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讀後感400字(一)
“吃飯了”,隨著爸爸的喊聲,我丟下手中的手標,高興的來到餐廳飯桌旁。 禁不住香氣撲鼻美食的誘惑,拿起筷子,夾了菜就往嘴裡塞。哇——呸、呸……是苦瓜——我大叫著,連連往外吐。看到我如此大的反應,爸爸笑著說:“那不是還有一個菜嗎!”於是,我再一次的動了筷子,沒想到,這次更慘!辣得我眼淚都出來了。“爸爸,你真可惡!”我一邊說著,一邊連忙倒茶喝水,一陣騷動之後,也不記得我此時把嘴噘得有多高,沒辦法!我只能眼巴巴的望著桌上那兩道看似美味的菜肴,吃我的乾飯了。爸爸看著我狼狽的樣子,
爸爸的一席苦口婆心的教悔,我仿佛矛塞盾開。是啊!那樣的故事我不是不知道呀!臥薪嚐膽中的勾踐王,不正是一個例子嗎?至從勾踐王被囚,三年來他飽受侮辱。
名言讀後感400字(二)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人生就象一張多姿多彩的圖畫,成功和失敗都是必不可少點綴。有人說:成功是鮮明的,失敗是灰暗的。也有人說:成功是美麗的,失敗是醜陋的。可我並不那麼覺得。我認為,有失敗,才有成功。
我聽說過愛迪生的一個故事。一天,老師讓每個同學做一張小板凳。當老師看到愛迪生交上來的那個小板凳的時候,問他:“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差的小板凳嗎?”愛迪生老實地回答:“有。”說著把他做的前兩個板凳拿出來。最後,愛迪生成了世界上很偉大的發明家。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失敗乃成功之母。我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我,要奮發向前!
名言讀後感400字(三)
學習在於不斷地探索,才能得取。學習是無止境的,每一本書裡都會讓我們懂得許多道理。
這天,我拿出書櫃裡的一本《名人名言》冊,開始了今天的學習。我一頁頁尋找著。突然,我發現了一篇列宇寫的:我們應當把船駛去,不管途中會遇到什麼暗礁。誰害怕暗礁而留在港灣中,當然不會有什麼危險。但是永遠不會達到我們渴望的目地。——列寧這告訴我們一個深刻地道理:我們做事要勇往直前不管遇到什麼困難,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我們繼續在書中探索奧秘,掌握更多的知識。()
名人名言讀後感作文(一)
最近我讀完了《名人名言》這本書,書中介紹了成千上萬條名人名言,他們怎麼總結出這麼多的名言呢,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書中有:海淪凱特/雨果、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總結出的名言。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真理、人生理想、夢想……
那些名人大多數都去世了,但還留下了美好的名言,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因為那些名人都是注意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也要學習那些名人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們心中燃燒著探索新事物的熱情。
我希望大家也像我一樣好好看看這本書。
名人名言讀後感作文(二)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刹一讀這條名言,似乎給人一種“中庸之道”,頗有沒追求,沒目標,得過且過之感,但細細讀來,似乎蘊涵著深刻地人生道理。不妨和我一起來細細品味一下。
記住該記住的:人的大腦只有這點容量,裝滿了愛情就裝不下事業,裝滿了仇恨就裝不下愛戀,那麼什麼是該記住的?縱觀人生從大範圍講,父母的養育之恩該記住,朋友的鼎立相助該記住,自己對社會的責任該記住,書寫歡樂和健康的準則該記住,成長過程中的磨難該記住,這不是讓你內心變得封閉,而是讓你明白磨難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從我們幼兒教師的職業特徵這個小範圍講,領導的信任該記住,家長的協助該記住,孩子的無邪該記住,教師的職業操首該記住。一句話記住自己是個人,做人該做的事情。
忘記該忘記的:什麼是該忘記的,縱觀人生從大範圍講,別人無意間對你的批判,別人話完意止,你卻愁容滿面,何苦來哉!忘記怨恨,因為小小的怨恨累積起來,會蒙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到美好,覺得世間的磨難都給予了自己,所以自殺的人多伴也是如此,何必來哉!沒有結局的情感,只會帶來千紅一哭萬妍同悲的絕唱,人的一生要有情感,但不僅僅是詩意般夢幻的情感生活,現實需要我們擦亮眼睛,為了情感要死要活的,何需來哉!從我們幼兒教師的職業特徵這個小範圍講,每天伴隨著孩子嘈雜的聲音,甚至付出了卻因為種種原
因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職業倦怠,職業恐懼,職業危機接踵而來,不如讓我們忘記那些讓我們感覺煩心的亂麻,過好每一天,一天一個目標,一天清理一次大腦,我相信人的思想決定一切,忘記該忘記的,你的思想就變得積極,你的工作就會更有朝氣。
改變能改變的:老人常說,女人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是職業,二是婚姻,確實如此,但還有一點那就是女人的獨立,獨立了才能為自己改變命運創造條件。離婚的想改變單調空虛的單身生活,貧窮的想改變四面牆壁的尷尬生活,失去健康的想改變疾病纏身的哀怨生活,人要有想改變的東西,這也就是你的目標追求。幼兒教師能改變的是我們職業生涯的精彩程度,你努力了,你的職業生涯可能精彩;如果你不努力,那就是無人問津的甚至是自己也感到無奈的一生歎息。
接受不能改變的:人也就是個人,不是神,有很多自己無法改變的東西,親人逝去,你無力改變;一些約束你的傳統禮儀,你無力改變;乃至整個社會,很多很多,此時你能做的就是接受,環境不會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這個環境,這就是人生,無法改變的準則。對於工作中有時繁重的任務而言,我們就必須學會接受,鐵定要做的事情你嘮來叨去,只是浪費點時間和力氣,別的一無所獲,相反直截了當,勇於接受,你又會有新的作為。
這句名言也不知道是誰寫的,可能也只是網友的一些人生感言,我想,這應該不會影響這條名言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名言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它給人帶來的思想啟迪,不是嗎!
名人名言讀後感作文(三)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和魏征進行談話時感悟到的但在那時還不是很透徹。但在魏征死後,魏征把他一生所學都教(注意這個詞)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後,痛哭流涕很長時間後(注意,李世民把他哥哥殺了都沒哭這麼長時間)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幾乎成了李世民他一生對自己規劃的一個目標。當然他也做到了,算是給魏征一個交代吧。()
這句話被李世民作為一生規劃,我覺得這就是他流傳下來的原因。這其中也有他對自己提出的“三鑒”。第一鑒“以銅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基本也是最必須的一鑒。因為如果連這點也做不到更別說後兩鑒了。“看看鏡子裡的自己,把衣冠整理好。”這是外觀上的一鑒。第二鑒“以史為鑒”是這三鑒中最最重要的一鑒。因為如果你做不到不但無法做到第三鑒甚至連第一鑒也會丟掉。“歷史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可以把他移走,這是一代換一代。還要用他們和自己作對照,做得錯的要改正,做的對的要發揚。”第三鑒“以人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困難的一鑒。不過相信大家經受過前兩鑒的洗禮對第三鑒也不是那麼害怕了。來看看偉大的李世民先生是怎麼做到的吧。因為李世民先生有著先天的優勢(人多)還有那比較(注意)耐心的性格才做到的。“那自己和別人比看看自己有什麼不足然後加以改正。”這裡插兩句題外話:一,上面的這些理解和原來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二,第三鑒頗有“別人家孩子”的意味。只不過是自己把自己拿去比。
終於到了把我自己拿去比的時候了。反正第一鑒我做到了,第二鑒,只能說還在努力中。你呢?如果那你去比比看呢
詠雪的讀後感(一)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鬆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讚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賞及讚揚謝道韞的才氣。並寫出了謝道韞是“詠絮才”。
這部小說中像這類“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那種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狂放不羈,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傲視萬物,瀟瀟灑灑。
詠雪的讀後感(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有一篇選自《世說新語》中的《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筆者讀後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即興教學,聯繫生活
文中說太傅給侄子們講詩文,他並沒有正襟危坐、嚴肅刻板地按即定計劃進行教學。而是即景生情,設疑、引導學生設喻描寫當時的雪景,把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實踐中。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們可能把注意力轉向了門外的雪景。他沒有批評孩子們的不專心,而是接著講他的詩文,因情設疑,讓孩子們用剛才學的知識描寫此情此景。學用結合,以用促學,以用深化所學的知識,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教學。在新課程標準指導的背景下,我們應有所啟示: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書上的內容,可以聯繫生活進行教學。課中可以停下來隨機引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使教學生動有趣,生活與教學聯繫起來、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教學要因勢利導,即景教學,即興提問,即興作答,既開發學生思維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是一個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教學實例。在新課程標準下指導的教學,就需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教科書,而忽視學生主體和學生的已有經驗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個體差異及當時的教學情景進行教學。
二、自由討論,平等對話
在太傅出題後,胡兒與道韞都回答了問題,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自由的討論,這樣的回答也許很多,但作者只錄下了這兩個,太傅對這兩種回答,只是“大笑樂”,並沒有明確表示誰對誰錯,誰優誰劣,十分耐人尋味。在學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確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別優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他們平等對話,自由表達,自然地發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為地給孩子劃分優劣的等次。特別是在學生答錯的時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啟發、悉心引導。報之以微笑,鼓勵學生再來一次,重試一次。
三、問題開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問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有無窮無盡的答案,而學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實際就行了。我們以往的提問往往只設定一個“標準答案”,把學生往自己設好的圈圈內引,把學生往一個目標帶,限定學生的思維,打擊學生的創造力,把許多天才扼殺在搖籃中。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深入反思自己,盡力設計開放的問題,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學生的思維。
書中介紹了成千上萬條名人名言,他們怎麼總結出這麼多的名言呢,就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書中有:海淪凱特/雨果、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總結出的名言。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真理、人生理想、夢想……
那些名人大多數都去世了,但還留下了美好的名言,時刻提醒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因為那些名人都是注意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也要學習那些名人鍥而不捨的精神,他們心中燃燒著探索新事物的熱情。
我希望大家也像我一樣好好看看這本書。
名人名言讀後感作文(二)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刹一讀這條名言,似乎給人一種“中庸之道”,頗有沒追求,沒目標,得過且過之感,但細細讀來,似乎蘊涵著深刻地人生道理。不妨和我一起來細細品味一下。
記住該記住的:人的大腦只有這點容量,裝滿了愛情就裝不下事業,裝滿了仇恨就裝不下愛戀,那麼什麼是該記住的?縱觀人生從大範圍講,父母的養育之恩該記住,朋友的鼎立相助該記住,自己對社會的責任該記住,書寫歡樂和健康的準則該記住,成長過程中的磨難該記住,這不是讓你內心變得封閉,而是讓你明白磨難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從我們幼兒教師的職業特徵這個小範圍講,領導的信任該記住,家長的協助該記住,孩子的無邪該記住,教師的職業操首該記住。一句話記住自己是個人,做人該做的事情。
忘記該忘記的:什麼是該忘記的,縱觀人生從大範圍講,別人無意間對你的批判,別人話完意止,你卻愁容滿面,何苦來哉!忘記怨恨,因為小小的怨恨累積起來,會蒙蔽你的雙眼,讓你看不到美好,覺得世間的磨難都給予了自己,所以自殺的人多伴也是如此,何必來哉!沒有結局的情感,只會帶來千紅一哭萬妍同悲的絕唱,人的一生要有情感,但不僅僅是詩意般夢幻的情感生活,現實需要我們擦亮眼睛,為了情感要死要活的,何需來哉!從我們幼兒教師的職業特徵這個小範圍講,每天伴隨著孩子嘈雜的聲音,甚至付出了卻因為種種原
因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職業倦怠,職業恐懼,職業危機接踵而來,不如讓我們忘記那些讓我們感覺煩心的亂麻,過好每一天,一天一個目標,一天清理一次大腦,我相信人的思想決定一切,忘記該忘記的,你的思想就變得積極,你的工作就會更有朝氣。
改變能改變的:老人常說,女人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是職業,二是婚姻,確實如此,但還有一點那就是女人的獨立,獨立了才能為自己改變命運創造條件。離婚的想改變單調空虛的單身生活,貧窮的想改變四面牆壁的尷尬生活,失去健康的想改變疾病纏身的哀怨生活,人要有想改變的東西,這也就是你的目標追求。幼兒教師能改變的是我們職業生涯的精彩程度,你努力了,你的職業生涯可能精彩;如果你不努力,那就是無人問津的甚至是自己也感到無奈的一生歎息。
接受不能改變的:人也就是個人,不是神,有很多自己無法改變的東西,親人逝去,你無力改變;一些約束你的傳統禮儀,你無力改變;乃至整個社會,很多很多,此時你能做的就是接受,環境不會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這個環境,這就是人生,無法改變的準則。對於工作中有時繁重的任務而言,我們就必須學會接受,鐵定要做的事情你嘮來叨去,只是浪費點時間和力氣,別的一無所獲,相反直截了當,勇於接受,你又會有新的作為。
這句名言也不知道是誰寫的,可能也只是網友的一些人生感言,我想,這應該不會影響這條名言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名言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它給人帶來的思想啟迪,不是嗎!
名人名言讀後感作文(三)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一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和魏征進行談話時感悟到的但在那時還不是很透徹。但在魏征死後,魏征把他一生所學都教(注意這個詞)給了李世民。李世民得知後,痛哭流涕很長時間後(注意,李世民把他哥哥殺了都沒哭這麼長時間)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幾乎成了李世民他一生對自己規劃的一個目標。當然他也做到了,算是給魏征一個交代吧。()
這句話被李世民作為一生規劃,我覺得這就是他流傳下來的原因。這其中也有他對自己提出的“三鑒”。第一鑒“以銅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基本也是最必須的一鑒。因為如果連這點也做不到更別說後兩鑒了。“看看鏡子裡的自己,把衣冠整理好。”這是外觀上的一鑒。第二鑒“以史為鑒”是這三鑒中最最重要的一鑒。因為如果你做不到不但無法做到第三鑒甚至連第一鑒也會丟掉。“歷史上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可以把他移走,這是一代換一代。還要用他們和自己作對照,做得錯的要改正,做的對的要發揚。”第三鑒“以人為鑒”是這三鑒中最困難的一鑒。不過相信大家經受過前兩鑒的洗禮對第三鑒也不是那麼害怕了。來看看偉大的李世民先生是怎麼做到的吧。因為李世民先生有著先天的優勢(人多)還有那比較(注意)耐心的性格才做到的。“那自己和別人比看看自己有什麼不足然後加以改正。”這裡插兩句題外話:一,上面的這些理解和原來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二,第三鑒頗有“別人家孩子”的意味。只不過是自己把自己拿去比。
終於到了把我自己拿去比的時候了。反正第一鑒我做到了,第二鑒,只能說還在努力中。你呢?如果那你去比比看呢
詠雪的讀後感(一)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鬆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讚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賞及讚揚謝道韞的才氣。並寫出了謝道韞是“詠絮才”。
這部小說中像這類“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那種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狂放不羈,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傲視萬物,瀟瀟灑灑。
詠雪的讀後感(二)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有一篇選自《世說新語》中的《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筆者讀後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即興教學,聯繫生活
文中說太傅給侄子們講詩文,他並沒有正襟危坐、嚴肅刻板地按即定計劃進行教學。而是即景生情,設疑、引導學生設喻描寫當時的雪景,把所學的知識用在生活實踐中。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在他們學習的過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們可能把注意力轉向了門外的雪景。他沒有批評孩子們的不專心,而是接著講他的詩文,因情設疑,讓孩子們用剛才學的知識描寫此情此景。學用結合,以用促學,以用深化所學的知識,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把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教學。在新課程標準指導的背景下,我們應有所啟示: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書上的內容,可以聯繫生活進行教學。課中可以停下來隨機引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使教學生動有趣,生活與教學聯繫起來、結合起來,學以致用。教學要因勢利導,即景教學,即興提問,即興作答,既開發學生思維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是一個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教學實例。在新課程標準下指導的教學,就需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教科書,而忽視學生主體和學生的已有經驗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生活、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宣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個體差異及當時的教學情景進行教學。
二、自由討論,平等對話
在太傅出題後,胡兒與道韞都回答了問題,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自由的討論,這樣的回答也許很多,但作者只錄下了這兩個,太傅對這兩種回答,只是“大笑樂”,並沒有明確表示誰對誰錯,誰優誰劣,十分耐人尋味。在學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確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別優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讓他們平等對話,自由表達,自然地發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為地給孩子劃分優劣的等次。特別是在學生答錯的時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啟發、悉心引導。報之以微笑,鼓勵學生再來一次,重試一次。
三、問題開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問題:“白雪紛紛何所似?”就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有無窮無盡的答案,而學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實際就行了。我們以往的提問往往只設定一個“標準答案”,把學生往自己設好的圈圈內引,把學生往一個目標帶,限定學生的思維,打擊學生的創造力,把許多天才扼殺在搖籃中。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在教學中更應該深入反思自己,盡力設計開放的問題,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