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一)

有一本書讓我感動不已,思緒萬千。那一本關於“美好生活”的書叫做《安妮日記》。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是一位德國猶太女子,安妮·弗蘭克家裡並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起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難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嗎”?安妮·弗蘭克是個活潑、可愛的猶太女孩,由於德國法西斯的殘暴屠殺,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進“後屋”。在後屋裡,他們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也不能開燈,天天說話只能低聲細語,一個月都不能洗澡,

食物又日漸短缺,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的活下來。

一個個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的猶太青年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惡啊!

從這本日記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愛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討厭的甚至厭惡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雖然身陷逆境,卻仍然有顆善良、愛學習、隨時約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錯事會把話說重了,自己都會認真的面對,及時糾正,還要自己反省,並為之道歉。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學習!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樣時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快樂!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二)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

本書的作者,安妮。弗蘭克,1929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迫害猶太人。父親奧托帶著家人,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平靜的生活未能持續多久。1941年,德軍佔領了荷蘭。此時,希特勒已下決心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一場人間慘劇即將開始。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大樓裡一處隱蔽的地方,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6日,隨著納粹下達召集猶太人的命令,躲藏的時刻終於來到。這時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裡生活了25個月之久。

為了掩人耳目,

躲藏者們制定了《密室公約》--“為了公共安全計,房客們必須高度警惕。”如:白天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白天,我們不得不低聲說話、小心地挪著腳步,不然會被庫房管理員發現……”安妮在日記裡描述了這種令人窒息的恐懼。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

安妮是多麼期盼原先那個外面的世界:晴朗的陽光,歡樂的校園,以及她暗戀的男孩沖著自己微笑……

可眼下的現實是:一車車的猶太人被納粹押上卡車,運往集中營;夜深人靜時,()她經常被窗外的槍炮聲驚醒;樓梯上的一點腳步聲,都讓她心驚膽戰……

這個13歲的小姑娘確實無力改變什麼,她唯一可以改變的,

是自己的“密室”生活。她依然對生活充滿樂觀、幽默和熱情,並把想到的一切,一一傾訴給她最親密的朋友:“凱蒂”--她的生日禮物,一本日記。她以給凱蒂寫信的形式,傾訴心中的一切感受,講述後屋中發生的故事。

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開始,一直記到1944年8月1日,他們即將被發現為止。我們可以在日記中看到,這個激情、敏感的少女在狹小封閉的環境中如何苦悶、無聊,她對特殊環境中人際關係的扭曲如何反感、厭惡;看到這個自尊心強、有獨立見解的孩子與長輩之間的衝突;看到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

看到她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在猶太人每天被一車車抓走,送往毒氣室時,在令人驚恐的空襲聲中,安妮卻在日記中寫道:“我得學習,

才不會變成蠢人,我要上進,將來要當個新聞記者或者作家,這是我的願望!”

安妮每天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不下數個小時。她讀希臘、羅馬神話,學習速記函授課程,自學法語並翻譯文章,整理歐洲各國王室族譜,學習父母規定的英語、數學、歷史。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她竟編寫了十幾萬字的讀書卡片。

安妮甚至還在狹窄的房間裡學習芭蕾舞。她抱怨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瑪格特說:“我們都快要忘記怎麼跳舞了……難道你希望,當我們出去的時候,把什麼事都給忘了?”

密室裡的所有人,都從安妮這裡感染到了溫暖和快樂。她會幫助媽媽洗刷碗筷,打掃衛生;幫助凡·達恩太太削那些“好像永遠也削不完的豆子皮”;在牙醫給凡·達恩先生拔牙時,她也要“外行地湊上一個幫手”。

安妮還愛上了密室裡與她年齡相仿的少年彼得,兩個孩子瞞著大人偷偷地幽會。她在日記裡寫道:“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三)

在這個暑假裡,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躲在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很愛她。但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這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那些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安妮一家選擇了躲藏,他們與幾個鄰居一起躲到了他爸爸的公司樓,生活了25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有員警來訪的恐懼,有生日到來的歡樂,有小偷拜訪的絕望,還有安妮戀愛的興奮……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樂觀,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她天真、可愛、活潑、率直,在受到委屈和責備後,仍未笑著面對生活。他們在那裡渴望生存,不顧一切的去尋找活下來的希望。安妮也在這裡學習到了很多的道理,成長了許多。但,不幸的是,他們最後無奈還是被送往了集中營,最後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還。

看了這本書,我很感動,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竟然能夠在這麼非常的情況下寫出這麼細膩的日記:她漸漸學會思考,沉著和冷靜。

在這之後,為了更加深刻地瞭解安妮當時的生活處境,我又看了一部叫做《辛德勒的名單》的電影,我很震驚,一個人的生命居然這麼的沒有價值,人的尊嚴被踐踏:一個軍官早上起來拿著槍對著下面的猶太人亂打;一些人試圖躲在房子裡,卻被納粹兵發現,士兵對著他們掃射……這部影片除了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兒和和給與人希望的紅色火苗是有顏色的,其他全部都是黑白的,茫茫人海中,唯一看到一個穿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兒,是多麼的令人欣慰啊!小女孩最終還是死了,這麼可愛的孩子被這樣無情的殺死,也等同於希望破滅了。

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筆表達了對的德國納粹的控訴,也告訴了我們她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禱明天的安寧。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四)

今年暑假,我讀了安妮·弗蘭克寫得《安妮日記》,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面對德國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她們一家人只好躲進她父親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蔭蔽房屋裡,在這不見陽光的日記裡,安妮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給它取名為吉蒂,這本書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賞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裡面是極其枯燥和煩悶的,這裡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恐懼和饑餓不斷折磨著她們一家人。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諱,坦率地表現在文字之中,她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係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她還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對將來能出去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她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她沒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日記訴說自己的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述和親人間的各種衝突和情感,同時,她以勇敢的態度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讓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於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對她有過分的批評時,她正視自己的缺點,儘量做得合大家心意,並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親不怎麼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慮,對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對她很反感,不過,安妮儘量地理解母親,她聽見樓梯上有了腳步聲,就盼著媽媽來向她道早安,然後安妮又會熱烈地問候媽媽,渴望看著媽媽親切地注視著她目光。如果媽媽指責她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過一會兒,安妮心裡就原諒了媽媽,還為媽媽找理由,因為她煩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覺得,如果我們與人相處,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開闊一些,不是只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那麼關於教育、飲食等問題的衝突都可以變成一種友好的討論,簡潔的文字,卻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記》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好書,願安妮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伴我們成長!

愛與孤獨讀後感(一)

這篇文章是我高3時在語文資料上看的,感觸很大。

自高中起,我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著,表面上和同學們很好,可是內心卻始終是孤僻著,不為啥,就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但發現有人想靠近時,我會毫不猶豫的避開或視而不見。後來有人問我,‘你不孤單嗎?’我看了他一眼,很想說,一個人有啥不好,何況我不提倡早戀。有人說我不懂愛,對,我不懂戀愛,當我想到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時,我什麼也不想了。我喜歡自由。

我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她很害怕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說她怕找不到朋友,怕和別人合不來,怕沒有娛樂的地方,怕悶。然後我問她,‘你是不是很怕孤獨’。她想了會兒說的確,她很怕。我不知該怎麼跟她說,不是每一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一樣,我跟她說試著習慣下孤獨,她說她永遠習慣不了。是呀,每個人的思想思維盡不相同,你改變不了她的想法,只是用自己的經驗來開闊她的見識。如若跟她說其實孤獨很美,該學會享受。這顯然無濟於事。

有人說除去孤獨的最好辦法就是找到愛。其實說真的,我對那個字有些反感,之前尤其強烈,只是想到人世間又真的不能卻少愛,無奈下。看著街道上一對對緊擁的情侶,幸福的一家大小,販賣的老人,閃爍的霓虹燈下的喧嘩我似乎看到愛的存在,因為有種叫幸福的東西在流動。但我卻只想欣賞,並不在乎是否擁有。美的東西一旦擁有了,它就會失去以往的光澤,不再美好。愛也一樣,擁有了,習慣了,其他一切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了。這是可怕的,你能叫一個有愛的人嘗試孤獨並習慣它麼。除了你愛的東西,其他的你會很快接受並且習慣麼……

如願站在愛的身邊孤獨的欣賞它。這樣,才能看清它的價值,即使是看著它的背影,我也幸福的笑了。


愛與孤獨讀後感(二)

那天,看著滿書櫃的書,每一本書的名字卻都如此的吸引人。一排排,一目目,一本本,卻被最後一行的《愛與孤獨》吸引了眼球,便鬼使神差的拿起了這本書。這書名與我好像,儘管身邊有如此多的人都愛著我,但是還是感到無盡頭的孤獨,似乎從來就是隻身一人。

放假後的第一天,我便拿起了這本書。儘管最討厭密密麻麻的文字,卻還是想瞭解作者的愛與孤獨。從剛開始的章節中,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的孤獨。小小年紀被送進嚴厲的私塾,整天與古文為伴,卻無法寫出一篇讓父親滿意的文章。因為她最愛的是寫信,就連老師也誇獎他的信寫的不錯。

但是作者也有得到愛:老長工阿榮伯,四叔,母親,等等。他們都是對這位小女孩無私奉獻著自己愛的人。()最讓我驚異的是,作者小小年紀竟跟著二叔學抽煙,偷拿父親櫥櫃裡的書。對這位二叔我既無壞印象也沒有什麼好印象,畢竟他利用過作者去要煙,讓作者抽上了煙,但卻也時常鼓勵著作者,講述著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倆在我的腦海中竟像兩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哥們兒。

後來,不知是否是因為實在是無法忍受如此密密麻麻的文字圍繞腦邊。放下了《愛與孤獨》。卻在再一次拿起它時,似乎變得不一樣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母親。她的愛是如此的純淨,如此的美好,默默影響著作者。作者也深深愛著這位不識字,沒讀過書但卻是在作者心中博古通今的母親。讀了關於母親的章節,我也同作者一般,深深的愛上了“雨”那首詩:天空傷心,所以落淚了。我看見媽媽的眼淚如雨般落下來,媽媽,您是天空嗎?母親們總是十分多愁善感,文中的母親看著一封家人的信似乎就能淚如雨下。就如我的母親,在我一次次叛逆的行為中總是傷心的嗚咽,淚水掛滿臉頰,總是讓我的罪惡感發揮到極致。

作者也從被愛到愛別人。丈夫,母親,孩子,老師,好友……作者喜歡寫信,與幾位摯友總是不斷的來回寫信交流各自的生活與趣事;作者為了紀念老師起了琦君這個筆名;與丈夫以愛來驅逐孤獨的晚境;為了兒子處處著想,寫信訴說著相思之苦……

琦君在《愛與孤獨》裡寫道:“孤獨使心靈純化”,真實的愛如同一顆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蠣的體內,牡蠣為了排除這粒障礙物,辛苦地蠕動身子,而障礙物並不能排除,牡蠣體內反而分泌一種液體,將砂子包裹起來,液體凝固以後,就成了圓潤的珍珠。”純淨的而又美好無私的愛只有在經歷過各種孤獨與苦難後,才能達到極致。

我們的人生中是有許多的孤獨時刻,就如作者那般,四十年的寫作生活讓自己忘卻孤獨感。只是在孤獨之間,卻深深夾雜著愛。愛與孤獨做伴,愛在孤獨中昇華,孤獨在愛中永生。用你的一生學會如何去愛。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一)

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抱怨過的東西,想一想自己失去過的東西,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因此而後悔?抱怨,倒不如去改變……

說起也是,我們常抱怨宿舍的不好,學校的規章制度甚嚴,老師的嚴厲,父母的不理解,朋友做錯一點事等等,有時因為這樣而忐忑不安,甚至寢食不調。有時因為同學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埋怨他,對這個同學冷落甚至憎恨,值得嗎?是不值得的,而且這樣我們就失去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有可能就是你一生中最好的,看完這篇文章,我頓時大悟,我的生活是應該五彩繽紛的,況且現在正是我的青春年華,我要用我的激情去裝束我的生活,而不是一路抱怨,到頭來也不過是於事無補。所以我要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闊胸襟。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不要因為一點瑕疵就開始抱怨,我們做的是追求完美。

“如果抱怨成了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無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就會自由高興的生活與工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又何來抱怨呢?

抱怨,只會使自己納悶,憂傷,覺得生活枯燥無味,勞累身心。以前我曾因為同學”不問自取“而埋怨他,開始是反感,最後我跟他的談話從談笑風生只剩下三言兩語,甚至只有一個招呼。自己錯了,就是錯在抱怨。成長道路上難免有痛苦,崎嶇不平。不要因此而抱怨,我們要化作美麗的蝴蝶,去裝點我們的生活,化抱怨為微笑,寬容一生,一生快樂。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二)

《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心靈勵志的書,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提出了”不抱怨“運動。通過許許多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溫暖、懇切的心靈建議,一步步地探索我們為什麼會抱怨,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的。

這本書給了我新的眼光去看世界。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我們所抱怨的世界、人和事,只是我們自身的態度問題,要想改變這一切,只有改變自身。

我們生活、工作的環境時時處處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且抱怨之聲也到處可聞。這樣的抱怨對於我們一個集體來說,()只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的情緒,我們同事間的融洽關係。這正如威爾·鮑溫在書中提到的曳引原理”它就像地球心引力,隨時都在運行。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曳引著他們,他們也曳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要想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增進同事間的友誼、合作,我們只能遠離抱怨,改變自己。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三)

比爾·蓋茨曾說: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帶著質疑我有幸閱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頗有感觸。改變自己,認真工作,才能取得效率。

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著朋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為了發洩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為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

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體會,相信會讓大家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變,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得以實現,但這需要一輩子的奮鬥才可以。人的一生唯要奮鬥,只有奮鬥才能成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困難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的確,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人際、天氣、交通……這些都是抱怨的物件。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工作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本書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改變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工作、生活會有想像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抱怨的人是不快樂的,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為上需要的改變。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所以,讓我們向”抱怨“開戰吧!

生活原本就有許多種,包含著許多的內容,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不可能只會擁有快樂,痛苦往往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元素。然而,當我們過著快樂的生活時,我們應該感謝生活,過著痛苦的生活時,我們也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無須抱怨。

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不抱怨“是一把鑰匙,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她也要“外行地湊上一個幫手”。

安妮還愛上了密室裡與她年齡相仿的少年彼得,兩個孩子瞞著大人偷偷地幽會。她在日記裡寫道:“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三)

在這個暑假裡,我閱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個猶太女孩在德國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期間躲在閣樓上寫的一本日記。

她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們都很愛她。但是大屠殺的到來毀滅了這一切:無數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無數人倒在了子彈下,還有無數人被送往了集中營……但那些人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安妮一家選擇了躲藏,他們與幾個鄰居一起躲到了他爸爸的公司樓,生活了25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有員警來訪的恐懼,有生日到來的歡樂,有小偷拜訪的絕望,還有安妮戀愛的興奮……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活變故樂觀,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她天真、可愛、活潑、率直,在受到委屈和責備後,仍未笑著面對生活。他們在那裡渴望生存,不顧一切的去尋找活下來的希望。安妮也在這裡學習到了很多的道理,成長了許多。但,不幸的是,他們最後無奈還是被送往了集中營,最後只有安妮的爸爸一人生還。

看了這本書,我很感動,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兒竟然能夠在這麼非常的情況下寫出這麼細膩的日記:她漸漸學會思考,沉著和冷靜。

在這之後,為了更加深刻地瞭解安妮當時的生活處境,我又看了一部叫做《辛德勒的名單》的電影,我很震驚,一個人的生命居然這麼的沒有價值,人的尊嚴被踐踏:一個軍官早上起來拿著槍對著下面的猶太人亂打;一些人試圖躲在房子裡,卻被納粹兵發現,士兵對著他們掃射……這部影片除了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兒和和給與人希望的紅色火苗是有顏色的,其他全部都是黑白的,茫茫人海中,唯一看到一個穿紅色大衣的小女孩兒,是多麼的令人欣慰啊!小女孩最終還是死了,這麼可愛的孩子被這樣無情的殺死,也等同於希望破滅了。

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夜,安妮用她的筆表達了對的德國納粹的控訴,也告訴了我們她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和平,祈禱明天的安寧。


安妮日記讀後感500字(四)

今年暑假,我讀了安妮·弗蘭克寫得《安妮日記》,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面對德國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她們一家人只好躲進她父親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蔭蔽房屋裡,在這不見陽光的日記裡,安妮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給它取名為吉蒂,這本書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賞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裡面是極其枯燥和煩悶的,這裡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恐懼和饑餓不斷折磨著她們一家人。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諱,坦率地表現在文字之中,她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係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她還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對將來能出去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她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她沒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日記訴說自己的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述和親人間的各種衝突和情感,同時,她以勇敢的態度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讓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於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對她有過分的批評時,她正視自己的缺點,儘量做得合大家心意,並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親不怎麼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慮,對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對她很反感,不過,安妮儘量地理解母親,她聽見樓梯上有了腳步聲,就盼著媽媽來向她道早安,然後安妮又會熱烈地問候媽媽,渴望看著媽媽親切地注視著她目光。如果媽媽指責她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過一會兒,安妮心裡就原諒了媽媽,還為媽媽找理由,因為她煩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覺得,如果我們與人相處,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開闊一些,不是只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那麼關於教育、飲食等問題的衝突都可以變成一種友好的討論,簡潔的文字,卻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記》是一本值得認真讀的好書,願安妮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伴我們成長!

愛與孤獨讀後感(一)

這篇文章是我高3時在語文資料上看的,感觸很大。

自高中起,我就是一個人的生活著,表面上和同學們很好,可是內心卻始終是孤僻著,不為啥,就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但發現有人想靠近時,我會毫不猶豫的避開或視而不見。後來有人問我,‘你不孤單嗎?’我看了他一眼,很想說,一個人有啥不好,何況我不提倡早戀。有人說我不懂愛,對,我不懂戀愛,當我想到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時,我什麼也不想了。我喜歡自由。

我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她很害怕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說她怕找不到朋友,怕和別人合不來,怕沒有娛樂的地方,怕悶。然後我問她,‘你是不是很怕孤獨’。她想了會兒說的確,她很怕。我不知該怎麼跟她說,不是每一個人的適應能力都一樣,我跟她說試著習慣下孤獨,她說她永遠習慣不了。是呀,每個人的思想思維盡不相同,你改變不了她的想法,只是用自己的經驗來開闊她的見識。如若跟她說其實孤獨很美,該學會享受。這顯然無濟於事。

有人說除去孤獨的最好辦法就是找到愛。其實說真的,我對那個字有些反感,之前尤其強烈,只是想到人世間又真的不能卻少愛,無奈下。看著街道上一對對緊擁的情侶,幸福的一家大小,販賣的老人,閃爍的霓虹燈下的喧嘩我似乎看到愛的存在,因為有種叫幸福的東西在流動。但我卻只想欣賞,並不在乎是否擁有。美的東西一旦擁有了,它就會失去以往的光澤,不再美好。愛也一樣,擁有了,習慣了,其他一切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了。這是可怕的,你能叫一個有愛的人嘗試孤獨並習慣它麼。除了你愛的東西,其他的你會很快接受並且習慣麼……

如願站在愛的身邊孤獨的欣賞它。這樣,才能看清它的價值,即使是看著它的背影,我也幸福的笑了。


愛與孤獨讀後感(二)

那天,看著滿書櫃的書,每一本書的名字卻都如此的吸引人。一排排,一目目,一本本,卻被最後一行的《愛與孤獨》吸引了眼球,便鬼使神差的拿起了這本書。這書名與我好像,儘管身邊有如此多的人都愛著我,但是還是感到無盡頭的孤獨,似乎從來就是隻身一人。

放假後的第一天,我便拿起了這本書。儘管最討厭密密麻麻的文字,卻還是想瞭解作者的愛與孤獨。從剛開始的章節中,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的孤獨。小小年紀被送進嚴厲的私塾,整天與古文為伴,卻無法寫出一篇讓父親滿意的文章。因為她最愛的是寫信,就連老師也誇獎他的信寫的不錯。

但是作者也有得到愛:老長工阿榮伯,四叔,母親,等等。他們都是對這位小女孩無私奉獻著自己愛的人。()最讓我驚異的是,作者小小年紀竟跟著二叔學抽煙,偷拿父親櫥櫃裡的書。對這位二叔我既無壞印象也沒有什麼好印象,畢竟他利用過作者去要煙,讓作者抽上了煙,但卻也時常鼓勵著作者,講述著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倆在我的腦海中竟像兩個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哥們兒。

後來,不知是否是因為實在是無法忍受如此密密麻麻的文字圍繞腦邊。放下了《愛與孤獨》。卻在再一次拿起它時,似乎變得不一樣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母親。她的愛是如此的純淨,如此的美好,默默影響著作者。作者也深深愛著這位不識字,沒讀過書但卻是在作者心中博古通今的母親。讀了關於母親的章節,我也同作者一般,深深的愛上了“雨”那首詩:天空傷心,所以落淚了。我看見媽媽的眼淚如雨般落下來,媽媽,您是天空嗎?母親們總是十分多愁善感,文中的母親看著一封家人的信似乎就能淚如雨下。就如我的母親,在我一次次叛逆的行為中總是傷心的嗚咽,淚水掛滿臉頰,總是讓我的罪惡感發揮到極致。

作者也從被愛到愛別人。丈夫,母親,孩子,老師,好友……作者喜歡寫信,與幾位摯友總是不斷的來回寫信交流各自的生活與趣事;作者為了紀念老師起了琦君這個筆名;與丈夫以愛來驅逐孤獨的晚境;為了兒子處處著想,寫信訴說著相思之苦……

琦君在《愛與孤獨》裡寫道:“孤獨使心靈純化”,真實的愛如同一顆珍珠的形成“砂子侵入牡蠣的體內,牡蠣為了排除這粒障礙物,辛苦地蠕動身子,而障礙物並不能排除,牡蠣體內反而分泌一種液體,將砂子包裹起來,液體凝固以後,就成了圓潤的珍珠。”純淨的而又美好無私的愛只有在經歷過各種孤獨與苦難後,才能達到極致。

我們的人生中是有許多的孤獨時刻,就如作者那般,四十年的寫作生活讓自己忘卻孤獨感。只是在孤獨之間,卻深深夾雜著愛。愛與孤獨做伴,愛在孤獨中昇華,孤獨在愛中永生。用你的一生學會如何去愛。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一)

閉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抱怨過的東西,想一想自己失去過的東西,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因此而後悔?抱怨,倒不如去改變……

說起也是,我們常抱怨宿舍的不好,學校的規章制度甚嚴,老師的嚴厲,父母的不理解,朋友做錯一點事等等,有時因為這樣而忐忑不安,甚至寢食不調。有時因為同學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埋怨他,對這個同學冷落甚至憎恨,值得嗎?是不值得的,而且這樣我們就失去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有可能就是你一生中最好的,看完這篇文章,我頓時大悟,我的生活是應該五彩繽紛的,況且現在正是我的青春年華,我要用我的激情去裝束我的生活,而不是一路抱怨,到頭來也不過是於事無補。所以我要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闊胸襟。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不要因為一點瑕疵就開始抱怨,我們做的是追求完美。

“如果抱怨成了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無利,生活就成了牢籠一般,處處不順,處處不滿,反之,就會自由高興的生活與工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又何來抱怨呢?

抱怨,只會使自己納悶,憂傷,覺得生活枯燥無味,勞累身心。以前我曾因為同學”不問自取“而埋怨他,開始是反感,最後我跟他的談話從談笑風生只剩下三言兩語,甚至只有一個招呼。自己錯了,就是錯在抱怨。成長道路上難免有痛苦,崎嶇不平。不要因此而抱怨,我們要化作美麗的蝴蝶,去裝點我們的生活,化抱怨為微笑,寬容一生,一生快樂。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二)

《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心靈勵志的書,該書的作者威爾·鮑溫提出了”不抱怨“運動。通過許許多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溫暖、懇切的心靈建議,一步步地探索我們為什麼會抱怨,抱怨是如何破壞我們的生活的。

這本書給了我新的眼光去看世界。讀此書讓我突然明白,我們所抱怨的世界、人和事,只是我們自身的態度問題,要想改變這一切,只有改變自身。

我們生活、工作的環境時時處處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而且抱怨之聲也到處可聞。這樣的抱怨對於我們一個集體來說,()只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的情緒,我們同事間的融洽關係。這正如威爾·鮑溫在書中提到的曳引原理”它就像地球心引力,隨時都在運行。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曳引著他們,他們也曳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更多了。“

要想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增進同事間的友誼、合作,我們只能遠離抱怨,改變自己。


抱怨不如改變讀後感(三)

比爾·蓋茨曾說: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本書,除非你拒絕所有的書。帶著質疑我有幸閱讀了《不抱怨的世界》,頗有感觸。改變自己,認真工作,才能取得效率。

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著朋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為了發洩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為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

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體會,相信會讓大家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變,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得以實現,但這需要一輩子的奮鬥才可以。人的一生唯要奮鬥,只有奮鬥才能成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困難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的確,抱怨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態——工作、家庭、人際、天氣、交通……這些都是抱怨的物件。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工作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本書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運動,來的恰是時候,它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我們可以這樣看: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改變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工作、生活會有想像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抱怨的人是不快樂的,他永遠只會在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思維和行為上需要的改變。抱怨是容易的,而停止抱怨,卻需要意志力。所以,讓我們向”抱怨“開戰吧!

生活原本就有許多種,包含著許多的內容,有快樂的,也有痛苦的,我們不可能只會擁有快樂,痛苦往往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種元素。然而,當我們過著快樂的生活時,我們應該感謝生活,過著痛苦的生活時,我們也應該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積極樂觀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無須抱怨。

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不抱怨“是一把鑰匙,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