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心態讀後感(一)
《不抱怨的心態》,是職場員工心態的一個調節讀本,教給我們一個合格的員工,在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一種心態。心態是什麼?就是我們在對待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同事、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的時候,在我們事業上遇到困境、波瀾不驚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我們對待這些事情的一些態度。而我們內心的態度、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未來工作和生活的走向。
我們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遇到的事兒,其實,都可以有很多的解決方案,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和我們周圍的人相處。
《不抱怨的心態》通過講故事,擺事實講道理,為處於成長之路的職場新人們提供一個似乎真實的職場生存體驗,也讓職場新人們了解職場中的成長之痛,並以何種心態去對待,去看待。這些書,其實,都是在教給我們,當我們遇到在某種情況下自己認為的生活和職業中“問題”的時候,
沒有那個人的成功是一帆風順的、是沒有付出的。我非常相信英語中的一句話:“No pains,no gains!”並且,時時以中學的時候,讓我永記心中的一段古文:“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有人去概括佛家的思想精髓:“自覺——自我覺悟”。那麼“覺悟”,其實也是一種對待世間事物的心態。有健康良好的心態,我們就可以超凡脫俗,繼而優秀卓越!
如今在高速收費站的學習和工作,也使我們學習到很多面對人生,面對學習所應該具備的心態,比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包括國內外大學的校訓,
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決定一切!用正確的心態去看每一天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兒,讓我們每一天都成長和進步。
不抱怨的心態讀後感(二)
局機關各科室組織學習《不抱怨的心態》,在和大家一起學習後,我深有感觸,書中深入淺出的闡述了抱怨心態的危害性,以精闢的文字梳理不抱怨心態在社會各個層面的種種存在型式。
抱怨的危害是很多的:它製造混亂,使簡單的問題複雜起來;它會使你的心態變壞,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它會使你愈加放縱自己的言行,形成惡性循環;它會傷害感情,使你失去真誠的朋友;它會顯得你沒有水準,
抱怨是最可怕的敵人,抱怨原本就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越來越多的抱怨,會讓你沒有時間去改變,()也會點燃家庭的戰火,還會對健康不利,更會使別人對你反感。
抱怨會讓原本沒有多糟糕的事變得不可收拾,人不要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去比較,我們在社會中會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都可能與別人發生矛盾,產生抱怨的情緒,但是往往抱怨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我們可能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他人的態度,從改變自身做起,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不順心、不如意的事總會出現,這就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的處理。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你燦爛的陽光;你抱怨生活,
在尋求成功的道路上,在改變命運的奮鬥中,各種困境和挫折隨時都會出現,如果你意志不堅決,頭腦不清醒,很可能會把精力浪費在發洩不滿和訴說抱怨當中。有時候,打垮我們的並不是困境和挫折,而是擾亂人精神意志的牢騷和抱怨。我們要成功,抱怨和等待註定是無法實現的,而是要積極的行動,時間一去不復返,一息尚存便努力去做,這才是成事的根本。
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抱怨這樣那樣的事,但我們都理解,它是對哀傷、痛苦或不滿情緒的表達。這些情緒的產生有些是因為外界因素決定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自己能力的欠缺,才導致了各種不良的境遇。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是不會受人尊重的,一個能力不佳的人,是難以取得成功的。總是不被尊重,總是處處碰壁,抱怨的滋生率怎麼會不高呢?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後,當務之急就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用能力說話,就會減少各種打擊,抱怨自然會越來越少。
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一)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稚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稚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後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後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後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係,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後,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並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復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後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後,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位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麼?“我依次告訴她,並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位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物件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物件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繫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並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籲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並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二)
假期讀了幾本關於幼兒早期教育的書,其中《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是介紹蒙氏教育的敏感期的一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敏感期這一概念。敏感期就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孩子學習某種技能或知識或發展某種能力最為有效的階段。說到敏感期,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1920年,印度米德納波爾小城中的人們從附近森林的狼窩中帶回兩個女孩,大的大約七八歲,小的才兩歲左右,兩個孩子一直跟著狼生活在森林裡。後來,人們將兩個女孩送到了小城中的孤兒院,還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
人們發現這兩個孩子的生活習性與狼一模一樣。比如,她們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對火、光和水極為害怕,只吃肉,吃的時候會趴在地上用牙齒撕開肉來吃,等等。
阿瑪拉在被帶進孤兒院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人們隨即對卡瑪拉展開教育。但是,經過7年的教育,卡瑪拉才只掌握了四五個詞,勉強學會了幾句話。16歲時,她也去世了,但直到那時,她的智力也才只相當於三四歲孩子的智力。
這是個真實的事例,卡瑪拉並沒有什麼先天的缺陷,她的各個生理系統都是正常的。而她之所以無法真正像人那樣去生活,就是因為她所有的重要敏感期都是在狼窩中度過的。
由於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她沒有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她的語言、行為等各種表現已經在”與狼共舞“的階段裡,形成了穩定的”狼的神經通路“,以後再想改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當孩子順利地通過一個敏感期後,他的心智水準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由此可見,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種敏感期,是他成長過程中最主要且最佳的推動力,一旦錯過,將會給他的生長發育包括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科學家們將大腦在接受外部資訊時具有的時間段稱為”機會之窗“,對於孩子來說,敏感期就是他的”機會之窗“,當這些”窗戶“都打開了,他才能廣泛地接受成長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他的學習也才會更加自然且輕鬆。
因此,孩子的敏感期是十分寶貴的,在孩子的某個敏感期到來時,一定要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與其敏感期相適應的發展環境,()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敏感期。如當孩子到了模仿的敏感期,我會以身作則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同時將家裡環境設立地與主題相關,同時多給孩子介紹一些身邊的小榜樣,給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環境。
其次在任何時候,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用心去理解孩子,聆聽孩子。相信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發生的原因,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些理解。在一個充分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才敢於表達自我。
美國大學兒科神經生物學家哈利?丘加尼教授通過對嬰兒大腦的掃描觀察也發現,嬰兒腦部的各個區域,在出生後一個接一個地活躍起來,並互相聯繫。
他的這個發現也是在提醒我們,孩子的敏感期是一個接一個地開始活躍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耐心,更要細心、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只有重視起敏感期對孩子生命的影響,我們才能給予他以正面的影響,才能讓他”順理成章“地健康成長。
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三)
讀完《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感覺孩子簡直就是一門藝術品,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去挖掘他們的另一面,就無法瞭解孩子的內心。如打人、扔東西、執拗、咬東西……
這一個個在成人看來無法容忍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一個個敏感期,如果成人不瞭解這些敏感期,那麼所實施的教育也只會南轅北轍,與初衷相違背,孫瑞雪的這本書可謂給嬰幼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指明了一條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向,讓成人更加瞭解孩子,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雖然通過工作實踐我也瞭解了不少敏感期,但這本書給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啟示。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準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六歲前兒童會出現的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需要敏銳的把握住這些敏感期,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相反,如果忽視了幼兒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劃去安排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掌握的知識,只會讓教育南轅北轍。假如這種情況始終得不到改善,將為孩子成年後會有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埋下隱患,
對於幼兒的一些不正確行為,我們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要深入去瞭解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做好引導教育,幫助幼兒一起去改正,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幼兒像一張白紙一樣,我們在上面畫什麼東西,他呈現出來的就會是什麼。如寶寶從三四個月開始,就有著極強的用嘴巴來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會延遲到兩三歲,便會出現咬人、咬手指、成人後罵人等問題。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可以說為我們教育幼兒提供了一條好的路徑,建議父母、老師們都能細細品讀這本難得的好書,這將是孩子們的福音!
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自己能力的欠缺,才導致了各種不良的境遇。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是不會受人尊重的,一個能力不佳的人,是難以取得成功的。總是不被尊重,總是處處碰壁,抱怨的滋生率怎麼會不高呢?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後,當務之急就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用能力說話,就會減少各種打擊,抱怨自然會越來越少。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一)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稚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稚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後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後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後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係,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後,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並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復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後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後,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位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麼?“我依次告訴她,並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位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物件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物件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繫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並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籲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並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二)
假期讀了幾本關於幼兒早期教育的書,其中《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是介紹蒙氏教育的敏感期的一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敏感期這一概念。敏感期就是在某一時間段內,孩子學習某種技能或知識或發展某種能力最為有效的階段。說到敏感期,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1920年,印度米德納波爾小城中的人們從附近森林的狼窩中帶回兩個女孩,大的大約七八歲,小的才兩歲左右,兩個孩子一直跟著狼生活在森林裡。後來,人們將兩個女孩送到了小城中的孤兒院,還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
人們發現這兩個孩子的生活習性與狼一模一樣。比如,她們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活動,對火、光和水極為害怕,只吃肉,吃的時候會趴在地上用牙齒撕開肉來吃,等等。
阿瑪拉在被帶進孤兒院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人們隨即對卡瑪拉展開教育。但是,經過7年的教育,卡瑪拉才只掌握了四五個詞,勉強學會了幾句話。16歲時,她也去世了,但直到那時,她的智力也才只相當於三四歲孩子的智力。
這是個真實的事例,卡瑪拉並沒有什麼先天的缺陷,她的各個生理系統都是正常的。而她之所以無法真正像人那樣去生活,就是因為她所有的重要敏感期都是在狼窩中度過的。
由於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她沒有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她的語言、行為等各種表現已經在”與狼共舞“的階段裡,形成了穩定的”狼的神經通路“,以後再想改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當孩子順利地通過一個敏感期後,他的心智水準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由此可見,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種敏感期,是他成長過程中最主要且最佳的推動力,一旦錯過,將會給他的生長發育包括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科學家們將大腦在接受外部資訊時具有的時間段稱為”機會之窗“,對於孩子來說,敏感期就是他的”機會之窗“,當這些”窗戶“都打開了,他才能廣泛地接受成長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他的學習也才會更加自然且輕鬆。
因此,孩子的敏感期是十分寶貴的,在孩子的某個敏感期到來時,一定要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與其敏感期相適應的發展環境,()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敏感期。如當孩子到了模仿的敏感期,我會以身作則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同時將家裡環境設立地與主題相關,同時多給孩子介紹一些身邊的小榜樣,給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的環境。
其次在任何時候,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用心去理解孩子,聆聽孩子。相信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發生的原因,多一點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些理解。在一個充分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才敢於表達自我。
美國大學兒科神經生物學家哈利?丘加尼教授通過對嬰兒大腦的掃描觀察也發現,嬰兒腦部的各個區域,在出生後一個接一個地活躍起來,並互相聯繫。
他的這個發現也是在提醒我們,孩子的敏感期是一個接一個地開始活躍的,所以我們要保持耐心,更要細心、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只有重視起敏感期對孩子生命的影響,我們才能給予他以正面的影響,才能讓他”順理成章“地健康成長。
捕捉幼兒敏感期讀後感(三)
讀完《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後,感覺孩子簡直就是一門藝術品,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去挖掘他們的另一面,就無法瞭解孩子的內心。如打人、扔東西、執拗、咬東西……
這一個個在成人看來無法容忍的行為其實是孩子的一個個敏感期,如果成人不瞭解這些敏感期,那麼所實施的教育也只會南轅北轍,與初衷相違背,孫瑞雪的這本書可謂給嬰幼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指明了一條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向,讓成人更加瞭解孩子,讓孩子在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雖然通過工作實踐我也瞭解了不少敏感期,但這本書給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啟示。
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準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六歲前兒童會出現的各種敏感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需要敏銳的把握住這些敏感期,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相反,如果忽視了幼兒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劃去安排孩子學習我們希望他掌握的知識,只會讓教育南轅北轍。假如這種情況始終得不到改善,將為孩子成年後會有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埋下隱患,
對於幼兒的一些不正確行為,我們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而要深入去瞭解這種行為出現的原因,做好引導教育,幫助幼兒一起去改正,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因為幼兒像一張白紙一樣,我們在上面畫什麼東西,他呈現出來的就會是什麼。如寶寶從三四個月開始,就有著極強的用嘴巴來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會延遲到兩三歲,便會出現咬人、咬手指、成人後罵人等問題。
《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可以說為我們教育幼兒提供了一條好的路徑,建議父母、老師們都能細細品讀這本難得的好書,這將是孩子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