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

文/王慧怡

茶是淡雅的,咖啡是苦苦的,紅酒是辛辣的,它們各有一番風味,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似咖啡,還有的像一杯濃郁的紅酒。

朱自清的散文優美而不失淡雅。

《春》這篇散文描寫了一幅十分美麗的春景圖,文中的五個特寫鏡頭讓我留戀不舍:春草綠油油地,冒出了小腦袋;春花露出了笑臉,披上了輕紗;春風似母親的手撫摸著大地;春雨似牛毛,像細絲連成一片雨簾;春天的人們恢復了生機,有了工夫,有了希望。“一年之際在於春”,說得多好呀!我們何不開始珍惜春天呢?春天代表綠色,

寓意復蘇,象徵希望,只有在春天播種,秋天才會收穫呀。我們現在的學習就好似播種,只有辛苦的付出汗水和努力,才會取得收穫。為了將來的收穫,難道現在不應該付出嗎?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時;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讀了這篇《匆匆》,我發現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無情地跑掉了。從前,我做作業不抓緊時間,拖拖拉拉,自從學習了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時間的寶貴,學會與時間賽跑,而不去浪費時間。

《朱自清散文集》中令我記憶猶新的是《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少女的裙。層層的葉子間,零星地點著些白花,

有嫋娜地開著,有打著朵兒的。”“哦,好美麗呀!”我讀著那優美的文字,欣賞著優美的句段,心中湧出一種不知名的快樂,陶醉在其中,仿佛身臨其境,身在月光如水的荷塘邊,與朱自清爺爺共聊這奇麗的荷香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籠著輕紗的夢。坐在荷花如海的荷塘邊,望著輕柔的月光,輕輕的薄霧,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我不禁輕呼,從未見過如此美景的我好似嘗到了一杯無法忘懷的美味。終於,夢醒了,我回到了現實,但我的腦海裡深深絡下了美麗的荷香月色呀!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已捨不得放下它,情不自禁地再次打開它,

去細細品味人生……

邱吉爾傳讀後感

文/簡寧

《邱吉爾傳》是我看過的第二部人物傳記,第一本是《約伯斯傳》。溫斯頓·邱吉爾是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本書作者馬丁·吉伯特是邱吉爾的助手之一,本書自1988年出版以來,被公認為邱吉爾的官方傳記,前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盛讚這部傳記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歷史記錄之一”。

馬丁·吉伯特為我們生動描述了邱吉爾的一生,探究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激烈、最吸引人的政治事件背後的故事。《邱吉爾傳》突出體現了邱吉爾在二戰期間的功績,

在英國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展現出了無以倫比的勇氣,領導英國走出黑暗。以至於有人說“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必須瞭解溫斯頓·邱吉爾”。

讀這本書,我對邱吉爾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以前我就只知道他是英國的n前任首相,好像很厲害,但不知道到底哪裡厲害。通過這本書,我瞭解到了他喜愛繪畫,博覽群書,還自己寫戰爭英雄小說,為報社寫政治評論、戰地報導,因為他的文學造詣最終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本書是插圖本,邱吉爾嘴裡叼著雪茄,臉上堅定的表情,冷峻的下巴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他最喜歡的剪刀手姿勢,真是霸氣加萌叔的造型!性格堅定如鋼鐵一樣的意志,最令我震撼的就是他的巨大的勇氣、不屈的意志和謀略的魄力。

邱吉爾富有遠見並且堅持自己的觀點,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戰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不斷崛起,納粹主義掌權,希特勒充分表現出侵略的野心預謀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卻只有邱吉爾為防範于未然奔前走後,其他內閣大臣和議會議員都在嘲笑他甚至諷刺他是戰爭的狂熱分子。但邱吉爾從不妥協,堅持自我,事實證明他對希特勒有意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預言是正確的。

說實在的,這本書從一開篇就很枯燥乏味,讓人感覺就是嚴格的羅列史實,少有作者自己的看法見解。()我一直認為,人物傳記應該充分突出描寫和分析傳主的性格、心理、成長環境變化以及各種行為背後那些難以被準確判定的東西。

而非如一般歷史書特別是歷史教科書那樣僅僅是嚴格的羅列史實。要知道,像邱吉爾這樣具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其生活中有多少值得展開的東西啊。儘管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人家莎士比亞的寫作手法表現手法遠遠不是人物傳記所能比擬的,如果再單純地羅列史實,那麼,邱吉爾一生再傳奇感覺也黯淡了不少。況且,本書對二戰前關於邱吉爾的歷史敘述非常冗長,對於二戰後,邱吉爾第二次擔任首相的歷史敘述卻非常少,僅僅在最後三章寫到了,讓人略感遺憾。

王安憶桃之夭夭讀後感

文/雷佳

當代作家王安憶的作品中,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長恨歌》了,然而我卻更喜歡她的長篇小說《桃之夭夭》。書名使我很容易地聯想到了《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來,我被書中那個溫暖堅強的女子感動了。

全書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引用了一句古詩,如“梨花一枝春帶雨”“新剝珍珠豆蔻仁”讀起來頗有安意如的感覺。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生命形式宛如桃花的女子鬱曉秋從出生、成長、戀愛到中年不顧周圍冷眼,像野草一樣用旺盛的生命力頑強地灼灼其華。

先說她的母親,全書用了一章來介紹,她是一個滑稽演員,嫁給了那個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郁子涵。由於好吃引起的挪用公款,鬱子涵被判刑了十年,兩人離婚。半年之後招人非議地生下了私生女兒郁曉秋。

在家裡,母親對她非打則罵,同父異母的哥姐對她特別冷淡。因為身體發育早,很小就凸現出女人的味道,加上身世離奇,很多男孩子給他起外號“貓眼”“西施”。在學校的時候,男生呢,明明受了她吸引,因為世俗偏見卻要做得像鄙夷她;女生呢,想做她那樣做不成,就改成不屑為伍。她那充滿青春氣息的美麗和刺眼的“不安分”引來了周圍人的排斥。

文革期間知識份子“上山下鄉”,她被下放到農村,在一群哭得東倒西歪的女生中間,只有她不哭。在這時,她也遇到了懂她欣賞她的何民偉。回城之後,她的愛情並不順利,一系列的阻撓,何民偉的變心以及聽信那些身世和風騷傳言,然後就分手了。在這樣的感情變故裡,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的失落,而不是絕望。

哥哥入獄,姐姐難產,母親精神也垮了下來,嬰兒需要照顧,這個家也依賴她。她每一步都那麼踏實,帶給人灼灼的溫暖。()後來家裡安排她嫁給姐夫,從沒有愛情基礎到相濡以沫,那是怎樣一條艱難而又純淨的人生道路啊!

就像小說結尾寫的那樣:“就像花,盡力綻開後,花瓣落下,結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燦爛的景象,流於平常,內部則在充滿,充滿,充滿,再以種另外的肉眼不可見的形式,向外散佈,惠及她的周圍。”這不正是《詩經》中所讚揚的“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嗎?我想這大概也是王安憶給小說命名《桃之夭夭》的原因吧。小說給我們塑造了一個獨特、堅強的女子形象,雖然她從小就沒目睹過什麼幸福,但是這並不妨礙她歡歡喜喜地長大,不管出身如何,周圍怎樣,她總能活出自己的樣子來。喜歡這樣一個女子,面對命運可悲的安排,坦然的生活下去,也許這便是生命真正意義上的“灼灼其華”了吧。王安憶優美的文字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帶給人以力量。

書名使我很容易地聯想到了《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詩句來,我被書中那個溫暖堅強的女子感動了。

全書共分五章,每一章都引用了一句古詩,如“梨花一枝春帶雨”“新剝珍珠豆蔻仁”讀起來頗有安意如的感覺。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生命形式宛如桃花的女子鬱曉秋從出生、成長、戀愛到中年不顧周圍冷眼,像野草一樣用旺盛的生命力頑強地灼灼其華。

先說她的母親,全書用了一章來介紹,她是一個滑稽演員,嫁給了那個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郁子涵。由於好吃引起的挪用公款,鬱子涵被判刑了十年,兩人離婚。半年之後招人非議地生下了私生女兒郁曉秋。

在家裡,母親對她非打則罵,同父異母的哥姐對她特別冷淡。因為身體發育早,很小就凸現出女人的味道,加上身世離奇,很多男孩子給他起外號“貓眼”“西施”。在學校的時候,男生呢,明明受了她吸引,因為世俗偏見卻要做得像鄙夷她;女生呢,想做她那樣做不成,就改成不屑為伍。她那充滿青春氣息的美麗和刺眼的“不安分”引來了周圍人的排斥。

文革期間知識份子“上山下鄉”,她被下放到農村,在一群哭得東倒西歪的女生中間,只有她不哭。在這時,她也遇到了懂她欣賞她的何民偉。回城之後,她的愛情並不順利,一系列的阻撓,何民偉的變心以及聽信那些身世和風騷傳言,然後就分手了。在這樣的感情變故裡,我們感受到的是她的失落,而不是絕望。

哥哥入獄,姐姐難產,母親精神也垮了下來,嬰兒需要照顧,這個家也依賴她。她每一步都那麼踏實,帶給人灼灼的溫暖。()後來家裡安排她嫁給姐夫,從沒有愛情基礎到相濡以沫,那是怎樣一條艱難而又純淨的人生道路啊!

就像小說結尾寫的那樣:“就像花,盡力綻開後,花瓣落下,結成果子。外部平息了燦爛的景象,流於平常,內部則在充滿,充滿,充滿,再以種另外的肉眼不可見的形式,向外散佈,惠及她的周圍。”這不正是《詩經》中所讚揚的“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嗎?我想這大概也是王安憶給小說命名《桃之夭夭》的原因吧。小說給我們塑造了一個獨特、堅強的女子形象,雖然她從小就沒目睹過什麼幸福,但是這並不妨礙她歡歡喜喜地長大,不管出身如何,周圍怎樣,她總能活出自己的樣子來。喜歡這樣一個女子,面對命運可悲的安排,坦然的生活下去,也許這便是生命真正意義上的“灼灼其華”了吧。王安憶優美的文字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帶給人以力量。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