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片段讀後感(一)
讀《駱駝祥子》第四章片段有感
片段:
“怎麼辦呢?”老頭子指著那些錢說。
“聽你的!”
“再買輛車?”老頭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說:“自己買上車,還白住我的地方?!”
“不夠!買就得買新的!”祥子沒看劉四爺的牙,只顧得看自己的心。
“借給你?一分利,別人借是二分五!”
祥子搖了搖頭。
“跟車鋪打印子,還不如給我一分利呢!”
“我也不打印子,”祥子出著神說:“我慢慢的省,夠了數,現錢買現貨!”
感想:
從上文可以看出,祥子買第二輛車,並不想借別人錢,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再掙出一輛車來。這就叫自力更生,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
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會面臨更多的考驗,但我們大都是獨生子女,自理、自立的能力不是很強。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認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在改革開放以後,大多數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更要求我們學會嚴格要求自己,自理、自立,減輕依賴心理,將來在社會上立足。
要想自力更生,除了有良好的意志品質,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好好學習,撐起未來的一片天。
駱駝祥子片段讀後感(二)
讀《駱駝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
片段:
這時候,老者的乾草似的灰發,臉上的泥,炭條似的手,和那個破布頭與棉襖,都像發著點純潔的光,如同破廟裡的神像似的,雖然破碎,依然尊嚴。
“哎!”老者像是樂,又像是哭,向大家點著頭。“到底是哥兒們哪!拉座兒,給他賣多大力氣,臨完多要一個子兒都怪難的!”說著,他立了起來,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幾乎是一齊的喊出來。
“我叫小馬兒去,我的小孫子,在外面看著車呢!”
感想:
讀了這個片段,我感到十分溫暖:祥子的積蓄也不多,卻給需要幫助的人買包子吃;老者對此也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也要有一顆愛心和一顆感恩的心。
面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面對他人對自己的幫助,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並用行動付諸回報。
只要人人都有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駱駝祥子片段讀後感(三)
讀《駱駝祥子》第八章片段有感
片段:
天是越來越冷了,祥子似乎沒覺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會覺得寒冷。地上初見冰淩,連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來,處處顯出乾燥,結實,黑土的顏色已微微發些黃,像已把潮氣散盡。特別是在一清早,被大車軋起的土棱上鑲著幾條霜邊,小風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
感想:
這個片段通過一個小事例,體現了祥子的剛強,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的人。
我們面對挫折,也要挫而不折,愈挫愈勇,不怕受挫。要學會自我疏導和自我排解,不要讓挫折摧毀我們的勇氣和決心。如果我們心裡害怕受挫,那麼真正遇到挫折時就會像無頭蒼蠅,到處亂撞,找不到應對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能害怕挫折。
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也不要退縮,
論語學而讀後感(一)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複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為別人的子女,在家裡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裡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裡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後感(二)
《《論語》》學而篇,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後感(三)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後聯繫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域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於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後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餘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於孝弟,在於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穫。
至於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後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瞭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瞭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瞭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瞭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麼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裡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後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日事日清讀後感(一)
《日事日清》是一本不錯的激勵型暢銷書。看完之後,讓人受益非淺。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像文中的“拖拉”經理,幹事情沒有重點,一天忙下來,發現沒幹什麼正事。坦誠地說,拖拉、生活沒有重點、半途而廢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是嗎?我常常把今天的事放到明天甚至是後天做,並安慰自己“沒事的,來得及”。我常常不知今天最該做什麼,把時間都用在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等睡覺時才發現忘了做最重要的事。我有時候會在事情開始時精神飽滿,可進行了一部分後就想打退堂鼓(不過現在更懂得持之以恆了,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們常常懺悔自己前述種種不是,然後又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不管什麼企業都適合,適不適合不是因為深奧,也不是因為操作有多複雜,關鍵就是能否堅持下去。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需要堅持做,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比如,半個小時就可以把玻璃擦得非常乾淨。這事並不複雜,但是天天這樣做就變得很難。
本人總結出以下三點:1、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也叫日清管理。其含義是全方位地對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今天的工作今天必須完成,今天的效果應該比昨天有提高,明天的目標要比今天的目標高。
2. 讓日清成為習慣。剛開始日清的人,會覺得日清很累,很麻煩。但要漸漸地工作效果出來了,嘗到了日清的甜頭,由最初的被動日清變成了主動日清。一段時間之後,對很多人來講,日清就像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成為一種習慣。每天不日清,睡覺都不塌實。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就像一首詩裡描述的:
播種一個計畫,收穫一個習慣;
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思想;
播種一個思想,收穫一個行為;
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個成功。 ——優秀是一種習慣!
3. 日清堅持兩個原則,即日事日畢和日清日高。下班的概念不是到點下班,而是完成當天的工作才能下班。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書的淺析與認識!
日事日清讀後感(二)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萬事成蹉跎。”或者說,是那個連小孩都會講的寒號鳥的故事,“今日天寒冷,明日就築巢!”所以,這本書從那天起,就一直躺在我的枕邊,直到前幾天,閑來無事,才抱著走馬觀花翻翻看的心理,打開了它。
打開書才看了一頁,我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書中列舉的很多現象,仿佛不是在說別人,而是在說自己。多少次,我們習慣於在最後一分鐘走進辦公室,甚至遲到,面對領導的批評,尋找客觀的理由,不是抱怨有家務事纏身,就是抱怨交通擁堵;多少次,對領導交待的工作,不能按時按要求完成,總是抱怨自己工作太忙;面對自己那份繁蕪雜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一天到晚到底在忙些什麼,甚至在不經意中漏掉了最重要的工作;每天埋頭於瑣碎的日常事務,兢兢業業,工作品質卻無法令人滿意,受到批評時,總是滿腹委屈……究其原因,不在別人,而是出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拖拉心理。探究這種拖拉心理存在的根源,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區分工作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時候是次要的;我們不能在正確的時間,找到正確的人一起做正確的事,因此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不能執著於預定的目標,遇到一點困難就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追求。這種拖拉的心理,成為了我們事業的殺手,不僅帶來了工作的延遲,工作品質的低下,而且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工作的壓力,必須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摒棄。
讀了這本書,感覺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都有不少幫助, 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思考如何節省時間,如何縮短流程,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在飛機翱翔藍天之前,有誰相信人類隨意在雲海漫步?在電話誕生之前有誰相信隔著千山萬水你我能夠自由交談?在蒸汽機問世之前,又有誰相信那些複雜笨重的機器能夠運轉自如?
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蘊涵著無數的奇跡,用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上帝給予我們智慧,我們應該用熱血、辛勞、眼淚、汗水和歡笑來報答。我時常在想,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吃飯的時候,它從飯碗裡溜過,睡覺的時候它從枕邊溜過,當我伸出手來想遮挽它時,它又從遮挽的手邊溜過,日事日清啟迪我最重要的不是懊悔昨天的事剬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今天要做什麼,停止猜想,面對實際。
狼通常在羚羊早起時去追趕,是因為羚羊此時還來不及上廁所,便可以輕鬆捕獲它,這說明要趁早巧妙實幹的工作才能走向成功,最優秀的永遠都是高效率的,把自己擺在準確的位置上,清楚並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務,與正確的人一起做正確的事,得到正確的結果,專注於重要事務,每天做到日事日清,並持之以恆。
日事日清讀後感(三)
日事日清,其實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方式。
我們時常在為沒有按期完成的工作找藉口,這讓我們長期養成了拖延和懶惰的習慣;或我們時常感覺到自己很忙碌但又沒有忙出個名堂來,這又使我們漸漸的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
文中教給我們一些方法,他談到計畫的重要性,假如我們把每天要做的每件事情提前寫下來,並分輕重緩急,最後按照順序逐一完成,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變得比較輕鬆而簡單。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儘量不要被別的所謂“緊急”的事情而干擾,如果一直在處理緊急的事情,那麼你永遠都只能成為“救火隊員”。 而做好防範火災的工作永遠比一次又一次的救火強。
如何更好的利用時間?首先,文中提到“二八法則”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公司一直給我們灌輸的理念,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在百分之二十的重要點上,效果會更加的顯著。其次,談到了如何擠出時間和利用任何零散時間的價值。那些平時看來不起眼的零散時間,比如兩分鐘,五分鐘,如果很好的利用起來,“威力”也是無窮的。最後作者還給了我們“黃金三小時”的概念,我把它理解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睡早起,利用第二天早上比較沒人打擾的時間學習或思考問題都是不錯的選擇。所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認真”是日事日清人必備的一種態度。日事日清不是應付任務,而是讓每一件事情都完成既定的目標。我們不追求完美,我們追求目標和達成,追求一種標準和制度。認真的堅持不懈的對待一件事情必定取得成功。
日事日清,日清日高。
最後,我聯想到小學的一篇課文,“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留到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那是多麼簡單的幾句話,如今我們已經拋之腦後。
從今天起,改變我們的壞習慣吧——!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複明日,萬事成蹉跎!
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後聯繫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域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於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後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餘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於孝弟,在於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穫。
至於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後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瞭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瞭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瞭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瞭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麼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裡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後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日事日清讀後感(一)
《日事日清》是一本不錯的激勵型暢銷書。看完之後,讓人受益非淺。我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像文中的“拖拉”經理,幹事情沒有重點,一天忙下來,發現沒幹什麼正事。坦誠地說,拖拉、生活沒有重點、半途而廢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不是嗎?我常常把今天的事放到明天甚至是後天做,並安慰自己“沒事的,來得及”。我常常不知今天最該做什麼,把時間都用在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等睡覺時才發現忘了做最重要的事。我有時候會在事情開始時精神飽滿,可進行了一部分後就想打退堂鼓(不過現在更懂得持之以恆了,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我們常常懺悔自己前述種種不是,然後又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不管什麼企業都適合,適不適合不是因為深奧,也不是因為操作有多複雜,關鍵就是能否堅持下去。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需要堅持做,幾十次、幾百次、幾千次。比如,半個小時就可以把玻璃擦得非常乾淨。這事並不複雜,但是天天這樣做就變得很難。
本人總結出以下三點:1、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管理也叫日清管理。其含義是全方位地對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畢,日清日高”,今天的工作今天必須完成,今天的效果應該比昨天有提高,明天的目標要比今天的目標高。
2. 讓日清成為習慣。剛開始日清的人,會覺得日清很累,很麻煩。但要漸漸地工作效果出來了,嘗到了日清的甜頭,由最初的被動日清變成了主動日清。一段時間之後,對很多人來講,日清就像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成為一種習慣。每天不日清,睡覺都不塌實。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就像一首詩裡描述的:
播種一個計畫,收穫一個習慣;
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思想;
播種一個思想,收穫一個行為;
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個成功。 ——優秀是一種習慣!
3. 日清堅持兩個原則,即日事日畢和日清日高。下班的概念不是到點下班,而是完成當天的工作才能下班。
以上就是本人對此書的淺析與認識!
日事日清讀後感(二)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萬事成蹉跎。”或者說,是那個連小孩都會講的寒號鳥的故事,“今日天寒冷,明日就築巢!”所以,這本書從那天起,就一直躺在我的枕邊,直到前幾天,閑來無事,才抱著走馬觀花翻翻看的心理,打開了它。
打開書才看了一頁,我就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書中列舉的很多現象,仿佛不是在說別人,而是在說自己。多少次,我們習慣於在最後一分鐘走進辦公室,甚至遲到,面對領導的批評,尋找客觀的理由,不是抱怨有家務事纏身,就是抱怨交通擁堵;多少次,對領導交待的工作,不能按時按要求完成,總是抱怨自己工作太忙;面對自己那份繁蕪雜的工作,整天忙忙碌碌,卻不知道一天到晚到底在忙些什麼,甚至在不經意中漏掉了最重要的工作;每天埋頭於瑣碎的日常事務,兢兢業業,工作品質卻無法令人滿意,受到批評時,總是滿腹委屈……究其原因,不在別人,而是出在自己身上,那就是拖拉心理。探究這種拖拉心理存在的根源,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區分工作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時候是次要的;我們不能在正確的時間,找到正確的人一起做正確的事,因此無法得到正確的結果;不能執著於預定的目標,遇到一點困難就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追求。這種拖拉的心理,成為了我們事業的殺手,不僅帶來了工作的延遲,工作品質的低下,而且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工作的壓力,必須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摒棄。
讀了這本書,感覺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都有不少幫助, 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自己的工作在每天的工作中思考如何節省時間,如何縮短流程,在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在飛機翱翔藍天之前,有誰相信人類隨意在雲海漫步?在電話誕生之前有誰相信隔著千山萬水你我能夠自由交談?在蒸汽機問世之前,又有誰相信那些複雜笨重的機器能夠運轉自如?
生命本身就是神奇的,每一個人的身上都蘊涵著無數的奇跡,用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上帝給予我們智慧,我們應該用熱血、辛勞、眼淚、汗水和歡笑來報答。我時常在想,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吃飯的時候,它從飯碗裡溜過,睡覺的時候它從枕邊溜過,當我伸出手來想遮挽它時,它又從遮挽的手邊溜過,日事日清啟迪我最重要的不是懊悔昨天的事剬是要把精力集中在今天要做什麼,停止猜想,面對實際。
狼通常在羚羊早起時去追趕,是因為羚羊此時還來不及上廁所,便可以輕鬆捕獲它,這說明要趁早巧妙實幹的工作才能走向成功,最優秀的永遠都是高效率的,把自己擺在準確的位置上,清楚並永遠先做最重要的事務,與正確的人一起做正確的事,得到正確的結果,專注於重要事務,每天做到日事日清,並持之以恆。
日事日清讀後感(三)
日事日清,其實是一種自我管理的方式。
我們時常在為沒有按期完成的工作找藉口,這讓我們長期養成了拖延和懶惰的習慣;或我們時常感覺到自己很忙碌但又沒有忙出個名堂來,這又使我們漸漸的喪失了時間管理的能力。
文中教給我們一些方法,他談到計畫的重要性,假如我們把每天要做的每件事情提前寫下來,並分輕重緩急,最後按照順序逐一完成,那麼每一件事情都會變得比較輕鬆而簡單。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儘量不要被別的所謂“緊急”的事情而干擾,如果一直在處理緊急的事情,那麼你永遠都只能成為“救火隊員”。 而做好防範火災的工作永遠比一次又一次的救火強。
如何更好的利用時間?首先,文中提到“二八法則”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公司一直給我們灌輸的理念,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在百分之二十的重要點上,效果會更加的顯著。其次,談到了如何擠出時間和利用任何零散時間的價值。那些平時看來不起眼的零散時間,比如兩分鐘,五分鐘,如果很好的利用起來,“威力”也是無窮的。最後作者還給了我們“黃金三小時”的概念,我把它理解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睡早起,利用第二天早上比較沒人打擾的時間學習或思考問題都是不錯的選擇。所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認真”是日事日清人必備的一種態度。日事日清不是應付任務,而是讓每一件事情都完成既定的目標。我們不追求完美,我們追求目標和達成,追求一種標準和制度。認真的堅持不懈的對待一件事情必定取得成功。
日事日清,日清日高。
最後,我聯想到小學的一篇課文,“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不要留到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那是多麼簡單的幾句話,如今我們已經拋之腦後。
從今天起,改變我們的壞習慣吧——!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複明日,萬事成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