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學會看病讀後感400字

學會看病讀後感400字(一)

《學會看病》是我們近期學的令我感受最深的文章。它讓我懂得母親的愛是深沉的,不管母親怎麼對我,都是愛的表現!

這篇課文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學會自立,這位母親狠下心來讓孩子獨自去看病,孩子回來後,母親很高興,並且兒子也學會了看病。

讀了這篇文章後,後排的林依依對我說:“這位母親心真狠。自己的親兒子生病了,不但不幫助他,反而讓他自己去看病。”但我認為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我反來對林依依說:“如果一味只顧溺愛孩子,孩子長大以後怎們辦?孩子能自力更生嗎?不會,

肯定不會。對於孩子我們絕對不能溺愛!因此,課文中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

這篇課文讓我想起了上個月的一件事。我在房間裡看科幻小說《血腥瑪麗》剛看到最恐怖的環節,“林慧嫻拖地快點給我下來!”我媽來了個河東獅子吼,差點沒把我嚇死。我生氣的把書扔到沙發上走下樓把樓梯踩得咚咚作響,極不情願的拿起拖把。“冰死我了!”我對著媽媽叫,可她好像沒聽見,我氣得全身發熱很不得把她殺了,可誰叫在家裡她的“官位”比我大我只好老老實實拖地了,我邊拖邊埋怨世上有咋懶得媽嗎?到今天,我才知道她是為我好!想讓我早些學會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技能,等將來面對時措手不及。

人遲早要學會獨立,

晚學不如早學!


學會看病讀後感400字(二)

有人說,母親對待子女的愛是來自南國的一縷清風,吹拂著孩子們小小的臉龐;有人說,母親對待子女的愛如一股涓涓溪流,滋潤著孩子們稚嫩的心田。而學了《學會看病》這一課,我認識了一位元做法很特別的母親,對母愛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文中的母親是一位醫生,明知自己幼小的孩子生病了,明知自己可以醫治這種小病,家裡也有治病的藥,但她卻讓病中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獨自去醫院看病。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時,我感覺這位母親的做法太過偏激了。讓病中的孩子獨自一人去醫院,而且這還是孩子平生的第一次,萬一在路上出現什麼意外,那怎麼了得?如果是想鍛煉兒子才這樣做,

那也不能趁兒子生病的時候呀!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我每次生病時,雖然在身體上飽受病痛折磨,但是爸爸媽媽都給了我精神和物質上的安慰,可以說,我享受著VIP貴賓級待遇:爸爸媽媽給我端茶送水;我可以在家看電視吃零食;我可以休息在家裡睡懶覺……

為什麼同是母親差距怎麼這麼大呢?難道文中的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帶著疑問,我繼續讀著這篇文章,越讀到後面,越感覺到這位母親對兒子的愛。作者運用了很多心理描寫,文中的母親隨著時間的慢慢逝去而焦急不安,越來越後悔自責。當兒子出現在她面前的刹那間,她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愛,不能猜。我為自己剛才的判斷懊悔不已。這位母親對兒子的做法,

也是母愛。

讀完全文,合上書本,仔細想想。讓孩子一個人去醫院看病也並不是壞事,雖然存在風險,但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也許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早晚都要有面對社會跨出家門的時候。早一點鍛煉,就能少經受波折,快一點成長。

母愛的本質是不會變的。認識母愛,我們也要學著接受。


學會看病讀後感400字(三)

媽媽的愛是無私的,是無微不至的。()

記的讀過一篇名叫《學會看病》的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做醫生的母親,當兒子生病的時候,不但沒給他治療,反而讓兒子獨自去醫院看病,兒子去醫院後,在家中等待兒子回來的母親,既擔心、後悔,又自責不已,直到兒子學會看病平安回家的故事。文中母親用這種方式雖然有些殘忍,

卻磨練了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

我特佩服文中的那位母親,她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兒子學會獨立。其實我也非常贊同那位母親的做法,看看我們四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在蜜罐裡長大的,個個都是嬌生慣養,獨立能力都很差,往往自己能做到的事卻要假手別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往往是父母看著孩子的臉色過日子。社會在飛速發展,如果我們不能獨立,那麼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被社會所淘汰,永遠也融入不到社會的大家庭中去。

西頓動物記讀後感(一)

我看了一套書,名字叫《西頓動物記》。和我以前看過的書不同,這套書裡的故事都是悲劇,看得我很傷心,

忍不住一次次流下同情的淚水。

《西頓動物記》分為五本書,講了五個悲傷而感人的童話故事。《孤熊華普的一生》為我們展現了從小失去媽媽和弟兄的孤熊華普艱辛和奮鬥的一生;《春田狐的愛》讓人感歎動物一樣擁有偉大的愛,狐狸媽媽極力營救被捕的小狐狸卻無法成功,不得不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讓小狐狸獲得永恆的自由和尊嚴;《永遠的領袖銀斑》讚揚了為保護鴉群安全,與兇惡的貓頭鷹機智周旋,不惜英勇犧牲自己的烏鴉首領銀斑;《田野主人豁豁耳》講述了小兔豁豁耳在媽媽毛麗無微不至的養育和教導下,成長為田野的主人,但媽媽為掩護豁豁耳脫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紅頸環的林中悲歌》描寫了松雞紅頸環在與天敵和獵人的鬥爭中失去了一個個親人,自己也不幸中了圈套,結束了短暫而淒涼的一生。

讀完故事,抹去淚水,我陷入了沉思。其實書中所說的每一隻可愛的動物都是渴望和家人一起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可是,即使是這樣簡單的願望,最終也沒有實現。他們時常遭到人類貪婪的捕獵和無情的傷害,結果原本並不主動與人為敵的動物也開始報復人類。老師在科學課上給我們講過,假如動物們在人類的捕殺下紛紛滅絕,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嚴重破壞,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各種各樣的動物。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在自己獨立生活的日子裡,肯定我們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我們要像書中的動物一樣,逐漸擺脫家長的呵護,勇敢地去面對,即使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也不要喪失信心,勇敢地去面對它,克服它,這樣就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西頓動物記讀後感(二)

我讀了一套書,書名叫《西頓動物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我最喜歡這套書中的第四本《田野主人豁豁耳》,因為故事內容很感動,它寫出了母愛的偉大。

這個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膽子不像其它兔子那麼小,一位叫毛麗,是兔媽媽;一位是兔媽媽的兒子,名叫豁豁耳。因為它們掌握了很多戰勝或逃脫敵人的本領,所以膽子特別大。

它們第一次遇到危險的經過是這樣的:小兔子豁豁耳在草叢中玩時發現了一隻大黑蟒蛇,大黑蟒蛇把豁豁耳的耳朵給咬了一下,並且纏住了小兔子的身體,兔媽媽聽到兒子的呼叫聲後趕來了,用後腳把大蟒蛇踩了好幾下,黑蟒蛇疼得忍不住鬆開了豁豁耳,毛麗好不容易才把豁豁耳帶走。後來毛麗為了救豁豁耳逃脫狐狸的追捕,而永遠閉上了眼睛。

兔媽媽毛麗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它一生都在無微不至地照顧豁豁耳,用一生的心血教會了豁豁耳生存的本領,直到最後為兒子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兔媽媽毛麗您真是一名偉大的母親呀!


西頓動物記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幾本《西頓動物記》,這套書是加拿大作者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寫的,講的都是動物的故事。

叫銀斑的烏鴉首領帶領一大群鴉群在天空中幸福地生活著,它把自己的本領教給了一隻藍眼睛的烏鴉,自己卻死在了兇狠的貓頭鷹手下,它變成了一顆明亮的星星,在天空上保護著鴉群。我要學習它非凡的勇氣,也正是它的這種勇氣和令人驚訝的智慧、生存經驗,讓它成為鴉群的領導者。()在書中,我還感受偉大的母愛,叫毛麗的兔媽媽帶領自己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世上,直到為了孩子獻出自己的生命。多麼偉大的母親呀!爸爸紅頸環在小時候就沒有了爸爸,它說,它長大後要當個好爸爸,長大後,當孩子的媽媽不幸死去了,它為了孩子勇敢地生存下去,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最後不幸中了獵人的套圈。

看完這套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動物,它們與人類一樣,也有愛與親情,它們的一生,也在為別人而付出,它不見了,它的孩子和父母是多麼的悲傷,我們人類,請不要傷害它們!

心的出路讀後感(一)

貝芙麗·斯通編著的《心的出路》共分三篇分別是:第一篇——現在的你。

第一篇向你描述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將對你產生的危害——讓你不能度過和利用好這僅有一次的人生。描述了優柔寡斷對你身心造成的影響,闡明了你僅有的兩個選擇:要麼行動起來改變現狀,要麼換個角度或方式看待它。

第一部分為你理清了你動身改變所要面臨的難題,以找到造成你停滯不前的原因。它為你構建了一個總體的框架——你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這將幫助你在前進的道路上掙脫困難的束縛。這部分將説明你對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一個真實的審視,親歷見證繼續身陷這段不愉快的關係中是多麼痛苦,解釋你為何仍執迷不悟的原因。或者可以換種說法,這部分闡述了你對更加幸福美滿婚姻生活的嚮往,但卻為此無能為力的原因。

第二篇——翻開人生新的一頁

該篇向你提出了一系列黃金問題,以鼓勵你認真地審視自己、挑戰自己、突破自我局限,幫助你塑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這部分將啟迪你反思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對你的影響,教你如何結束自己當前停滯不前的現狀,努力以客觀真實的態度面對自己,不要做任何欺騙自己內心的事情。這部分還舉例說明了你怎樣受到他人的影響,怎樣受到自身肩負的責任、義務和承諾的束縛——這些都嚴重左右了你前進的步伐。

第三篇——突破自我的六道跨欄

該篇將教你克服生活中的六大障礙的技巧和方法,以幫助你成功地跨越這六道障礙,改變當前的生活現狀。這將有助於你打破以往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進一步邁向全新的自己。

《心的出路》是一本情感類書籍。


心的出路讀後感(二)

《心的出路》就是一本可以觸動心靈的書,字裡行間裡,就有苦苦尋找的答案,到處可見讓人靈魂震顫、豁然開朗的句子!作者從臨終病人的瀕死經驗中,精選了真誠、愛、關係、失去等十五堂“功課”,告訴我們怎樣才算“真正地活過”。感受著生命的躍動,把頗有感受的幾堂課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愛的功課----“每個人都懷有愛,生命與冒險的夢想,卻可悲地用各種理由告訴自己不要去追求。這些理由看似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同時卻也是一種禁錮。”

大家不表達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儘管有時真的非常需要。對他人表達友好,怕被勾心鬥角和閒言碎語淹沒;對領導表達關心,怕被同事說自 己拍馬屁;想對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戀,怕被對方拒絕,怕丟面子;想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的孤獨,怕被別人笑話,生活品質不高;遇到難過的事情時,想痛哭來發洩,怕別人說自己不夠堅強……這是幾乎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時常活在這些可能降臨的恐懼中。自己也曾這樣矛盾的生活著,逃避孤獨、恐懼、痛苦,卻更加孤獨、恐懼、痛苦。

相信愛與恐懼創造了這個世界的說法,愛越多,恐懼就減少。很多人在沒成熟時,是基於“保護”自己的想法,焉知恪守和自閉不是開放前進的心靈道路。一旦受到傷害,便已經無法再保護那一刻的自己。但是如何不再遭受同樣的傷害,卻是思考和傷痛交織進行的,直到用理解來化解掉疼痛,用接納來包容他人的行為,也就領悟了自我、它人等人性的精髓。

耐心的功課----“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但不一定要解讀為不完美,請試著相信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道理。”

有時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理想中的結果。為什麼?為什麼這樣?!我們痛苦、困惑……

慢慢感悟到,生活本應自在,聽任自然也可以是積極的態度。放棄試圖控制工作、感情、別人,一切自然會有它的發展方式;不妨用中性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是“非贏即輸”的二分法,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心慢慢變得平靜,開始享受過程,學會順其自然,世界不是來爭輸贏的,世界是要我們來愛的。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的,萬事萬物皆有定數,改變外在環境並不能帶來心靈的平靜。順其自然的放鬆,沉靜的耐心,才帶來內心的平靜,如果不能體會到愛、同情、責任等,不能感受到愛所帶來的美好與溫暖,那世界太可怕了。真正感受到了那種自然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面對任何結果就可以從容面對了。

力量的功課----“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只是自己不自覺罷了。你沒有能力讓別人快樂,卻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快樂。”

傷害,原來是成長所必經的痛苦之路,那麼它的意義便不再是別人帶來的表面上的傷害背叛等行為了。從痛苦中成長起來,再到醒悟,去挖掘自己內心的愛的能量,再煥發出愛的作用——這條路,要經過辛苦,悟性,和心血。自己將不再視別人的傷害為“傷害”。終於明白:沒有人可以傷害自己。痛苦和快樂,都是自己選擇的。在自己內心達到了豐盛,充實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把這份愛和人分享,把更多的笑臉帶給其他人,然後帶動他們,影響他們,從而使他們快樂!我想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時間的功課----“如果你抗拒改變,你一輩子都會處於抗拒狀態。”

改變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大家買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買好多漂亮的服飾,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站在鏡子前看自己是否有皺紋。害怕別人問起自己的年齡,希望別人誇自己越來越年輕,儘管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三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感歎,自己要只有十八歲該多好。總是在忙著羡慕年輕的人,忙著回憶年少的時候有多麼無憂無慮,有多麼開心快樂,一年又一年,一直活在羡慕和嫉妒裡。其實只有真正用心過生命,享受每個人生階段,才會發現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別的人生階段所無法比擬的幸福。

失去的功課----“我們終將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永不回失去。房子、車、工作、金錢、青春,甚至是所愛的人都是暫借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永遠保有,至親至愛也是一樣。然而這並不可悲,反而應為短暫的人生中能擁有如許美好的事物而心懷感謝。”

人生原來只是一段經歷,緣聚緣散,潮起潮落,轉身間已隨風而逝。失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學會了怎樣接受失去,才能學會怎樣去生活。人生就在這得失間獲得豐富圓滿。美好因為短暫,才更值得珍惜;痛苦因為短暫,才更應該直面。失去會常伴左右,就看你如何對待,因為失去而整日愁眉不展是不值得的,只有接受它,盡可能在擁有時候做好,不留遺憾就好。希望努力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但是努力過了,沒有得到,也就不會後悔了。失去的人或物其實不曾真正被所有,我們將以另一種形式永遠保有。


心的出路讀後感(三)

“願上帝賜我平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去明白兩者的區別。”這是出自世界“臨終關懷第一人”、美國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筆下,她在自傳中言之為座右銘。《心的出路》這本書是由伊莉莎白與大衛合著,書中的個案與個的 經驗取材自兩個的演講、心靈課程、與病人及家屬的談話。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1926年出生於瑞士,長大以後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並在精神 醫學領域“前無古人”地選擇了“生死學”。她一直關懷臨終病人,改變了數百萬人處理死亡、面對臨終病患的方式。在長期陪伴臨終者的經歷中,她發現“很多人死時心裡有很多未了的事,極少人是了無遺憾的。人生要學習的課題太多了,一輩子是不夠的。人在將死之時總能有很多 體會,只是往往已來不及 實踐。”在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眼裡,“很多人只是存在,從來沒有真正活過,而且耗費極大的精力去為這些未完成的事而壓抑”。1995年,她本人中風癱瘓,其後幾年一直在死亡面前徘徊,於是,她和另一位長期共事的臨終關懷專家大衛·凱思樂,聯手寫成了這部充滿生命真理與智慧的著作《心的出路》。

該書從臨終病人的瀕死經驗中,精選了真誠、關係、失去、力量、愧疚、憤怒等十五堂“功課”,告訴讀者怎樣才算“真正地活過”。就像作者大衛·凱思樂所說:“臨終者身上展現出一種英雄的特質,足以超脫任何困境,凸顯出人類行為與思想的最大潛能。我說的不只是活著,更要能感受生命的躍動。”

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一直幸福平安、一帆風順,可是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們真的用心活過嗎?我們到底要怎麼樣的生活?閱讀這本書,對於″怎樣的生命才是豐盛的″便會有新的認識。

隨意打開書頁,那充滿智慧與哲思的語句瞬間抵達你的心靈,讓你跟隨作者的思緒而思考:因為在生命的懸崖邊緣,我們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時候,生命與愛才顯現出它的光華盈滿;你所追尋的完整與圓滿,就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來,沒有人會願意陪你遠渡重洋;你不必等到離開時才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的最後一段話是:“人一生只有一次,你再也不會扮演同樣的角色,擁有同樣的經驗。即使再來一次,你的世界也不完全一樣,你不會有同樣的父母、小孩、家人、朋友,地球也不會是同樣的面貌。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次的機會去看海洋、天空、星星、家人,現在就睜大眼睛看。”()

這本書因為是來自最前線的人與人面對死亡時心靈的對話,所以能給人一種親切感與真實感,正如筆者感受的一樣。這本書不僅省去了我很多的時間、精力去思考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面對和心靈的痛苦,同時我也找到我的盲區,比如憤怒的功課和屈服的功課等,其它的內容也讓我重溫了那種深臨其境的感受,這十五個功課是人一生隨時都要面臨著的人生的難題,人一生的幸福與快樂正是受這些功課中的問題的影響,認識自己是人類永恆命題,它在幫助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認識自己。

自己也不幸中了圈套,結束了短暫而淒涼的一生。

讀完故事,抹去淚水,我陷入了沉思。其實書中所說的每一隻可愛的動物都是渴望和家人一起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可是,即使是這樣簡單的願望,最終也沒有實現。他們時常遭到人類貪婪的捕獵和無情的傷害,結果原本並不主動與人為敵的動物也開始報復人類。老師在科學課上給我們講過,假如動物們在人類的捕殺下紛紛滅絕,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嚴重破壞,最終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安全,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各種各樣的動物。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在自己獨立生活的日子裡,肯定我們會遇到許多的困難,我們要像書中的動物一樣,逐漸擺脫家長的呵護,勇敢地去面對,即使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也不要喪失信心,勇敢地去面對它,克服它,這樣就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西頓動物記讀後感(二)

我讀了一套書,書名叫《西頓動物記》。這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我最喜歡這套書中的第四本《田野主人豁豁耳》,因為故事內容很感動,它寫出了母愛的偉大。

這個故事中兩位主人公的膽子不像其它兔子那麼小,一位叫毛麗,是兔媽媽;一位是兔媽媽的兒子,名叫豁豁耳。因為它們掌握了很多戰勝或逃脫敵人的本領,所以膽子特別大。

它們第一次遇到危險的經過是這樣的:小兔子豁豁耳在草叢中玩時發現了一隻大黑蟒蛇,大黑蟒蛇把豁豁耳的耳朵給咬了一下,並且纏住了小兔子的身體,兔媽媽聽到兒子的呼叫聲後趕來了,用後腳把大蟒蛇踩了好幾下,黑蟒蛇疼得忍不住鬆開了豁豁耳,毛麗好不容易才把豁豁耳帶走。後來毛麗為了救豁豁耳逃脫狐狸的追捕,而永遠閉上了眼睛。

兔媽媽毛麗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它一生都在無微不至地照顧豁豁耳,用一生的心血教會了豁豁耳生存的本領,直到最後為兒子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兔媽媽毛麗您真是一名偉大的母親呀!


西頓動物記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幾本《西頓動物記》,這套書是加拿大作者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寫的,講的都是動物的故事。

叫銀斑的烏鴉首領帶領一大群鴉群在天空中幸福地生活著,它把自己的本領教給了一隻藍眼睛的烏鴉,自己卻死在了兇狠的貓頭鷹手下,它變成了一顆明亮的星星,在天空上保護著鴉群。我要學習它非凡的勇氣,也正是它的這種勇氣和令人驚訝的智慧、生存經驗,讓它成為鴉群的領導者。()在書中,我還感受偉大的母愛,叫毛麗的兔媽媽帶領自己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世上,直到為了孩子獻出自己的生命。多麼偉大的母親呀!爸爸紅頸環在小時候就沒有了爸爸,它說,它長大後要當個好爸爸,長大後,當孩子的媽媽不幸死去了,它為了孩子勇敢地生存下去,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最後不幸中了獵人的套圈。

看完這套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動物,它們與人類一樣,也有愛與親情,它們的一生,也在為別人而付出,它不見了,它的孩子和父母是多麼的悲傷,我們人類,請不要傷害它們!

心的出路讀後感(一)

貝芙麗·斯通編著的《心的出路》共分三篇分別是:第一篇——現在的你。

第一篇向你描述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將對你產生的危害——讓你不能度過和利用好這僅有一次的人生。描述了優柔寡斷對你身心造成的影響,闡明了你僅有的兩個選擇:要麼行動起來改變現狀,要麼換個角度或方式看待它。

第一部分為你理清了你動身改變所要面臨的難題,以找到造成你停滯不前的原因。它為你構建了一個總體的框架——你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這將幫助你在前進的道路上掙脫困難的束縛。這部分將説明你對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一個真實的審視,親歷見證繼續身陷這段不愉快的關係中是多麼痛苦,解釋你為何仍執迷不悟的原因。或者可以換種說法,這部分闡述了你對更加幸福美滿婚姻生活的嚮往,但卻為此無能為力的原因。

第二篇——翻開人生新的一頁

該篇向你提出了一系列黃金問題,以鼓勵你認真地審視自己、挑戰自己、突破自我局限,幫助你塑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這部分將啟迪你反思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對你的影響,教你如何結束自己當前停滯不前的現狀,努力以客觀真實的態度面對自己,不要做任何欺騙自己內心的事情。這部分還舉例說明了你怎樣受到他人的影響,怎樣受到自身肩負的責任、義務和承諾的束縛——這些都嚴重左右了你前進的步伐。

第三篇——突破自我的六道跨欄

該篇將教你克服生活中的六大障礙的技巧和方法,以幫助你成功地跨越這六道障礙,改變當前的生活現狀。這將有助於你打破以往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進一步邁向全新的自己。

《心的出路》是一本情感類書籍。


心的出路讀後感(二)

《心的出路》就是一本可以觸動心靈的書,字裡行間裡,就有苦苦尋找的答案,到處可見讓人靈魂震顫、豁然開朗的句子!作者從臨終病人的瀕死經驗中,精選了真誠、愛、關係、失去等十五堂“功課”,告訴我們怎樣才算“真正地活過”。感受著生命的躍動,把頗有感受的幾堂課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愛的功課----“每個人都懷有愛,生命與冒險的夢想,卻可悲地用各種理由告訴自己不要去追求。這些理由看似保護我們不受傷害,同時卻也是一種禁錮。”

大家不表達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儘管有時真的非常需要。對他人表達友好,怕被勾心鬥角和閒言碎語淹沒;對領導表達關心,怕被同事說自 己拍馬屁;想對對方表達自己的愛戀,怕被對方拒絕,怕丟面子;想告訴別人自己一個人的孤獨,怕被別人笑話,生活品質不高;遇到難過的事情時,想痛哭來發洩,怕別人說自己不夠堅強……這是幾乎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時常活在這些可能降臨的恐懼中。自己也曾這樣矛盾的生活著,逃避孤獨、恐懼、痛苦,卻更加孤獨、恐懼、痛苦。

相信愛與恐懼創造了這個世界的說法,愛越多,恐懼就減少。很多人在沒成熟時,是基於“保護”自己的想法,焉知恪守和自閉不是開放前進的心靈道路。一旦受到傷害,便已經無法再保護那一刻的自己。但是如何不再遭受同樣的傷害,卻是思考和傷痛交織進行的,直到用理解來化解掉疼痛,用接納來包容他人的行為,也就領悟了自我、它人等人性的精髓。

耐心的功課----“有些事情是無法改變的,但不一定要解讀為不完美,請試著相信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道理。”

有時無論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理想中的結果。為什麼?為什麼這樣?!我們痛苦、困惑……

慢慢感悟到,生活本應自在,聽任自然也可以是積極的態度。放棄試圖控制工作、感情、別人,一切自然會有它的發展方式;不妨用中性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是“非贏即輸”的二分法,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心慢慢變得平靜,開始享受過程,學會順其自然,世界不是來爭輸贏的,世界是要我們來愛的。人在自然面前很渺小的,萬事萬物皆有定數,改變外在環境並不能帶來心靈的平靜。順其自然的放鬆,沉靜的耐心,才帶來內心的平靜,如果不能體會到愛、同情、責任等,不能感受到愛所帶來的美好與溫暖,那世界太可怕了。真正感受到了那種自然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面對任何結果就可以從容面對了。

力量的功課----“每個人內在都擁有驚人的力量,只是自己不自覺罷了。你沒有能力讓別人快樂,卻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快樂。”

傷害,原來是成長所必經的痛苦之路,那麼它的意義便不再是別人帶來的表面上的傷害背叛等行為了。從痛苦中成長起來,再到醒悟,去挖掘自己內心的愛的能量,再煥發出愛的作用——這條路,要經過辛苦,悟性,和心血。自己將不再視別人的傷害為“傷害”。終於明白:沒有人可以傷害自己。痛苦和快樂,都是自己選擇的。在自己內心達到了豐盛,充實的時候,就會很自然的把這份愛和人分享,把更多的笑臉帶給其他人,然後帶動他們,影響他們,從而使他們快樂!我想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時間的功課----“如果你抗拒改變,你一輩子都會處於抗拒狀態。”

改變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大家買各種各樣的化妝品,買好多漂亮的服飾,每天花大量的時間站在鏡子前看自己是否有皺紋。害怕別人問起自己的年齡,希望別人誇自己越來越年輕,儘管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三十歲的時候就開始感歎,自己要只有十八歲該多好。總是在忙著羡慕年輕的人,忙著回憶年少的時候有多麼無憂無慮,有多麼開心快樂,一年又一年,一直活在羡慕和嫉妒裡。其實只有真正用心過生命,享受每個人生階段,才會發現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它自己的美好,都有別的人生階段所無法比擬的幸福。

失去的功課----“我們終將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東西卻永不回失去。房子、車、工作、金錢、青春,甚至是所愛的人都是暫借的。任何東西都不能永遠保有,至親至愛也是一樣。然而這並不可悲,反而應為短暫的人生中能擁有如許美好的事物而心懷感謝。”

人生原來只是一段經歷,緣聚緣散,潮起潮落,轉身間已隨風而逝。失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學會了怎樣接受失去,才能學會怎樣去生活。人生就在這得失間獲得豐富圓滿。美好因為短暫,才更值得珍惜;痛苦因為短暫,才更應該直面。失去會常伴左右,就看你如何對待,因為失去而整日愁眉不展是不值得的,只有接受它,盡可能在擁有時候做好,不留遺憾就好。希望努力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但是努力過了,沒有得到,也就不會後悔了。失去的人或物其實不曾真正被所有,我們將以另一種形式永遠保有。


心的出路讀後感(三)

“願上帝賜我平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去明白兩者的區別。”這是出自世界“臨終關懷第一人”、美國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的筆下,她在自傳中言之為座右銘。《心的出路》這本書是由伊莉莎白與大衛合著,書中的個案與個的 經驗取材自兩個的演講、心靈課程、與病人及家屬的談話。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1926年出生於瑞士,長大以後成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並在精神 醫學領域“前無古人”地選擇了“生死學”。她一直關懷臨終病人,改變了數百萬人處理死亡、面對臨終病患的方式。在長期陪伴臨終者的經歷中,她發現“很多人死時心裡有很多未了的事,極少人是了無遺憾的。人生要學習的課題太多了,一輩子是不夠的。人在將死之時總能有很多 體會,只是往往已來不及 實踐。”在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眼裡,“很多人只是存在,從來沒有真正活過,而且耗費極大的精力去為這些未完成的事而壓抑”。1995年,她本人中風癱瘓,其後幾年一直在死亡面前徘徊,於是,她和另一位長期共事的臨終關懷專家大衛·凱思樂,聯手寫成了這部充滿生命真理與智慧的著作《心的出路》。

該書從臨終病人的瀕死經驗中,精選了真誠、關係、失去、力量、愧疚、憤怒等十五堂“功課”,告訴讀者怎樣才算“真正地活過”。就像作者大衛·凱思樂所說:“臨終者身上展現出一種英雄的特質,足以超脫任何困境,凸顯出人類行為與思想的最大潛能。我說的不只是活著,更要能感受生命的躍動。”

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一直幸福平安、一帆風順,可是我們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們真的用心活過嗎?我們到底要怎麼樣的生活?閱讀這本書,對於″怎樣的生命才是豐盛的″便會有新的認識。

隨意打開書頁,那充滿智慧與哲思的語句瞬間抵達你的心靈,讓你跟隨作者的思緒而思考:因為在生命的懸崖邊緣,我們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時候,生命與愛才顯現出它的光華盈滿;你所追尋的完整與圓滿,就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來,沒有人會願意陪你遠渡重洋;你不必等到離開時才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的最後一段話是:“人一生只有一次,你再也不會扮演同樣的角色,擁有同樣的經驗。即使再來一次,你的世界也不完全一樣,你不會有同樣的父母、小孩、家人、朋友,地球也不會是同樣的面貌。千萬不要等到最後一次的機會去看海洋、天空、星星、家人,現在就睜大眼睛看。”()

這本書因為是來自最前線的人與人面對死亡時心靈的對話,所以能給人一種親切感與真實感,正如筆者感受的一樣。這本書不僅省去了我很多的時間、精力去思考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面對和心靈的痛苦,同時我也找到我的盲區,比如憤怒的功課和屈服的功課等,其它的內容也讓我重溫了那種深臨其境的感受,這十五個功課是人一生隨時都要面臨著的人生的難題,人一生的幸福與快樂正是受這些功課中的問題的影響,認識自己是人類永恆命題,它在幫助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認識自己。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