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讀後感(一)
《曹沖稱象》這則故事是這樣講的: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曹操有一個兒子名叫曹沖,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一天,有人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是大臣們也不知道怎麼稱大象的體重。曹操的兒子曹沖跑過來說:我能稱出大象的體重。他用一條船和許多石頭稱出了大象的真實體重,曹操和大臣們都讚歎不已。
從這篇故事中我知道了六歲的曹沖用智慧把大象的體重稱出來了,真叫人敬佩。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怕笨,要相信自己,努力地做,就會成功!
曹沖稱象讀後感(二)
我讀了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後收益匪淺。
故事講的是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了一頭大象,曹操看了會兒這頭身子像一堵厚厚的城牆的大象,說:“誰能稱出它的重量?”文武大臣各個都認真思考,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說用個大稱子,馬上就有人說誰來提起它,有的說將大象殺了,一塊一塊稱,可是大象就死了,還是不行。
這時,曹沖說:“我有辦法”。說完,他帶著曹操和眾位大臣來到河邊,讓人把大象牽到河邊船上,等船穩下來,又讓人在齊水面的地方做上標記。接著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往船上裝石頭,當船身沉到剛才刻標記的地方時,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他又叫人把石頭稱一下,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眾大臣都明白了,
我要學習曹沖,善於動腦筋,學會換角度思考。
曹沖稱象讀後感(三)
當我看完《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唯一完全記住的片段只有——《稱象》。
讀了《稱象》這篇課文,使我深受教育。我為主人公曹沖勤于思考,超群的智慧而折服;也使我明白了智慧源於思考,勤勞的道理。
是啊!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像曹沖一樣勤思,善思,敢於創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帕斯卡發現聲學的振動原理;達爾文發現發現進化論;愛迪生搞出了一千多項發明……這不都是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典例嗎?
看著比我小很多的曹沖,我心裡充滿了慚愧。因為我常常不動腦筋,不認真的去思考,因此我的成績並不是很好(我自己的認為),不優秀。
記得有一次我做數學作業遇到一個比較難的數學題,我草率的看了兩遍題,也很馬虎的算了一下,但是因為數字太大了,我就跑到廚房去問媽媽。媽媽看了一眼,說:“這道題很簡單,你自己做,你一定做的出來!”我極不樂意的扭身回屋裡。我一坐在座位上就在草稿紙上算題,但是我越算越煩,氣的直撓頭,把草稿紙丟在一邊想:想!想!想!你不給我說,我怎麼知道這題到底該怎麼做!雖然我心裡是這麼想,
“勤於思考,善於思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具備的良好習慣,也是我們必備的基本素養。我在以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學會思考,只有這樣,才會成功!
曹沖稱象的讀後感(一)
這幾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曹沖稱象》,裡面講了:古時候有個大官,叫曹操。一次有人送給了他一頭大象。
曹操的兒子叫曹沖,今年才六歲。他說:“我有一個辦法,先把大象趕到船上,看穿下沉到哪,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了一條線。把大象趕到岸上,把石頭放上船,到劃線的地方為止。然後船裡的石頭就是大象的重量。”
這件事讓我明白:曹沖利用浮力的原理,解決了大象稱重的難題,顯示了他聰明過人的智慧。他能想出這種方法,是因為他平時細心觀察,勤於動腦的結果,我要向曹沖學習,做個聰明的孩子。還有,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多動腦子,就會想出好的辦法來的。
曹沖稱象的讀後感(二)
最近媽媽買了一本睡前故事書,裡面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小故事,剛拿到故事書的時候我不太高興,覺得裡面全是一年級小朋友就看過的故事,太小兒科了。媽媽說,裡面的故事小,道理大。如果你能用心去看故事,除了樂趣你還能收穫更多的道理。
比如這麼這篇 曹沖稱象 你仔細看看,思考思考。聽了媽媽的話我仔細閱讀起來,裡面講的是一個小孩子如何給大象稱體重的故事。這個小孩子名叫曹沖,是曹操的小兒子,這曹操是個大官,一次他的外國朋友給他送了一頭大象,他很想知道這頭大象的體重,於是就叫手下人想辦法稱下大象的體重。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沒有稱大象的工具,這可把曹操手下的人急壞了,他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給大象稱出體重。這個時候小曹沖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把大象牽到船上,利用船在水裡的浮力給船身刻上記號,然後把大象牽下船,讓人拿石頭放在船上,讓船沉在船身和水面想同的刻度處,然後把石頭稱量,相加,得出的就是大象的體重。
看完故事後,我很佩服小曹沖,覺得他一個小孩子做了大人做不了的事情。平時我很多事情總覺得自己是個孩子,不用做或者不應該做。想想真是慚愧。原來一些事情不分年齡大小,只要肯動腦筋,肯用心,肯嘗試,孩子也一樣可以做的很好。小曹沖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以後做事要認真細心,遇事多動腦多思考,爭取天天向上。
曹沖稱象的讀後感(三)
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曹沖稱象》。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在六歲的時候,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高興,帶著曹沖和官員們一起去看大象。只見大象又高又大,身材像堵牆,耳朵像把大扇子,四條腿像四跟大柱子,曹操一邊看一邊說:“這大象那麼大,一定不輕,你們誰有辦法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我賞一百兩銀子”。官員們一聽,都切切私語並偷著樂,開始紛紛議論,他們有的低頭思索,有的抬頭望天默默想……總之,所有官員想出的辦法沒一個可行的。曹操搖搖頭,就在大家都沒招的時候,六歲的曹沖突然站了出來,說:“我有辦法,先把大象趕到船上去,再看看船沉到多少,沿水面刻一條記號線,刻好後再把大象趕上岸,這時,再將大量的石頭放到船裡,等船下沉到刻線的地方,同時稱出船裡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稱出後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嗎”。曹操和官員們聽後,都連忙點頭,認為這個辦法不錯,都誇曹沖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於是,人們把大象趕到船上,按照曹沖的方法去做了,不一會兒,()就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大家都說,這辦法聽起來簡單,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們還真想不出來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平時不但要多讀書,還要細心觀察,多動腦筋。這樣就有更多的辦法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學習中的問題了。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一)
《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所提論點,與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可以說這本書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本。今天借此機會,我也把我的論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個人的原始性格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原始性格即為本心,不可逆轉,“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為體現則是實現“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徑。
我們稱之為智。“心”與“智”之間的關係猶如國王與丞相。
國王無善惡之分,只有好惡之別。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誰也無法左右。丞相的決策,都只是為了滿足國王的需要而存在。
國王有著極為強大的吸收力,需求也會不斷的提升,丞相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夠繼續滿足國王,如此,人便能持續的感到幸福。
國王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然而當丞相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它便會跳過丞相這一關而直接行動,如此國王便可以獲得短暫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來越小,國王便越來越沉淪,不幸便會隨之接踵而來。
因此,人是否能夠擁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於“智”是否能夠滿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則心不甘,控制不住,則心無度。故而,我們所下的功夫,與其說是控制“心”,不如說是培養“智”。
所以,人只要能夠認清“心”,肯定“心”,接納“心”,並用恰當的方式滿足“心”,便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二)
《象與騎象人》裡講到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 象的層次,是難於控制的;騎象人的層次,相比較是容易控制的。這兩個分裂的部分,造成人們常陷於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簡單點說,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三)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
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於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並不快樂,他們對於學習似乎只是應付,究其原因跟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或者說是價值觀上的一種偏見。
改變才能適應。在慢慢成長過程中,我承認我在不斷改變,比如價值觀。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跟我以前是一樣的,如果我問大家“你們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為他怕回答“感性”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與責備。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閑雲野鶴’”,大家的態度一般是都是鄙視。而殊不知有時卻是“閑雲野鶴天地寬”。沒錯,在我們傳統教育中,這樣的“三觀”是主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但是社會是多元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多元的。
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為,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重新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意識是難控制潛意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能讓意識順應潛意識。即理性服從於感性,我們的感受才會舒適。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為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著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著。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學自然在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麼想要上出一堂學生喜歡、教師認同、效果良好的課是很難的,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讓我們的潛意識和意識來共同發揮作用,這樣才是新課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老師在上課時,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學生當然不願意聽。唯一的解決途徑也是提高我們的創造性,擴散我們的思維。他也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試問如果老師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創造改革,學生如何先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往往理論與實踐總會出現一些脫離,如何讓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我們來動腦筋了。如果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做一隻簡單、快樂的“大象”。
這可把曹操手下的人急壞了,他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給大象稱出體重。這個時候小曹沖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把大象牽到船上,利用船在水裡的浮力給船身刻上記號,然後把大象牽下船,讓人拿石頭放在船上,讓船沉在船身和水面想同的刻度處,然後把石頭稱量,相加,得出的就是大象的體重。看完故事後,我很佩服小曹沖,覺得他一個小孩子做了大人做不了的事情。平時我很多事情總覺得自己是個孩子,不用做或者不應該做。想想真是慚愧。原來一些事情不分年齡大小,只要肯動腦筋,肯用心,肯嘗試,孩子也一樣可以做的很好。小曹沖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以後做事要認真細心,遇事多動腦多思考,爭取天天向上。
曹沖稱象的讀後感(三)
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曹沖稱象》。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在六歲的時候,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高興,帶著曹沖和官員們一起去看大象。只見大象又高又大,身材像堵牆,耳朵像把大扇子,四條腿像四跟大柱子,曹操一邊看一邊說:“這大象那麼大,一定不輕,你們誰有辦法能知道大象有多重,我賞一百兩銀子”。官員們一聽,都切切私語並偷著樂,開始紛紛議論,他們有的低頭思索,有的抬頭望天默默想……總之,所有官員想出的辦法沒一個可行的。曹操搖搖頭,就在大家都沒招的時候,六歲的曹沖突然站了出來,說:“我有辦法,先把大象趕到船上去,再看看船沉到多少,沿水面刻一條記號線,刻好後再把大象趕上岸,這時,再將大量的石頭放到船裡,等船下沉到刻線的地方,同時稱出船裡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稱出後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嗎”。曹操和官員們聽後,都連忙點頭,認為這個辦法不錯,都誇曹沖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於是,人們把大象趕到船上,按照曹沖的方法去做了,不一會兒,()就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大家都說,這辦法聽起來簡單,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們還真想不出來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平時不但要多讀書,還要細心觀察,多動腦筋。這樣就有更多的辦法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學習中的問題了。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一)
《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所提論點,與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有著許多共通之處,可以說這本書是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本。今天借此機會,我也把我的論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我認為,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個人的原始性格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原始性格即為本心,不可逆轉,“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為體現則是實現“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徑。
我們稱之為智。“心”與“智”之間的關係猶如國王與丞相。
國王無善惡之分,只有好惡之別。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誰也無法左右。丞相的決策,都只是為了滿足國王的需要而存在。
國王有著極為強大的吸收力,需求也會不斷的提升,丞相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夠繼續滿足國王,如此,人便能持續的感到幸福。
國王一般不直接發號施令,然而當丞相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時,它便會跳過丞相這一關而直接行動,如此國王便可以獲得短暫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來越小,國王便越來越沉淪,不幸便會隨之接踵而來。
因此,人是否能夠擁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於“智”是否能夠滿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則心不甘,控制不住,則心無度。故而,我們所下的功夫,與其說是控制“心”,不如說是培養“智”。
所以,人只要能夠認清“心”,肯定“心”,接納“心”,並用恰當的方式滿足“心”,便能獲得真正的幸福,這一切便是“智”的力量。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二)
《象與騎象人》裡講到人類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傲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是像是一個理智的騎象人。 象的層次,是難於控制的;騎象人的層次,相比較是容易控制的。這兩個分裂的部分,造成人們常陷於理智與非理智的思想爭戰中。簡單點說,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於是快樂離我們越來越遠……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
象與騎象人讀後感(三)
前幾年遇到了一些事,於是我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每個人都有煩惱?”等等問題,經常晚上睡不著覺,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閱讀一些思辨類的書籍,這才找到了一些“治療”的方法。《象與騎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當然,本書也對我困惑的另外一些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麼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為什麼人總是會陷入內心的衝突和掙扎?為什麼越壓抑一個想法,這個想法越會糾纏著你不放?”等等。
我們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學”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為人上人。可事實上,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因果關係,而更多的是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回報可能與付出有關,但絕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報多少。因此,我們總是痛苦的,“悲觀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會產生震撼、絕望、恐懼,如何不讓我們的心理結構混亂、崩潰甚至瓦解,恢復我們的積極情緒、快樂感覺、巔峰體驗。我們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遠離悲傷,重獲快樂。
《象與騎象人》裡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為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為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
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於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學生並不快樂,他們對於學習似乎只是應付,究其原因跟我們的教育理念有關,或者說是價值觀上的一種偏見。
改變才能適應。在慢慢成長過程中,我承認我在不斷改變,比如價值觀。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價值觀跟我以前是一樣的,如果我問大家“你們是一個感性的人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為他怕回答“感性”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與責備。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閑雲野鶴’”,大家的態度一般是都是鄙視。而殊不知有時卻是“閑雲野鶴天地寬”。沒錯,在我們傳統教育中,這樣的“三觀”是主流的,或者說是唯一的。但是社會是多元的,價值觀也應當是多元的。
理性與情感必須協同合作,人才會表現出聰慧的行為,但是情緒(大象)仍負責絕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腦出現新的大腦皮層,騎象人才重新活躍起來,大象也因此變得更加聰明。有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在跟自己的潛意識、本我或動物本能對抗,但其實這都是我們整個心理的一部分。意識是難控制潛意識的,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只能讓意識順應潛意識。即理性服從於感性,我們的感受才會舒適。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為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著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著。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學自然在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麼想要上出一堂學生喜歡、教師認同、效果良好的課是很難的,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讓我們的潛意識和意識來共同發揮作用,這樣才是新課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老師在上課時,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學生當然不願意聽。唯一的解決途徑也是提高我們的創造性,擴散我們的思維。他也強調解放學生的頭腦,試問如果老師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創造改革,學生如何先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當往往理論與實踐總會出現一些脫離,如何讓理論更好地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我們來動腦筋了。如果讓自己和學生都能做一隻簡單、快樂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