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星雲大師談處世讀後感

星雲大師談處世讀後感(一)

日前,蒙友人力薦《星雲大師談處世》,拜讀後獲益良多,有感言萬千,不吐不快。

讀一書,有感言十句者,可與人述;有感言百句者,可與人談;有感言萬千句者,可書而不可言。我喜歡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因為只有在書寫的時候,才能再一次安安靜靜地回味,獨享其中之妙用。

不知是什麼原因,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心境越來越平和,也越來越偏好閱讀佛經或與佛教有關的著述,且每每都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溫潤、寬厚、弘毅和無比的自在。這種感覺能慢慢沁入心裡,一人獨處的時候,

從容自在,與人共處的時候,心中充滿溫暖;無論何情何景,我都願珍惜當下的福緣,一如星雲大師書中所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其實與人相處,歸根結底即是與自己相處,是“降服我心”的過程。如果遇人遇事能夠拋卻自己的好惡,秉持一顆慈悲的心,諸事隨緣而至、隨遇而安,那麼在與心魔交手的時候,我們是可以降服貪、嗔二念的。“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倘不出世,焉可入世?倘不入世,出世何用?一出一進之間,一近一遠之後,我們才能更真切、更客觀地認識大千世界,才能滿懷歡喜、心甘情願地順應客觀環境中的林林總總。真正可以為自己和別人帶來美好與歡樂。

真淡真空,一切以“不執著”三字了之,言歸六字:善護念,無所住。

有了這樣的想法,又能把這樣的想法映射到工作生活之中,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笑靨,心情也會格外的舒暢。與其像誇父一樣執拗地逐日而死,不如靜靜地等在那裡,任憑它東升西落,感受被太陽環繞的溫暖。它走由它走,它來任它來。可以鍥而不捨地為理想而奮鬥,但絕不拘泥或執迷於奮鬥的結果;享受事物輪轉的壯美,無所謂結果是否如我所思。把有限的形壽用於無限的精進之行,不枉此番輪回。祈願可以修得善緣百千萬千,令自己福慧雙增,令他人滿心歡喜,播種一些溫暖,收穫的必定是光明。


星雲大師談處世讀後感(二)

這本《星雲大師談處世》是“星雲大師人生修煉叢書”中的一本。

這本書看上去寫得很隨便,但是讀著讀著,字裡行間會蹦出一句話,讓人怦然心動,回味長久。比如他勸人勤勞,說“人有永遠休息的時候”,“忙,才是保重。”說到人要多聽少說,他這樣說:“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舔、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聞其聲。”所以要多聽別人說些什麼。說到禮物,他說送書、代訂報刊雜誌都是很有意義的禮物,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呢?兩個字:“歡喜。”比如兒女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乖巧聽話、體貼父母的辛勞,讓父母歡喜。人的一生,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賺到關懷,賺到心安,這些遠遠勝過銀行的利息。他說“人可以沒有學問,

但不能不會做人。”青年人之所以不會成功,在於話不會講或者不知要講好話。他說“懂得感恩者才會富貴”,不要向別人要求什麼,要問自己能給別人什麼。凡事不要生氣,但要爭氣。什麼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信仰。生氣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氣一發出,心中的力量也就隨之瓦解,所以我們應該以“養氣”代替“怨氣”,以“和氣”代替“意氣”,“做事無怨無悔是上等之人,有怨無悔是中等之人,有怨有悔是下等之人,人至少要做個中等之人啊!”這些話都非常有道理。

書中還有很多精妙的比喻,比如他把朋友比喻成花,“有友如花”,當你盛開的時候,他把你插在頭上,供在桌子上;當你凋謝了,他就把你丟棄了。

這個比喻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的。他把人生比喻成水,水質性柔軟,以高就低,遇物則轉,所以能流出獨特的曲線。是啊,人何妨效水,以隨緣轉境的功夫,悠游於天地之間?他把人體比喻成村莊,說村莊裡住著 6 戶人家,眼、耳、鼻、舌、身,心是統帥。心好,則眼、耳、舌等就做善事;心壞,則他們四處為惡。這個比喻很精當,儘管有點唯心主義的影子,但客觀上何嘗不是如此?從這一點上講,唯心主義何嘗不是唯物主義?

書裡還講了很多小故事。比如王陽明有一次跟學生出遊,看到路邊有兩人吵架,一個罵:“你沒有天理!”,一個反駁:“你沒有良心。”王陽明就對身旁的學生說:“你們聽聽,他們在講道。”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吵架!”用這個小故事來說明:天理、良心,

用來要求別人是罵人;用來要求自己,就是在講道。多耐人尋味!

還有一個故事我非常喜歡,是有關居里夫人的。有一天,一位朋友到居里夫人家作客,看見她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協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朋友大吃一驚,而居里夫人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還有一個蘇格拉底的故事:蘇格拉底替自己建了一座小屋,有人說:“你名氣這麼大,這座小屋與你相配嗎?”蘇格拉底說:“這小屋如果能坐滿真正的朋友,就不錯了。”這個蘇格拉底真是該殺,他說話太刻薄,儘管說得都是真話。

這本書裡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仔細琢磨,太有道理了。今年的獎金比去年的多,大家高興;如果比去年少,會罵娘。這跟猴子“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有什麼區別呢?可人性就是如此!

初一讀後感範文(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初一讀後感範文(二)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課文,叫《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中的父親讓我敬佩不已。

這篇課文講的大體內容是在一個夜光如水的夜晚,我掉到了一條非常大的大鱸魚,可父親我把它放回湖中,原因是離鱸魚捕撈開放日還差兩小時,可我不想放,但父親的話我不得不聽,最後還是把它放了湖中。但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一次次面臨著到的時候讓,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記得以前有一次,媽媽出去買東西,對我說:“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好寫作業,不能玩電腦,聽見沒有。”說完,便開開門走了。我便飛快的打開電腦,心裡想著就玩一會會。我玩著玩著,就上了癮,眨眼間一個小時過去了,媽媽突然看見我玩電腦罰站了一會兒,我看到桌子上的作業,心想,作業我才寫了那麼一點點,我明白了再無人監督下嚴於律已的確很難。

我們一定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無論有沒有人在身邊監督我們。


初一讀後感範文(三)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是精神最好的糧食,讀者總是能從書中的主人公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

比如《昆蟲記》,他向我們展現出了集多種有點為一身的作者法布林,他觀察細緻入微,熱愛大自然,又幽默風趣又有耐心,同時他也是書中的主人公。他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來觀察昆蟲。在“黃蜂”這一小章中,法布林寧願犧牲皮膚,也要觀察黃蜂,後來還轉換視角揣測黃蜂的心理,這些無不體現了他熱愛昆蟲,願意為科學無償服務的精神。即時他的出身並不好,父母也沒用贊同他觀察昆蟲,也並不重視昆蟲學,但通過他的不懈追求,最終還是成為了一位昆蟲學家。法布林觀察每種昆蟲,都會有不同的啟示,大都寫在每一小章的最後面,我最喜歡的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只要生命之花沒有凋零,就停止奮鬥,不要因為一點困難就半途而廢,生命還在,就要讓他變得精彩。正是法布林鍥而不捨對昆蟲的鑽研和熱愛,細緻入微的觀察,嘔心瀝血的創作才凝結出的知識的寶庫。

我還看了《魯濱孫漂流記》魯濱孫在孤島生存並最終返回祖國靠的是什麼?這不僅僅只是超好的運氣,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熱愛和負責,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保持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是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他的生活就像遊戲《我的世界》一樣從一無所有到豐衣足食,無聊中有樂趣,樂趣中有辛苦。()

多讀書,讀好書,就是與名人交換思想,淨化心靈,並打開智慧之門,博覽群書,達到人生的巔峰,這便是讀書的益處。

伊利亞隨筆讀後感

大概是因為我書讀的不廣的緣故,以前從來不知道查理斯·蘭姆這位英國作家的。在語文作業的必讀書目裡,我只是挑了一本從名字看讀起來會比較輕鬆的書罷了。比起賽凡提斯、奧斯丁、屠格涅夫等一同列在書單上的星光璀璨大作家們,甚至比起同樣是寫隨筆的不朽的蒙田,蘭姆這個名字實在是過於暗淡了。

還好,我挑對書了。

這是本迷人的隨筆。它所有的一切就是蘭姆一人。沒有侃侃而談的大道理,沒有誇誇其談的大故事,也沒有高深難解的大學問,只有蘭姆一人。只有他的事,他的想法。不過這也足夠了,足夠他寫,也足夠我們讀了。

一個從十幾歲就迫于生計被釘在辦公桌前不停抄抄寫寫的小職員,直到五十歲退休才可以自由自在寫些屬於自己的文字的老人,寫了些什麼呢?他以怎樣的口吻和行文,訴盡這麼些年的辛酸炎涼?

他寫了他想寫的,也的確寫的很好。

書中這些風雅幽默,情趣橫生的文字仿似出於某位元安坐壁爐邊、叼著小煙斗的閒散紳士之手,從窮親戚的含笑揶揄,到街頭掃煙囪男孩的耀眼大笑,甚至一隻悄悄安排在孔子身上的烤乳豬,無一不是文字考究、筆調親切。而那些描寫老來孑然一身的淒涼文字,完全是悱惻動人,哀而不怨。()

他這隨筆最迷人之處也就是在此:它包羅百態,細意描摹——滿懷著溫情與幽默。 講講蘭姆此人。

他悲劇一生都像荊棘沼澤般苦難:先因口吃進不了大學;又因深愛的女人嫁給了富商而患了精神病(若不是天生,要有多大愛才能把人折磨進精神病院啊);後來瘋癲的姐姐殺了母親,獨自扛起家庭重擔;而為照料姐姐,又終生未娶;中年的人生窮困潦倒,只得寄居他

人怨其酷。”仔細琢磨,太有道理了。今年的獎金比去年的多,大家高興;如果比去年少,會罵娘。這跟猴子“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有什麼區別呢?可人性就是如此!

初一讀後感範文(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裡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是說:幾個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是說教師對自己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麼敢當!我只不過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是可以這樣說的。

在《論語》裡對曾經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應該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直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通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得益非淺!


初一讀後感範文(二)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課文,叫《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中的父親讓我敬佩不已。

這篇課文講的大體內容是在一個夜光如水的夜晚,我掉到了一條非常大的大鱸魚,可父親我把它放回湖中,原因是離鱸魚捕撈開放日還差兩小時,可我不想放,但父親的話我不得不聽,最後還是把它放了湖中。但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一次次面臨著到的時候讓,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記得以前有一次,媽媽出去買東西,對我說:“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好寫作業,不能玩電腦,聽見沒有。”說完,便開開門走了。我便飛快的打開電腦,心裡想著就玩一會會。我玩著玩著,就上了癮,眨眼間一個小時過去了,媽媽突然看見我玩電腦罰站了一會兒,我看到桌子上的作業,心想,作業我才寫了那麼一點點,我明白了再無人監督下嚴於律已的確很難。

我們一定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無論有沒有人在身邊監督我們。


初一讀後感範文(三)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是精神最好的糧食,讀者總是能從書中的主人公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

比如《昆蟲記》,他向我們展現出了集多種有點為一身的作者法布林,他觀察細緻入微,熱愛大自然,又幽默風趣又有耐心,同時他也是書中的主人公。他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來觀察昆蟲。在“黃蜂”這一小章中,法布林寧願犧牲皮膚,也要觀察黃蜂,後來還轉換視角揣測黃蜂的心理,這些無不體現了他熱愛昆蟲,願意為科學無償服務的精神。即時他的出身並不好,父母也沒用贊同他觀察昆蟲,也並不重視昆蟲學,但通過他的不懈追求,最終還是成為了一位昆蟲學家。法布林觀察每種昆蟲,都會有不同的啟示,大都寫在每一小章的最後面,我最喜歡的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只要生命之花沒有凋零,就停止奮鬥,不要因為一點困難就半途而廢,生命還在,就要讓他變得精彩。正是法布林鍥而不捨對昆蟲的鑽研和熱愛,細緻入微的觀察,嘔心瀝血的創作才凝結出的知識的寶庫。

我還看了《魯濱孫漂流記》魯濱孫在孤島生存並最終返回祖國靠的是什麼?這不僅僅只是超好的運氣,更多的是對生命的熱愛和負責,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保持樂觀的心態。這些都是我要向他學習的地方。他的生活就像遊戲《我的世界》一樣從一無所有到豐衣足食,無聊中有樂趣,樂趣中有辛苦。()

多讀書,讀好書,就是與名人交換思想,淨化心靈,並打開智慧之門,博覽群書,達到人生的巔峰,這便是讀書的益處。

伊利亞隨筆讀後感

大概是因為我書讀的不廣的緣故,以前從來不知道查理斯·蘭姆這位英國作家的。在語文作業的必讀書目裡,我只是挑了一本從名字看讀起來會比較輕鬆的書罷了。比起賽凡提斯、奧斯丁、屠格涅夫等一同列在書單上的星光璀璨大作家們,甚至比起同樣是寫隨筆的不朽的蒙田,蘭姆這個名字實在是過於暗淡了。

還好,我挑對書了。

這是本迷人的隨筆。它所有的一切就是蘭姆一人。沒有侃侃而談的大道理,沒有誇誇其談的大故事,也沒有高深難解的大學問,只有蘭姆一人。只有他的事,他的想法。不過這也足夠了,足夠他寫,也足夠我們讀了。

一個從十幾歲就迫于生計被釘在辦公桌前不停抄抄寫寫的小職員,直到五十歲退休才可以自由自在寫些屬於自己的文字的老人,寫了些什麼呢?他以怎樣的口吻和行文,訴盡這麼些年的辛酸炎涼?

他寫了他想寫的,也的確寫的很好。

書中這些風雅幽默,情趣橫生的文字仿似出於某位元安坐壁爐邊、叼著小煙斗的閒散紳士之手,從窮親戚的含笑揶揄,到街頭掃煙囪男孩的耀眼大笑,甚至一隻悄悄安排在孔子身上的烤乳豬,無一不是文字考究、筆調親切。而那些描寫老來孑然一身的淒涼文字,完全是悱惻動人,哀而不怨。()

他這隨筆最迷人之處也就是在此:它包羅百態,細意描摹——滿懷著溫情與幽默。 講講蘭姆此人。

他悲劇一生都像荊棘沼澤般苦難:先因口吃進不了大學;又因深愛的女人嫁給了富商而患了精神病(若不是天生,要有多大愛才能把人折磨進精神病院啊);後來瘋癲的姐姐殺了母親,獨自扛起家庭重擔;而為照料姐姐,又終生未娶;中年的人生窮困潦倒,只得寄居他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