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一)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的心裡在想這可能又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帶著懷疑的心我開始了看書之旅,也在自己手上帶起了紫手環,心裡卻怎麼也不肯相信這樣對自己有何有用之處……

但當我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突然發現,這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裡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用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在鏡子裡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難過……而這本書裡的就是返照內心的鏡子,

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當然,有人認為抱怨是一種宣洩;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為: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為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為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
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為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動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為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與我們做到的。

紫手環在我的手上來回互換,這讓我很不安我從來沒有想到我的內心有如此多的抱怨,如此多的不滿。我對自己的情緒好像根本沒有自製力,我非常恐懼的面對這個結果,我改怎麼辦?但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的那種不安的心情,可是書中的一句話卻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局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

書裡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既然喜歡抱怨,那也就想辦法讓他悶在心裡不能說出來“在還沒有說出口之前,就逮住那些話語”這樣“你的紫手環已經從讓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的工具,變成你的話語在說出之前要穿越的篩檢程式”。有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靈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我不想太多,從自己做起、從今天開始,讓自己也可以有“不抱怨的世界”,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

去接受他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二)

近來,董事長給我們推薦了美國心靈導師威爾·鮑溫的最新力作《不抱怨的世界》,本人有幸先閱為快。該書確實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領會,相信會讓各位受益匪淺,甚至使你的命運得以改善,享受到工作和人生的快樂!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發展自己,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輩子的奮鬥才可能得以實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難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敗或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每當這時,有些人便不能正確對待,產生不滿,引發很多牢騷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運、怨同事、怨領導……

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有的人自認為才華橫溢,卻得不到提升,他們懷疑環境不好,對工作總是抱怨不休,不認為主動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責任,而將訴苦和抱怨視為理所當然;還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們動輒感到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展示、領導對自己不重視、單位對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聰明才智沒有用於思考如何盡善盡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陰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費掉了。一個人一旦被抱怨束縛,不盡心盡力,應付工作,在任何單位都是自毀前程。沒有人會因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獲得獎勵和提升,在10個失業者中至少有9個人抱怨原上級或同事的不是,
絕少有人能夠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業是失職的後果。

袁輝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從開始就抱怨“太髒、太累”,討厭這份工作,因此便偷懶耍滑,應付師傅。轉眼幾年過去,當時與他一同進廠的兩個工友,各自憑著精湛的手藝,或被公司送進大學進修,或另謀高就。獨有袁輝,仍舊在抱怨中做他討厭的修理工。抱怨的結果當然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提拔,不會得到更好的待遇。不抱怨是一種最起碼的道德。

如果你選擇了在某個單位工作,就應該做到在其位、盡其責、謀其政,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工作中去,堅持對你所承擔的事情竭盡全力、主動負責。這樣你會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成長,當你真正有了責任感,有了全面的工作能力,相信你一定會得到發展。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三)

早已聽聞“紫手環”的魔力,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回,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但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說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 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 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 如何不利,書中所說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 保衛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衛戰勝利、雙贏的秘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 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說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 的時候,總會聽說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衛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 。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 你有時間 打掃衛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 ,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于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 ,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著自己的設想 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 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一)

今天,我領到的繪本是《先左腳,再右腳》。我自己先讀了一遍,但是不太懂。就和媽媽一起又讀了一遍。讀過第二遍以後,我明白了這本書講的是什麼意思和道理。

巴比小的時候,爺爺巴柏教他走路,先左腳,再右腳。爺爺還給巴比講故事,還陪巴比玩積木。爺爺很愛巴比。巴比五歲的時候,爺爺得了中風,不認識人,不能說話,也不會走路。大家都覺得爺爺的病不會好了,可是巴比卻一直陪著爺爺,陪爺爺搭積木,喂爺爺吃飯,照顧爺爺,也給爺爺講故事,還教爺爺走路,先左腳,再右腳。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很感動。爺爺很愛巴比,巴比小的時候爺爺照顧巴比。現在爺爺生病了,巴比才六歲,就會照顧爺爺。我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細心地照顧我們。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也應該照顧和孝敬父母和長輩。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二)

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感到非常溫暖的繪本,整本繪本雖然並不長,但卻精緻的描寫了巴比和巴的溫暖生活。

巴比,這個名字沒有什麼含義,僅僅是因為這個小嬰兒的爺爺名叫巴柏。巴柏——巴比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親人;他們一起玩耍、談心、互相照顧……可是,好日子漸漸遠離了他們,病魔使爺爺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正常談話,甚至連巴比的爸爸媽媽都不認識了!爸爸媽媽和醫生都認為爺爺已經不會改變了,永遠都這樣僵著了。這時,巴比發現爺爺竟然還認識他!巴比細心而又有耐心的叫爺爺怎樣吃飯、走路和說話,就像當年爺爺照顧巴比一樣細心而又有耐心。

巴比叫爺爺走路,就像當年爺爺教巴比走路一樣,“先左腳,再右腳。”這一句話裡,充滿了愛和親情,讓我仿佛走進了書中,看到爺爺學走路的場面,真是讓人感到溫暖無比。

這本繪本讓我感受到溫暖,也堅定了自己遇到壞事就要堅強面對的意志。這本繪本也像是個“兩面派”,一面溫柔委婉,一面剛強有力。

想必,每個人也應該都是這樣吧,對待某些事和人的時候,就該“溫柔委婉”一些;而面對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呢,就應該剛強有力的去解決。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三)

有一篇故事讓我感動不已,故事的名字叫《先左腳再右腳》。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巴比和他的姥爺。在巴比小的時候,姥爺每天跟他玩遊戲、讀故事,當巴比該學走路時,姥爺巴柏告訴他:“走路時先左腳,再右腳。”每天,巴比都不厭其煩地聽巴柏說這句話,聽著聽著,巴比就學會了走路。每次走路時,巴比都默默地念著“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和巴柏在一起堆動物積木時,只要堆到最後一塊大象積木時,巴柏就會打一聲噴嚏,頓時把積木弄倒了,這時,巴比總在旁邊咯咯的笑起來。

不久,巴柏得中風住進了醫院,這讓巴比十分的害怕。於是他等啊等,終於把巴柏盼回了家。巴比讓巴柏扶著他,告訴他“先左腳,再右腳”,終於,巴柏可以自己走路了。巴比又教巴柏堆積木,當堆到大象積木時,巴柏仍舊打噴嚏,但這次巴比沒笑,巴柏卻咯咯地笑起來,這也讓巴柏學會了笑。後來,巴比又教巴柏說話、吃飯…… 漸漸地,巴柏又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巴柏。當巴柏完全好起來時,巴比和巴柏拉著手一起說:“先左腳,再右腳。”

這篇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巴比對巴柏深深的愛。是啊,我們就該做一個像巴比這樣有孝心、有責任的好孩子。

癡心石讀後感(一)

隨手拈來,便是《癡心石》。此文就名目似有愛情之意,而我此時正為情事惱心,於是不屑更換篇目,索性靜靜挑燈夜讀起來。

文章開頭以作者小時因性格孤僻,常從外界揀回一些希奇古怪的玩意回家,父母不但不責,反而包容了女兒的行經的一件小事告訴我三毛此文絕非情事,而是一篇不折不扣的親情隨筆。雖如此,可放棄閱讀的念頭仍一閃而過,隨即受文題《癡心石》吸引,繼而讀文。

父母嬌慣而成年的作者,在一次全家海邊聚會的活動中,因前日熬夜而無法晨起,耽誤了全家的行程。父母擔憂女兒身體,怕擾著女兒清夢,就一直等。直待日當正午,母親去喚女兒,女兒一句“不去”了事,而母親仍然不責不怒,隨父親獨去了海邊。

作者醒時,父母已然歸來。父親孩童般的在院隅裡刷著兩塊石頭。作者不明,問其原由。爸爸說:“你看,我給你的這一塊,上面不但有紋路,石頭頂上還有一抹淡紅,你覺得怎麼樣?”媽媽說:“彎著腰好幾個鐘頭,丟丟揀棟,才得了一個石球,你看它有多圓!”話說此,作者眼中已溫潤潮濕,腦海裡浮現兩個步履蹣跚影子,在海風裡一前一後吃力地翻著一塊又一塊石頭情景,原因簡單的只是因為女兒喜歡作石頭畫。

文讀此,我已然為父親蹲牆隅刷石頭,母親天真的一席話而如作者般眼眶溫潤。作者盯著兩塊醜陋的石頭,簌簌地落淚,想罵他們太癡心,卻又是開不了口,怕開口便是哽咽。且不說這石頭是否合心,光就這乾乾淨淨毫無污漬石頭,石心雖是冰涼,可他經了父母手的溫潤,已是溢滿了親情。

飯後,放在院落花架上的兩塊石頭想必是頂著月光了。收拾完碗筷,作者回屋卻瞧見兩塊醜陋的石頭,正移放在一部書籍上,那套書,正是庚辰本《脂硯齊重評石頭記》。後來,作者稱,因為那兩塊石頭,成就了一次父母和自己在性靈上最完美的結合。

至此,我已通讀了《癡心石》,由先前的閒散閱讀,後至因海邊揀石頭事件,再由作者稱醜石的靈性,成就了父母和自己的完美親情,情緒由低潮升至澎湃。通篇不提情字,卻由作者自小及大兩件看似相連的生活事件,滲透閱者內心那根叫“情”的弦,以石頭的癡心,影射父母對女兒偉大的包容之愛。更是在字裡行間裡,告訴所有讀者,這世界上最癡心的,不是石頭,是如石頭一樣癡心,給你血液,給你生命,給你一切的——父母。


癡心石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寫得《癡心石》,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

從“父母看見發育不良的我,拖回來那麼一個大樹根不但沒有嘲笑和責備,反而幫忙清洗,曬乾,然後將它搬到我得睡房中去。”這句話中一連串的動作描寫——“清洗”“曬乾”“搬”表達了父母對“我”的包容,我體會到了“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這句話的含義。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多麼偉大,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回報他們呢?答案是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

從“我”問爸爸在哪裡,媽媽說:“噯,在陽臺水池裡替你洗東西呢。”

我拉開紗門跑出去喊‘爸爸’,他應了一聲,也不回頭,用一個刷子再刷什麼,刷得好用力的。過了一會,爸爸又在廚房裡中毛巾,說要擦什麼的,他要我去客廳等著,先不給看。一會,爸爸出來了,媽媽出來了,兩老手中捧著的就是照片裡的那兩塊石頭。“這段話中我體會到了爸爸媽媽是深愛著我們的。他們為了達成我們的願望不辭勞苦。

“媽媽說:‘彎著腰好幾個鐘頭,丟丟揀揀,才得了一個石球,你看他有多圓!’我注視著著兩塊石頭,眼前立即看見年邁的父母彎著腰,倨著背,在海邊的大風裡辛苦翻石頭的畫面。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父母為“我”挑選石頭的良苦用心和濃濃愛意。如果不愛他的話,就不會費那麼大的勁來給三毛挑選濕透了,所以父母是愛她的。

“這兩塊最最樸素的石頭沒有任何顏色可以被的上他們,是父母在今生送給我最深最廣的禮物,我相信,父母的愛——一生一世的愛,都藏在這兩塊不會說話的石頭裡給了我。”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父母對“我”的挨打到了沉迷的程度,這種愛是無聲而永恆不變的。所以癡心的哪是石頭,是那給她血肉,給她生命,給她一切;無條件包容她深愛她的父母啊!


癡心石讀後感(三)

總喜歡看一些似乎十分晦澀難懂的散文,詩歌,總是避讓著一些敘述親情,友誼的文字,反感他們以這種方式來敘述已失去的東西,而《癡心石》敘述了一種別樣的愛,一種淡然的,甚至我至今都無法讀懂的親情。()

《癡心石》是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描寫親情的一篇隨筆,作者以飽含真摯情感的筆墨,敘述了自己從“不理解父母”到“被父母對她的理解感動”。作者筆下的父母一直以善良的天性,豁達的胸襟尊重和包容著這個有時被親戚稱作“怪人”的孩子。然而“我”卻固執的以為,父母沒法理解自己,認為父母與自己之間存在著難以填平的溝壑,很小的時候,“我”就經常撿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回家,比如被砍伐的樹木的樹根,或是路邊有美麗紋路的石頭,甚至路邊飄落的奇形怪狀的樹葉,“而父母並不嫌煩,反而特別看重那批不值錢,但是對我很有意義的東西,他們自我小時候,就無可奈何地接納了我這個經常被親戚叫成‘怪人’的孩子”。當“我”的父母一次一次地“把我撿回的‘垃圾’放進擦得一塵不染的玻璃櫥窗”,“我”卻仍固執地認為“父母仍是不理解我的”。直到那次去海邊的全家聚會,父母並沒有因為“我”失約而責怪“我”,還頂著海風,彎著腰,幫我撿回了兩塊石頭,“我”才恍然領悟到父母對“我”的良苦用心和拳拳愛意。“一時裡,想罵他們太癡心,可是開不了口,只怕一說話,聲音馬上哽住”。這兩塊石頭是多麼的樸素,又是多麼的珍貴,正如作者所說,這兩塊最最樸素的石頭是什麼顏色都配不上的,它們是父母在今生送給她的最深最廣的禮物。

這世上最癡心的,不就是如石頭般永恆,深沉的父母?

相信你一定會得到發展。


永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三)

早已聽聞“紫手環”的魔力,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回,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 。但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說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 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 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 如何不利,書中所說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 保衛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衛戰勝利、雙贏的秘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 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說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 的時候,總會聽說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衛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 。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 你有時間 打掃衛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 ,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于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 ,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著自己的設想 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 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一)

今天,我領到的繪本是《先左腳,再右腳》。我自己先讀了一遍,但是不太懂。就和媽媽一起又讀了一遍。讀過第二遍以後,我明白了這本書講的是什麼意思和道理。

巴比小的時候,爺爺巴柏教他走路,先左腳,再右腳。爺爺還給巴比講故事,還陪巴比玩積木。爺爺很愛巴比。巴比五歲的時候,爺爺得了中風,不認識人,不能說話,也不會走路。大家都覺得爺爺的病不會好了,可是巴比卻一直陪著爺爺,陪爺爺搭積木,喂爺爺吃飯,照顧爺爺,也給爺爺講故事,還教爺爺走路,先左腳,再右腳。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很感動。爺爺很愛巴比,巴比小的時候爺爺照顧巴比。現在爺爺生病了,巴比才六歲,就會照顧爺爺。我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細心地照顧我們。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也應該照顧和孝敬父母和長輩。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二)

這是一本讓人讀了感到非常溫暖的繪本,整本繪本雖然並不長,但卻精緻的描寫了巴比和巴的溫暖生活。

巴比,這個名字沒有什麼含義,僅僅是因為這個小嬰兒的爺爺名叫巴柏。巴柏——巴比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好的親人;他們一起玩耍、談心、互相照顧……可是,好日子漸漸遠離了他們,病魔使爺爺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正常談話,甚至連巴比的爸爸媽媽都不認識了!爸爸媽媽和醫生都認為爺爺已經不會改變了,永遠都這樣僵著了。這時,巴比發現爺爺竟然還認識他!巴比細心而又有耐心的叫爺爺怎樣吃飯、走路和說話,就像當年爺爺照顧巴比一樣細心而又有耐心。

巴比叫爺爺走路,就像當年爺爺教巴比走路一樣,“先左腳,再右腳。”這一句話裡,充滿了愛和親情,讓我仿佛走進了書中,看到爺爺學走路的場面,真是讓人感到溫暖無比。

這本繪本讓我感受到溫暖,也堅定了自己遇到壞事就要堅強面對的意志。這本繪本也像是個“兩面派”,一面溫柔委婉,一面剛強有力。

想必,每個人也應該都是這樣吧,對待某些事和人的時候,就該“溫柔委婉”一些;而面對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呢,就應該剛強有力的去解決。


先左腳後右腳讀後感(三)

有一篇故事讓我感動不已,故事的名字叫《先左腳再右腳》。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巴比和他的姥爺。在巴比小的時候,姥爺每天跟他玩遊戲、讀故事,當巴比該學走路時,姥爺巴柏告訴他:“走路時先左腳,再右腳。”每天,巴比都不厭其煩地聽巴柏說這句話,聽著聽著,巴比就學會了走路。每次走路時,巴比都默默地念著“先左腳,再右腳。”()

巴比和巴柏在一起堆動物積木時,只要堆到最後一塊大象積木時,巴柏就會打一聲噴嚏,頓時把積木弄倒了,這時,巴比總在旁邊咯咯的笑起來。

不久,巴柏得中風住進了醫院,這讓巴比十分的害怕。於是他等啊等,終於把巴柏盼回了家。巴比讓巴柏扶著他,告訴他“先左腳,再右腳”,終於,巴柏可以自己走路了。巴比又教巴柏堆積木,當堆到大象積木時,巴柏仍舊打噴嚏,但這次巴比沒笑,巴柏卻咯咯地笑起來,這也讓巴柏學會了笑。後來,巴比又教巴柏說話、吃飯…… 漸漸地,巴柏又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巴柏。當巴柏完全好起來時,巴比和巴柏拉著手一起說:“先左腳,再右腳。”

這篇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巴比對巴柏深深的愛。是啊,我們就該做一個像巴比這樣有孝心、有責任的好孩子。

癡心石讀後感(一)

隨手拈來,便是《癡心石》。此文就名目似有愛情之意,而我此時正為情事惱心,於是不屑更換篇目,索性靜靜挑燈夜讀起來。

文章開頭以作者小時因性格孤僻,常從外界揀回一些希奇古怪的玩意回家,父母不但不責,反而包容了女兒的行經的一件小事告訴我三毛此文絕非情事,而是一篇不折不扣的親情隨筆。雖如此,可放棄閱讀的念頭仍一閃而過,隨即受文題《癡心石》吸引,繼而讀文。

父母嬌慣而成年的作者,在一次全家海邊聚會的活動中,因前日熬夜而無法晨起,耽誤了全家的行程。父母擔憂女兒身體,怕擾著女兒清夢,就一直等。直待日當正午,母親去喚女兒,女兒一句“不去”了事,而母親仍然不責不怒,隨父親獨去了海邊。

作者醒時,父母已然歸來。父親孩童般的在院隅裡刷著兩塊石頭。作者不明,問其原由。爸爸說:“你看,我給你的這一塊,上面不但有紋路,石頭頂上還有一抹淡紅,你覺得怎麼樣?”媽媽說:“彎著腰好幾個鐘頭,丟丟揀棟,才得了一個石球,你看它有多圓!”話說此,作者眼中已溫潤潮濕,腦海裡浮現兩個步履蹣跚影子,在海風裡一前一後吃力地翻著一塊又一塊石頭情景,原因簡單的只是因為女兒喜歡作石頭畫。

文讀此,我已然為父親蹲牆隅刷石頭,母親天真的一席話而如作者般眼眶溫潤。作者盯著兩塊醜陋的石頭,簌簌地落淚,想罵他們太癡心,卻又是開不了口,怕開口便是哽咽。且不說這石頭是否合心,光就這乾乾淨淨毫無污漬石頭,石心雖是冰涼,可他經了父母手的溫潤,已是溢滿了親情。

飯後,放在院落花架上的兩塊石頭想必是頂著月光了。收拾完碗筷,作者回屋卻瞧見兩塊醜陋的石頭,正移放在一部書籍上,那套書,正是庚辰本《脂硯齊重評石頭記》。後來,作者稱,因為那兩塊石頭,成就了一次父母和自己在性靈上最完美的結合。

至此,我已通讀了《癡心石》,由先前的閒散閱讀,後至因海邊揀石頭事件,再由作者稱醜石的靈性,成就了父母和自己的完美親情,情緒由低潮升至澎湃。通篇不提情字,卻由作者自小及大兩件看似相連的生活事件,滲透閱者內心那根叫“情”的弦,以石頭的癡心,影射父母對女兒偉大的包容之愛。更是在字裡行間裡,告訴所有讀者,這世界上最癡心的,不是石頭,是如石頭一樣癡心,給你血液,給你生命,給你一切的——父母。


癡心石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寫得《癡心石》,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

從“父母看見發育不良的我,拖回來那麼一個大樹根不但沒有嘲笑和責備,反而幫忙清洗,曬乾,然後將它搬到我得睡房中去。”這句話中一連串的動作描寫——“清洗”“曬乾”“搬”表達了父母對“我”的包容,我體會到了“母愛如水,父愛如山

”。這句話的含義。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多麼偉大,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回報他們呢?答案是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報我們的父母。

從“我”問爸爸在哪裡,媽媽說:“噯,在陽臺水池裡替你洗東西呢。”

我拉開紗門跑出去喊‘爸爸’,他應了一聲,也不回頭,用一個刷子再刷什麼,刷得好用力的。過了一會,爸爸又在廚房裡中毛巾,說要擦什麼的,他要我去客廳等著,先不給看。一會,爸爸出來了,媽媽出來了,兩老手中捧著的就是照片裡的那兩塊石頭。“這段話中我體會到了爸爸媽媽是深愛著我們的。他們為了達成我們的願望不辭勞苦。

“媽媽說:‘彎著腰好幾個鐘頭,丟丟揀揀,才得了一個石球,你看他有多圓!’我注視著著兩塊石頭,眼前立即看見年邁的父母彎著腰,倨著背,在海邊的大風裡辛苦翻石頭的畫面。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父母為“我”挑選石頭的良苦用心和濃濃愛意。如果不愛他的話,就不會費那麼大的勁來給三毛挑選濕透了,所以父母是愛她的。

“這兩塊最最樸素的石頭沒有任何顏色可以被的上他們,是父母在今生送給我最深最廣的禮物,我相信,父母的愛——一生一世的愛,都藏在這兩塊不會說話的石頭裡給了我。”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父母對“我”的挨打到了沉迷的程度,這種愛是無聲而永恆不變的。所以癡心的哪是石頭,是那給她血肉,給她生命,給她一切;無條件包容她深愛她的父母啊!


癡心石讀後感(三)

總喜歡看一些似乎十分晦澀難懂的散文,詩歌,總是避讓著一些敘述親情,友誼的文字,反感他們以這種方式來敘述已失去的東西,而《癡心石》敘述了一種別樣的愛,一種淡然的,甚至我至今都無法讀懂的親情。()

《癡心石》是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描寫親情的一篇隨筆,作者以飽含真摯情感的筆墨,敘述了自己從“不理解父母”到“被父母對她的理解感動”。作者筆下的父母一直以善良的天性,豁達的胸襟尊重和包容著這個有時被親戚稱作“怪人”的孩子。然而“我”卻固執的以為,父母沒法理解自己,認為父母與自己之間存在著難以填平的溝壑,很小的時候,“我”就經常撿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回家,比如被砍伐的樹木的樹根,或是路邊有美麗紋路的石頭,甚至路邊飄落的奇形怪狀的樹葉,“而父母並不嫌煩,反而特別看重那批不值錢,但是對我很有意義的東西,他們自我小時候,就無可奈何地接納了我這個經常被親戚叫成‘怪人’的孩子”。當“我”的父母一次一次地“把我撿回的‘垃圾’放進擦得一塵不染的玻璃櫥窗”,“我”卻仍固執地認為“父母仍是不理解我的”。直到那次去海邊的全家聚會,父母並沒有因為“我”失約而責怪“我”,還頂著海風,彎著腰,幫我撿回了兩塊石頭,“我”才恍然領悟到父母對“我”的良苦用心和拳拳愛意。“一時裡,想罵他們太癡心,可是開不了口,只怕一說話,聲音馬上哽住”。這兩塊石頭是多麼的樸素,又是多麼的珍貴,正如作者所說,這兩塊最最樸素的石頭是什麼顏色都配不上的,它們是父母在今生送給她的最深最廣的禮物。

這世上最癡心的,不就是如石頭般永恆,深沉的父母?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