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人生——《優遊人間》讀後感
與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鴻篇巨制相比,這本書應該算是冷門書籍。沒有曲折的故事,沒有散文的神韻,沒有波瀾壯闊的場面,更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書,勾住了我的魂兒。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隨筆,讓我從小文章中感悟到了大生活 。
林語堂先生的隨筆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可謂是獨具一格。在書中,他用平易樸實、詼諧幽默的語言描摹出了人生百態,大到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小到抽煙、喝茶、買東西,讓我或哭、或笑、或癡、或狂,啟迪我的心智。讀這本書,似沐浴一場春雨,
人活在這個世上,究竟為了什麼?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答案。有人說,人活在這個世上為了成為富甲天下的款哥;有人說,人活在這個世上為了得到至高無上的權利。而林語堂先生的答案是:盡情地享受人生就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如果一個人整天在喧囂中沉浮,在物欲橫流中步履蹣跚,在魚龍混雜的社會中勾心鬥角,只為追逐他心中的目標。在這種環境下,他的心靈會飽受摧殘,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因為他感受不到人間快樂。漸漸地,他的靈魂日益萎縮,成了一具名副其實的行屍走肉。人間之最大悲哀莫過於此乎?林語堂先生認為,
王善人說病讀後感
看了王善人的書,感覺天下的聖人認識的真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才是得道之人。有兩點比較深的體會:
一、要助人先要自己明道,助人先助己。
王善人講人要得著道,守本分。人生病了就是離道了。他當長工就講忠,當丈夫就引妻子行道,當父親就為兒子做表率,做朋友就講義氣。他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守本分,所以就得道了。得了道就能處事平和,所以病就好了。這正是中醫講的治心調心為上。自己得道了,就能把別人的病說明白了。
在培訓班上我也要跟學員談心,給學員說病。但功力比王善人相差太遠了。為什麼?就是因為我自己還沒有得著道呢,自己還是個糊塗的人,無明的人,一個病人。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扮演很多角色。
二、感恩和懺悔是治病的法寶
王善人講找好處生智慧水,認不是()生響亮金。找別人的好處,認自己的不是。其實就是感恩和懺悔。這一點我的感觸也很深。中醫講陰陽平衡,講氣機的升降出入。在培訓班上經常接觸有胃病的學員。這些學員的胃氣不降因而寒氣重,
凡病皆為心病,所以上醫治心。王善人雖然只是一位農民,但因為他得道了,所以說病如神。我願意早日成為像他這樣的得道之人,
《低頭的智慧》讀後感——低頭是一種境界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佛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於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佛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穫。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聽了這話,我不禁感歎這位前輩的智慧和口才,同時,“記得低頭”這個耐人尋味的深厚哲理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
我雖然也略懂得“低頭”這一道理,但卻由於自己才疏學淺而導致頭垂得不夠低。記得剛畢業那會兒,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公開課,各種比賽,只要有機會都敢去試試。然而碰了幾次壁以後,我就開始暗自抱怨,自己在鄉下一呆就是六年,失去很多學習機會。當了媽媽以後,又常常找藉口,帶孩子辛苦,在學校幫別人帶孩子,回家又得給自己帶孩子,沒時間給自己充電。甚至曾經想過,再熬幾年,上了四十歲這也算是堂皇冠冕的藉口,可以讓自己得過且過……直到進了城,特別是參加了“小語研修班”才知道,雖然“環境能塑造人”,但人不全靠環境來塑造。“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處在怎樣的環境都有我學習的榜樣:陳家貴老師,20多年來一直在鄉下默默耕耘,他卻不僅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有扎實的基本功。他失去右臂,卻能用左手寫出漂亮的字,下圍棋,打乒乓球,還能吹笛子、拉二胡。同樣為人母的闕愛紅、吳玉燕老師,他們不僅要分管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還要擔任本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可他們的自身的文化素養總是讓人欽佩,他們的課堂教學總是令人贊許。已經退休的吳振元老師去年被我校返聘,由於工作需要,她由原來的教數學改為教語文。吳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提前做學生要做的練習,每天給學生生字詞聽寫過關和背誦過關等。吳老師所表現出來的認真和努力無不感動著我,激勵著我……
“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它讓我懂得,()面對自身的不足只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低頭是一種境界,把自己看得再低一些低,把目標定得更高一些,最後才能收穫得更多一些。
記得剛畢業那會兒,還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公開課,各種比賽,只要有機會都敢去試試。然而碰了幾次壁以後,我就開始暗自抱怨,自己在鄉下一呆就是六年,失去很多學習機會。當了媽媽以後,又常常找藉口,帶孩子辛苦,在學校幫別人帶孩子,回家又得給自己帶孩子,沒時間給自己充電。甚至曾經想過,再熬幾年,上了四十歲這也算是堂皇冠冕的藉口,可以讓自己得過且過……直到進了城,特別是參加了“小語研修班”才知道,雖然“環境能塑造人”,但人不全靠環境來塑造。“三人行必有我師”,不管處在怎樣的環境都有我學習的榜樣:陳家貴老師,20多年來一直在鄉下默默耕耘,他卻不僅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有扎實的基本功。他失去右臂,卻能用左手寫出漂亮的字,下圍棋,打乒乓球,還能吹笛子、拉二胡。同樣為人母的闕愛紅、吳玉燕老師,他們不僅要分管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還要擔任本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可他們的自身的文化素養總是讓人欽佩,他們的課堂教學總是令人贊許。已經退休的吳振元老師去年被我校返聘,由於工作需要,她由原來的教數學改為教語文。吳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提前做學生要做的練習,每天給學生生字詞聽寫過關和背誦過關等。吳老師所表現出來的認真和努力無不感動著我,激勵著我……“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它讓我懂得,()面對自身的不足只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低頭是一種境界,把自己看得再低一些低,把目標定得更高一些,最後才能收穫得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