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一)
最近,“虎媽”、“狼爸”、“鷹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面對這些家長用棍棒式教育培養孩子的作法,人們廣泛熱議,到底我們是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還是及早地讓他們適應社會而為他們安排未來?
也許問題的答案就在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
現在我們老犯一個錯誤,就是一旦一件事不合理,我們就馬上走極端——支持這件事的另一面。嚴厲的家庭教育受到懷疑、指責,有人馬上打起旗號“讓孩子自由發展”。
看看郭橐駝是怎樣種樹的吧,“順天致性”是最好的方法,做到這一點,就自然而然能使樹“天全性得”。
十年種樹,百年樹人。種樹和樹人相似,既要愛得適度,又要“順天致性”,如果現在家長將孩子看作追求功利的工具,那麼,輸在起跑線上的便恐怕是整個社會了。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二)
古時候,有一個人姓郭,有些駝背,人稱“郭橐駝”。雖然其貌不揚,但種樹很有經驗。
有一天,一個人問他:你有什麼種樹的秘訣?郭橐駝說:我並沒有什麼秘訣,只是順應樹木的自然生長規律,讓它按照自己的習性成長罷了。(“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以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他人植樹多是愛護的過分:早上看看晚上摸摸;已經離開了卻又要再回來看看;更嚴重的忍不住回去看看,用手掐掐。就像溺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能耐?
這個人說:你說的這些道理,和做官的道理有些相似。郭橐駝說:我只知種樹,做官不是我的職業。但我居住鄉里,見到那些當官的總是不斷地發號施令:催促你耕做,勉勵種植,督促你收穫,老百姓招之即來,呼之既去,顧不得早晚吃飯去招待差役,尚且還忙不過來,又怎麼能繁衍生息和安定生活?如果是這樣,當官治民就與我的職業也有類似之處吧?
如此為官與種樹,在今天似乎也沒有什麼變化。
如果說當官和種樹有類似的道理,那麼我們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是這個道理呢?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雖是一篇帶有寓言性的傳記作品。但其中心議題是在揭露時政的弊端,論述為官治民的道理。由種樹的經驗形象地引出當官治民的道理,
對於我們來說,讀《種樹郭橐駝傳》,悟道的更應當是:對孩子不要“好煩其令”;對人對己對事不要揠苗助長勉為其難。
種樹郭橐駝傳讀後感(三)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既是人物傳記,也是一篇寓言體的敘事性散文,文章以老莊學派的無為而治,順乎自然的思想為出發點,借郭橐駝之口,由種樹的經驗說到為官治民的道理。
郭橐駝,他既有殘疾,又精於種樹。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橐駝即駱駝,人們稱這位主人公為橐駝,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他種樹的特點有二:一是成活率高;二是長得碩茂,容易結果實,即所謂“壽且孳”,有人問他,這位老師傅說: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SHI種植)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
郭講的是極其平凡而實際卻很難做到的道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見郭並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養水準和掌握規律的深度太不夠了。從這裡,暗示給我們一個道理,即”無為而治“並不等於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四個“欲”字,既概括了樹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種樹的要領。郭橐駝正是順著樹木的自然性格栽種,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這正是郭橐駝種樹“無不活”的訣竅。他植者則不然,他們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這就回答了他們“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學標不學本。繼從管理的善與不善進行對比。“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是郭橐駝的管理經驗。乍看,好像將樹種下去以後,聽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實上s像疼愛孩子那樣的精心培育。
而我們疼愛孩子或對待自己也是一樣,要做到:順木之天,順應,順適,而不要愛之太殷,不要傷害天性,要遵循自然規律!既不是撒手不管,也不要關心太過,什麼都放不下,結果適得其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壓抑了甚至扼殺了天性。
無論種樹還是幹其他的事,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想要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把動機與效果統一,不允許好心辦壞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頭上。才算懂得真正的“養人術”。
伶官傳序讀後感(一)
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
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奮圖強治國,終於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後,莊宗沒有了奮鬥目標,無所事事,整天只跟寵愛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縱情聲色,朝政日非。一個武夫兵變,四方響應,連父親養子的矛頭也指向自己,莊宗豈不身亡國滅?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成了歐陽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吳王打敗,獻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負重替吳王做了幾年的奴隸,才獲得回國的權利,且要年年向吳王進貢。幾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極討好吳王,使吳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吳國的種子全是從越國進貢的種子中挑選的。次年他們就進貢了熟的種子;吳王用了,顆粒無收,國內大亂。越王趁機討伐吳王,大獲全勝。
頑強的鬥志和勤勉都曾使莊宗、吳王成功過,但當他們喪失鬥志和勤勉後,毀滅就接踵而來。你不前進,別人就在前進,這是必然。
機會永遠屬於敢作敢為的人。在上天賜予的機會面前,有的人看不見,有的人看不起,有的人想要又不敢為,有的人抓住就盡力而為。所以,有的人碌碌無為,有的人小有作為,有的人卻大有作為。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你所不能的,不一定他不能。賣茶鹽蛋的就造不了原子彈。玩魔術的縱可隔牆易物,但終究比不了科學家的太空船載人載物穿越太空。有許多,你想不到的,人類卻做到了。以前的肺結核是絕症,現在卻是小毛病,藥到病除。癌症、愛☆禁☆滋☆禁☆病也不再是“談虎色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正一天天不斷得到突破。
俗話一句“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我們先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作用於客觀事物。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良好意願,才能促使我們不斷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類每天都在進步。先是不斷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再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不斷改進,最終解決問題。
動畫片《愛迪-奧特曼》中,冰雕藝術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並唆使人們自相毆打,連護衛隊隊員也忘記消滅心魔的任務。只有奧特曼克服心魔對他的心理召喚,最終戰勝心魔。其實“心魔”在我們生活中無時不在,有時是來自外部的,有時是源自我們自己,它就是我們的弱點,它就是其他阻礙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們都象奧特曼,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頑強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伶官傳序讀後感(二)
《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寫的一篇政論文。文中言五代時期的唐莊宗臨危受命,堅守父親遺命,立鴻鵠之志。英雄蓋世,破敵勢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於聲色,寵倖伶人,不到三年,身死國破,典型的玩物喪志。
唐莊宗盛時,雄姿勃發,大志沖天,攻敵如入無人之境;莊宗衰時,倉皇出逃,狼狽不堪,逃跑如喪家之犬。兩兩對比,何其悲涼。
很多時候得之不易,失之易。這是得和失相比較而言,其實得的過程也何其艱難,如果容易的話,()莊宗的父親早為自己報仇了,何須等到臨死遺命給兒子。失之易,縱觀歷代皇朝,有的短短幾年,有的幾百年,但都沒有萬代。因為得到後沒堅持做下去,而是玩物喪志,導致滅亡。
堅持很重要,有一句名言叫:堅持就是勝利。回想自己教學生活中半途而廢的事真是汗顏。練字,從一開始接班就要求練字,為了鼓勵堅持下去,每兩星期還來一次硬筆書法比賽,全員參與,每個人的作品都粘貼在後黑板的後面,逐一亮相,逐一評比,前六名優勝者有獎,一個本子。可進行了幾次之後,發現領獎的人基本上每次都是熟悉的面孔,激勵後進者沒什麼效果。於是想到獎勵進步大的,進行了幾次,效果也不很明顯,可能和自己的方式、方法有關係。在思考的過程中放慢了要求的步伐,學生依然如故,好的依然好。我多想寫的不好的同學寫工整呀!讓人看著也舒服。有點以偏概全,今天反思自己,其實還是有人在進步,比如:李銀河、趙瑞凱、李勝輝原來寫的根本看不清,現在至少寫的看清了。堅持,反思的過程同樣要嚴格要求,堅持下去,鼓勵學生,也提醒自己:成功貴在堅持。
伶官傳序讀後感(三)
一聲“嗚呼”,感歎於眨眼間的興衰;曲終人散,結束了後唐王朝的家國夢;憂勞興國,敲響繁華盛世的警鐘;《伶官傳序》,譜寫下那句至理名言—滿招損,謙受益。
遙想李存勖當年,是何等的雄姿英發,自從在24歲襲的晉王之位先後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甚至於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壯闊,甚致於舉天下之豪傑都莫能與之相爭。但是,他沒有繼續憂勞,反而覺得自滿。於是驕奢不檢寵愛伶人,導致最後被數十伶人圍困,中流矢而亡可見死的是多麼的淒慘。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們盡了全力去做了,我們就成功了。另外,對於任何事物都不能過於沉迷,因為那樣會使我們變得困惑,愚鈍。
憂勞不一定可以興國,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記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過於放縱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滿招損,謙得益。
走過歷史的長廊,多少英雄因為過早的驕傲,最後卻劍在鞘卻不能快一步拔出,孤軍深入,卻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圍攻;多少學士功成名就後棄書如草芥,官場奔波,戲場流連,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從此遭天下人唾駡。
日升日落,溪水總是潺潺地流著,不論從山間跌入山谷還是從石縫擠向石礁,他始終和著前進的步伐;而自滿,就正是當溪水不再流動時,那一切靜止不動的景象,如同一灣死水,臭臭的,滿滿的了無生趣。
當追求的腳步驟然停止,人生便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就像流水一樣,停止不前,終會失去原來的色彩。
溪水應該有無窮的動力,而人生的意義就是永不放棄!
《伶官傳序》裡的莊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飄飄欲仙的樂曲裡,他始終未料到亡國之音來的那麼突然。
如果說自滿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表面平靜如鏡,深處動盪不定的漩渦;那麼謙虛則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徑。是禍害來臨時拯救自身的避風港灣。
居里夫人在艱難的科學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去靜靜品嘗豐收的碩果。當她發現了第一克鐳時,巨大的成就已使她聞名於世,她將獲得很多很多。可她依然沒有走出實驗室,依舊注視著分離鐳的儀器,注視著那永不停歇的時鐘。直到死神來臨,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畢生精力發現了三克鐳,燃燒了自己,溫暖了人們。
滿招損,謙受益。一切得於《伶官傳序》。伶人和伶人的歌,會在你忘乎自己的時候揚揚而來,而聰睿的你應該知道要怎麼辦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一)
其名不揚,其姓不聞,作者故意隱去姓名,著重表現先生的神韻,這篇成為別具一格的傳記文章,文章樸素平淡,卻韻味十足。
總體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個大字:“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體現了作者不為金錢而動搖的決心。先生的三大愛好:讀書、喝酒、寫文章,成就了先生異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讀書時,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深究,而是對書中內容有所領會,其意並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昇華,這就大不同於別人了,先生嗜好飲酒,卻不沉迷其中,不在禮節,不裝模作樣,醉了就回家,體現了作者率真放達的情感,家徒四壁,簞瓢屢空,如此惡劣的環境卻沒有對先生有所影響,卻還安貧樂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雲淡,寧靜致遠”的恬適生活,無所謂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寫文章以樂己志,這就滿足了。
最後議論先生的名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體現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氣質,只為“舉杯邀明月”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隱居行為,是不與世俗同流和汙的體現,到底這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在此,我不再拋出自己的愚見,因為作者主要在表現先生的精神,並沒有議論他的行為正確與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二)
喜歡陶淵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與世無爭的樂園。
喜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那時返璞歸真的徹悟。
喜歡陶淵明偏愛野菊的金黃,那是一份迎風傲立的風骨。
正如陶淵明自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不張揚家世,不曆敘官階,不詳言德政,不虛誇品能,只是列舉一些志趣瑣事,果然不同凡響。
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進入高中已有一個學期,身為同窗的某某至今不能完全叫出我的名字,由此可見一斑。我不是一個愛炫耀的人,但是我依舊執著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平的成績,平凡的人,也許我不能與陶淵明相媲美,但是我一樣熱愛自然,一樣喜歡平淡,一樣喜歡野菊,沒有什麼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和野菊一樣,僅此而已。
我從不願提起自己初中時是多麼多麼輝煌,那只會讓我看不起自己,英雄不提當年勇,()既然已經過去,何必抱著幻想過日子。
我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畢竟我從初中挺到了高中,我並沒有過高的希望,對自己。萬分感謝父母沒有給我過多的壓力,所以我還能輕鬆地過好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時光的洪流中,我在慢慢長大,逐漸明白五柳先生生活的真義:自然不意味著放縱,平凡不意味著消極。我想自己是真正長大了,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一個新的起點。
腦中青蓮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墨寶不斷的不斷的放大、放大……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三)
陶淵明的一篇《五柳先生傳》,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蹟等一般傳記要素,而著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本文言簡意駭,寫出了一個灑脫、率真、清高的隱士。
文中有這麼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便引出了一個問題,讀書為了什麼。
陶淵明讀書,為的是增長知識,自娛自樂。書,在他看來只是消遣度日的一種工具,而非飛黃騰達的途徑。他卻又著迷于書本,可以為“會意”而“欣然忘食”,這應該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境界。
周恩來的故事人盡皆知。老師提問同學為什麼讀書。同學們有的說為了做官,有的為了賺錢,有的為了繼承父業;周恩來卻一語驚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國家落後,受人欺淩;周恩來有此遠大的志向確實令人欽佩。他也實現了他的願望:讀了書,崛起了中華,成為中華的千古功臣。
為自娛讀書,為國家讀書,這樣的人太少了。誰不是為了發財做官,出人頭地呢?
明朝時的科舉制實行八股文,才子便死讀經書,不求實際,只願金榜提名,“青衫脫下換紫袍”。朱買臣、宋濂等等這一類的人不都是為做官,為富貴而讀書,只是還未變得死讀書罷了。
現在,讀書便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有飯吃。如今的社會,沒有讀書的人便被社會丟棄,便找不到工作。讀書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為了有權有勢!
這種想法不可否認,誰不想出人頭地?近幾年來,讀電腦專業的找高薪工作容易,便有許多人報了電腦專業,卻絲毫不考慮其他低薪、卻能為人民服務的專業。
現在的小孩懼怕讀書,以讀書為苦。問他為什麼讀書,回答大多應該是“父母逼的”。小小的孩子自然不懂為何讀書,但在他們心裡就知道書不可不讀。等他們長大了,又會用知識去做什麼事呢?
當然,也有一些讀書為了造福他人。有許多學識淵博的年輕人,放棄城市裡的優越生活,而去深山裡、鄉下教書,把知識傳到農村去,讓那裡的人變得有知識,有文化。這種人自然會受到稱讚。
在我看來,讀書先是為了生存,為了跟隨社會的進步,接著不管發財做官了,還是平凡,都得用知識財富去造福他人,幫助他人;如果還可以更進一步,就去建設國家,為國家出謀獻策。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這正是郭橐駝種樹“無不活”的訣竅。他植者則不然,他們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這就回答了他們“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學標不學本。繼從管理的善與不善進行對比。“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是郭橐駝的管理經驗。乍看,好像將樹種下去以後,聽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實上s像疼愛孩子那樣的精心培育。而我們疼愛孩子或對待自己也是一樣,要做到:順木之天,順應,順適,而不要愛之太殷,不要傷害天性,要遵循自然規律!既不是撒手不管,也不要關心太過,什麼都放不下,結果適得其反,“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壓抑了甚至扼殺了天性。
無論種樹還是幹其他的事,都要“順天致性”,而不宜違逆其道;想要順天致性,必先掌握怎樣才能“碩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發展規律;把動機與效果統一,不允許好心辦壞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頭上。才算懂得真正的“養人術”。
伶官傳序讀後感(一)
讀過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呀!
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奮圖強治國,終於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後,莊宗沒有了奮鬥目標,無所事事,整天只跟寵愛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縱情聲色,朝政日非。一個武夫兵變,四方響應,連父親養子的矛頭也指向自己,莊宗豈不身亡國滅?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成了歐陽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吳王打敗,獻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負重替吳王做了幾年的奴隸,才獲得回國的權利,且要年年向吳王進貢。幾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極討好吳王,使吳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吳國的種子全是從越國進貢的種子中挑選的。次年他們就進貢了熟的種子;吳王用了,顆粒無收,國內大亂。越王趁機討伐吳王,大獲全勝。
頑強的鬥志和勤勉都曾使莊宗、吳王成功過,但當他們喪失鬥志和勤勉後,毀滅就接踵而來。你不前進,別人就在前進,這是必然。
機會永遠屬於敢作敢為的人。在上天賜予的機會面前,有的人看不見,有的人看不起,有的人想要又不敢為,有的人抓住就盡力而為。所以,有的人碌碌無為,有的人小有作為,有的人卻大有作為。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你所不能的,不一定他不能。賣茶鹽蛋的就造不了原子彈。玩魔術的縱可隔牆易物,但終究比不了科學家的太空船載人載物穿越太空。有許多,你想不到的,人類卻做到了。以前的肺結核是絕症,現在卻是小毛病,藥到病除。癌症、愛☆禁☆滋☆禁☆病也不再是“談虎色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正一天天不斷得到突破。
俗話一句“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我們先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作用於客觀事物。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良好意願,才能促使我們不斷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類每天都在進步。先是不斷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再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不斷改進,最終解決問題。
動畫片《愛迪-奧特曼》中,冰雕藝術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並唆使人們自相毆打,連護衛隊隊員也忘記消滅心魔的任務。只有奧特曼克服心魔對他的心理召喚,最終戰勝心魔。其實“心魔”在我們生活中無時不在,有時是來自外部的,有時是源自我們自己,它就是我們的弱點,它就是其他阻礙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們都象奧特曼,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頑強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伶官傳序讀後感(二)
《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寫的一篇政論文。文中言五代時期的唐莊宗臨危受命,堅守父親遺命,立鴻鵠之志。英雄蓋世,破敵勢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於聲色,寵倖伶人,不到三年,身死國破,典型的玩物喪志。
唐莊宗盛時,雄姿勃發,大志沖天,攻敵如入無人之境;莊宗衰時,倉皇出逃,狼狽不堪,逃跑如喪家之犬。兩兩對比,何其悲涼。
很多時候得之不易,失之易。這是得和失相比較而言,其實得的過程也何其艱難,如果容易的話,()莊宗的父親早為自己報仇了,何須等到臨死遺命給兒子。失之易,縱觀歷代皇朝,有的短短幾年,有的幾百年,但都沒有萬代。因為得到後沒堅持做下去,而是玩物喪志,導致滅亡。
堅持很重要,有一句名言叫:堅持就是勝利。回想自己教學生活中半途而廢的事真是汗顏。練字,從一開始接班就要求練字,為了鼓勵堅持下去,每兩星期還來一次硬筆書法比賽,全員參與,每個人的作品都粘貼在後黑板的後面,逐一亮相,逐一評比,前六名優勝者有獎,一個本子。可進行了幾次之後,發現領獎的人基本上每次都是熟悉的面孔,激勵後進者沒什麼效果。於是想到獎勵進步大的,進行了幾次,效果也不很明顯,可能和自己的方式、方法有關係。在思考的過程中放慢了要求的步伐,學生依然如故,好的依然好。我多想寫的不好的同學寫工整呀!讓人看著也舒服。有點以偏概全,今天反思自己,其實還是有人在進步,比如:李銀河、趙瑞凱、李勝輝原來寫的根本看不清,現在至少寫的看清了。堅持,反思的過程同樣要嚴格要求,堅持下去,鼓勵學生,也提醒自己:成功貴在堅持。
伶官傳序讀後感(三)
一聲“嗚呼”,感歎於眨眼間的興衰;曲終人散,結束了後唐王朝的家國夢;憂勞興國,敲響繁華盛世的警鐘;《伶官傳序》,譜寫下那句至理名言—滿招損,謙受益。
遙想李存勖當年,是何等的雄姿英發,自從在24歲襲的晉王之位先後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甚至於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壯闊,甚致於舉天下之豪傑都莫能與之相爭。但是,他沒有繼續憂勞,反而覺得自滿。於是驕奢不檢寵愛伶人,導致最後被數十伶人圍困,中流矢而亡可見死的是多麼的淒慘。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們盡了全力去做了,我們就成功了。另外,對於任何事物都不能過於沉迷,因為那樣會使我們變得困惑,愚鈍。
憂勞不一定可以興國,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記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過於放縱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滿招損,謙得益。
走過歷史的長廊,多少英雄因為過早的驕傲,最後卻劍在鞘卻不能快一步拔出,孤軍深入,卻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圍攻;多少學士功成名就後棄書如草芥,官場奔波,戲場流連,再也不能言百姓之疾苦,從此遭天下人唾駡。
日升日落,溪水總是潺潺地流著,不論從山間跌入山谷還是從石縫擠向石礁,他始終和著前進的步伐;而自滿,就正是當溪水不再流動時,那一切靜止不動的景象,如同一灣死水,臭臭的,滿滿的了無生趣。
當追求的腳步驟然停止,人生便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就像流水一樣,停止不前,終會失去原來的色彩。
溪水應該有無窮的動力,而人生的意義就是永不放棄!
《伶官傳序》裡的莊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飄飄欲仙的樂曲裡,他始終未料到亡國之音來的那麼突然。
如果說自滿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表面平靜如鏡,深處動盪不定的漩渦;那麼謙虛則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徑。是禍害來臨時拯救自身的避風港灣。
居里夫人在艱難的科學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去靜靜品嘗豐收的碩果。當她發現了第一克鐳時,巨大的成就已使她聞名於世,她將獲得很多很多。可她依然沒有走出實驗室,依舊注視著分離鐳的儀器,注視著那永不停歇的時鐘。直到死神來臨,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畢生精力發現了三克鐳,燃燒了自己,溫暖了人們。
滿招損,謙受益。一切得於《伶官傳序》。伶人和伶人的歌,會在你忘乎自己的時候揚揚而來,而聰睿的你應該知道要怎麼辦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一)
其名不揚,其姓不聞,作者故意隱去姓名,著重表現先生的神韻,這篇成為別具一格的傳記文章,文章樸素平淡,卻韻味十足。
總體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個大字:“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體現了作者不為金錢而動搖的決心。先生的三大愛好:讀書、喝酒、寫文章,成就了先生異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讀書時,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深究,而是對書中內容有所領會,其意並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昇華,這就大不同於別人了,先生嗜好飲酒,卻不沉迷其中,不在禮節,不裝模作樣,醉了就回家,體現了作者率真放達的情感,家徒四壁,簞瓢屢空,如此惡劣的環境卻沒有對先生有所影響,卻還安貧樂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雲淡,寧靜致遠”的恬適生活,無所謂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寫文章以樂己志,這就滿足了。
最後議論先生的名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體現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氣質,只為“舉杯邀明月”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隱居行為,是不與世俗同流和汙的體現,到底這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在此,我不再拋出自己的愚見,因為作者主要在表現先生的精神,並沒有議論他的行為正確與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二)
喜歡陶淵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與世無爭的樂園。
喜歡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那時返璞歸真的徹悟。
喜歡陶淵明偏愛野菊的金黃,那是一份迎風傲立的風骨。
正如陶淵明自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不張揚家世,不曆敘官階,不詳言德政,不虛誇品能,只是列舉一些志趣瑣事,果然不同凡響。
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進入高中已有一個學期,身為同窗的某某至今不能完全叫出我的名字,由此可見一斑。我不是一個愛炫耀的人,但是我依舊執著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平的成績,平凡的人,也許我不能與陶淵明相媲美,但是我一樣熱愛自然,一樣喜歡平淡,一樣喜歡野菊,沒有什麼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和野菊一樣,僅此而已。
我從不願提起自己初中時是多麼多麼輝煌,那只會讓我看不起自己,英雄不提當年勇,()既然已經過去,何必抱著幻想過日子。
我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畢竟我從初中挺到了高中,我並沒有過高的希望,對自己。萬分感謝父母沒有給我過多的壓力,所以我還能輕鬆地過好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
時光的洪流中,我在慢慢長大,逐漸明白五柳先生生活的真義:自然不意味著放縱,平凡不意味著消極。我想自己是真正長大了,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一個新的起點。
腦中青蓮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墨寶不斷的不斷的放大、放大……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三)
陶淵明的一篇《五柳先生傳》,故意隱去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蹟等一般傳記要素,而著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本文言簡意駭,寫出了一個灑脫、率真、清高的隱士。
文中有這麼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便引出了一個問題,讀書為了什麼。
陶淵明讀書,為的是增長知識,自娛自樂。書,在他看來只是消遣度日的一種工具,而非飛黃騰達的途徑。他卻又著迷于書本,可以為“會意”而“欣然忘食”,這應該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境界。
周恩來的故事人盡皆知。老師提問同學為什麼讀書。同學們有的說為了做官,有的為了賺錢,有的為了繼承父業;周恩來卻一語驚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國家落後,受人欺淩;周恩來有此遠大的志向確實令人欽佩。他也實現了他的願望:讀了書,崛起了中華,成為中華的千古功臣。
為自娛讀書,為國家讀書,這樣的人太少了。誰不是為了發財做官,出人頭地呢?
明朝時的科舉制實行八股文,才子便死讀經書,不求實際,只願金榜提名,“青衫脫下換紫袍”。朱買臣、宋濂等等這一類的人不都是為做官,為富貴而讀書,只是還未變得死讀書罷了。
現在,讀書便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有飯吃。如今的社會,沒有讀書的人便被社會丟棄,便找不到工作。讀書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為了有權有勢!
這種想法不可否認,誰不想出人頭地?近幾年來,讀電腦專業的找高薪工作容易,便有許多人報了電腦專業,卻絲毫不考慮其他低薪、卻能為人民服務的專業。
現在的小孩懼怕讀書,以讀書為苦。問他為什麼讀書,回答大多應該是“父母逼的”。小小的孩子自然不懂為何讀書,但在他們心裡就知道書不可不讀。等他們長大了,又會用知識去做什麼事呢?
當然,也有一些讀書為了造福他人。有許多學識淵博的年輕人,放棄城市裡的優越生活,而去深山裡、鄉下教書,把知識傳到農村去,讓那裡的人變得有知識,有文化。這種人自然會受到稱讚。
在我看來,讀書先是為了生存,為了跟隨社會的進步,接著不管發財做官了,還是平凡,都得用知識財富去造福他人,幫助他人;如果還可以更進一步,就去建設國家,為國家出謀獻策。這才是讀書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