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中華經典讀本讀後感

中華經典讀本讀後感(一)

寒假,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裡面的故事實在是太好看了,讓我越看越入迷。

這本書中有一身正氣,鐵骨錚錚的忠良賢士,也有心很手辣的酷史和不好之臣,還有嚴謹求實滿腹經論的科學家、思想家,烏江自刎不偷生的楚霸王,臥心藏膽不忘恥的越王勾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留取丹心昭汗青的文天祥,不為艱辛嘗百草為蒼生的神農氏等等許多好看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好漢千千萬。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學家陶淵明、科學家張衡等,

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為中華民族添光彩。

裡面有許多故事令我著迷,其中就有《劉備三顧茅廬》

《劉備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前二次去請,諸葛亮都不在家。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出山后,關羽、張飛說:"諸葛亮能有什麼本事?"劉備聽了以後說:"我得了孔明,

就像魚得了水一樣。"關羽和張飛聽到劉備這麼說,也就不再說什麼了。果然,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場戰役劉備就大獲全勝。從中可以感到劉備求賢若渴,很敬重諸葛亮,前兩次去隆中拜訪他,可他都不在家,劉備還要第三次去拜訪他。見了諸葛亮在睡覺,他一聲不吭,一直等到諸葛亮醒來才和他談話。

看完了這本書,我在中華以前的文化有所瞭解,我覺得這文化是不得不看看,學學的。


中華經典讀本讀後感(二)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精髓莫過於國學;在歲月的長河中,國學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為了使我們感受到國學的博大精深,學校給我們每位同學送了一份“禮物”——一本《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

六年級的《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主要收錄了《新古文觀止》和《古體詩詞》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主要表達了作者無意于隱逸,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志在堅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發了感情,又諷刺了世態。

當我讀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贊同當一個用隱逸來逃避社會責任的隱士,也不贊同當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當一個正直、清高的君子。

當我讀到“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時,我可以感受到在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貪圖榮華富貴,

只有少數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就是喜歡“牡丹”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頤那樣的人,即為“愛蓮者”,他們為人灑脫,仙風道骨,多數都是思想家、理學家,他們為世俗者所不能瞭解,算是人群中的聖人,這多麼可歎啊!

《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中像《愛蓮說》這樣的名篇比比皆是,這些名篇潛移默化使人變得知書達理、善良聰慧和樂觀堅定。《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當之無愧的經典閱讀。

從品讀學習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感謝《中華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因為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中華經典讀本讀後感(三)

這一天,我在家裡誦讀了《中華誦經典誦讀》這本書。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

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讀經典古詩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讀古詩文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我愛讀古詩文。

學生第二讀後感(一)

讀完《學生第二》這本書後,李希貴校長給我留下的印象。

書中收錄的很多教育隨筆都與他任校長期間的經歷有關。雖然他是站在一個校長的角度來寫的,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卻深深觸動了我這個工作在一線教師的心靈。

每個學校中總有一些老教師、老職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一種感受不到自己重要的情緒總是籠罩著他們的心靈,沒有陽光、沒有鮮花、沒有掌聲的生活使他們沒有辦法對工作熱情,也沒有辦法對別人“和藹可親”。李希貴校長積極想辦法,借教師節,開展了“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為主題的活動,請全市最好的書法家給30年教齡的老師贈字;重視每年一次的教職工代表大會,評選教職工代表中的優秀提案;讓收發室的退休教師代表學校向到訪家長介紹學校的發展規劃和教育教學情況……每一個舉措都用心良苦,都指向著“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管理思想。

作為一名班主任,總感覺班裡缺了一股凝聚力,總有一些學生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班級常規扣分,與己無關;地上有廢紙,懶得去撿……

讀罷《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一文,我似乎找到了緣由,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是在老師的一次次嘮叨,一遍遍重複中形成的,而是在活動中、實踐中自然產生的。如果老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獨一無二、缺一不可的個體,委以每一個人重要的崗位,給其具體的職責,我想他才會找到主人的感覺,整個班級才會凝成一股勁。我似乎看見了黎明前的曙光。

學生第二,從一個校長嘴裡說出這句話,好像有悖常理,甚至不可思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的地位,學生的利益應該擺在第一位才對呀。讀完《學生第二》,你一定會改變想法的,在校長眼中,教師才是首位的佔有者。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可是,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如果教師帶著滿肚子的怨氣、怒火走進課堂,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哪有幸福可言?如果教師帶著學校施加的壓力而非出於自身的熱愛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怎能喚起學生的主動性與熱情?

所以,在李校長眼裡,教師第一。

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獨到新穎的觀點,如《無中生有》《學會終點思考》《差一點兒與多一點兒》。厚積而薄發,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不間斷地讀書、思考,讓李校長能跳出教育看教育問題。

《學生第二》,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讀。


學生第二讀後感(二)

剛拜讀過李希貴大師的學生第一,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至上”,為什麼又提出“學生第二”呢?若“學生第二,那誰第一,難道是教師?”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的書名,激起我的好奇,於是我迫不及待的一直讀下去,越看越感動,感動于李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感動於他的學校管理模式,感動于教師可以這樣對待。

作為一個學校的經營者他是成功的,不尋常的。在這本書中他大篇幅引證企業管理經驗,這位教育管理專家,善於借助他山之石,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實踐中。本書簡直就是學校管理企業化、市場化的講座,我看到了一連串的知名的企業:麥當勞、摩托羅拉、伊頓公學、也看到了崇拜的人名:比爾·蓋茨、松下幸之助、高爾等等,讀到了一個個生動的企業運營成功事例,通過對企業管理的成功借鑒,我們所受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們做的“希望經銷商”管理下的在學校裡四處轉悠找活幹的維修工人,能提前一兩個小時來學校等待就醫的校醫等。這就是一個校長管理學校的智慧與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學習。

對待教師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讓教師有了幸福感,他們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學中去,“學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實施。李希貴老師談到,要真正落實“學生第一”,必須先“教師第一”;他說:只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二”,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目標。李希貴老師舉例說:“豪爾認為,當公司把員工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員工就會把顧客放在第一位。同樣,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一位老師,當他的家庭問題、待遇問題、被社會認可的問題等都不成問題了,他們自然就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生的身上。學生中心、學生主體地位是靠教師去實現的,在校園裡,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同時,才能保證學生的幸福成長,由此看來,“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絕不是嘩眾取寵。並且對教師的關注,不光是物質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於是就有了“功勳教師”、“我最戴的老師”、“孺子牛”等各獎項的評選,年滿30歲青年的牌匾,慶婚和慶壽活動,免費的生日午餐,教職工子女的春節禮品等等,關心尊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古人雲“教學相長”,學校教育的最終方向是促進人的合諧發展,校長樹立了“教師第一”的思想,教師自然就擁有了“學生第一”的心態,制度強調了“教師第一”的觀念,教師的專業成長所轉化成動力自然就能帶來“學生第一”的效果……

對於學生李希貴老師要求多一些衡量學生的尺子。他們學校曾經開展過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甚至有一年,他們開發出近200個獎項。事實證明“尺子”越多,好學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成果。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我們往往只看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各種長處,讓一些有特長的學生認識不到自己的優點,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打消了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如果能夠找出他們的亮點,我想對於他們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第二》是李希貴多年實踐的結晶,他告訴我們學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教師,教師才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如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去,才能保證學生健康、幸福的成長。


學生第二讀後感(三)

這幾天,難得清靜。上午就拿出《學生第二》,又翻看了一天。第一次是在春節期間在熱鬧氛圍下讀。這次是安靜下來再慢慢欣賞,得到的,收穫得,果然不同。第一次讀,只覺得這本書是寫給校長們的。對於我而言,雖然也有啟發,卻始終無法獲取作者的理念精髓。這次安靜下來,才讓我有機會走進李希貴老師的文字和心靈,讓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領略了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和執著。()

“打自己的鮮明旗幟”、“張揚教學個性”、“學會終點思考”,李希貴老師用自己的經歷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剝掉種種誘惑,立於不敗之地。更加難得的是,他在“共同走過”中,為讀者列出了給他影響最大的幾本書。這些書中有我喜歡的,也有我還不曾看過的。讓我感悟到了他的豁達與細膩。

一位整天垂頭喪氣、焦頭爛額的老師怎麼能教出一群健康活潑的孩子呢?“學生第二”,相信每一位教師看到這本書都會為他的題目而感動,會為書中的文字而鼓掌。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這是我接觸語文主題學習以來讀到的第一本李希貴老師寫的書,卻被文章所表現出的智慧、真誠和細膩所打動。被李希貴老師的人格所折服,這就更加堅定了我進行主題學習的信心。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一)

一個女人是脆弱的,但是當她變成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時,她就是銅頭鐵臂,無堅不摧。——題記

在考試卷上我看完了《傘的故事》,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是一個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傘的故事》主要講了,“我”盼望有傘。在一次大雨中,“我”被雨淋出了感冒,“我”不懂事,吵著要傘,母親答應了。隨後,母親熬了幾夜織布賣掉,換來了一把傘……我的眼前開始模糊,仿佛融入了文中。

我仿佛感到作者的母親在深夜,家家已經關燈,入睡。在這個安靜的村莊裡只有織布機的聲音,母親雙眼疲憊,帶有血絲,可她咬牙堅持,腳一蹬、一蹬,手一甩一甩,老舊的織布機發出沉悶的“吱嘎”聲,線一點兒一點兒變成布,可她不停地織呀織呀,像一台機器,渴了不喝水,只咽口唾沫,累了就拿針紮一下自己,立刻清醒過來,此時的母親變成了銅頭鐵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快點織布,多織一點兒,可以早點給兒子換油布傘。

是什麼力量把這位脆弱女人的意志變得這麼堅強?是愛,是那深深的愛,從一個年輕的姑娘,變成一個慈祥的母親,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變成一個白髮蒼花的老人,他們一路走過多少風雨,披荊斬棘,為兒女開闢一片草原,或是一片天地,他們無怨無悔,愁白了頭髮,累彎了腰,皺紋也爬上了額頭,他們也心甘情願,不辭辛苦為了什麼呢?為了兒女健康成長,為了兒女面對成功的未來。

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眶,我懂得了愛的一部分,溫和親切的笑臉,慈祥的愛,無私奉獻,為了兒女的健康成長,無怨無悔。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二)

母愛是偉大的。母親是真摯的。讀了《傘的故事》我更瞭解到“母親”的含義。

《傘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孩子因為在沒有傘被雨淋著而發燒,木門他家裡很窮,買不起傘,但母親為了兒子,連夜熬夜織布,買了一把黃油布傘的故事。“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從文中“娘那黃油布似的臉”和“娘那熬紅了的眼”中,我們能充分體會到母親的偉大!母親拼死拼活的織布只是為了滿足孩子那小小的願望,母愛真感人呐!

寫到這裡,許多回憶又在腦海中回蕩起來:

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我正在發燒,父母為我急得焦頭爛額。母親首先開了口,說:“不行上醫院吧!”母親話音未落,就拿上大衣,背上我向醫院走去,父親只好說:“路上慢點。”

我比較沉,媽媽背著我艱難地走著。半路上,媽媽怕我冷,所以就把大衣披在了我身上。到了一處下坡路,因為地上太滑,所以媽媽不小心摔倒了。那一刹,媽媽為了不摔到她背上的我,母親就把自己的重心向前傾,寧願摔倒自己也不能摔到我。我對媽媽說:“媽,疼麼?沒事吧!不行我下來吧!……”“不可以,你再出一身汗,就更厲害了。放心,媽沒事的。”媽媽的笑是那麼生硬,那麼勉強,我知道那一跤一定跌得很疼。

呼呼的東北風夾雜著打在臉上生疼的雪,路上,仍然是一位母親背著她生病的兒子……

到了醫院,醫生給我打了退燒針,還要輸液。母親一直陪著我,一直向醫生不停詢問我的病情……

記得在汶川大地震時,有一位母親為自己的孩子的安全用身體擋住掉落的天花板,卻只為給女兒保留生存的空間。後來女孩獲救了,而她媽媽卻為保護她而不幸身亡。

母親真偉大。所以我們的愛,大家的愛,都應該獻給這些可愛、可敬的母親。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三)

一把傘,勾起了作者對母親的回憶。娘熬了好幾夜,為童年的作者買來了一把夢寐以求[注: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的八角黃油布傘,那把傘伴隨作者走過無數的風雨,娘用她的愛保護著傘下這個小寶寶。

這是多麼質樸無華的愛,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呀。作者的母親在隆隆的織布聲中,編織著一把黃油布傘,編織著一個孩子的夢想。在那一刻,所有的母愛全化成了有節奏的織布聲。

傘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冬天快來了,窗外的風吹得落葉簌簌發響,再過幾天就是立冬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媽媽一直想給我織一件毛衣,她嫌外面買的太粗糙,不適合貼身穿。沒過多久,媽媽買來了全羊毛細絨線。

一天晚上,我偶爾醒來,發現主臥室還有燈光,媽媽在幹什麼呀?從地面、牆上的影子裡,我看到了媽媽正低著頭,手在勤快地動著,一會兒變換一下坐姿,伸伸腰,媽媽在為我織毛衣。我不知道已經幾點了,樓下的野狗時而狂吠幾聲,越加顯出夜的寂靜,我的睡意也跑掉了不少。主臥室的影子還在動著,我不知道要在什麼時候才會消失……

從此以後,每當我看到毛衣、竹針、絨線之類的,就會想起那個晚上投在地上、牆上的影子。

一把黃油布散一件毛衣……那是童年忘不了的記憶。

讀完《學生第二》這本書後,李希貴校長給我留下的印象。

書中收錄的很多教育隨筆都與他任校長期間的經歷有關。雖然他是站在一個校長的角度來寫的,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卻深深觸動了我這個工作在一線教師的心靈。

每個學校中總有一些老教師、老職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一種感受不到自己重要的情緒總是籠罩著他們的心靈,沒有陽光、沒有鮮花、沒有掌聲的生活使他們沒有辦法對工作熱情,也沒有辦法對別人“和藹可親”。李希貴校長積極想辦法,借教師節,開展了“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為主題的活動,請全市最好的書法家給30年教齡的老師贈字;重視每年一次的教職工代表大會,評選教職工代表中的優秀提案;讓收發室的退休教師代表學校向到訪家長介紹學校的發展規劃和教育教學情況……每一個舉措都用心良苦,都指向著“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一管理思想。

作為一名班主任,總感覺班裡缺了一股凝聚力,總有一些學生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班級常規扣分,與己無關;地上有廢紙,懶得去撿……

讀罷《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一文,我似乎找到了緣由,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是在老師的一次次嘮叨,一遍遍重複中形成的,而是在活動中、實踐中自然產生的。如果老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獨一無二、缺一不可的個體,委以每一個人重要的崗位,給其具體的職責,我想他才會找到主人的感覺,整個班級才會凝成一股勁。我似乎看見了黎明前的曙光。

學生第二,從一個校長嘴裡說出這句話,好像有悖常理,甚至不可思議。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的地位,學生的利益應該擺在第一位才對呀。讀完《學生第二》,你一定會改變想法的,在校長眼中,教師才是首位的佔有者。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以學生為本,塑造他們美好的人生,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可是,這一切都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如果教師帶著滿肚子的怨氣、怒火走進課堂,學生一個個噤若寒蟬,哪有幸福可言?如果教師帶著學校施加的壓力而非出於自身的熱愛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怎能喚起學生的主動性與熱情?

所以,在李校長眼裡,教師第一。

本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獨到新穎的觀點,如《無中生有》《學會終點思考》《差一點兒與多一點兒》。厚積而薄發,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不間斷地讀書、思考,讓李校長能跳出教育看教育問題。

《學生第二》,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好好研讀。


學生第二讀後感(二)

剛拜讀過李希貴大師的學生第一,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至上”,為什麼又提出“學生第二”呢?若“學生第二,那誰第一,難道是教師?”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的書名,激起我的好奇,於是我迫不及待的一直讀下去,越看越感動,感動于李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感動於他的學校管理模式,感動于教師可以這樣對待。

作為一個學校的經營者他是成功的,不尋常的。在這本書中他大篇幅引證企業管理經驗,這位教育管理專家,善於借助他山之石,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實踐中。本書簡直就是學校管理企業化、市場化的講座,我看到了一連串的知名的企業:麥當勞、摩托羅拉、伊頓公學、也看到了崇拜的人名:比爾·蓋茨、松下幸之助、高爾等等,讀到了一個個生動的企業運營成功事例,通過對企業管理的成功借鑒,我們所受的啟迪是多方面的,比如他們做的“希望經銷商”管理下的在學校裡四處轉悠找活幹的維修工人,能提前一兩個小時來學校等待就醫的校醫等。這就是一個校長管理學校的智慧與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學習。

對待教師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方法,他深知只有讓教師有了幸福感,他們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學中去,“學生第一”才能更好的實施。李希貴老師談到,要真正落實“學生第一”,必須先“教師第一”;他說:只有“教師第一,學生第二”,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為本”、“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目標。李希貴老師舉例說:“豪爾認為,當公司把員工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員工就會把顧客放在第一位。同樣,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一位老師,當他的家庭問題、待遇問題、被社會認可的問題等都不成問題了,他們自然就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生的身上。學生中心、學生主體地位是靠教師去實現的,在校園裡,在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只有教師幸福同時,才能保證學生的幸福成長,由此看來,“教師第一,學生第二”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絕不是嘩眾取寵。並且對教師的關注,不光是物質的待遇,更重要的是精神,於是就有了“功勳教師”、“我最戴的老師”、“孺子牛”等各獎項的評選,年滿30歲青年的牌匾,慶婚和慶壽活動,免費的生日午餐,教職工子女的春節禮品等等,關心尊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古人雲“教學相長”,學校教育的最終方向是促進人的合諧發展,校長樹立了“教師第一”的思想,教師自然就擁有了“學生第一”的心態,制度強調了“教師第一”的觀念,教師的專業成長所轉化成動力自然就能帶來“學生第一”的效果……

對於學生李希貴老師要求多一些衡量學生的尺子。他們學校曾經開展過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甚至有一年,他們開發出近200個獎項。事實證明“尺子”越多,好學生也越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成果。再看看我們現在的學校,我們往往只看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各種長處,讓一些有特長的學生認識不到自己的優點,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打消了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如果能夠找出他們的亮點,我想對於他們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第二》是李希貴多年實踐的結晶,他告訴我們學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教師,教師才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如到教育教學工作當中去,才能保證學生健康、幸福的成長。


學生第二讀後感(三)

這幾天,難得清靜。上午就拿出《學生第二》,又翻看了一天。第一次是在春節期間在熱鬧氛圍下讀。這次是安靜下來再慢慢欣賞,得到的,收穫得,果然不同。第一次讀,只覺得這本書是寫給校長們的。對於我而言,雖然也有啟發,卻始終無法獲取作者的理念精髓。這次安靜下來,才讓我有機會走進李希貴老師的文字和心靈,讓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領略了一個教育工作者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和執著。()

“打自己的鮮明旗幟”、“張揚教學個性”、“學會終點思考”,李希貴老師用自己的經歷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剝掉種種誘惑,立於不敗之地。更加難得的是,他在“共同走過”中,為讀者列出了給他影響最大的幾本書。這些書中有我喜歡的,也有我還不曾看過的。讓我感悟到了他的豁達與細膩。

一位整天垂頭喪氣、焦頭爛額的老師怎麼能教出一群健康活潑的孩子呢?“學生第二”,相信每一位教師看到這本書都會為他的題目而感動,會為書中的文字而鼓掌。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這是我接觸語文主題學習以來讀到的第一本李希貴老師寫的書,卻被文章所表現出的智慧、真誠和細膩所打動。被李希貴老師的人格所折服,這就更加堅定了我進行主題學習的信心。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一)

一個女人是脆弱的,但是當她變成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時,她就是銅頭鐵臂,無堅不摧。——題記

在考試卷上我看完了《傘的故事》,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是一個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傘的故事》主要講了,“我”盼望有傘。在一次大雨中,“我”被雨淋出了感冒,“我”不懂事,吵著要傘,母親答應了。隨後,母親熬了幾夜織布賣掉,換來了一把傘……我的眼前開始模糊,仿佛融入了文中。

我仿佛感到作者的母親在深夜,家家已經關燈,入睡。在這個安靜的村莊裡只有織布機的聲音,母親雙眼疲憊,帶有血絲,可她咬牙堅持,腳一蹬、一蹬,手一甩一甩,老舊的織布機發出沉悶的“吱嘎”聲,線一點兒一點兒變成布,可她不停地織呀織呀,像一台機器,渴了不喝水,只咽口唾沫,累了就拿針紮一下自己,立刻清醒過來,此時的母親變成了銅頭鐵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快點織布,多織一點兒,可以早點給兒子換油布傘。

是什麼力量把這位脆弱女人的意志變得這麼堅強?是愛,是那深深的愛,從一個年輕的姑娘,變成一個慈祥的母親,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變成一個白髮蒼花的老人,他們一路走過多少風雨,披荊斬棘,為兒女開闢一片草原,或是一片天地,他們無怨無悔,愁白了頭髮,累彎了腰,皺紋也爬上了額頭,他們也心甘情願,不辭辛苦為了什麼呢?為了兒女健康成長,為了兒女面對成功的未來。

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眶,我懂得了愛的一部分,溫和親切的笑臉,慈祥的愛,無私奉獻,為了兒女的健康成長,無怨無悔。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二)

母愛是偉大的。母親是真摯的。讀了《傘的故事》我更瞭解到“母親”的含義。

《傘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孩子因為在沒有傘被雨淋著而發燒,木門他家裡很窮,買不起傘,但母親為了兒子,連夜熬夜織布,買了一把黃油布傘的故事。“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從文中“娘那黃油布似的臉”和“娘那熬紅了的眼”中,我們能充分體會到母親的偉大!母親拼死拼活的織布只是為了滿足孩子那小小的願望,母愛真感人呐!

寫到這裡,許多回憶又在腦海中回蕩起來:

那是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我正在發燒,父母為我急得焦頭爛額。母親首先開了口,說:“不行上醫院吧!”母親話音未落,就拿上大衣,背上我向醫院走去,父親只好說:“路上慢點。”

我比較沉,媽媽背著我艱難地走著。半路上,媽媽怕我冷,所以就把大衣披在了我身上。到了一處下坡路,因為地上太滑,所以媽媽不小心摔倒了。那一刹,媽媽為了不摔到她背上的我,母親就把自己的重心向前傾,寧願摔倒自己也不能摔到我。我對媽媽說:“媽,疼麼?沒事吧!不行我下來吧!……”“不可以,你再出一身汗,就更厲害了。放心,媽沒事的。”媽媽的笑是那麼生硬,那麼勉強,我知道那一跤一定跌得很疼。

呼呼的東北風夾雜著打在臉上生疼的雪,路上,仍然是一位母親背著她生病的兒子……

到了醫院,醫生給我打了退燒針,還要輸液。母親一直陪著我,一直向醫生不停詢問我的病情……

記得在汶川大地震時,有一位母親為自己的孩子的安全用身體擋住掉落的天花板,卻只為給女兒保留生存的空間。後來女孩獲救了,而她媽媽卻為保護她而不幸身亡。

母親真偉大。所以我們的愛,大家的愛,都應該獻給這些可愛、可敬的母親。


黃油傘的故事的讀後感(三)

一把傘,勾起了作者對母親的回憶。娘熬了好幾夜,為童年的作者買來了一把夢寐以求[注: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的八角黃油布傘,那把傘伴隨作者走過無數的風雨,娘用她的愛保護著傘下這個小寶寶。

這是多麼質樸無華的愛,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呀。作者的母親在隆隆的織布聲中,編織著一把黃油布傘,編織著一個孩子的夢想。在那一刻,所有的母愛全化成了有節奏的織布聲。

傘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冬天快來了,窗外的風吹得落葉簌簌發響,再過幾天就是立冬了,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媽媽一直想給我織一件毛衣,她嫌外面買的太粗糙,不適合貼身穿。沒過多久,媽媽買來了全羊毛細絨線。

一天晚上,我偶爾醒來,發現主臥室還有燈光,媽媽在幹什麼呀?從地面、牆上的影子裡,我看到了媽媽正低著頭,手在勤快地動著,一會兒變換一下坐姿,伸伸腰,媽媽在為我織毛衣。我不知道已經幾點了,樓下的野狗時而狂吠幾聲,越加顯出夜的寂靜,我的睡意也跑掉了不少。主臥室的影子還在動著,我不知道要在什麼時候才會消失……

從此以後,每當我看到毛衣、竹針、絨線之類的,就會想起那個晚上投在地上、牆上的影子。

一把黃油布散一件毛衣……那是童年忘不了的記憶。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