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詩詞名句

無名氏: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

《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

作者:無名氏

秋風蕭蕭愁殺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
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注釋:

1、蕭蕭:寒風之聲。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後即用以代指北方。飆風:暴風。
3、修修:與“翛翛”通,鳥尾敝壞無潤澤貌,這裡借喻樹木乾枯如鳥尾。
4、思:悲。末二句是說難言的悲感回環在心裡,好像車輪滾來滾去。

賞析:

讀這首詩,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醞釀,劈頭便為一派濃重的憂愁所籠蓋——一個蒼莽悲涼的秋日,一場鬱鬱無歡的悵飲,本已令人愁悶難耐。

何況還有那吹不盡的秋風,老是在帳外“蕭蕭”地響,更教人愁殺。“秋風蕭蕭愁殺人”,這一句突發的嘯歎,正將主人公心頭的萬縷愁緒,化作烈烈秋風,“蒼茫而來”,立時令人生出一種“不可遏抑”的困擾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則以細節刻畫,抒寫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擾著主人公的憂愁,竟怎樣難以趨避、無可擺脫。受這困擾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誰不懷憂?”既稱“何人”,又加“誰不”,這雙重反問告訴人們:那憂愁正如病魔一樣,已侵襲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對無非憂者、所聞無非愁歎——這樣的日子,真能耗蝕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來。難怪主人公要發出“令我白頭”的幽幽哀歎了。

以上一節,

一味寫“愁”,使人來不及細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擺脫不開的憂愁。讀者不免要問:詩中主人公是誰?他究竟為什麼如此憂愁?第二節詩,正為讀者解開了疑團:“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處之地。主人公既呼之為“胡”,可見他自己不是胡人。聯繫下文“離家日趨遠”一句,可知主人公應是遠離家鄉、出塞戍守的漢卒。對於初到塞外的旅人來說,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的異域風光,實在是新鮮而奇妙的。但作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慣了浩瀚的黃沙,見不到幾多綠意。秋冬之際,唯有呼嘯的飆風,時時搖撼著稀疏的高樹。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們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憂慮、萬里思情。讀到這裡,
讀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誰不懷憂”,那都是心揣著有家難歸的萬里離思的緣故。在這樣的斷腸人眼中,無論是“飆風”,無論是“修樹”,觸目間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霧。故此二句看似寫景,實亦寫愁,正與上文“秋風蕭蕭愁殺人”相應,將滿腹的憂愁“外化”了。

如果說,憂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帶給人們的,則是憔悴和消瘦。“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詩中的主人公,正因為飄泊異鄉、離家日遠,被愁思消磨得煢煢骨立了。但詩人卻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運用“衣帶”之“日緩(松)”,以反襯主人公身軀的日見消瘦,寫得含蘊不露而哀情深長。一位形銷骨立的戍卒,就這樣獨佇於塞外荒漠,默默無語地遙望著萬里鄉關:“心思不能言,

腸中車輪轉。”——他不是無語可說,而是心中塞滿了愁思,縱然有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要描述這樣一種痛苦之狀,筆墨是難以勝任的。但人們在極度痛苦之中,想像力就往往特別活躍,筆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語。《衛風·河廣》的主人公,在眺望黃河彼岸的故國時,思歸心切,就唱出了“誰謂河廣,一葦杭(渡)之”的奇句。而這首歌的主人公,為抒寫胸中難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腸中車輪轉”這一奇喻。用滾滾車輪在腸中的轉動,寫主人公無可言傳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驚。也正因為如此,戍卒那離家萬里的痛苦懷思,才以更強的力度震盪了讀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為之悚然動容。

有人認為,《古歌》所抒寫的,

是“遊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確。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它應該就是“胡地”戍卒的思鄉懷歸之作。東漢曾多次對羌人用兵,戰爭均延續十數年之久。朝廷之將貪功而無能,至使離鄉征戍之卒“進不得力戰,退不得溫飽”,大批喪生于“胡地”、邊境。這正是《古歌》之類思鄉之作產生的背景。這首歌熔抒情、寫景於一爐,在“秋風蕭蕭”中抒寫困擾戍卒的愁思;又將它融于異鄉的修樹、荒漠的飆風之中,變得更加蓬勃、紛揚;最後忽設奇喻,將其化為轆轆車輪,在腸中滾轉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寫,顯示出漢樂府民歌在抒情藝術上已有怎樣長足的進步。能夠與它比美的,在漢代,恐怕只有“長於抒情”的《古詩十九首》了。

《上邪》

作者:漢樂府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注釋:

1、上邪!:天啊!。上,指天。邪,語氣助詞,表示感歎。
2、相知:相愛。
3、命:古與“令”字通,使。衰:衰減、斷絕。這兩句是說,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4、陵:山峰、山頭。
5、震震:形容雷聲。
6、雨雪:降雪。雨,名詞活用作動詞。
7、天地合:天與地合二為一。
8、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語。

翻譯:

上天呀!
我渴望與你相知相惜,
長存此心永不褪減。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見,
除非滔滔江水乾涸枯竭。
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
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紛飛,
除非天地相交聚合連接,
直到這樣的事情全都發生時,
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賞析:

與文人詩詞喜歡描寫少女初戀時的羞澀情態相反,在民歌中最常見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來表現她們對於幸福愛情的無所顧忌的追求。這首詩屬於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辭》,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傾心相愛的男子表述愛情。由於這位元姑娘表愛的方式特別出奇,表愛的誓詞特別熱烈,致使千載之下,這位姑娘的神情聲口仍能活脫脫地從紙上傳達出來,令人身臨其境。

首句“上邪”是指天為誓,猶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會輕動天的威權。現在這位姑娘開口便言天,可想見她神情莊重,有異常重要的話要說。果然,姑娘終於把珍藏在自己內心,幾次想說而又苦於沒有機會說的秘密吐出來了:“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相知”就是相愛,相好。姑娘經過自己的精心選擇,認為這位男子確實值得相愛。“長命無絕衰”是說兩人的命運永生永世連結在一起,兩人的愛情永生永世不會衰退。前一句是表白愛情的態度,後一句是進一層表白愛情的堅貞。愛情,只有與堅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是無比純潔美好的。姑娘當然懂得這一點,因此她要進一步表明心跡。不過,她不願再從正面直說,而是通過出人意料的逆向想像,從反面設誓。她先舉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為設誓的前提:“山無陵,江水為竭”,是說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發生了巨變;“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說自然界最永恆的規律發生了怪變;“天地合”是說整個宇宙發生了毀滅性的災變,然後吐出了“乃敢與君絕”五個字。由於這五個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為支撐點,因此字字千鈞,不同凡響;又由於設誓的前提沒有一個會出現,因此“乃敢與君絕”的結果也就無從說起了。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評此詩說:“首三,正說,意言已盡,後五,反面竭力申說。如此,然後敢絕,是終不可絕也。迭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可謂句句在理。

這首古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敦煌曲子詞申的《菩薩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明顯地受到它的啟發:“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桔。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不僅對堅貞專一的愛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轍的,並且連續用多種不可能來說明一種不可能的藝術構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長相思李煜的詩意

《長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注釋:

1、重:量詞。層,道。
2、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中有“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詩句。
3、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4、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贈江客》中有詩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5、簾:帷帳,簾幕。風月:風聲月色。

詩意:

山一重兩重,層巒疊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山遠天高望不到盡頭,就如同相思無際無涯。而寒的不僅僅是煙霧深鎖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楓葉正紅,而紅不過相思之苦。

花開花謝,相思經年,邊塞的大雁也高飛還故鄉,而遠去的人卻還沒有回來,相比塞雁之還,離人之苦更甚。遠人不歸,便只好任那風月閉于於簾外。人靜簾閑,而不靜不閑的,是心中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簾閑而心亂。

賞析:

“秋怨”,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

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於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裡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並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對這首詞,前人評價頗多,其中以俞陛雲之說為精當:“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在民歌中最常見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來表現她們對於幸福愛情的無所顧忌的追求。這首詩屬於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辭》,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北方姑娘向其傾心相愛的男子表述愛情。由於這位元姑娘表愛的方式特別出奇,表愛的誓詞特別熱烈,致使千載之下,這位姑娘的神情聲口仍能活脫脫地從紙上傳達出來,令人身臨其境。

首句“上邪”是指天為誓,猶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會輕動天的威權。現在這位姑娘開口便言天,可想見她神情莊重,有異常重要的話要說。果然,姑娘終於把珍藏在自己內心,幾次想說而又苦於沒有機會說的秘密吐出來了:“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相知”就是相愛,相好。姑娘經過自己的精心選擇,認為這位男子確實值得相愛。“長命無絕衰”是說兩人的命運永生永世連結在一起,兩人的愛情永生永世不會衰退。前一句是表白愛情的態度,後一句是進一層表白愛情的堅貞。愛情,只有與堅貞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是無比純潔美好的。姑娘當然懂得這一點,因此她要進一步表明心跡。不過,她不願再從正面直說,而是通過出人意料的逆向想像,從反面設誓。她先舉出了五件非常之事作為設誓的前提:“山無陵,江水為竭”,是說世上最永久的存在物發生了巨變;“冬雷震震,夏雨雪”,是說自然界最永恆的規律發生了怪變;“天地合”是說整個宇宙發生了毀滅性的災變,然後吐出了“乃敢與君絕”五個字。由於這五個字有五件非常之事作為支撐點,因此字字千鈞,不同凡響;又由於設誓的前提沒有一個會出現,因此“乃敢與君絕”的結果也就無從說起了。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五評此詩說:“首三,正說,意言已盡,後五,反面竭力申說。如此,然後敢絕,是終不可絕也。迭用五事,兩就地維說,兩就天時說,直說到天地混合,一氣趕落,不見堆垛,局奇筆橫。”可謂句句在理。

這首古詩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敦煌曲子詞申的《菩薩蠻》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明顯地受到它的啟發:“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桔。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不僅對堅貞專一的愛情幸福的追求是如出一轍的,並且連續用多種不可能來說明一種不可能的藝術構思也是完全相同的。

長相思李煜的詩意

《長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兩重山,
山遠天高煙水寒,
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
塞雁高飛人未還,
一簾風月閑。

注釋:

1、重:量詞。層,道。
2、煙水:霧氣濛濛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嶺南尋弟》中有“蒼梧白雲遠,煙水洞庭深。”詩句。
3、楓葉:楓樹葉。楓,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葉子掌狀三裂。其葉經秋季而變為紅色,因此稱“丹楓”。古代詩文中常用楓葉形容秋色。丹;紅色。
4、塞雁:塞外的鴻雁,也作“塞鴻”。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贈江客》中有詩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5、簾:帷帳,簾幕。風月:風聲月色。

詩意:

山一重兩重,層巒疊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層層疊疊,連綿不絕。山遠天高望不到盡頭,就如同相思無際無涯。而寒的不僅僅是煙霧深鎖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楓葉正紅,而紅不過相思之苦。

花開花謝,相思經年,邊塞的大雁也高飛還故鄉,而遠去的人卻還沒有回來,相比塞雁之還,離人之苦更甚。遠人不歸,便只好任那風月閉于於簾外。人靜簾閑,而不靜不閑的,是心中無窮無盡的思念之情。簾閑而心亂。

賞析:

“秋怨”,是統貫全詞的抒情中心。雖然通篇未曾出現“秋”、“怨”字眼,但仔細吟誦一遍,便會覺得“秋怨”二字確實最為簡潔、準確地概括了本詞的旨意。

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上片寫她望中所見之景。那遠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處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鄉的路上呢?懷著這種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時地企足遙望,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可是,進入視野的除了重重疊疊的山嶺峰巒外,還有的就是遼闊高遠的青冥和天際處的迷離煙水了。

第三句描寫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圖,層次極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清初詞人納蘭性德的名作《長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寫主人公越山過水,漸去漸遠,很可能是受了該詞的啟發。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則目中所見,自然皆帶寒意了。上片結句說她“望盡天涯路”而無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

下片便順著“相思”折入,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寫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緊連著的“塞雁高飛人未還”,可視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在觸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飄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怨恨盡可以怨恨,但它畢竟是產生於“相思”基礎上的,如今良人未還,說不定他碰上了什麼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風疾。這些想法湧上心頭,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餘,又深深地為他擔憂起來了。“一簾風月閑”,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鈴》詞寫一對戀人分別後的意緒說:“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含意正與此同。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對思婦的外貌、形象、神態、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李煜詞的語言錘煉功夫很深,他善於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這個特點在該詞裡也有鮮明的體現,象“山遠天高煙水寒”句,自然明朗,形象豐富,立體感強,境界闊遠,並且景中蘊情,耐人尋味。對這首詞,前人評價頗多,其中以俞陛雲之說為精當:“此詞以輕淡之筆,寫深秋風物,而兼葭懷遠之思,低回不盡,節短而格高,五代詞之本色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