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勇氣》讀後感

《勇氣》讀後感(一)

週六下午無事跑書城一趟,一眼看到了擺在一堆勵志書中的《勇氣》。這本書是一位韓國人著寫的。裡面所用的語言簡單,引用的小故事都淺顯易懂但扣人心弦。我很快拿著這本書買單了。

拿著書廹不及待地在回程的地鐵上就開始了閱讀。整本書以獨木橋的故事貫穿文,由羅徹上的七堂不同的獨木橋心裡來展開。人們在過獨木橋時的心理與遇到困難時裹步不前或臨陣退縮的心理如出一徹。對於獨木橋,人們心裡的恐懼感與生具來,有人克服不了心裡的障礙沒有勇氣通過,

有的人卻鼓起那1%的勇氣走過了去。文中講到的因小習慣影響到後來的行事方式,導致後來的失敗,以及在獨木橋前茫然失措進退兩難的情形與我目前的狀況太相似。閱讀這本書對我來講只能用“受益非淺”來形容了。受這本書的開導,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我也要重新計畫一下我的生活學習安排,把一些好的習慣培養起來,積畜一點勇氣,讓這1%的勇氣來突破我目前的困境,走過我人生中的不同獨木橋。

對於一本我沒閱讀完的書,能引起我有這麼多的感觸,和給予我的幫助。我想介紹給更多的朋友,希望它能帶給更多的人更多的幫助。


《勇氣》讀後感(二)

在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名叫《感動小學生的50個人物》的書。其中《勇氣》這個故事,

讓我深受感動。

在19世紀英國的一所學校裡,一次有一名強悍的高年級男生命令新生替自己做事,被新生拒絕後就開始毆打新生。這時候邊上的學生要麼畏懼地逃避,要麼幸災樂禍地觀看,只有一名學生勇敢地挺身而出,大喊:“住手!你到底要打多少下才肯甘休!”這個勇敢的學生就是後來揚名世界的英國大詩人拜倫。

我不禁想起了我二年級時發生的一件事情。那次是在一次放學後,我在校門口看到幾名高年級的學生堵住了一名低年級的學生,想讓他給大夥兒買吃的。低年級的學生不願意。

我看到了他在四下裡張望,我知道,他是想尋求幫助呢。可是,我當時的念頭是:“那些大孩子可比我高出一個頭呢!可千萬別找上我!”於是,

我連忙退後一步,躲在一旁連大氣都不敢出。看了小拜倫的故事,我真為自己當時的行為感到羞愧,明知道那些大孩子的行為不對,卻沒有想任何阻止他們的辦法,而是“灰溜溜”地躲避了。

其實,()我們也可以像小拜倫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勇敢地維護正義。我們欣賞勇氣,因為它是一種毫無畏懼的氣魄。勇氣是讓生活順利前進的風帆,勇氣是讓我們成為強者的支柱。只要充滿勇氣,我們大家都能成為人人稱讚的小小男子漢!


《勇氣》讀後感(三)

我喜歡讀書,更喜歡聽媽媽給我讀書。媽媽給我買了許多圖書,其中有一本繪本圖書我很喜歡,它的名字叫《勇氣》。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它的封面並很不吸引我,我只是對這本書的名字有些好奇,

我問媽媽:勇氣是什麼意思?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

因為有些字我還不認識,媽媽就給我讀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吸引了我,原來勇氣有很多種,有的勇氣令人敬畏,有的勇氣平平常常。

比如說:你知道個大秘密,卻答應對誰也不說,這就是勇氣;還有,是你有兩塊糖,卻能留下一塊到第二天,這也是勇氣;

勇氣,是剛到一個新地方,你大方的說:嗨,我的名字叫偉利,你們呢?

勇氣,是不開燈就上床睡覺,

勇氣,是失敗了還能再來一次。

勇氣,是知道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

勇氣,是從頭開始。()

勇氣,是堅持自己的夢想。

讀了《勇氣》這本書,我明白了,我也是一個有勇氣的人。我會有勇氣堅持自己的夢想。

晏子的故事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感受頗深。

晏子是齊國的一名大夫,後來被齊景公拜位相國。西元前531年。齊國想看看“蠻子國”楚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國察看一下情況。楚靈王得知晏子是一個小矮個兒,便讓他從城門旁的一個五尺高的窟窿裡鑽進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見了這窟窿,不慌不忙,笑著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如果你們國家是狗國,我就從窟窿裡鑽進去。”士兵當然不可能承認,只好讓晏子從城門走進去。

楚靈王見來者“不善”,便輕蔑地笑道:“難道楚國沒有人了嗎?”“楚王怎麼能這樣說。齊國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場雨;舉一下袖子就能連成一片雲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

楚靈王又取笑他說:“那齊國為何打發你這般面容醜陋的人來?”晏子聽得出話中有話,便說:“我們國家有個規定,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訪問下等國,就派下等人,我最沒用無能,就派到這兒來。”說完晏子還故意笑了笑。

其他楚國大臣也不停地譏笑晏子,但都被晏子拿話駁回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晏子這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別人的嘲笑中能夠隨機應變,對答如流,在楚王面前,也能從容地回答,真是妙語連珠,要是換了我。在別人的嘲笑中早就羞愧地回自己國家去了,更別談什麼回答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諸葛亮、魏征這種足智多謀的人物。他們的慧贏來了世人的讚賞。而我呢,遇到一些難題總是半途而廢,看來要想學好知識,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呀!


晏子的故事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感受頗深。

晏子是齊國的一名大夫,後來被齊景公拜位相國。西元前531年。齊國想看看“蠻子國”楚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國察看一下情況。楚靈王得知晏子是一個小矮個兒,便讓他從城門旁的一個五尺高的窟窿裡鑽進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見了這窟窿,不慌不忙,笑著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如果你們國家是狗國,我就從窟窿裡鑽進去。”士兵當然不可能承認,只好讓晏子從城門走進去。(晏子真是good!)

楚靈王見來者“不善”,便輕蔑地笑道:“難道楚國沒有人了嗎?”“楚王怎麼能這樣說。齊國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場雨;舉一下袖子就能連成一片雲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楚靈王又取笑他說:“那齊國為何打發你這般面容醜陋的人來?”晏子聽得出話中有話,便說:“我們國家有個規定,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訪問下等國,就派下等人,我最沒用無能,就派到這兒來。”說完晏子還故意笑了笑。

其他楚國大臣也不停地譏笑晏子,但都被晏子拿話駁回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晏子這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別人的嘲笑中能夠隨機應變,對答如流,在楚王面前,也能從容地回答,真是妙語連珠,要是換了我。在別人的嘲笑中早就羞愧地回自己國家去了,更別談什麼回答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諸葛亮、魏征這種足智多謀的人物。他們的慧贏來了世人的讚賞。而我呢,遇到一些難題總是半途而廢,看來要想學好知識,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呀!


晏子的故事讀後感(三)

晏子這個人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我們曾學過《晏子使楚》這篇課文,讓我知道晏子是一個機智勇敢、有愛國精神、能言善辯的人,可今天,我讀了《晏子的故事》,讓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寬廣、知錯就改、謙虛有禮、以誠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馬營救了久聞的賢人越石父,並誠心把他安頓在自己府中,晏子由於工作繁忙,沒有來得及認真照顧越石父,最後越石父不但沒有向晏子謝恩,反而指責了瞭解自己的晏子待他無禮,不如囚禁得好。晏子官位高居齊相,但面對他收留的門客越石父的指責,他不但沒有要求越石父的回報,沒有對他感到不滿意,也沒有怨言,反而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虛心接受越石父的批評。晏子的做法太出乎我意料。如果按平常的人來對待這件事,一定會很在意他的態度,會責備他忘恩負義,沒有報答他的搭救之恩,更不會向他道歉。而晏子卻深刻反思了越石父的責備他的話,認識到了自己沒有好生對待越石父,救了人而存有驕矜的心思,知錯就改。這充分地體現了晏子博大的胸襟。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為別人做了好事時,不能自恃有功,傲慢無禮;受人恩惠的人,也不應謙卑過度,喪失尊嚴。誰都有幫助別人的機會,誰也會遇到需要別人説明的難題,只有大家真誠相處,平等相待,人間才有溫暖與和諧。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一)

讀完《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複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瞭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諮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繫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二)

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個臣子對君主的忠言,更似一個長輩對晚輩語重心長的譐譐教誨。

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對國危急存亡的擔憂,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臣,遠小人”的規勸,從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到“遂許先帝以驅馳”、“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的感恩,足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德、有能、重情重義之人。可惜,這麼一個集智、聰、能於一身的人,竟不得不聽命於一個蠢、笨、愚的君主劉禪。

儘管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最終自己為之而傾盡畢生心血的王朝,還是片片降幡。憑諸葛亮的聰明,難道他不知道所追隨的君主是個昏君?難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個日暮途窮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率幾近於零,可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現實中則是可悲的!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三)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共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叫:“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于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麼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麼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麼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繫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後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願(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雲等功臣忘與腦後,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以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看來要想學好知識,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呀!


晏子的故事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感受頗深。

晏子是齊國的一名大夫,後來被齊景公拜位相國。西元前531年。齊國想看看“蠻子國”楚國的實力到底有多強,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國察看一下情況。楚靈王得知晏子是一個小矮個兒,便讓他從城門旁的一個五尺高的窟窿裡鑽進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見了這窟窿,不慌不忙,笑著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如果你們國家是狗國,我就從窟窿裡鑽進去。”士兵當然不可能承認,只好讓晏子從城門走進去。(晏子真是good!)

楚靈王見來者“不善”,便輕蔑地笑道:“難道楚國沒有人了嗎?”“楚王怎麼能這樣說。齊國的一部分人甩一把汗就能下一場雨;舉一下袖子就能連成一片雲呢!”晏子面不改色的回答。楚靈王又取笑他說:“那齊國為何打發你這般面容醜陋的人來?”晏子聽得出話中有話,便說:“我們國家有個規定,訪問上等國,就派上等人,訪問下等國,就派下等人,我最沒用無能,就派到這兒來。”說完晏子還故意笑了笑。

其他楚國大臣也不停地譏笑晏子,但都被晏子拿話駁回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晏子這個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別人的嘲笑中能夠隨機應變,對答如流,在楚王面前,也能從容地回答,真是妙語連珠,要是換了我。在別人的嘲笑中早就羞愧地回自己國家去了,更別談什麼回答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諸葛亮、魏征這種足智多謀的人物。他們的慧贏來了世人的讚賞。而我呢,遇到一些難題總是半途而廢,看來要想學好知識,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呀!


晏子的故事讀後感(三)

晏子這個人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我們曾學過《晏子使楚》這篇課文,讓我知道晏子是一個機智勇敢、有愛國精神、能言善辯的人,可今天,我讀了《晏子的故事》,讓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寬廣、知錯就改、謙虛有禮、以誠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馬營救了久聞的賢人越石父,並誠心把他安頓在自己府中,晏子由於工作繁忙,沒有來得及認真照顧越石父,最後越石父不但沒有向晏子謝恩,反而指責了瞭解自己的晏子待他無禮,不如囚禁得好。晏子官位高居齊相,但面對他收留的門客越石父的指責,他不但沒有要求越石父的回報,沒有對他感到不滿意,也沒有怨言,反而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虛心接受越石父的批評。晏子的做法太出乎我意料。如果按平常的人來對待這件事,一定會很在意他的態度,會責備他忘恩負義,沒有報答他的搭救之恩,更不會向他道歉。而晏子卻深刻反思了越石父的責備他的話,認識到了自己沒有好生對待越石父,救了人而存有驕矜的心思,知錯就改。這充分地體現了晏子博大的胸襟。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為別人做了好事時,不能自恃有功,傲慢無禮;受人恩惠的人,也不應謙卑過度,喪失尊嚴。誰都有幫助別人的機會,誰也會遇到需要別人説明的難題,只有大家真誠相處,平等相待,人間才有溫暖與和諧。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一)

讀完《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複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瞭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諮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繫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二)

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個臣子對君主的忠言,更似一個長輩對晚輩語重心長的譐譐教誨。

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對國危急存亡的擔憂,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臣,遠小人”的規勸,從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到“遂許先帝以驅馳”、“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的感恩,足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德、有能、重情重義之人。可惜,這麼一個集智、聰、能於一身的人,竟不得不聽命於一個蠢、笨、愚的君主劉禪。

儘管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最終自己為之而傾盡畢生心血的王朝,還是片片降幡。憑諸葛亮的聰明,難道他不知道所追隨的君主是個昏君?難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個日暮途窮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率幾近於零,可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現實中則是可悲的!


諸葛亮出師表讀後感(三)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共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叫:“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于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為什麼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麼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麼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繫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後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願(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雲等功臣忘與腦後,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為得意,以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