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談語文教學》讀後感
文/滕冬慧
早就聽聞魏書生老師的教育故事,暑假期間買了《魏書生談語文教學》一書,開卷一讀,真是獲益匪淺。這本書是魏老師教學生涯的記錄,是魏老師幾十年教育的經驗集粹,也是魏老師內心情感的真實袒露,內容平實,文筆流暢,像是魏教師跟你娓娓談心,我讀之以後,感悟良多。
一。魏老師的人生觀
1、要有好心態
魏老師告訴我們,人生中沒有幾件事情是自己改變得了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少生氣,少抱怨,快快樂樂的去面對,努力去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教師的工作量大,內容繁瑣,教師要承受的壓力大,這種辛苦是別的行業的人所無法體會的,可過多的抱怨只能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給他人帶來負能量,所以不如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做到“敬業樂業,提高素質,超越自我。”
2、實實在在做好手裡的事
怎樣衡量人生的價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對自己應該經常提這樣的問題:每天能不能再多幹一件事,每小時能不能再抓緊點,每件事能不能幹得再好點,能不能創造別人意想不到的成績?
人的生活太安逸就容易滋生惰性,就容易胡思亂想甚至好高騖遠,時間久了就會變得眼高手低。只有多做事、嚴格自律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教師很需要工匠精神。
3、不斷創新,拒絕經驗之談
有人說教育計劃性強,規章制度繁瑣具體,容易扼殺人的創造性。也有人說:教育既是科學,
新是生命,新是力量,新是智慧的源泉,只有不斷更新自我的人,才會充滿活力,充滿力量,才會找到智慧的源泉。新是希望,新是信心,新是樂觀,只有不斷更新自我的人才會,充滿希望,充滿信心,充滿樂觀。
教師需要經驗,也最怕被經驗束縛,過分強調經驗容易使人變得教條,所以唯有多學習才能使自己不斷更新觀念,避免教條死板。
二、魏老師的育人觀
1、育人於講讀課中
魏老師告訴我們,教學中要發揮每篇課文的感人力量,注意摸到作者感情的脈搏,
語文教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語文老師應像保育員,考慮孩子的胃口、體制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為己任。講讀課上育人,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使用感染薰陶的方法,使學生因情而明理,認真汲取每篇課文中的營養,使自己成為精神上、人格上的強者。
2、育人於寫日記中
魏老師把寫日記比作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他提倡老師留日記題目,進行日記指導。寫《兩個我》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理智地調動頭腦中的正義之師,去戰勝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錯誤思想。
魏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寫日記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會,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認識水準,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為養成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動腦筋想辦法,班中五名同學比較懶,經常不寫,或寫二三百字應付一下。怎麼辦,請這五名同學想辦法,選出懶病治療小組的組長,檢查,看寫了沒有,寫夠了沒有。沒有寫,或寫得篇幅不夠,組長讓他們當天補上,還要寫一份說明書。
三、魏老師的教學觀
“授人以魚一餐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益。”這句話揭示了交給方法的重要性。教學方法有很多,課堂教學是藝術的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自己課堂教學的蜜。結合各家教法之長,結合自己的素質,性格特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探索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
“少講多讀”講得少,教師才更珍惜講課的時間,仔細考慮哪是必講的內容,是講了以後學生能記住能理解的內容,講的少,學生才能記得住。讀得多,學生才可能提高閱讀能力,讀得機會多,時間多,學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問同學、查資料形成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
魏老師的課堂激趣十法,精心設計導語,設計板書,注意教態,這些做法給我很多啟示。
從教十八年,積累了許多經驗,同時也養成了很多惰性,讀了魏老師的書,我再次審視自己,真的覺得不學習的老師很可怕。
魏老師是教育的神話,是一處寶藏,值得我們慢慢開墾,不斷學習,不斷體會。
《放學後》讀後有感
文/詩哈柯米
這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目前是感觸最深的一本。
讀的第一本是短篇小說《加賀探案集》,5個故事,可能是因為比較短,讀後感覺平平;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獻身》,是看了電影之後看的書,知道答案在看文字,總是欠點感覺。第三本便是《放學後》。
《放學後》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時間從9月10日開始至10月7日不滿一個月之間發生的殺人破案的故事,最初是“前島”老師發現有人要殺自己(已經有三次被殺的案例),卻不曾想“村橋”和“竹井”兩個老師相繼被殺死亡,然後記錄員警破案的一系列過程。
小說採取了日記記錄法,每篇的開端一律採用“時間,星期,放學後”的格式,然後講述發生的事情,短短一個月,相繼兩個人的死亡,其中還穿插著幾段回憶,節奏很快,看的入迷,眼看著兇手呼之欲出,但是作者卻吊足胃口,就不告訴你殺人動機和殺人方法,著急。
看書第二天在群裡和小夥伴們討論這本書(群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東野圭吾),針對《放學後》裡面的殺人動機表示“細思極恐”,我也一直在找代入感,把自己想像成殺手,在自己最隱私的事情“也許”被看到之後,我會不會起殺心。
很難,我想像不到那種情況,這也許是日本人特有的腦回路,另外不得不佩服殺手之一的設計佈局,暗度陳倉,誤導員警的等等方法,僅僅是因為自己曾經看過的一本破案小說,心理素質也是極好——而她僅僅是一位高中三年級的女生。
知道結局再去回想之前的細節,除去殺人動機,原來一切細節都在文字裡面,衫田惠子和宮阪惠美的關係,惠美受傷的手腕,惠美的轉變等等都是線索。一直讓員警誤以為是兇手的高原陽子,在一步步的追蹤下也瞭解到她在前島老師那裡感受過一次溫暖(一次爬山活動中,陽子腳踝受傷,前島老師背她下山)。
似乎小說總會設置這樣一個“明”看著就是兇手的人物,但是到最後往往不是。而看著越不像兇手的反而就是兇手。這也是常用手法。
最要感慨的是兩個死者,兩個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死,那一夜沒人知道這兩個人是不是看到了兇手之二的隱私,可是兇手之二就是認定他們看到了,本想自殺,卻在兇手之一的勸說下,改成殺害兩人。而兇手之一在平時的生活中是那麼快樂爛漫,積極向上。青春期的少女,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
還有一個可憐之人,是前島的妻子裕美子,我個人認為她是全書最可憐的,嫁給前島,懷了孩子,可是前島竟然讓她打掉了孩子,很堅決,沒有商量的餘地。書中有個細節是在前島上班前,裕美子接到了一個電話,鬼鬼祟祟的壓低聲音,看到這裡我產生一個感覺,覺得裕美子是殺前島的策劃人,但是又想到裕美子不太可能知道學校的事情,又有點猶豫,但是心裡已經認定裕美子肯定有問題。
到了揭秘之後,前島自始至終臆想自己被害事件終於水落石出,原來自己是個幌子,當一切身心放下來,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死在了裕美子情人的車子下。這裡是個反轉,也很諷刺,一直以為是別人要自己的命,到頭來,沒死在別人那裡,卻死在了自己妻子手上。這裡,我是直呼痛快,一個殘忍殺掉腹中孩子的男人,這也許是你最好的結局。
很喜歡高原陽子和北條雅美,雖然陽子也產生過要陷害村橋的心思,並且制定了計畫,但是還算是比較正常的高中少女心思,叛逆、但是心底依然溫暖。雅美是學霸及女漢子的結合,性格好,講義氣,很為朋友想方設法解決難題。算是個積極的人物。()
最後,我很不好意思的說,作案手法我實在想不明白,不明白那個箭是如何抵住門的?有看過的小夥伴,不妨和我解釋一下,謝謝。
讀《一盞一盞的燈》後感
文/劉婧豔
夜色闌珊,華燈初上。
遠處高樓裡亮起的一盞盞燈,那是家的溫暖;
風浪中守望的一盞盞燈,那是迷途船隻的依靠;
牆角堅守的一盞盞夜燈,那是最好的陪伴和支持。
而我們老師就是那一盞盞燈,給予孩子們家的溫暖,為他們指路領航。
或許“這盞燈”並不能陪伴他們太遠的路,但每當在他們人生道路最迷茫、最灰暗的時候,那盞燈將永遠都在他們心裡。
手捧吳非老師主編的《一盞一盞的燈》一書,品讀著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六十多個樸實感人的教育教學故事,讀著讀著仿佛置身其中,許多故事又是那麼似曾相識。
這些短小而令人感動的故事充滿了暖暖的溫情。
《我想聽你把話說完》中的老師在做公開課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寧肯因延時扣分也讓學生把話講完,她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是一名優秀的好老師,這不是以公開課“得分”來計量的。她的“分數”永遠的記在了孩子的心中。
《穿透烏雲的那束光》中,類似“小舒”這樣的孩子我也遇到過,而我也曾與文中的老師相似,自以為是不聽解釋,到頭來瞭解事情的原委後後悔不已。但我要為文中的教師拍手稱讚,因為她的臨時改變使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燦爛明媚的陽光穿透了頭頂上聚集已久的烏雲。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輯的第一篇《每個兒童都是珍貴的唯一》。文中老師一句“一切從教育者出發的‘為我所用’”一下子點醒了我,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我們班裡有個年級人人皆知的皮大王——小石。要說起小石幹得“好事”,真是一籮筐也搬不完。小石在廁所裡和人打架了,把人家的鏡片都打碎了;上課上到一半,突然聽到“哐啷當”一聲巨響,循聲望去,小石摔了個四腳朝天;教室裡的簸箕壞了,一調查,是小石在追打同學的時候踩壞的……當我在教育小石時,他眼神中透露出的冷漠和不屑,讓我屢屢受挫。很多人都對我說放棄吧,這孩子真的沒藥救了,管好班級剩下的那39個孩子吧------直到有一天……“叮咚”,你有一個新朋友提醒!我還納悶是誰,原來是小石!就這樣,小石在微信上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全都展現在我的眼前。
“今天下課後,小金竟然沒做值日生溜走了!算了,好兄弟,我幫你做!”原來我並不知道,那天乾淨整潔的教室都是小石的功勞!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悄悄起床給媽媽做早餐,這個蛋煎得不錯吧!”原來我並不知道,小石還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今天爸媽又不回家吃飯了,哎,又得我一個人解決晚飯了。”原來我並不知道,小石也有他的煩惱……
就這樣在微信上的互動,使得我和小石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叮咚,你有一新消息!”是誰?我心中隱約已有了答案,果然是小石!
“劉老師,我今天數學只考了85分,沒到媽媽規定的95分,你能和我媽媽說一聲,讓她別打我,行嗎?”
小石的話深深地觸及到我的內心。我瞭解到小石的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幾乎都由母親一手承擔。而小石在學校又總是調皮搗蛋,母親也對他毫無辦法,只能用打罵的形式來教育他。長此以往,使得小石在學校裡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學,同學們對他也避而遠之了……終於瞭解到了病因,我和小石的母親坐了下來,促膝長談……
第二天一早,我又收到了小石的微信,只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
“劉老師,謝謝您!”()
但這六個字卻讓我內心翻江倒海。
是我沒能蹲下身子,好好瞭解小石的內心。
是我太缺少一份靜待花開的從容和淡定,差點錯失了這麼一朵美麗的花。
每個孩子都需要老師去精心呵護,靜待花期。
吳非老師說:“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而現在我們的這盞燈更需要清潔和維護,不能讓太多功利激進的想法降低了我們的亮度。讓教育還原本真,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教人以漁,終生受益。”這句話揭示了交給方法的重要性。教學方法有很多,課堂教學是藝術的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像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自己有用的花粉,回來以後釀自己課堂教學的蜜。結合各家教法之長,結合自己的素質,性格特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探索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少講多讀”講得少,教師才更珍惜講課的時間,仔細考慮哪是必講的內容,是講了以後學生能記住能理解的內容,講的少,學生才能記得住。讀得多,學生才可能提高閱讀能力,讀得機會多,時間多,學生才自己去思考、琢磨、問同學、查資料形成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
魏老師的課堂激趣十法,精心設計導語,設計板書,注意教態,這些做法給我很多啟示。
從教十八年,積累了許多經驗,同時也養成了很多惰性,讀了魏老師的書,我再次審視自己,真的覺得不學習的老師很可怕。
魏老師是教育的神話,是一處寶藏,值得我們慢慢開墾,不斷學習,不斷體會。
《放學後》讀後有感
文/詩哈柯米
這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三本書,目前是感觸最深的一本。
讀的第一本是短篇小說《加賀探案集》,5個故事,可能是因為比較短,讀後感覺平平;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獻身》,是看了電影之後看的書,知道答案在看文字,總是欠點感覺。第三本便是《放學後》。
《放學後》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時間從9月10日開始至10月7日不滿一個月之間發生的殺人破案的故事,最初是“前島”老師發現有人要殺自己(已經有三次被殺的案例),卻不曾想“村橋”和“竹井”兩個老師相繼被殺死亡,然後記錄員警破案的一系列過程。
小說採取了日記記錄法,每篇的開端一律採用“時間,星期,放學後”的格式,然後講述發生的事情,短短一個月,相繼兩個人的死亡,其中還穿插著幾段回憶,節奏很快,看的入迷,眼看著兇手呼之欲出,但是作者卻吊足胃口,就不告訴你殺人動機和殺人方法,著急。
看書第二天在群裡和小夥伴們討論這本書(群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東野圭吾),針對《放學後》裡面的殺人動機表示“細思極恐”,我也一直在找代入感,把自己想像成殺手,在自己最隱私的事情“也許”被看到之後,我會不會起殺心。
很難,我想像不到那種情況,這也許是日本人特有的腦回路,另外不得不佩服殺手之一的設計佈局,暗度陳倉,誤導員警的等等方法,僅僅是因為自己曾經看過的一本破案小說,心理素質也是極好——而她僅僅是一位高中三年級的女生。
知道結局再去回想之前的細節,除去殺人動機,原來一切細節都在文字裡面,衫田惠子和宮阪惠美的關係,惠美受傷的手腕,惠美的轉變等等都是線索。一直讓員警誤以為是兇手的高原陽子,在一步步的追蹤下也瞭解到她在前島老師那裡感受過一次溫暖(一次爬山活動中,陽子腳踝受傷,前島老師背她下山)。
似乎小說總會設置這樣一個“明”看著就是兇手的人物,但是到最後往往不是。而看著越不像兇手的反而就是兇手。這也是常用手法。
最要感慨的是兩個死者,兩個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死,那一夜沒人知道這兩個人是不是看到了兇手之二的隱私,可是兇手之二就是認定他們看到了,本想自殺,卻在兇手之一的勸說下,改成殺害兩人。而兇手之一在平時的生活中是那麼快樂爛漫,積極向上。青春期的少女,到底是魔鬼還是天使?
還有一個可憐之人,是前島的妻子裕美子,我個人認為她是全書最可憐的,嫁給前島,懷了孩子,可是前島竟然讓她打掉了孩子,很堅決,沒有商量的餘地。書中有個細節是在前島上班前,裕美子接到了一個電話,鬼鬼祟祟的壓低聲音,看到這裡我產生一個感覺,覺得裕美子是殺前島的策劃人,但是又想到裕美子不太可能知道學校的事情,又有點猶豫,但是心裡已經認定裕美子肯定有問題。
到了揭秘之後,前島自始至終臆想自己被害事件終於水落石出,原來自己是個幌子,當一切身心放下來,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死在了裕美子情人的車子下。這裡是個反轉,也很諷刺,一直以為是別人要自己的命,到頭來,沒死在別人那裡,卻死在了自己妻子手上。這裡,我是直呼痛快,一個殘忍殺掉腹中孩子的男人,這也許是你最好的結局。
很喜歡高原陽子和北條雅美,雖然陽子也產生過要陷害村橋的心思,並且制定了計畫,但是還算是比較正常的高中少女心思,叛逆、但是心底依然溫暖。雅美是學霸及女漢子的結合,性格好,講義氣,很為朋友想方設法解決難題。算是個積極的人物。()
最後,我很不好意思的說,作案手法我實在想不明白,不明白那個箭是如何抵住門的?有看過的小夥伴,不妨和我解釋一下,謝謝。
讀《一盞一盞的燈》後感
文/劉婧豔
夜色闌珊,華燈初上。
遠處高樓裡亮起的一盞盞燈,那是家的溫暖;
風浪中守望的一盞盞燈,那是迷途船隻的依靠;
牆角堅守的一盞盞夜燈,那是最好的陪伴和支持。
而我們老師就是那一盞盞燈,給予孩子們家的溫暖,為他們指路領航。
或許“這盞燈”並不能陪伴他們太遠的路,但每當在他們人生道路最迷茫、最灰暗的時候,那盞燈將永遠都在他們心裡。
手捧吳非老師主編的《一盞一盞的燈》一書,品讀著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六十多個樸實感人的教育教學故事,讀著讀著仿佛置身其中,許多故事又是那麼似曾相識。
這些短小而令人感動的故事充滿了暖暖的溫情。
《我想聽你把話說完》中的老師在做公開課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寧肯因延時扣分也讓學生把話講完,她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是一名優秀的好老師,這不是以公開課“得分”來計量的。她的“分數”永遠的記在了孩子的心中。
《穿透烏雲的那束光》中,類似“小舒”這樣的孩子我也遇到過,而我也曾與文中的老師相似,自以為是不聽解釋,到頭來瞭解事情的原委後後悔不已。但我要為文中的教師拍手稱讚,因為她的臨時改變使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燦爛明媚的陽光穿透了頭頂上聚集已久的烏雲。
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輯的第一篇《每個兒童都是珍貴的唯一》。文中老師一句“一切從教育者出發的‘為我所用’”一下子點醒了我,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我們班裡有個年級人人皆知的皮大王——小石。要說起小石幹得“好事”,真是一籮筐也搬不完。小石在廁所裡和人打架了,把人家的鏡片都打碎了;上課上到一半,突然聽到“哐啷當”一聲巨響,循聲望去,小石摔了個四腳朝天;教室裡的簸箕壞了,一調查,是小石在追打同學的時候踩壞的……當我在教育小石時,他眼神中透露出的冷漠和不屑,讓我屢屢受挫。很多人都對我說放棄吧,這孩子真的沒藥救了,管好班級剩下的那39個孩子吧------直到有一天……“叮咚”,你有一個新朋友提醒!我還納悶是誰,原來是小石!就這樣,小石在微信上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全都展現在我的眼前。
“今天下課後,小金竟然沒做值日生溜走了!算了,好兄弟,我幫你做!”原來我並不知道,那天乾淨整潔的教室都是小石的功勞!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悄悄起床給媽媽做早餐,這個蛋煎得不錯吧!”原來我並不知道,小石還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今天爸媽又不回家吃飯了,哎,又得我一個人解決晚飯了。”原來我並不知道,小石也有他的煩惱……
就這樣在微信上的互動,使得我和小石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叮咚,你有一新消息!”是誰?我心中隱約已有了答案,果然是小石!
“劉老師,我今天數學只考了85分,沒到媽媽規定的95分,你能和我媽媽說一聲,讓她別打我,行嗎?”
小石的話深深地觸及到我的內心。我瞭解到小石的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幾乎都由母親一手承擔。而小石在學校又總是調皮搗蛋,母親也對他毫無辦法,只能用打罵的形式來教育他。長此以往,使得小石在學校裡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學,同學們對他也避而遠之了……終於瞭解到了病因,我和小石的母親坐了下來,促膝長談……
第二天一早,我又收到了小石的微信,只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
“劉老師,謝謝您!”()
但這六個字卻讓我內心翻江倒海。
是我沒能蹲下身子,好好瞭解小石的內心。
是我太缺少一份靜待花開的從容和淡定,差點錯失了這麼一朵美麗的花。
每個孩子都需要老師去精心呵護,靜待花期。
吳非老師說:“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而現在我們的這盞燈更需要清潔和維護,不能讓太多功利激進的想法降低了我們的亮度。讓教育還原本真,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