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青年與學問讀後感

青年與學問讀後感

“學問”這個詞,對於現在的很多青年人來說,可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現在的很多人,是為了功名而做學問;真正為了學問而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對於學生,更多的人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學習,更談不上做學問了。所以讀唐 君毅先生的《青年與學問》一書,有很多的感觸,仿佛失落多年的東西有種被重新找回的感覺。

記得在很久以前,大概從我第一次寫作文受到 老師表揚開始,我就整天把“我長大要當名作家”掛在嘴上。所以在那時我會經常看一些文筆很優美的行文,

然後在靈感突發時寫一些詞藻華麗的小文章。我知道那樣稱不上學問,但至少那時的我是很願意去接觸學問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實用主義和現實主義。可能這種變化跟我的專業有關。在初中、高中時雖然有升學的壓力,但我一直覺得自己學得很輕鬆,大部分課餘時間我都會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可在大學裡面,英語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的英語還沒有到可以細研學問的程度,只是疲于應付。有時偶爾也會看到別人行文優美的小詩散文,有種想抒發情感的衝動,但自己動筆卻會覺得一片空白。那時候我總是將客觀環境是我的靈感缺失了作為藉口,但現在想來卻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

很是後悔。

君毅先生在書中說道:“青年朋友們,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為即此可以傲視頹敗的中年與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轉瞬即成壯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隨青年以俱來者,也將隨青年以俱去。”所以,青年應時時拂拭自己心靈上的灰塵;應求培植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歷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養料與泉水;應細細去思維什麼是人間社會最高的正義,真正求實現此正義而百折不回;應發憤求師友相勉或尚古友人,以擴大自己之胸量,提高自己之志氣,而看見更大的光明。

在書中,先生將讀書之重要向我們娓娓道來:讀書可以增加我們思想的廣度和深度。確實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說,

現代青年常忽視讀書與聽講,這最要不得。在我看來,即使很多人確實在看書,可是克服不了一種浮躁的心態,想通過一本書來即刻領悟很多,使自己豁然開朗。殊不知,讀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先生在書中所言,學問需要經過一定階段:信——疑——開悟——知言——無知,似乎這是一個迴圈的過程,但卻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樣的循序漸進中,我們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經歷一些生死關,唯有此,學問才能日益進步。做學問是沒有所謂的捷徑可走的。“學問方法原在學問中,人並非必須先知學問方法,乃能造學問。”“學問方法是重要,但我們必須先有造學問之志,先於學問有興趣,多多少少經歷學問之甘苦,
看他人論學文方法之書,才能得益。”因此,做學問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說到這,就必須指出一點,正像君毅先生所言:“如果你之造學問,努力讀書,而你之目的只在謀一個職業,解決你之生活問題,找出一點小名,找一些恭維你擁護你的人,你的志願便仍於禽獸差不多。”因此,立志,立一個正確的志,在當代青年中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懷著對真理的追求去求學問。()

可能 先生的文章,有一些理想主義的傾向。但他的出發點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的浮誇浮躁學風現象提出的勉勵之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現象日益侵蝕我們每一個人。先生的這些良言猶如一陣甘甜,備潤心田。

就像先生自己說得那樣:“我不是說人不要謀生不要求職業。

好功名與求在社會有一地位,也是人情所不能免,並且也不一定就是壞的。”但是“離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青年應當以次自勉才是,至少應當向著那個目標去努力。唯有此,學問才能回歸它原有的軌道,才能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一雙舊軍鞋讀後感

我讀了一雙舊軍鞋之後,對一位幹警特別敬佩。一位在修鞋店修過鞋的幹警,為了人民的安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這樣的精神讓我佩服。

這位公安幹警,在嚴打任務中,他冒著生命危險,和歹徒展開了搏鬥。由於歹徒引爆了炸彈,他失去了雙腳。

他用自己的雙腳給我們唱了一首讚歌,這位幹警值得我們學習。

我恨那位喪心病狂的歹徒。

因為他世界上少了一個人好的公安幹警,他全家額從此失去了雙腳,因為他,這位公安幹警再也無法工作了。

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那位幹警一樣,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比如說每天清掃馬路的清潔工,每天在街上巡查的巡警……這些都知道我們學習。

他們這種精神我們要發揚光大。()

時鐘的眼睛讀後感(一)

文/通訊員黃珠好

《時鐘的眼睛》來自愛爾蘭的作者——克裡斯多夫·諾蘭的自傳式創作文本。

一個真實的事件,記錄事件的每個文字都是有力量的。讀完《時鐘的眼睛》,仿佛因此而獲得一雙看穿時間秘密的眼——時間會告訴你,悠悠歲月裡,什麼才是人生之最寶貴。

生命是白色文卷,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幸手握一支得心應手的筆。於是,殘缺者只能艱難地書寫殘缺的詩。克裡斯多夫·諾蘭,是一個全身癱瘓的小男孩。當然,現在他已經長大,不再是小男孩了。以其深邃的智慧,他完成了向男子漢蛻變的成長歷程;借助思想的力量,他成為一位感動世人的詩人。但是,童年的記憶依然深深糾纏著他,一個小男孩的影子,總縈繞心頭,於是,《時鐘的眼睛》誕生了,一本在記憶裡完成的自我囈語文本。

克裡斯多夫·諾蘭,一個真實的人;《時鐘的眼睛》,一部自傳式的成長小說,一部影子自傳。約瑟夫·麥翰,《時鐘的眼睛》一書中虛構的主角,克裡斯多夫·諾蘭的另一個名字。

或許稱為傳奇更合適——那的確是塵世裡的一段傳奇。它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克裡斯多夫·諾蘭思想的偉大與不凡,不可置疑地敲擊你的心房。它是一朵奇葩,你心驚,歎息,感動……還能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你只能更熱愛生活,惟有如此。因為通過它你會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全身癱瘓的約瑟夫·麥翰,在害怕的時候甚至不能抱緊自己:“我害怕自己的生命,因為父親母親,甚至雅薇妮也無法分秒都配伴著我。我將要獨自面對這一切,我的頭將會前後搖晃,我無法言語。當我恐懼的時候,我甚至無法抱住自己。上帝,如果你是我,是否也會害怕?”

“由於心靈的創作而疲憊,他抬起頭來,審視同學們的勝利,借此矇騙自己說,社會不會因為一個男孩的失敗而拒絕,反而歡迎這樣的戰鬥。他放棄了超越同學的欲望,從所有的火光中汲取力量,擊敗了自己心靈沙漠裡沉默的君王。”

深藏的孤寂。思想因孤獨而獲得非凡的力量,但也會因為孤獨而失去其力量的銳利。無法交流的思想,始終帶有一種先天的虛弱。

掙脫了身體殘缺之牢籠的克裡斯多夫·諾蘭這樣評說約瑟夫·麥翰,“很多人刻意讓自己的世界私密化,而他的世界私密到唯獨門口的絕望的惡魔才能夠與之分享。現在他已經掙脫牢籠,能夠與每個人分享這個世界。”與莊子裡的殘缺者一樣,身體的殘缺帶來了精神的完整。在通向精神的超越之途上,他們都必須找到一個入口或是一個出口。不同的是,莊子筆下的人物以一種逍遙的姿態游離於塵世,約瑟夫·麥翰則最終在與世人的交通中獲得新的人生。

將生命鋪於紙張之上,借助文字的力量,他棄絕了年幼的無助。這是約瑟夫的獨特之處——這是任何一種堅韌的人生都具有的品格。約瑟夫就是這個堅韌群體中的一員,猶如歷史夜空中的星光,漫漫長空裡的黑暗遮不住他們的熠熠生輝。

艱難的成長通常是被省略的。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某些東西,遠不是全部。冰心說過,美麗的花兒浸滿了成功的血淚,但是我們通常只看到了它的美麗而看不到成功背後的傷口。

然而,成功總是這樣耀眼。奇跡是被揭開的奇跡,一旦揭開,大家都嘖嘖稱讚著這神跡般的成功。 倫敦在遙遠的地方呼喚著他,呼喚著生長于塵世的男孩約瑟夫·麥翰。在一個國家的舞臺中央,在眾人的眼光中,他暴露在世人面前——一個靦腆的小男孩,他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地感動了世人——但他確乎堅信自己的思想的力量,所以他一直堅持。如今,他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世俗給他戴上詩人的桂冠。但他知道,這不是他的最終之途,榮耀不能帶給他恒久的安適。他要戰勝的永遠都是自己。靈魂的躁動,艱難的跋涉,是終其一生的宿命。但成長的劇痛會使他變得越來越堅強。

“他艱難的過往逐漸退去,背負著沉重使命的娜拉用愛心彌補了他生就殘障的缺憾。逝去的歲月如同星雲般流經約瑟夫的天空,如今,廣博如沙漠的智慧包圍著他。……真實將會是他的拐杖,有生以來,他第一次真正得到了如同翠綠草原一般的真實。”

思想的真實,在虛空裡,無形之中,只有惺惺相惜之人才會讀懂。慶倖總會有人讀得懂。

“與日俱增的智慧讓他明瞭,幼年時代的艱難是另一種美麗。”這是自我超越之後的自我認識,超越自我的認知。感謝苦難,沒有與自我的抗爭,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

“他打開心扉,告訴自己,生命的殘酷不時會加入光影一般的夢幻魔法。”苦難是一種魔法,在時間裡施展其魔力。魔法與預言同在,必須成為自己的預言家,適時告訴自己應該懂得的東西,才能掌握生命的魔法。約瑟夫·麥翰這位元文字魔法師用思想的力量擊敗了現實,為自己寫下了新的預言。

美文如織,細膩溫馨。生存的殘酷,抵不過生命的美好。全書娓娓道來,克裡斯多夫·諾蘭在緩緩敘說著小男孩約瑟夫·麥翰的故事,同時也在敘說著自己的心靈之旅。其實主角是誰都不再重要,因為都是一樣的真實。字裡行間,濃郁的生命之思,溫馨真摯的情感,使人感受到的是一個堅強的生命——仿佛是由無數個堅強的生命所匯合而成的一股生命之流,訴說著關於人類過往的無數個歲月裡流逝過的永恆。

“……如今的他已經能夠撫平過往的傷痛,從遠方得到答案,並呼吸到祝壽的薊花芬芳。”

生命之花常開,馨香在若有若無之間……

聞到了嗎?


時鐘的眼睛讀後感(二)

對這樣一位生存的勇士非常敬佩,更敬佩他的家人。殘障孩子的存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與孩子自身的身體和心靈痛苦相比,這些家人承擔著更為巨大的責任。諾蘭的家人不但勇敢地承擔起這副重擔,並以極大的寬容和豁達心態給了諾蘭非正常生命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和正常心態。這是看這個故事最大的收穫。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才能夠從容應對生活給我們的一切挑戰……


時鐘的眼睛讀後感(三)

看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克裡斯多夫·諾蘭,愛爾蘭詩人。命途多舛的詩人,很多。往往唯其不凡的命運,才成就他們的語言探索之途的輝煌。諾蘭,亦同。他身體的局限,給了他探索無限的契機。這種契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所以,在另一種意義上說,()諾蘭是幸運的。雖然經過翻譯的過濾,原文語言上帶給讀者的新異和震驚或許有所減弱了,這是讀任何翻譯作品都不能避免的,此書還是展現了諾蘭詩人的風采。他神奇的想像力,還是穿透一個平凡的勵志故事,傳達給每一個渴望尋求不凡的讀者……

於是,殘缺者只能艱難地書寫殘缺的詩。克裡斯多夫·諾蘭,是一個全身癱瘓的小男孩。當然,現在他已經長大,不再是小男孩了。以其深邃的智慧,他完成了向男子漢蛻變的成長歷程;借助思想的力量,他成為一位感動世人的詩人。但是,童年的記憶依然深深糾纏著他,一個小男孩的影子,總縈繞心頭,於是,《時鐘的眼睛》誕生了,一本在記憶裡完成的自我囈語文本。

克裡斯多夫·諾蘭,一個真實的人;《時鐘的眼睛》,一部自傳式的成長小說,一部影子自傳。約瑟夫·麥翰,《時鐘的眼睛》一書中虛構的主角,克裡斯多夫·諾蘭的另一個名字。

或許稱為傳奇更合適——那的確是塵世裡的一段傳奇。它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克裡斯多夫·諾蘭思想的偉大與不凡,不可置疑地敲擊你的心房。它是一朵奇葩,你心驚,歎息,感動……還能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你只能更熱愛生活,惟有如此。因為通過它你會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全身癱瘓的約瑟夫·麥翰,在害怕的時候甚至不能抱緊自己:“我害怕自己的生命,因為父親母親,甚至雅薇妮也無法分秒都配伴著我。我將要獨自面對這一切,我的頭將會前後搖晃,我無法言語。當我恐懼的時候,我甚至無法抱住自己。上帝,如果你是我,是否也會害怕?”

“由於心靈的創作而疲憊,他抬起頭來,審視同學們的勝利,借此矇騙自己說,社會不會因為一個男孩的失敗而拒絕,反而歡迎這樣的戰鬥。他放棄了超越同學的欲望,從所有的火光中汲取力量,擊敗了自己心靈沙漠裡沉默的君王。”

深藏的孤寂。思想因孤獨而獲得非凡的力量,但也會因為孤獨而失去其力量的銳利。無法交流的思想,始終帶有一種先天的虛弱。

掙脫了身體殘缺之牢籠的克裡斯多夫·諾蘭這樣評說約瑟夫·麥翰,“很多人刻意讓自己的世界私密化,而他的世界私密到唯獨門口的絕望的惡魔才能夠與之分享。現在他已經掙脫牢籠,能夠與每個人分享這個世界。”與莊子裡的殘缺者一樣,身體的殘缺帶來了精神的完整。在通向精神的超越之途上,他們都必須找到一個入口或是一個出口。不同的是,莊子筆下的人物以一種逍遙的姿態游離於塵世,約瑟夫·麥翰則最終在與世人的交通中獲得新的人生。

將生命鋪於紙張之上,借助文字的力量,他棄絕了年幼的無助。這是約瑟夫的獨特之處——這是任何一種堅韌的人生都具有的品格。約瑟夫就是這個堅韌群體中的一員,猶如歷史夜空中的星光,漫漫長空裡的黑暗遮不住他們的熠熠生輝。

艱難的成長通常是被省略的。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某些東西,遠不是全部。冰心說過,美麗的花兒浸滿了成功的血淚,但是我們通常只看到了它的美麗而看不到成功背後的傷口。

然而,成功總是這樣耀眼。奇跡是被揭開的奇跡,一旦揭開,大家都嘖嘖稱讚著這神跡般的成功。 倫敦在遙遠的地方呼喚著他,呼喚著生長于塵世的男孩約瑟夫·麥翰。在一個國家的舞臺中央,在眾人的眼光中,他暴露在世人面前——一個靦腆的小男孩,他還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地感動了世人——但他確乎堅信自己的思想的力量,所以他一直堅持。如今,他獲得了世人的認可——世俗給他戴上詩人的桂冠。但他知道,這不是他的最終之途,榮耀不能帶給他恒久的安適。他要戰勝的永遠都是自己。靈魂的躁動,艱難的跋涉,是終其一生的宿命。但成長的劇痛會使他變得越來越堅強。

“他艱難的過往逐漸退去,背負著沉重使命的娜拉用愛心彌補了他生就殘障的缺憾。逝去的歲月如同星雲般流經約瑟夫的天空,如今,廣博如沙漠的智慧包圍著他。……真實將會是他的拐杖,有生以來,他第一次真正得到了如同翠綠草原一般的真實。”

思想的真實,在虛空裡,無形之中,只有惺惺相惜之人才會讀懂。慶倖總會有人讀得懂。

“與日俱增的智慧讓他明瞭,幼年時代的艱難是另一種美麗。”這是自我超越之後的自我認識,超越自我的認知。感謝苦難,沒有與自我的抗爭,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可以走多遠。

“他打開心扉,告訴自己,生命的殘酷不時會加入光影一般的夢幻魔法。”苦難是一種魔法,在時間裡施展其魔力。魔法與預言同在,必須成為自己的預言家,適時告訴自己應該懂得的東西,才能掌握生命的魔法。約瑟夫·麥翰這位元文字魔法師用思想的力量擊敗了現實,為自己寫下了新的預言。

美文如織,細膩溫馨。生存的殘酷,抵不過生命的美好。全書娓娓道來,克裡斯多夫·諾蘭在緩緩敘說著小男孩約瑟夫·麥翰的故事,同時也在敘說著自己的心靈之旅。其實主角是誰都不再重要,因為都是一樣的真實。字裡行間,濃郁的生命之思,溫馨真摯的情感,使人感受到的是一個堅強的生命——仿佛是由無數個堅強的生命所匯合而成的一股生命之流,訴說著關於人類過往的無數個歲月裡流逝過的永恆。

“……如今的他已經能夠撫平過往的傷痛,從遠方得到答案,並呼吸到祝壽的薊花芬芳。”

生命之花常開,馨香在若有若無之間……

聞到了嗎?


時鐘的眼睛讀後感(二)

對這樣一位生存的勇士非常敬佩,更敬佩他的家人。殘障孩子的存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與孩子自身的身體和心靈痛苦相比,這些家人承擔著更為巨大的責任。諾蘭的家人不但勇敢地承擔起這副重擔,並以極大的寬容和豁達心態給了諾蘭非正常生命一個正常的生存環境和正常心態。這是看這個故事最大的收穫。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才能夠從容應對生活給我們的一切挑戰……


時鐘的眼睛讀後感(三)

看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克裡斯多夫·諾蘭,愛爾蘭詩人。命途多舛的詩人,很多。往往唯其不凡的命運,才成就他們的語言探索之途的輝煌。諾蘭,亦同。他身體的局限,給了他探索無限的契機。這種契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所以,在另一種意義上說,()諾蘭是幸運的。雖然經過翻譯的過濾,原文語言上帶給讀者的新異和震驚或許有所減弱了,這是讀任何翻譯作品都不能避免的,此書還是展現了諾蘭詩人的風采。他神奇的想像力,還是穿透一個平凡的勵志故事,傳達給每一個渴望尋求不凡的讀者……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