥土哺育新生,或落進小水潭,漂浮之上完成小昆蟲們的奇異旅行。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偉大,我早已模糊了“偉大”的內含。在我薄薄的青春裡沒有做出過什麼偉大的事情,只有那些怯生生的小夢想,在心裡馬上就要開出了一朵朵鮮豔的花,可還是來不及開就敗在循規蹈矩的生活裡。

我覺得我在慢慢復古,或者說在慢慢成熟。曾經瘋狂得追逐潮流,熱愛一切新生活,小說、音樂、電影、明星,可追逐了那麼久,我得到了什麼,一時的虛榮吧!

拾掇一下記憶,曾經認為很老式的東西慢慢放映出來,原來他們在心裡紮了根,忘不掉了。我品著我存在的意義,卻只剩下荒涼,我搜索著歡愉的場面,它們像頑皮的孩子不肯回家,讓我找不到它們的身影。怎麼辦,我重新拾起如蜘蛛網般無頭緒,有漏洞卻又不免規整的青春,發現有什麼在裡面發出微弱的光。仔細一看,這不是我的夢想嗎?我差點把我心中最美的東西扔掉了。我牢牢地攥緊它,輕輕地擦拭它,讓它發出更奪目的光彩。

我開始笑了,是的,我又笑了,我想到了那句話,明白了那是一種成長,一種走向成熟的成長。我不再是那個以被窩為獨家城堡的小孩,呆在裡面會像呆在墳墓裡慢慢腐化。我走出來了,我大膽的走了出來,我不顧一切的走出來,我聞到了陽光的味道,亮麗的景色刺激我的眼膜,他們怎麼都這樣美好。

我閉上陶醉的眼,四處暖暖清晰可見。

我想,被窩也許真的是青春的墳墓吧!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二)

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可以用兩個詞和兩個短語來形容自己對這本書裡文字的感受:凝練,華麗,淡淡的悲傷,絲絲的懷念。

感慨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即將逝去,卻依舊碌碌無為的湮沒在人潮中,而心中卻依舊固執的相信自己只是將自己的光芒掩藏了起來,待到有一個能夠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出現時才會將光芒釋放,而那光芒必定會刺痛每個人的眼睛。

那不過是一些自欺欺人的話,自己依然是一群平凡的人中最平凡的一個。讀著一所二流的一本院校,吃著最普通的飯菜,穿著廉價的衣服,從來不化妝,從來不敢蹺課,從來不敢頂撞老師,從來不敢不好好學習……

沒有那些好得能生死與共的朋友,最好的永遠只有那幾位。小學時交得真誠的不能再真誠的朋友,()高三時一起經歷課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三位室友。而其他的遺忘得遺忘,分離的分離。

十八年來從不敢做那些被認為是叛逆的行為。討厭吸煙,拒絕和吸煙的人交朋友,因為自己對煙味過敏。看著那些喝醉酒的人在路邊嘔吐,高歌,就會像一個犯了錯的孩子一樣迅速逃離。

正如這本書所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最遙遠的夢想與最樸素的生活。可是那遙遠的夢想可能有一天回因為它太過遙遠的逐漸消失。

青春將要逝去,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祭奠著即將逝去的青春?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讀後感(三)

每個週一下午的思修課看著老師在講臺上揮汗如雨的不斷分離上嘴唇和下嘴唇,諾大的教室,倒數第三排的位子,我看不清她的臉和表情,甚至聽不清她說的話。暗自慶倖有了這樣的時間可以讀書,雖然高中時買下的書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那份閱讀的激情和對文字的狂熱。一本並不厚的小說,從去年的九月份,到今年的六月份,足足九個月的時間,我才啃完。《被窩是青春的墳墓》這個命題是否正確我不知道,但是它確確實實給了我深深地震動。很久沒有寫東西的時候加上這麼多的標點了,不加標點是讀了安東尼後的後遺症,而這本書卻不是安東尼那樣溫柔的一步步走入,它直接將我拉入曾經的回憶中,儘管刺痛無比,卻仍是細細品味了曾經每一個如標點般繁瑣而又毫髮畢現的瞬間。我有跟隨七堇年一同回味了一下我那和眾人大抵相似卻又有獨到的刻骨銘心的青春。以一份我們大抵相似的心境去羡慕了一番,憧憬了一番,計畫了一番,悲愴了一番,壯烈了一番,殘酷了一番。

“兩年前寫這些回憶,可以寫得滔滔不絕字字若淚。一年之前再寫這樣的回憶,就已經不再動容,生怕寫成了矯情。而今再寫這樣的回憶,只剩下經過層層過濾之後印記深刻的很少一些人事了。”

“一歲歲長大,那些越年輕的事,越變得經不起重拾。

正所謂一種無處安放的拿捏不定。”

“我知道自己有過無限馥鬱繁盛的生活,那是指尖流過的風,劇烈而且永不復回。最終漸漸暗淡下去,沉沒進時光深處,陷入窒息。

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面對著電影結束之後升起的黑色字幕,”心裡陡然一空,不知所措,“在過去那些淺薄無知的傷春悲秋之中,我寫不下歸期。”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

這些,青春中,似曾相識。

然而,在這幾天,也許不僅僅是這幾天,和我心境最為相符的大概是:

“你的存在,是夜風遁走的回聲。反復蕩漾幾次,終歸永久的寂滅。”

“你曾經站在我生命之河的一岸,投下了深深地倒影,由此,那河流便有了趣致。但那終究只是一幀無形的幻象,當你離岸而去,幻象便消失了,但我的河流亦不會因此乾涸止息,而這正好印證了你所說的,一切終歸於寂滅的預言。你知道那不是我所願。

但,那不是我所願嗎?”

是啊,的確只是幻象,只是我一人一廂情願的幻想。我不能責怪,不能憤怒,甚至不能哭泣,因為這一切都是因果的報應,也是我咎由自取。曾經的傷害總會被加倍回報到自己的身上。我一成不變的踐行者這個定理,古老的法則。是傷心了麼?好像沒有。是難過了麼?好像有點。

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思緒還是什麼,是在不服氣,還是受了傷。所有的情感似乎都不能表達。我的語言能力似乎退化了。還在固執的用言語解釋沉默?不,不是沉默,卻發不出聲音。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了,我似乎掌控不了自己的思路了。但是卻又異常清醒理智。我清楚自己的感情,我明白我所處的境遇,可我卻不明白自己在糾結什麼。

每一次看完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總有一種失落,就像是一場離別。我和七堇年一樣,也和很多人一樣,害怕離別,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從1999年至今,讓我說離別,我不舍。但是,怎麼可能不離別,我們誰也不是誰的誰。更不是什麼小說中美好的紅顏藍顏。我想,我大概是小清新看多了,才會把一切想的那麼美好。現實往往會擊碎一切不堪一擊的美夢。我不想做浮雲,卻還是被風帶走。其實,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我到底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態來面對你的,是好朋友,還是別的什麼。我慌亂的鎮定著。

不可能不在乎,十二三年的時光,你我一生又有幾個呢。丟棄了,哪有那麼容易啊。

暑假裡一起吃飯,玩樂。軍訓時突兀而又溫馨的電話。在這一年裡,我們說了很多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也終於不再是見面連招呼也不敢打的陌路人,可不知怎麼的就突然停了下來,好像是一根被拉了好長好久的橡皮筋,噗的一聲,斷裂了。彈到了我的手上,一道紅紅的痕跡,有點疼。不知道你呢。也許,本來就應該是寂靜的沒有交集與關聯的。也許,這一年,只是個插曲。那麼,我不會再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娛自樂。我也不會再把玩笑當做認真。最常用的手機裡刪除了你的電話號碼,把你移出我特別好友的分組,改掉用我給你起的外號設置的連絡人名字,用一切表面的工作把你當做是一個普通同學,一個沒有發生那麼多故事的普通同學。可我知道,這只是我自欺欺人的表現罷了。你說太過熟悉而沒有話說了。太過熟悉,這四個字也許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吧。

我不知道我這份莫名其妙的心情可以持續多久,也許接下來幾天的學習、玩樂、吃吃喝喝、打打鬧鬧會讓我忘了這個不愉快,也許我會倔強的說一句狠話以為就不會失落了,也許我在一個課間的間隙中也會因想到這個而鬱鬱,也許會有很多也許。

頭一次訴說結束仍舊鬱鬱,頭一次屢試不爽的方法出了差錯,可是,我還是清楚自己的感覺,可是,為什麼會因你而這麼特別……

你駐進我的青春,又匆匆離去,我用青春封印了記憶,可最後還是不敵時光如劍,割裂一切。

也許,這就是我的報,我對你的傷害,你,如數奉還。

我沒有理由,沒有資格可以述說。我必須承受。

也必須說,再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