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夢想照亮人生路
文/崔鶴同
一個女孩,19歲的時候,曾經和兩個讀研究生的師兄去敦煌。
一天,女孩突發奇想,一個人想進沙漠看看那些奇麗風景。兩個師兄多次嚇唬她,不許她進沙漠。她借了一個大手電筒,給倆師兄留了一張紙條,說:“我去沙漠了,我帶手電筒了,你們別擔心。”
一路上,陽光灑進沙漠,滿世界金燦燦的,線條那麼柔和而優美。可突然間天就黑了,氣溫驟降,寒氣襲人。女孩用小刀刨、用手扒駱駝刺,扒得十指鮮血淋淋,才扒出一小堆;她又在沙子裡扒了一個小坑,用毛巾做引子,終於點著了火。
那兩個師兄找到了她,痛斥了她一頓,說你帶手電筒了,手電筒有用嗎?你知道沙丘會平移嗎?你知道沙漠會有狼嗎?你知道沙漠裡夜晚的溫度比白天下降幾十攝氏度嗎?你憑著一個手電筒就敢來沙漠啊?
女孩想說,這些我真的不知道,但獨闖沙漠,那是我的一個夢想。
後來女孩研究生畢業,下放到一個叫柳村的地方待了兩年。那兩年她情緒很沮喪,那個地方,連看看書都沒有一點可能了。她情緒最沮喪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個師兄給她來的一封信,沒有開頭和結尾,正中寫著一行字——“我什麼都不怕,我帶手電筒了”。那一刻,五六年前的時光突然向她湧來。
於是,女孩懂得,為什麼會沮喪呢?是害怕經驗和未知的坎坷,而未來的夢想是生命的保鮮劑,就像手電筒光一樣,在心裡也是一種能量,鼓舞你一步步向前走。
那個女孩就是于丹。
真的,人生不能沒有夢想,沒有夢想的生命是死寂和黑暗的沙漠。懷揣夢想,勇敢地實現夢想,讓夢想照亮人生之路,去開拓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綠洲,人生便異彩紛呈而了無遺憾。
為了金秋那沉甸甸的麥穗,我決不辜負春天
文/李娟
春寒料峭的午後,翻開法國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畫冊,
那幅畫就是《晚鐘》。一對貧窮的夫妻,在田間勞作。黃昏時,晚霞映照著他們的身影,落日的餘暉下,大地蒼茫。他們腳下的竹籃裡放著剛挖出的土豆。此時,遠處教堂裡的鐘聲悠揚響起……於是,他們放下手中的農具,女人合掌祈禱,男人脫下帽子,神情無比虔誠。此時,暮色蒼茫,大地寧靜,靈魂安詳。他們在祈禱什麼?祈禱大地給予貧寒的他們一點點生之溫暖。如米勒一樣貧窮的農人,祈禱孩子健康,能吃飽飯,哪怕每頓飯只能吃上這些土豆……悲從何處來,都從他的心底而來。濃郁的傷感彌漫在畫中,讓人堅硬的心一瞬間如雨滴般柔軟。
有些畫,不在筆尖,不在畫布上,而在心裡。
自幼生長在貧苦農家的米勒,一生和大地息息相關。他的畫筆只為純樸、勤勞的農民而畫。後來,他成為法國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辛勤勞作在土地上的米勒,也將一生的光陰執著於繪畫,作品流淌著對自然無限的虔誠和敬意。
然而,貧窮和饑餓一直困擾著他。有時,他的一張素描只能為孩子換來一雙鞋子。為了把食物留給孩子們,有一次,他整整兩天沒吃東西。當朋友送來政府的救濟品和錢時,他對妻子說:“買點木柴回來……我太冷了。”
漫長的一生,他的畫一直不被主流畫派認可,那些學院派畫家譏笑他的畫——簡直土得掉渣。
人間得失,悲喜轉換。可是,米勒在人世的光陰,已經薄如一片雪花。
幾年後,61歲的米勒病逝於巴黎郊區的巴比松村。後來,法國為購回那幅《晚鐘》,竟花了80多萬法郎。如今,他的畫已成了無價之寶。畫家生前的孤苦淒涼和身後所獲得的光榮敬仰是多麼不相稱!他一生貧困潦倒,食不果腹,在寒冷荒涼的人世間苦苦跋涉,處處碰壁,步履艱難,他的才情和智慧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是否,命運常常讓一位天才飽受生之苦難?
不論生活如何艱辛,他卻說:“生活是悲苦的,可是我決不忽視春天。”讀著這句話,
米勒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爾一直支持著他,與他共擔苦難,對他忠貞不渝,是他苦難生活中溫暖的伴侶。他們一起撫養了九個孩子,他的妻子幾乎就是那幅《餵食》中的年輕母親:一身布衣的母親坐在木凳上,手裡端著碗,給孩子們餵飯。三個小女孩乖巧地坐在門檻上,一個個仰著頭,張著嘴,如嗷嗷待哺的小燕子。母親專注而深情,如一只辛勞的母鳥餵養她的孩子。孩子們可愛極了,給母親一張張花兒般的笑臉。也只有這一張張笑臉,才是貧寒生活給予母親的一縷歡顏。年幼的孩子不懂母親內心的煎熬,不懂父親為生活所迫的掙扎和艱難。想必不遠處,破舊石屋的盡頭就是田地,父親正在田裡耕耘,揮汗如雨……母親的腳下臥著一隻貓,牆根處一隻母雞正在覓食……此時,微風拂過母親鬢角的秀髮,枝頭的小鳥在風裡睡著了……原來,世間一派安寧祥和,歲月靜好,都在母親的一粥一飯裡,都在米勒的畫裡。
看著那幅畫,童年的光陰一瞬間被喚醒。在鋪滿陽光的小院裡,祖母坐在木凳上給我和妹妹餵飯。我們仰著頭,一口一口吃著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風吹過故鄉的原野,麥浪返青,桃花遍野,柳絲如煙……其實,養育我們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親熬的金黃的小米粥。就如同滋養我們心靈的是米勒樸素、聖潔、悲憫、寧靜的畫卷,因為這些畫和大地息息相關,和生命緊緊相依,和你我的靈魂相連。
喜歡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麥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黃的麥地裡有三位拾穗的婦女,她們分別戴著紅色、黃色、藍色的頭巾。她們彎著腰,低著頭,虔誠地拾著麥穗。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聖潔的氛圍,展現給人一種田園牧歌般的意境。
她們身後是金燦燦的麥垛。戴著藍頭巾的母親實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來,她一隻手撫著腰,另一隻手拾著麥穗,仿佛拾起苦澀歲月裡的一點點甜。她額頭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裡,就像詩人寫的:母親每拾起一個麥穗,就像是給大地磕一個頭。不是嗎?一粒米、一個麥穗,走過季節,滋養蒼生。雨雪中,烈日下,農人和每一個麥穗相依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這樣走過歲月。()他們汗流浹背,疲憊不堪,但是,他們依然心懷虔誠、歡喜和感恩。
米勒終身保持著對大地的款款深情與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畫筆,潑灑著對大地無限的眷戀,也表達著對與土地相依為命的農民深深的悲憫。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愛著土地和一生勞作的人們。
畫家遠去了,而畫還在。可是,欣賞畫的眼和心還在嗎?
春風沉醉的夜,隔著漫漫歲月,我用手撫摸著畫冊,悲欣交集。此時,光陰是緩慢的,緩慢到我用一個春天讀懂他的畫,靠近他的靈魂。
有人說,歷史如一顆洋蔥,一層層剝開,總有一瓣洋蔥讓人流淚。是的,撫去光陰厚厚的塵埃,他的畫自然、溫暖,經得起歲月之手細細翻閱。因為,那些畫能讓人的內心如棉花般柔軟和溫暖。
生活的磨難沒有給他的畫帶來多少寒意,更沒有讓米勒沉淪。相反,他的畫深情飽滿,聖潔安詳。土地和農人是他一生創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裡永恆的春天,因為,他從沒有忽視過春天。不論霜嚴雪寒,藝術帶給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將一生沉浸在莊稼、大地中的畫家,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嘗不是一個拾穗者?生活給予我的都是金黃的麥穗。似水流年裡,所有的過往,疼痛、歡顏、悲傷、愛都是沉甸甸的麥穗。我以一支筆,俯身拾起它們。因為,我決不忽視春天,也決不辜負春天。
年幼的孩子不懂母親內心的煎熬,不懂父親為生活所迫的掙扎和艱難。想必不遠處,破舊石屋的盡頭就是田地,父親正在田裡耕耘,揮汗如雨……母親的腳下臥著一隻貓,牆根處一隻母雞正在覓食……此時,微風拂過母親鬢角的秀髮,枝頭的小鳥在風裡睡著了……原來,世間一派安寧祥和,歲月靜好,都在母親的一粥一飯裡,都在米勒的畫裡。看著那幅畫,童年的光陰一瞬間被喚醒。在鋪滿陽光的小院裡,祖母坐在木凳上給我和妹妹餵飯。我們仰著頭,一口一口吃著香甜的小米粥。春天的風吹過故鄉的原野,麥浪返青,桃花遍野,柳絲如煙……其實,養育我們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母親熬的金黃的小米粥。就如同滋養我們心靈的是米勒樸素、聖潔、悲憫、寧靜的畫卷,因為這些畫和大地息息相關,和生命緊緊相依,和你我的靈魂相連。
喜歡他的那一幅《拾穗》。秋天的原野,麥子已收割了,碧空如洗,金黃的麥地裡有三位拾穗的婦女,她們分別戴著紅色、黃色、藍色的頭巾。她們彎著腰,低著頭,虔誠地拾著麥穗。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聖潔的氛圍,展現給人一種田園牧歌般的意境。
她們身後是金燦燦的麥垛。戴著藍頭巾的母親實在太累了,腰疼得直不起來,她一隻手撫著腰,另一隻手拾著麥穗,仿佛拾起苦澀歲月裡的一點點甜。她額頭上的汗水一滴滴落在泥土裡,就像詩人寫的:母親每拾起一個麥穗,就像是給大地磕一個頭。不是嗎?一粒米、一個麥穗,走過季節,滋養蒼生。雨雪中,烈日下,農人和每一個麥穗相依為命,一代代的生命就這樣走過歲月。()他們汗流浹背,疲憊不堪,但是,他們依然心懷虔誠、歡喜和感恩。
米勒終身保持著對大地的款款深情與敬畏之心。他手中的一支畫筆,潑灑著對大地無限的眷戀,也表達著對與土地相依為命的農民深深的悲憫。只有赤子,才能如此深愛著土地和一生勞作的人們。
畫家遠去了,而畫還在。可是,欣賞畫的眼和心還在嗎?
春風沉醉的夜,隔著漫漫歲月,我用手撫摸著畫冊,悲欣交集。此時,光陰是緩慢的,緩慢到我用一個春天讀懂他的畫,靠近他的靈魂。
有人說,歷史如一顆洋蔥,一層層剝開,總有一瓣洋蔥讓人流淚。是的,撫去光陰厚厚的塵埃,他的畫自然、溫暖,經得起歲月之手細細翻閱。因為,那些畫能讓人的內心如棉花般柔軟和溫暖。
生活的磨難沒有給他的畫帶來多少寒意,更沒有讓米勒沉淪。相反,他的畫深情飽滿,聖潔安詳。土地和農人是他一生創作的源泉,也是他悲苦生活裡永恆的春天,因為,他從沒有忽視過春天。不論霜嚴雪寒,藝術帶給他的都是生命的暖意。將一生沉浸在莊稼、大地中的畫家,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如今的我,何嘗不是一個拾穗者?生活給予我的都是金黃的麥穗。似水流年裡,所有的過往,疼痛、歡顏、悲傷、愛都是沉甸甸的麥穗。我以一支筆,俯身拾起它們。因為,我決不忽視春天,也決不辜負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