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90後CEO杜夢傑:不在乎成功,只想要有一生不凡的經歷

90後CEO杜夢傑:不在乎成功,只想要有一生不凡的經歷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來到了世界卻像從沒有來過

杜夢傑,追夢網CEO,生於1989年。在他大四的時候,他身邊的大多數人都還不知“眾籌”為何物,而他卻用近兩萬字的籌款信在網路上為自己募得旅行經費,實現了休學一年去遊學的夢想。他跑到印度去做☆禁☆愛滋病公益專案,在阿富汗給物流公司 CEO 做助理,以參加國際組織、打工的方式陸續遊走了印度、尼泊爾、迪拜、巴林和阿富汗五個國家。在阿富汗時,他與死神擦肩而過,也就此萌生了要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

於是決定回國,決定創業。

“那次在阿富汗的爆炸,就在我公司的隔壁,我當時以為是塔利班要衝進來了。我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在這裡也不會成為任何新聞——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你活了這麼久,最後你是個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人。”

我要幫助別人實現創意、才華和夢想

杜夢傑回國之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到處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要做眾籌。我當時去了很多城市,見一些前輩、和朋友聊天。我一旦決定之後,就會非常認真的準備,仔細的去規劃我需要什麼、做哪些準備,如何設計。創業也是一樣的,決定創業也是一個讓我很興奮的事。但決定做之後我會很理性地去設計,見哪些人、準備哪些東西。這個時候我反而不會急。

11年5月,杜夢傑去見一個朋友聊創業的思路。朋友說你的經歷不就是很多人幫助你麼,那如果做一個幫助別人去實現夢想、創意、和才華的平臺會不會更好。“我當時想,Bingo!”這個想法讓杜夢傑一下子興奮起來,“那我們就來做這個事。”

有了好的想法,當然不見得就會一帆風順。創業之初,杜夢傑和他的團隊模仿國外做的最大最成熟的眾籌平臺,去做包括音樂、影視、動漫、出版、科技、遊戲等十多個類別的全品類覆蓋眾籌平臺。但每來一個專案他們都要去重新找資源、用戶群和推廣管道,用戶對他們的網站也很難產生歸屬感。後來他們試圖從這些品類裡尋找一個未來有最大發展空間的去做,結果發現沒有一個方向是團隊能Hold住的,

團隊裡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整個團隊面臨崩潰。最後,他們還是決定回歸初心,從自己喜歡的、自己瞭解的開始,從做好自己開始。

杜夢傑的團隊成員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的學歷背景和個人經歷也都十分豐富,這樣的一個團隊,其實最熟悉的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在想什麼做什麼喜歡什麼。於是,一個幫助年輕人或者說90後通過眾籌,去發現、體驗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的網站定位就此確立。

“追夢網應該有這樣一個可能性和機會,眾籌讓每個人出50、100、200塊,一起寫本書,一起去開個客棧,一起去旅行,或者其他很好玩兒的東西,這本就是連接用戶去參與去體驗去獲得一個事情的管道,這本就是在幫助年輕人去發現去參與他們喜歡的東西。

年輕人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死在路上

在杜夢傑看來,年輕人除了喜歡“新奇酷”的東西外,更在乎的其實是能給自身帶來成長和改變的經歷或者是體驗。比如像TED、一席等沙龍分享形式的演講,比如“2015WINTER 香港金融&商業500強名企實習項目”、“跟我一起參加SAS海上學府,到16個國家去學電影吧”這樣的關於自我學習、給成長加分的“非售賣產品類”專案。因為年輕人或者說90後這個群體正處於個人成長階段,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而他們的眼界和見識又驅動他們瞭解、體驗更大的舞臺和世界,並且願意為能讓自己成長的東西消費。

今年7月,追夢網與AIESEC(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簽署了獨家眾籌合作協定。

AIESEC作為全球最大的學生組織,由青年學生獨立運作,致力於提供青年學生發展自身領導力的平臺,為青年大學生提供跨國文化交流、海外實習等磨練實踐性領導力的機會。而追夢網將為AIESEC海外交流專案提供優質的平臺和服務,説明更多年輕人展示自我、提升能力,完成夢想之旅。

除了與像AIESEC這樣的青年相關機構進行合作,追夢網近期還直接推出了“輕鬆籌”這樣一款“一分鐘籌款神器”,為大家的創意項目與個人夢想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更為便利的全新平臺。用杜夢傑自己的話說,“年輕人一定要相信自己,要敢於做夢”,他從之前連女生的手都不敢牽,到後來休學、創業,做了很多“離經叛道”的事情,創業過程中也開始越來越“流氓”。

而現在的“輕鬆籌”平臺上,無論是技術宅籌錢做一款屬於某一群人的遊戲,還是肥胖少女籌錢做減肥基金,只要你敢想,你就能在上面玩出不一樣的精彩。

杜夢傑說,“我不在乎成功,我只想要有一生不凡的經歷”,而追夢網在做的,就是用借力的方式,説明一個個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在有限的生命裡,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才華,讓它得到最大的價值。這種利用眾籌來實現年輕人生活方式和夢想的模式也得到了IDG資本的青睞。

“我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在我完成我的事業、教育的夢想之後,跟著我的愛人去環游世界,真正地環遊世界,拋下所有的功名家國的枷鎖,兩個人上路,走完這生命極自有的一程。最後兩個人同時死在路上,或我先死她繼續上路,或她先死我繼續上路,都沒有關係,就是讓我們生命的盡頭,依然在探索這個不凡的世界的路上。”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一眼看到頭

文/林特特

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有意向的公司有好幾家,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最優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別家單位的合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合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20年。

同學再三考慮後,放棄了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寫道:“上當了,這家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後,我想走,竟被罰了20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回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並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20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了,甚於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一度,她在家鄉最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那名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髮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了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

“小楊啊,”校長指著臺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幹,40年後,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了出去。女友後來離開家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於“一眼看到40年後”,絕望於“40年裡的每一天怎麼過,如今就歷歷在目”。認識她時,她已轉了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裡考出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了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表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了,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了一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

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於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於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了。過了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才知道,啊,大變化竟源於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複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20年、40年、一輩子,回首時未必有遺憾。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合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出的合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20年、40年、一輩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某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

不去折騰,你活著幹嘛呢?

“當你意識到生命有多寶貴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惜命,但惜命最好的方法不是養生,而是折騰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

人越長大越惜命,開始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信仰”中接受安靜,更將生命“保護”起來,不再折騰,他們的生活開始像巴黎般“詩意”。

但詩意的生活更適合垂暮之年,年輕應像紐約般寫實,應該去折騰,在有限的時光裡活得精彩、豐滿。不辜負只有一次的生命。

工作上折騰,是對夢想的尊重

世界上,成功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傻子,一種人是瘋子。

傻子在工作中的最高境界是安分守職,他們害怕挑戰,對壓力恐懼;“瘋子”則在工作中力求折騰,燃燒自己的熱情去挑戰,體驗工作所蘊含的溫度與厚度,在折騰中進步,在進步中實現夢想。

不出去折騰,有負生命給你的上場機會

斑駁如畫的風景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出去走走是生命對人生的期待。你的世界,有多少風景停留在光影和別人的描述中?再不折騰就老了,有些風景或許真的不能親眼去感受了。

生活裡不折騰,拿什麼回憶

年輕的生活點滴構成一本青春紀念冊,是折騰不動時候的回憶。趁年輕,趁當下,工作之餘不要再一個人安靜在自己的世界,多陪陪家人,多看看朋友,偶爾喝點小酒、夜裡狂歡都沒關係,珍惜能在一起的時間,多去製造回憶。

遠方若是吸引你,那就去折騰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相同的時間裡,比別人體驗更多你就擁有更多。趁著年輕,趁著時間與身體還允許你行走:請珍惜你上場的機會,未知的鮮活若是吸引你,那就去折騰。

或我先死她繼續上路,或她先死我繼續上路,都沒有關係,就是讓我們生命的盡頭,依然在探索這個不凡的世界的路上。”

比未知更可怕的是一眼看到頭

文/林特特

一位同學,畢業季,找工作。有意向的公司有好幾家,其中一家開出的條件最優厚,比如,解決戶口、底薪就抵得上別家單位的合計收入,更重要的是,還分房子、配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合約上寫明:要為公司服務20年。

同學再三考慮後,放棄了這一機會。很快,前一輪被淘汰的某人取代了他,眾人都為同學惋惜,他卻不以為意。過了些日子,取代他的人在博客上寫道:“上當了,這家公司是騙子。遭遇種種騙局後,我想走,竟被罰了20年的違約金。”

眾人又回過頭贊同學聰明,同學一臉愕然,他坦言,當初放棄機會,並不是有識破騙局的能力,而是“想到20年啊,在一個地方,從事一份工作,現在起就預知了四分之一的生命如何度過”。他怕極了,甚於怕低得多的待遇。

一位女友與同學有相似的心路。一度,她在家鄉最好的中學教書。一日,學校給一名特級教師開教學研討會,那名教師退休返聘已好些年,此刻,白髮蒼蒼地坐在報告席前。女友口渴,繞到飲水機旁倒了杯水,剛飲一口,突然發現校長站在她身邊。

“小楊啊,”校長指著臺上的特級教師,鼓勵她,“好好幹,40年後,你也能開這樣的大會。”女友一口水噴了出去。女友後來離開家鄉,離開舊職,她解釋:她不排斥做個好老師,但校長的話讓她絕望,絕望於“一眼看到40年後”,絕望於“40年裡的每一天怎麼過,如今就歷歷在目”。認識她時,她已轉了三次行,走過N個城市,以追求新鮮的生活方式在朋友圈聞名,“我今年不想明年的事。”她常說。

我在電視訪談中,看到一位名人談起當年為何辭職去創業。

作為山溝裡考出來的大學生,在省會城市有份公職,每月有穩定而不菲的收入,這讓年輕的他心生滿足。但,辦公室來了新人,新人對分給她的舊桌椅表示不滿。“不過是套桌椅罷了,何必認真。”他勸道。“可我也許要用一輩子呢,怎能馬虎?”新人反駁。

“一輩子?”名人在訪談中強調了一下,新人的話讓他感到恐懼。

是啊,一間辦公室、一套桌椅、窗前的風景以及工作的內容正如新人所言,對於他這樣的機關工作者,有可能一輩子不變。

可一輩子多長啊,於是,這恐懼籠罩他、提點他,沒過多久,他走了。過了許久,他打下一片自己的江山,成了名人。他談到這兒,人們才知道,啊,大變化竟源於一句話。

我總想,那些朝朝暮暮重複著生活節奏和內容的人,你不知不覺、順其自然,日子匆匆過,20年、40年、一輩子,回首時未必有遺憾。但反過來呢?當你因某種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一份有時間期限的合約,或是你根據現實做出的合理推斷,你清晰地看到20年、40年、一輩子的每一天,你便不免有些觸動,選擇、轉變或放棄某些東西。

原來,比未知更可怕的是預知,比變化更讓人不安的是一成不變。

不去折騰,你活著幹嘛呢?

“當你意識到生命有多寶貴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惜命,但惜命最好的方法不是養生,而是折騰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淋漓盡致地燃燒透了……”

人越長大越惜命,開始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信仰”中接受安靜,更將生命“保護”起來,不再折騰,他們的生活開始像巴黎般“詩意”。

但詩意的生活更適合垂暮之年,年輕應像紐約般寫實,應該去折騰,在有限的時光裡活得精彩、豐滿。不辜負只有一次的生命。

工作上折騰,是對夢想的尊重

世界上,成功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傻子,一種人是瘋子。

傻子在工作中的最高境界是安分守職,他們害怕挑戰,對壓力恐懼;“瘋子”則在工作中力求折騰,燃燒自己的熱情去挑戰,體驗工作所蘊含的溫度與厚度,在折騰中進步,在進步中實現夢想。

不出去折騰,有負生命給你的上場機會

斑駁如畫的風景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出去走走是生命對人生的期待。你的世界,有多少風景停留在光影和別人的描述中?再不折騰就老了,有些風景或許真的不能親眼去感受了。

生活裡不折騰,拿什麼回憶

年輕的生活點滴構成一本青春紀念冊,是折騰不動時候的回憶。趁年輕,趁當下,工作之餘不要再一個人安靜在自己的世界,多陪陪家人,多看看朋友,偶爾喝點小酒、夜裡狂歡都沒關係,珍惜能在一起的時間,多去製造回憶。

遠方若是吸引你,那就去折騰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相同的時間裡,比別人體驗更多你就擁有更多。趁著年輕,趁著時間與身體還允許你行走:請珍惜你上場的機會,未知的鮮活若是吸引你,那就去折騰。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