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一)

一部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八十回悲歡離合幾多情。作者曹雪芹以心血塑造群釵,據畸笏叟評語考,更為一百零八位奇女子列了情榜。其中榜上排名在先的,便是“情不情”的賈寶玉和“情情”的林黛玉。他們的相戀相知,成為一段真情的絕唱。鄙人好讀《紅樓夢》,雖才疏學淺,難以領會其中真諦,但仍為其所感不能心釋,意欲淺談一二。泛泛來講未免太多,如今只淺談一下此二人的開端——寶黛初見。

一、寶玉的言行

寶黛初見之時,賈寶玉第一次全貌登場。對於那大段描寫其形貌的文字與點名其性格的兩首《西江月》現暫且撇開不談,

只講一下寶玉初見黛玉時的言行,便足以稱得上真摯驚心。

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問何出。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

又問黛玉:“可也有玉沒有?”眾人不解其語,黛玉便忖度著因他有玉,故問我有也無,因答道:“我沒有那個。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寶玉聽了,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

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

這樣的言行,怎能不驚心?書裡的人驚了慌了,書外的人也驚了慌了。是情深?是癡狂?是宿命?是前緣?好像說什麼都對,而說什麼又都不對。賈寶玉此時的言行,體現了他的性情,應了一個“親”字,應了一個“心”字,但更貴在一個“知”字。寶玉,他是知黛玉的,從一開始兩人便投了性情。

寶玉說過,“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那麼,就以《大學》為解,方不虛誕。

《大學》開篇有這樣的句子:“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有“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所以依愚見,這種“知”,應是“格物致知”。鄭注有雲:“格,來也。物,事也。”直白連在一起,居然是“來事”二字。如今說“會來事”,有褒義上的“聰明”之意。

這種解釋自然不合儒家正言。但愚以為古人的認知關涉的是天人關係。格物也相應的是因其天賦異稟所引致。其中性智的天分是最主要的。故所謂“格物”之“格”有“感通”一解。某種天賦的對萬物的體悟冥會,能夠推出種種對人生世界的認知。簡單點講,一種天生的聰明,加上一點努力和用功,就能通曉世界了。所以打從一開始,真正懂黛玉的只有寶玉一個,因為他“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雙方都要聰明,如天圓地方缺一不可,

這個知是相知,彼此瞭解。兩個聰明人在一起惺惺相惜,互為知音。“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聰明才能瞭解,瞭解才能意誠。這“誠”可解為情真意切。意誠而後心正。彼此真心相對,愛才能得以昇華,而不攙雜俗世的功利。從初見開始,賈寶玉就對“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所以他的驚人言語,也就令人在愕然之後,更有會心一笑。二、黛玉的形容

相對賈寶玉那樣大幅的外貌描寫,林黛玉在初見時的形容面貌描寫甚少,但卻最為適宜。這等簡略筆墨,方襯這“情情”的佳人。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

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以上是甲戌本的描寫,僅寥寥幾筆,就點出了黛玉的幾點特別:眉眼心病。但查閱影印古本的話,會發現當時曹雪芹定下的只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卻沒有後面這一句“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愚以為後一句補得不妥。請不要小看這雙眉眼,正是這雙眉眼總覽賈府,又是這雙眉眼還淚幾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上面兩句要看出前世的絳珠風韻,也要看出今生的善感多愁。不同“言”,則不同“意”。總是有所欠缺。

所幸後來看到了周汝昌先生的文章,《為了林黛玉的眉和眼》。周先生說過,《石頭記》十來個抄本的異文之多,之“麻煩”,是一般人斷乎難以想像的,僅僅是“描寫”林黛玉的眉、眼的這兩句話,

就有七種不同的“文本”。但1984年隆冬,周先生受國家古籍整理小組負責人李一氓的重托,親赴列寧格勒去驗看列寧格勒的古鈔本,終於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合適的一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周先生又驚又喜。

周先生又驚又喜,讀者們也是驚喜交加。“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正應前因後果。再說黛玉的“心”與“病”。黛玉是病由心生。她現世情真意切,情寶玉之情;宿命報恩天定,還絳珠以淚。她也曾經說過:“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捨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寶黛相見了,命運的齒輪也開始轉動,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討厭黛玉的小心眼兒,曹雪芹也借著湘雲之口批評過她。“你那花言巧語別望著我說。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別人說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說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說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她,使不得!……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但就算是黛玉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一個敢於去愛,並把愛情作為生命的女孩子,一個有著過人才學和自尊心,卻寄人籬下的女孩子,因為有著一份難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於言撚酸於行,削了氣量減了心胸,再怎麼不隨意平和,仍然曾經賞錢給婆子們買酒吃,教過香菱學詩,和寶釵細語在秋雨夕,與湘雲密談在凹晶館……黛玉畢竟是美好的,單憑她那顆定為寶玉無雙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寶玉去愛,值得我們去愛的呀。

此次初見,寶玉癲狂摔玉,滿堂皆驚。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淚的說:“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襲人勸解後想給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罷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蒙府本》有側批道:“他天生帶來的美玉,他自己不愛惜,遇知己替他愛惜,——連我看書的人,也著實心疼不了,不覺被人一哭,以謝作者!”寶玉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擔驚抹淚,即便是書外看客,也為黛玉的心疼而心疼了。連起前因後果,怎不肝腸寸斷!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動的,是可愛的,是從第一眼開始,便註定了是寶玉知己的。

三、宿命與通靈

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一日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坐于石邊高談快論。石頭聽他們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動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術,化為通靈美玉,夾帶於一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紅塵之內。因為頑石隨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記下了這一風流孽債。神瑛侍者和通靈美玉,雖然一個有前緣,一個憑機遇,卻都成為了絳珠還淚一事的當事人。絳珠還淚,一落凡間,便生成了木石之緣。

確實是木石之緣。通靈美玉並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並不是玉。在絳珠還淚的塵世,沒有什麼金玉之緣親許欽定,唯有草木之情似玉天成。與絳珠仙草有緣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緣的物件,愚以為既是賈寶玉,也是通靈玉。當然這樣講“木石之緣”便不只是愛情,更多了份憐惜。通靈美玉從初見開始通靈。“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寶玉發了癡狂病摔了通靈美玉,如同抗拒著那即將到來的命運。那一摔,叩開了命運之門,正是通靈的開始。由此,通靈寶玉開始記錄下前緣所定的情債,自己也在冥冥之中捲入了這場情債。黛玉憐惜著賈寶玉,因此也憐惜了通靈玉。所以自通靈開始,備受黛玉憐惜的石就“合二為一”一般的真正難分難離了;自通靈開始,曹雪芹的筆墨就飽蘸心血的真正大筆而書了。

在書外,這草木之情的創作者是曹雪芹;在書內,這草木之情的記錄者是通靈玉。愚以為,賈寶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靈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這宿命,也是他通靈來記錄這故事。曹雪芹是個哲學家,且是個“二元論”者。如湘雲教翠縷二人討論所講的,連一個樹葉兒也分陰陽。可是,湘雲教誨翠縷,不時有一個陰,又有一個陽;是陰盡了化為陽,陽盡了化為陰。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難怪翠縷抗議:“可糊塗死人了!”“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理為陰陽之道,特重陰而輕陽,與古今先賢大大相違。他又極講究對稱學,“相反相成”,注大智慧於書中。故有寶玉,便有黛玉。一個本質非玉,所帶之物也為頑石,另一個草木之身,卻韌勝金縷質比圭璋。但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從初見開始,便相知相憐了。

既然黛玉憐惜著賈寶玉也憐惜了通靈玉,故愚以為,這憐惜在書內是草木憐石,在書外是雪芹自憐。不但賈寶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靈美玉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也是曹雪芹的一部分。她是與曹同泣之人,是“一把辛酸淚”的代表,是有相同“淚盡而亡”命運之人。林黛玉有矛盾的個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時宜的沒落文人氣質。可再怎麼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務牽連。一次鴛鴦事件以被林請走為名支開平兒,一次寶釵撲蝶借林防小紅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難乎!白玉也微瑕,也蒙塵,一如雪芹命運。

情債的宿命是寶黛的,通靈的功效是頑石的,執筆的靈秀是雪芹的,書內書外息息相關命運相連,自從寶黛相遇,這八十回殘稿的《紅樓夢》便才真是通靈了。它聯繫起了不同時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學魅力吸引了多少愛好者,這便是最驚人的通靈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定不能預料後世何如。但無論坎坷離合,寶黛也不悔不懺,仍以至情厚意達誠申信。對廣大《紅樓夢》愛好者來說,更是如此。從翻開此書第一頁開始,便不離不棄,由始至終的熱愛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見……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二)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為它垂淚,讓多少人為它感動啊!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賈政之與生俱來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帶有黃金瑣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我實在是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並沒有過錯,讓人憎恨卻是那種封建的傳統觀念。什麼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麼門當戶對,這種思想真是害人不淺。這不,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陰陽相隔,想而見不著的痛楚。還要讓賈寶玉受這樣的欺騙。唉,就是石頭心腸的人也會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的。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三)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淒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說到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就不得不題,功名利祿。記得第一回中,士隱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限閉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頭來還是得死。下一世,誰理你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更別提其他人,“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若不提,欽敬,從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貪官奸臣,呂不韋、秦檜、吳三桂、鼇拜……也是萬古留名。其實他們的才智,膽識, 以及那種不畏懼命運的膽魄,也有可取之處。命運最終給他們的安排終究是殘酷的,死訊換來了呼天搶地的歡呼聲,死後還招人惡罵,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哀。難道這就是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嗎?

其實,正義與邪惡的標準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說,“人各有志,只能說他們樹立了不科學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別有用心,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蒙蔽了雙眼,雖然可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說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聖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惱將他們解救,以此說來似乎還不及這些貪官奸臣。

那這些貪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好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理想讀後感

理想,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是我們的好幫手;理想,是我們的朋友;理想,我們是你的“粉絲”啊!理想,是你促使我們向成功邁上一大步,是你讓我們飛向我們理想的天空。

《理想》這篇文章作者是流沙河,主要說明了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性,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堅持不懈地為理想而奮鬥。

當我讀到“那時妖魔在考你的堅貞,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這句話後,我感悟到了如果去追求理想的信念被動搖了,理想就會被扒竊。告訴我們要視理想為生命,切莫失去。

我又想了一下,覺得自己也很容易被動搖。

有一次,老師在講課,我在下面想:將來我能做一位老師該多好啊!所以我下定決心做一位負責任的英語老師。

到了第二天,我上英語課時,覺得英語題目很難,想到以後教同學做英語時,也不知怎樣解釋給同學們聽,想著想著,覺得數學挺容易,就改變了理想,將來要成為一名會計。上數學課時,覺得奧數題很難。也改變了理想,將來成為大學生,最後覺得每科都很難,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

直到我看到《理想》這一課,知道理想就像生命一樣重要,不能沒有理想。

理想是我們的朋友、幫手,是理想讓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童年讀後感4000字(一)

今年寒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雇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倖——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舅媽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出去買東西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拿走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遊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裡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4000字(二)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 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每個人都有童年,並且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有高爾基那麼貧苦嗎?不,我們沒有,我們在家裡是獨生子,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

其實高爾基的童年沒有我們幸福,家庭也沒有我們美滿。高爾基從7歲起就沒有了爸爸,跟著媽媽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別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沒有,他有的就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衣服和一個書包。然而,他沒有埋怨媽媽,而是更努力得讀書,準備孝敬辛苦的媽媽。童年這本書記載了高爾基兒時的一些故事,中間還夾著一點點的苦澀,還夾著做人的道理:高爾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能成才,真讓我佩服。高爾基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數學。在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考在班上的同學,題目是:“1+2+3+4+……+100=?”這可為難了很多同學,他們一個個都很著急,只有高爾基算出來了,等於5050。從此,老師不會再因為他們家窮而瞧不起他們,而是覺得他很有數學天賦。我們要向高爾基學習,孔子說得好:“見賢思其焉。”

這本書中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駡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我們多幸福 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 ,就給你什麼 ;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駡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 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 。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 ,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 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 ,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後感4000字(三)

初中時代曾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馬克沁。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 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裡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他又說:既捨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是既然寶黛相見了,命運的齒輪也開始轉動,由不得她不病。

很多人討厭黛玉的小心眼兒,曹雪芹也借著湘雲之口批評過她。“你那花言巧語別望著我說。我原不及你林妹妹,別人說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說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說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她,使不得!……這些沒要緊的惡誓,散話、歪話,說給那些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你的人聽去!”但就算是黛玉小性兒、行動愛惱的人、會轄治人,她仍然是重要的。一個敢於去愛,並把愛情作為生命的女孩子,一個有著過人才學和自尊心,卻寄人籬下的女孩子,因為有著一份難得的真性情,就算刻薄於言撚酸於行,削了氣量減了心胸,再怎麼不隨意平和,仍然曾經賞錢給婆子們買酒吃,教過香菱學詩,和寶釵細語在秋雨夕,與湘雲密談在凹晶館……黛玉畢竟是美好的,單憑她那顆定為寶玉無雙知己的真心,她也是值得寶玉去愛,值得我們去愛的呀。

此次初見,寶玉癲狂摔玉,滿堂皆驚。但真正惜玉的,是林黛玉。她的心太真了,真到淌眼抹淚的說:“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襲人勸解後想給她看看那玉,她又忙止道:“罷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蒙府本》有側批道:“他天生帶來的美玉,他自己不愛惜,遇知己替他愛惜,——連我看書的人,也著實心疼不了,不覺被人一哭,以謝作者!”寶玉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心疼,反倒要旁人替他擔驚抹淚,即便是書外看客,也為黛玉的心疼而心疼了。連起前因後果,怎不肝腸寸斷!如此的眉眼心病,即便有缺陷,依然是生動的,是可愛的,是從第一眼開始,便註定了是寶玉知己的。

三、宿命與通靈

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煆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歎,日夜悲號慚愧。一日見一僧一道遠遠而來,坐于石邊高談快論。石頭聽他們說到紅塵中榮華富貴,動了凡心,便央僧道施展幻術,化為通靈美玉,夾帶於一干情鬼之中,投至茫茫紅塵之內。因為頑石隨同神瑛下凡,所以便原原本本的記下了這一風流孽債。神瑛侍者和通靈美玉,雖然一個有前緣,一個憑機遇,卻都成為了絳珠還淚一事的當事人。絳珠還淚,一落凡間,便生成了木石之緣。

確實是木石之緣。通靈美玉並非玉,神瑛侍者也是石。“瑛”是像玉的美石,有玉的光彩但並不是玉。在絳珠還淚的塵世,沒有什麼金玉之緣親許欽定,唯有草木之情似玉天成。與絳珠仙草有緣的是神瑛侍者,但木石之緣的物件,愚以為既是賈寶玉,也是通靈玉。當然這樣講“木石之緣”便不只是愛情,更多了份憐惜。通靈美玉從初見開始通靈。“什麼罕物,連人之高低不擇,還說‘通靈’不‘通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了!”寶玉發了癡狂病摔了通靈美玉,如同抗拒著那即將到來的命運。那一摔,叩開了命運之門,正是通靈的開始。由此,通靈寶玉開始記錄下前緣所定的情債,自己也在冥冥之中捲入了這場情債。黛玉憐惜著賈寶玉,因此也憐惜了通靈玉。所以自通靈開始,備受黛玉憐惜的石就“合二為一”一般的真正難分難離了;自通靈開始,曹雪芹的筆墨就飽蘸心血的真正大筆而書了。

在書外,這草木之情的創作者是曹雪芹;在書內,這草木之情的記錄者是通靈玉。愚以為,賈寶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通靈美玉也是曹雪芹的化身。是他定下了這宿命,也是他通靈來記錄這故事。曹雪芹是個哲學家,且是個“二元論”者。如湘雲教翠縷二人討論所講的,連一個樹葉兒也分陰陽。可是,湘雲教誨翠縷,不時有一個陰,又有一個陽;是陰盡了化為陽,陽盡了化為陰。這不是“二元”,又是“一元”了。難怪翠縷抗議:“可糊塗死人了!”“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理為陰陽之道,特重陰而輕陽,與古今先賢大大相違。他又極講究對稱學,“相反相成”,注大智慧於書中。故有寶玉,便有黛玉。一個本質非玉,所帶之物也為頑石,另一個草木之身,卻韌勝金縷質比圭璋。但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從初見開始,便相知相憐了。

既然黛玉憐惜著賈寶玉也憐惜了通靈玉,故愚以為,這憐惜在書內是草木憐石,在書外是雪芹自憐。不但賈寶玉有曹雪情芹的影子通靈美玉是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也是曹雪芹的一部分。她是與曹同泣之人,是“一把辛酸淚”的代表,是有相同“淚盡而亡”命運之人。林黛玉有矛盾的個性,既生性孤傲又率直天真,是不合時宜的沒落文人氣質。可再怎麼孤傲不群也免不了受俗務牽連。一次鴛鴦事件以被林請走為名支開平兒,一次寶釵撲蝶借林防小紅疑心。出淤泥而不染,不宜難乎!白玉也微瑕,也蒙塵,一如雪芹命運。

情債的宿命是寶黛的,通靈的功效是頑石的,執筆的靈秀是雪芹的,書內書外息息相關命運相連,自從寶黛相遇,這八十回殘稿的《紅樓夢》便才真是通靈了。它聯繫起了不同時空多少人物,以不朽的文學魅力吸引了多少愛好者,這便是最驚人的通靈之力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定不能預料後世何如。但無論坎坷離合,寶黛也不悔不懺,仍以至情厚意達誠申信。對廣大《紅樓夢》愛好者來說,更是如此。從翻開此書第一頁開始,便不離不棄,由始至終的熱愛下去。

人生若只如初見……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二)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為它垂淚,讓多少人為它感動啊!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賈政之與生俱來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帶有黃金瑣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我實在是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並沒有過錯,讓人憎恨卻是那種封建的傳統觀念。什麼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麼門當戶對,這種思想真是害人不淺。這不,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陰陽相隔,想而見不著的痛楚。還要讓賈寶玉受這樣的欺騙。唉,就是石頭心腸的人也會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的。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


紅樓夢讀後感4000字(三)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淒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說到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就不得不題,功名利祿。記得第一回中,士隱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限閉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頭來還是得死。下一世,誰理你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更別提其他人,“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若不提,欽敬,從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貪官奸臣,呂不韋、秦檜、吳三桂、鼇拜……也是萬古留名。其實他們的才智,膽識, 以及那種不畏懼命運的膽魄,也有可取之處。命運最終給他們的安排終究是殘酷的,死訊換來了呼天搶地的歡呼聲,死後還招人惡罵,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哀。難道這就是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嗎?

其實,正義與邪惡的標準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說,“人各有志,只能說他們樹立了不科學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別有用心,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蒙蔽了雙眼,雖然可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說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聖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惱將他們解救,以此說來似乎還不及這些貪官奸臣。

那這些貪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好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理想讀後感

理想,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是我們的好幫手;理想,是我們的朋友;理想,我們是你的“粉絲”啊!理想,是你促使我們向成功邁上一大步,是你讓我們飛向我們理想的天空。

《理想》這篇文章作者是流沙河,主要說明了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性,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堅持不懈地為理想而奮鬥。

當我讀到“那時妖魔在考你的堅貞,理想被扒竊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來,以後要當心!”這句話後,我感悟到了如果去追求理想的信念被動搖了,理想就會被扒竊。告訴我們要視理想為生命,切莫失去。

我又想了一下,覺得自己也很容易被動搖。

有一次,老師在講課,我在下面想:將來我能做一位老師該多好啊!所以我下定決心做一位負責任的英語老師。

到了第二天,我上英語課時,覺得英語題目很難,想到以後教同學做英語時,也不知怎樣解釋給同學們聽,想著想著,覺得數學挺容易,就改變了理想,將來要成為一名會計。上數學課時,覺得奧數題很難。也改變了理想,將來成為大學生,最後覺得每科都很難,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麼?()

直到我看到《理想》這一課,知道理想就像生命一樣重要,不能沒有理想。

理想是我們的朋友、幫手,是理想讓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童年讀後感4000字(一)

今年寒假,我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裡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讀完《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兒時的悲慘遭遇,覺得我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因為作者3歲時,父親病故,而自己的母親就帶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的小業主,殘酷剝削雇工,放高利貸,但是資本主義俄國的發展打斷了外公的發財夢,從此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生病而死,十一歲的作者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

高爾基真實地描述了自已苦難的童年,我為自己慶倖——沒有出生在那個時代,沒有受到這種苦,自己沒有失去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記得在小時候,我很調皮,也很淘氣,經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舅媽幫我買了幾條小金魚,但她沒告訴我怎麼養就出去買東西了,爸爸媽媽媽又不在家。我看到櫃子上有一個插著花的花瓶,靈機一動,把花瓶拿下來,拿走裡面的花,加了點水,把小金魚放了進去。看到小金魚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來遊去,心裡樂滋滋的。到了晚上,媽媽回來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動不動地看花瓶,就笑著問我:“你幹嘛呢?”“看金魚呀!”我回答道。媽媽一聽,說道:“啊?不會吧!你把金魚放在花瓶裡了。不行,這花瓶一會兒姥姥還要拿走呢。”我二話沒說,把花瓶抱進房間,就是不讓她們拿走。最後,媽媽拿我沒轍,只好打電話給外婆,告訴她事實,姥姥聽了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這本書,我有很大的啟發,書中告訴我們要執著求知、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童年讀後感4000字(二)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 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

每個人都有童年,並且每個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有高爾基那麼貧苦嗎?不,我們沒有,我們在家裡是獨生子,是父母親的掌上明珠。

其實高爾基的童年沒有我們幸福,家庭也沒有我們美滿。高爾基從7歲起就沒有了爸爸,跟著媽媽和年邁的奶奶生活,別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沒有,他有的就只有幾件打滿補丁的衣服和一個書包。然而,他沒有埋怨媽媽,而是更努力得讀書,準備孝敬辛苦的媽媽。童年這本書記載了高爾基兒時的一些故事,中間還夾著一點點的苦澀,還夾著做人的道理:高爾基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也能成才,真讓我佩服。高爾基在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數學。在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考在班上的同學,題目是:“1+2+3+4+……+100=?”這可為難了很多同學,他們一個個都很著急,只有高爾基算出來了,等於5050。從此,老師不會再因為他們家窮而瞧不起他們,而是覺得他很有數學天賦。我們要向高爾基學習,孔子說得好:“見賢思其焉。”

這本書中書中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這令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人的醜陋面目。高爾基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實在是太悲慘了!我們多幸福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駡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我們多幸福 啊,被父母寵著。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聽著老師講課;回家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你想要什麼 ,就給你什麼 ;如果有人欺負你,大人會毫不猶豫地狠狠地教訓那個人一番。而高爾基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很少有安寧的日子,幾乎天天有人傷害他、辱駡他、欺負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這一類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幹嗎呢?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嗎?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 如今美滿、幸福的生活 。我們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學習 ,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秀的學習 環境,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 ,我們再不好好學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來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讓我們珍惜童年的最後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會離我們遠去,抓住童年最後的時光,留下我們對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讀後感4000字(三)

初中時代曾讀過一些文學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馬克沁。高爾基的《童年》。高爾基出生在俄國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走向社會,飽嘗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童年的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著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的環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嗎?!所以這本書都會令我們每一個人感到不快和壓抑,這也是必然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惻隱之心。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 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的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種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裡戈裡。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然而我覺得與其說是被他們害死的,還不如說是被這個黑暗的社會所吞噬的。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為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批判俄國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正是無產階級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還在繼續……

而我所要說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總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你想想,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的光明定會到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