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家庭開始讀後感(一)
新學期剛剛開始,對於一年級新生的每一位家長都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是心裡會有種孩子般的欣喜、激動。因為孩子進入了小學學習啦,走進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每一位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每一位家庭是人們出生的地方,是人們最初的生活環境,是人們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人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久的環境。家庭教育對於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種終身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雖然要連續實施相當長的時間,也只是人生整個歷程中的一個階段。
教育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人們出生的地方,是人們最初的生活環境,是人們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家庭又是人們一生中生活時間最長久的環境。家庭教育對於每個人來說,它都是一種終身教育。系統的學校教育雖然要連續實施相當長的時間,也只是人生整個歷程中的一個階段。各個等級的學校教育,實施的時間更為短暫。
成功由理念出發。回憶養育孩子18年的歷程,深感若要孩子成功就必須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也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好好學習”,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找尋那些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都說“眼界決定境界”,方向對了才有成功的可能,理念錯了越是努力,
在證件氾濫的今天,沒有駕駛證不能當司機、沒有教師證不能當老師、沒有律師證不能當律師、沒有會計證不能管財務。但是,沒有一個機構是培訓爸爸媽媽的,不拿到怎樣做個合格父母的證件,不能當爹媽。當一個新生命來臨了,我們自然就晉級為父母。面對一個新的生命,缺乏經驗的年輕父母難免要手忙腳亂,對孩子的教育或是來自父輩的言傳身教。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一種傳承,我的父母怎樣教育我的,我就效仿怎樣教育我的孩子,有的是照著書本照本宣科;有的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孩子的教育又受環境的影響、受社會的影響、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因此教育過程中會出現的一大堆問題,這些是身為父母的人難以預料的。
另一個原因,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的資訊的途徑是單一的,所受的教育是正統,現在的孩子在這個繁雜的社會裡,受著各種薰陶與影響,信息量之大是你無法想像的。一旦家長缺少學習,無論工作還是教子都會落後,落後於社會、落後于孩子,你會發現孩子離你越來越遠,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身為父母沒有學習,難免教育理念會過時,教育方法會陳舊,收效甚微或不見其功是顯而易見的事。
孩子不可複製,生命不可從來。我們不能後悔,我們不能嘗試,我們不能冒險,正如諾貝爾獲得者,智利一位詩人(加里埃爾拉米斯特拉爾)的一首詩寫的:許多需要的東西我們可以等待,但是兒童不能等。
一年級是教育的又一個好時機,孩子已經來到你的身邊六七年了,或許看到孩子的一些驚喜,也或許看到了一些擔憂,趕快學習吧!只有學習生命才會精彩,只有學習我們教子路上少些坎坷,多些鮮花。唯有學習,才是作稱職家長的途徑。我深信這樣的兩句話:
教育從家庭開始,成功由理念出發。
孩子的成功才是做父母人生最大的成功。
教育從家庭開始讀後感(二)
巴爾博士的一句話: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穫。
我認為這非常有道理。作為孩子的家長,望子成龍與望女成鳳是他們最大的心願,如何把孩子培養成才是每一個家長都要面對的課題,並不是每一人都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因為做家長也不是天生就會的,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用心去經營的。往往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包辦孩子的一切就是疼愛,這不是站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有時也會困惑,如何去更好的發掘與開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是做父母頭等大事。()面對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家長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辦法,有的敦敦教導,有的色厲內荏,有的循循善誘,總之不一而足。但方法不一樣造成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孩子將來命運的收穫就有所不同。所以說,作家長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調節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斷調整教育孩子的心態,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孩子的教育是從家長開始的,從孩子出生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都不斷的受到家長的影響,這是基於孩子的生長環境所決定,是家長天天在影響著他,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從家長日常飲食起居的生活習慣,到工作學習的態度與處世的手段與原則,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行為準則。在不知不覺間就留下了家長的烙印,或者受此影響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榜樣,最好能成為一面旗幟。讓孩子繼承優秀,摒棄低級惡俗的東西,讓他們懷著感恩與來尊敬對待自己的父母,讓這世界充滿了愛。
其實,家庭就是學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學,它比孩子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學期都要長,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輩子。對於那些孩子個個都能成才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家庭就是一所成功的育人與樹人的大學。從我們身邊就能看出,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他們教育的孩子個頂個的都能成才,說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必然有其合適的地方。因此,作為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家長來說,一定要多思考、多交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讓孩子在較高的教育水準上得到全面發展。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一)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在此過程中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於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問題,而在這裡,派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於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歎: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歎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二)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作者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作為教師,內心必須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帕爾默引導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
書中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畫,都有所涉獵。其中: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這個普遍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為老師只有對教學充滿樂趣與熱愛,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品質,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樂的、最健康的、最充實的;學習後的學識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彌漫無邊的風、是青草和花朵、是永遠的鬱鬱蔥蔥、是永遠唱不完的歌;學習和學識後的智慧則又是永遠的微笑,是無言的矜持,是君臨的自信、是白雲的舒適與秋水的澄清、是絕對的不可戰勝、不可屈服。
對於教學中的困惑,他認為:我們教授的學科是象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複雜性,我們使用目前的標準教學方式,學習足夠的教學技術以及保持在專業領域的更新就可以。但發現這樣遠遠是不夠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我們需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的特點,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自我,我就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遙遠地、孤立看待學科,就象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優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蔽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秘。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展的聯繫,在這種聯繫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彙聚,進而形成自我,它就象與我們現有的能力和潛能有關一樣,也與我們的缺點和局限有關,與我們的傷痛和恐懼有關。自身完整要求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個性中的東西,分辨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
在本書中,舉例說明了如果教師沒能將他的自身認同的中心特質融入到他的教學生涯中去,他將處於自我分裂狀態,內心一直在打內戰。內心世界的衝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學就成了戰爭,而不是藝術。分裂的自我總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甚至為了維護那脆弱的自身認同去傷害他人。
當我喚回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我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的內心獲得默契的回應,共鳴的真實。
在這本書中,我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增能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繫心靈、互通智慧能量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繫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不僅使我從令人興奮的新視角來體驗教學的喜悅,還使我沐浴了一位偉大導師的教誨。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三)
本書的作者是派克·帕爾默。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畫,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繫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教學勇氣》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這些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這是本書令人滿意的地方。
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裡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像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著書只為稻粱謀“,又談何快樂。他們把這種不快樂寫在臉上,傳給學生,傳給同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不顧我們自身的特點,也想照樣子去做。這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學會尋找,尋找那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段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尋找。怎麼尋找?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己。我想起現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敘事,想起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寫自己的教育自傳,從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從而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心靈。斯科特——麥斯威爾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於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先認識自己,再談教學。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是那麼不易。也許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所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嗎?只為選擇自己完整的獨特的生命,而拒絕按世俗的成功標準歌唱與生活。作為老師,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不要吝嗇”贈予“,在”贈予“的同時,你已悄悄收穫。在沒有體驗之前,你也許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種道德說教。只有自己充分體驗之後,在真正獲得自身認同後,你才知道此言不虛。有些老師,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醫生。“我們假定學生的大腦是死的,這種假定導致了一種使他們的大腦麻木的教學。我們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教室裡可能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用一種不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來教他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裡,他們感到疏離、無力。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我們很少這樣去觀察發現學生,很少這樣去設身處地地設想學生,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體。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瞭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有認清了我們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到學生的恐懼。
教書的工作會讓我們承認許多的恐懼:我們的工作不受賞識,沒有足夠的報酬,在一個不錯的早上突然發現我們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把我們的生命都耗費在瑣事上,到最後感覺自己像騙子。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自己極少識別的恐懼:我們對來自年輕人的評判的恐懼。那些對學生如此恐懼的教師選擇了停滯狀態。他們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資格、他們的講臺、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研究之內,不許別人接近。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像學生害怕我們一樣害怕他們,我們會更有可能走過災禍到達幸福——然後就會為了服務于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學會解讀他們的恐懼,學會解讀我們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從”恐懼“的這一角度來談對老師自身的認識,來談對學生的認識,應是首創吧。
教育的價值讀後感
此書從人類社會問題的根源出發,探尋教育的價值和教師工作的意義。雖然像骨頭一樣難啃,細細琢磨也很是有味道的。“如果認為每個人都瞭解一切,或是有知與無知沒有區別,那就不會產生教育……也不會有人文主義。”
“人類註定要分享我們瞭解的知識,教會孩子他們應該知道的一切,以便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總是在教不會的人。一個人的知識在淵博,要是他漠視他人的無知,他也就成不了一個人好老師。”
教育就是教育,他和任何政治無關。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教育不應該披上宗教色彩”,也不應該受到“反教育”的待遇。還好在我們的國家,教育可以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中發展。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教師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我相信,我們完全可以證實,雖說是社會創造了教育,但卻是靠著為教育和使師生和睦相處的努力,才最終創造了人類社會。”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教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不就是引導人類社會的成長嗎。今天的孩子會成為未來的父母,()今天的幼芽會成為來的棟樑,人類社會的將來正是掌握在今天的孩子們的手中。教師要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什麼樣的種子呢?
無論怎樣,教師都應該保持樂觀主義:“作為個體公民,有權去看社會的黑暗面,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選擇,只能保持樂觀主義態度!教學上的樂觀主義,就像游泳,要求液體介質或培養基進行訓練。誰要是把自己弄濕,誰就該離開游泳池;同理,誰要是不喜歡保持樂觀主義,誰就應該改行。因為教育是一種信念,相信人有達臻完善的可能,相信人天生。所有這些就有學習能力,相信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的活力,是可以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知道人類能夠通過相互學習促進自身發展。所有這些帶有樂觀色彩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受到懷疑他們,但在你盡力去教給別人東西,或是教給別人理解教育是什麼時,你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讓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樂觀的種子,讓孩子正視自己、他人,正視身邊發生的事,有自尊感,有自立自強的能力。這應該不只是教師的責任,而是家長、社會共同的責任。
()面對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家長可能會採取不同的辦法,有的敦敦教導,有的色厲內荏,有的循循善誘,總之不一而足。但方法不一樣造成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影響也就不一樣,孩子將來命運的收穫就有所不同。所以說,作家長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調節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斷調整教育孩子的心態,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孩子的教育是從家長開始的,從孩子出生咿呀學語,到長大成人都不斷的受到家長的影響,這是基於孩子的生長環境所決定,是家長天天在影響著他,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從家長日常飲食起居的生活習慣,到工作學習的態度與處世的手段與原則,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行為準則。在不知不覺間就留下了家長的烙印,或者受此影響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榜樣,最好能成為一面旗幟。讓孩子繼承優秀,摒棄低級惡俗的東西,讓他們懷著感恩與來尊敬對待自己的父母,讓這世界充滿了愛。
其實,家庭就是學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學,它比孩子上的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學期都要長,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輩子。對於那些孩子個個都能成才的家庭來說,他們的家庭就是一所成功的育人與樹人的大學。從我們身邊就能看出,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他們教育的孩子個頂個的都能成才,說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必然有其合適的地方。因此,作為致力於培養孩子的家長來說,一定要多思考、多交流,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水準,讓孩子在較高的教育水準上得到全面發展。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一)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在此過程中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於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問題,而在這裡,派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於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歎: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歎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二)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作者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作為教師,內心必須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帕爾默引導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
書中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畫,都有所涉獵。其中: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這個普遍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為老師只有對教學充滿樂趣與熱愛,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品質,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樂的、最健康的、最充實的;學習後的學識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彌漫無邊的風、是青草和花朵、是永遠的鬱鬱蔥蔥、是永遠唱不完的歌;學習和學識後的智慧則又是永遠的微笑,是無言的矜持,是君臨的自信、是白雲的舒適與秋水的澄清、是絕對的不可戰勝、不可屈服。
對於教學中的困惑,他認為:我們教授的學科是象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複雜性,我們使用目前的標準教學方式,學習足夠的教學技術以及保持在專業領域的更新就可以。但發現這樣遠遠是不夠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我們需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的特點,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自我,我就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遙遠地、孤立看待學科,就象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於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和學術。優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蔽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秘。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展的聯繫,在這種聯繫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彙聚,進而形成自我,它就象與我們現有的能力和潛能有關一樣,也與我們的缺點和局限有關,與我們的傷痛和恐懼有關。自身完整要求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個性中的東西,分辨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
在本書中,舉例說明了如果教師沒能將他的自身認同的中心特質融入到他的教學生涯中去,他將處於自我分裂狀態,內心一直在打內戰。內心世界的衝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學就成了戰爭,而不是藝術。分裂的自我總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甚至為了維護那脆弱的自身認同去傷害他人。
當我喚回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我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的內心獲得默契的回應,共鳴的真實。
在這本書中,我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增能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繫心靈、互通智慧能量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繫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不僅使我從令人興奮的新視角來體驗教學的喜悅,還使我沐浴了一位偉大導師的教誨。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三)
本書的作者是派克·帕爾默。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畫,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繫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教學勇氣》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這些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這是本書令人滿意的地方。
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裡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像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著書只為稻粱謀“,又談何快樂。他們把這種不快樂寫在臉上,傳給學生,傳給同事。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模仿。看到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就不顧我們自身的特點,也想照樣子去做。這也許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問題了。我們要學會尋找,尋找那與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學方式。這段路肯定很漫長,要走很多彎路。但我們必須去尋找。怎麼尋找?重要的是去認識自己。我想起現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敘事,想起劉良華、劉鐵芳教授們寫自己的教育自傳,從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原因,從而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心靈。斯科特——麥斯威爾說:”你僅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屬於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先認識自己,再談教學。聽從自己的的心靈呼喚是那麼不易。也許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靈所在。還記得《時代廣場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嗎?只為選擇自己完整的獨特的生命,而拒絕按世俗的成功標準歌唱與生活。作為老師,你是否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與學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時“,你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不要吝嗇”贈予“,在”贈予“的同時,你已悄悄收穫。在沒有體驗之前,你也許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種道德說教。只有自己充分體驗之後,在真正獲得自身認同後,你才知道此言不虛。有些老師,他們只顧一個勁兒地責怪學生。他們的話聽上去像醫生在說:”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醫生。“我們假定學生的大腦是死的,這種假定導致了一種使他們的大腦麻木的教學。我們很少考慮到學生在教室裡可能會死氣沉沉,因為我們用一種不當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來教他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世界裡,他們感到疏離、無力。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我們很少這樣去觀察發現學生,很少這樣去設身處地地設想學生,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學生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抽象的物體。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瞭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只有認清了我們自己的恐懼才能夠洞察到學生的恐懼。
教書的工作會讓我們承認許多的恐懼:我們的工作不受賞識,沒有足夠的報酬,在一個不錯的早上突然發現我們選擇了錯誤的職業,把我們的生命都耗費在瑣事上,到最後感覺自己像騙子。但是我們還有另外一種自己極少識別的恐懼:我們對來自年輕人的評判的恐懼。那些對學生如此恐懼的教師選擇了停滯狀態。他們把自己關在他們的資格、他們的講臺、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研究之內,不許別人接近。如果我們明白了我們會像學生害怕我們一樣害怕他們,我們會更有可能走過災禍到達幸福——然後就會為了服務于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學會解讀他們的恐懼,學會解讀我們自己的恐懼。認識自己,認識學生。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學生。從”恐懼“的這一角度來談對老師自身的認識,來談對學生的認識,應是首創吧。
教育的價值讀後感
此書從人類社會問題的根源出發,探尋教育的價值和教師工作的意義。雖然像骨頭一樣難啃,細細琢磨也很是有味道的。“如果認為每個人都瞭解一切,或是有知與無知沒有區別,那就不會產生教育……也不會有人文主義。”
“人類註定要分享我們瞭解的知識,教會孩子他們應該知道的一切,以便讓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教育總是在教不會的人。一個人的知識在淵博,要是他漠視他人的無知,他也就成不了一個人好老師。”
教育就是教育,他和任何政治無關。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教育不應該披上宗教色彩”,也不應該受到“反教育”的待遇。還好在我們的國家,教育可以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中發展。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教師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我相信,我們完全可以證實,雖說是社會創造了教育,但卻是靠著為教育和使師生和睦相處的努力,才最終創造了人類社會。”
教育的價值是什麼?教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不就是引導人類社會的成長嗎。今天的孩子會成為未來的父母,()今天的幼芽會成為來的棟樑,人類社會的將來正是掌握在今天的孩子們的手中。教師要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什麼樣的種子呢?
無論怎樣,教師都應該保持樂觀主義:“作為個體公民,有權去看社會的黑暗面,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選擇,只能保持樂觀主義態度!教學上的樂觀主義,就像游泳,要求液體介質或培養基進行訓練。誰要是把自己弄濕,誰就該離開游泳池;同理,誰要是不喜歡保持樂觀主義,誰就應該改行。因為教育是一種信念,相信人有達臻完善的可能,相信人天生。所有這些就有學習能力,相信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的活力,是可以知道也是應該知道的,知道人類能夠通過相互學習促進自身發展。所有這些帶有樂觀色彩的信念,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受到懷疑他們,但在你盡力去教給別人東西,或是教給別人理解教育是什麼時,你別無選擇,只能接受。”
讓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樂觀的種子,讓孩子正視自己、他人,正視身邊發生的事,有自尊感,有自立自強的能力。這應該不只是教師的責任,而是家長、社會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