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讀《豐田失敗學》有感

讀《豐田失敗學》有感

文/徐東東

近期部門組織了學習《豐田失敗學》一書,在讀完《豐田失敗學》之後,學到了很多,感悟也很多,下面我就談談我的讀後感言吧!

1、豐田失敗學中,第一章第三節的標題是:首先問“發生什麼事了?”對我印象挺深刻的,在豐田總能聽到“去查明真正的原因”這句話。他們之所以問為什麼,其實是在確認事實、把握狀態的基礎上查明真正的原因。有的時候為了查明真因他們會通過一些方法反復去問,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發生問題後,我們是去詢問,並不是去質問,同時要注意我們的語調,

避免氣氛變得緊張。

2、第四章第二節的標題是:不告訴下屬“答案”。在很多公司領導安排下屬工作的時候,經常會把答案直接告訴下屬,你就這樣做就好了。這樣做雖然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下屬失去了用大腦去思考的能力。而在豐田卻相反,若果某崗位出現問題,領導會讓下屬就在這崗位不要動,讓下屬動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對策。()

3、最後“永不言棄”方能創造奇跡。在認為自己做不到而放棄的瞬間其實你就已經失敗了,做不到是因為沒有做到極限。

讀完《豐田失敗學》不僅對我的工作有很大幫助,同時對我今後的生活和為人處事也有很多指導作用,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同樣的失敗反反復復發生。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建立在正確的對待失敗和採取相應的對策以及今後的改善之上的。只是放任失敗不管,終究會變成最大的隱患。作為新滬人,須得貫徹落實“豐田失敗學”的精神,努力地不讓同樣的失敗再次出現,對現行的生產安全和品質提高一個新的臺階。

《輕斷食》讀後感

文/陶麗君

正值暑假時分,為了不給自己造成太大的負擔,我讀了一本關於生活的書,《正在橫掃全球的瘦身革命——輕斷食》,作者一位是英國執業醫師兼科學節目主持人、製作人、輕斷食的發明人邁克爾莫斯利博士,另外一位是《泰晤士報》和《每日郵報》時尚版專欄作家咪咪史賓賽女士。之所以要閱讀這本書,也是出於自己一直有一個困惑。

面對學習壓力,工作任務和家庭安排與自身身體承受程度,如何平衡這之間的關係?帶著這個問題。我翻閱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書、提高效率方面的書、提高記憶力的書。還聽了到了一些相關言論,如要做好主婦,就要在家人沒有起床的時候,把家裡收拾好,類似的觀點。但是思來想去,這些書和言論的主要理念,歸根到底,仍然是對自己的壓榨。我的疑問仍然高懸,在這多重壓力下,如果人們都不能好好的保有自己的身體,又怎麼能夠提高效率?於是,我開始尋找如何安排好生活和保持健康身體方面的閒書。直到我遇到了《輕斷食》這本書。

經過醫學實驗研究,邁克爾推崇,每週五天正常飲食,選擇兩天控制正常飲食量的1/4的簡單自由的斷食法。

我並不是出於對減肥的熱衷,而是喜歡上了書中的生活方式。輕斷食讓我們能夠減少身體飽腹感的持續時間,讓身體變得輕鬆而沒有負擔,在輕斷食的日子裡,以及任何時候逐漸養成專注於飲食的習慣。把這種專注推崇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生活的充盈,不靠物質來填塞,而是靠精神來豐富,我們會變得無比輕鬆和自由。斷食是健康瘦身的秘密,這個秘密曾廣泛流傳在佛教僧侶,瑜伽行者之中。這些人身材精瘦精神力超然,活得也很長壽。2500年來,斷食的秘密卻一直被忽視。間歇式斷食,讓我們重新以人體的根本設計接軌,不但是減肥之道,也是長期保持健康的法門。從女性的觀點,
咪咪說“執行輕斷食,六個月以來,我的精力更充沛,皮膚彈性更好,膚質更剔透,對生活更熱情,在輕斷食的過程中,是在寵愛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哇!輕斷食居然具有抗衰老的健康益處!通過案例來看,減肥只是輕斷食的一項益處,真正的益處是長期改善健康狀況,降低許多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輕斷食就目前瞭解到的原理在於:人類本來具有對於饑一頓飽一頓飲食的調節功能,在斷食的情況下,就是給身體一個食物不足的信號,身體會根據饑餓狀態,自動調節,調動體內糖類、脂肪和多肽等。在這個過程中,適當的壓力可以對自身進行修復,使人或任何生物變得更強壯。即使停止進食的時間很短,也能啟動不少所謂的修復基因repair genes,

帶來長期的益處。限制熱量的效果之一是啟動自體吞噬的過程。自體吞噬就是身體分解老舊細胞已疲憊細胞與回收利用的過程。筆者嘗試和介紹了4日斷食法,隔日斷食法和兩日斷食法。輕斷食的做法是在一星期中選取兩天,男士攝取600大卡,女士攝取500大卡以下,其他五天的飲食不要嚴重過量。此外,進食的時機也很重要。儘量延長不進食的時間,來啟動燃脂機制。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斷食計畫,要根據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獨一無二的計畫,具體吃什麼和在一周中哪兩天或一天斷食,都是由自己來決定的。斷食,可以改善情緒,保護大腦,避免記憶力下降及認知能力變差。這對我們而言也是極其振奮的資訊。不知不覺中,工作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斷食的時候的飲食,要細細咀嚼,專心吃。我記得在“仰望尾跡雲”私教健身課上,教練也說過,飲食的五大原則:一是每口食物緩慢咀嚼39次再咽下,完全咽下上一口食物之後,再吃下一口。二是咀嚼食物的時候,放下所有的餐具和手裡的食物,只要嘴裡有食物就清空兩隻手。三是吃東西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在咀嚼上,不要看電視,看書和看視頻,看手機和聽音訊節目。四是小口吃飯,原來的一口分成2-3口。五是每頓飯如果感覺吃飽了,食物還沒有吃完,也不要再吃了。慢慢咀嚼和專注於所享用的食物,珍惜當下,珍惜擁有,才能保有好未來。()

隨著斷食計畫的深入,每個人會不自然的選擇健康的食物,開始瞭解饑餓和駕馭饑餓。對於啟動飲食也會有自己更明確的認識,知道吃什麼最好,吃到多少量最舒服。也就是鼓勵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從生活安排上講,限制了飲食就獲得了自由。這不就是取得了更多的時間嗎?仿佛我的困惑有一些懵懵懂懂的答案了,只需要實踐中進行嘗試了。這種生活方式,很容易與我們的日常實際生活方式相結合,選擇一周中的兩天,不會影響日常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自由安排輕斷食的時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

本書的最後,給了我們一些食物的熱量值,以及輕斷食日的配餐方案,還有一些人的經歷分享。總之,輕斷食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理念,也是需要用實踐去核對總和摸索的。為了更好的學習,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是不是,我們可以建議版主和班長,考慮啟動一個輕斷食組呢。

且學且珍惜——《超級自控力》讀後感

文/陳蕖

拿到本書的第一時間,我翻出家中書櫃另外兩本自控力書籍,三本同時閱讀。其中一本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的《自控力》,結合心理、經濟、神經等學科深層剖析了自控力。而本書——潘鴻生的《超級自控力》,用很多淺顯易懂的小故事,穿插在各項自我管理技能的道理中間,作者煲得一手好雞湯,讀者喝得津津有味。倘若又能在某個時刻點醒自己,抑或在某個故事實中例觸動心弦,那著實是算上了一課吧。

自控只是一時行為,失控卻是常態,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標的最大絆腳石。時代變遷,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們越來越需要自控力,為了適應環境,人腦很早就學會了自控。意志力不但區分了人和其他動物,也區分了每個人。我認為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拿高分和成功。

人類用幾百萬年進化出了滿足要求的前額皮質,懂得未雨綢繆,近幾十年,神經學家發現,人腦的“求知欲很強”,通過鍛煉,甚至可以根據主人的要求重塑。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冥想”提升自控力,實驗發現大腦灰質會增多。十八世紀,美國有位意志力頑強的工人修路時發生了事故,因為前額皮質被炸藥衝擊波穿過,幾個月後雖然身體痊癒,但是性情大變,沒有任何自控力。雖然我們不會因為炸藥失去前額皮質,但是醉酒、睡眠不足、不專注等不良習慣,也會讓它重新塑型的。()

自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腦裡仿佛有兩個自我,在自我博弈的過程中,如果自控系統占上風,原始本能就被拋棄。例如,為了激發購物者的購物本能,賣場的商品擺放設計也是利用技巧削弱購物者的自控力。

求生專家貝爾·格里爾斯荒野求生系列中,在他穿越撒哈拉沙漠時,曾說過一句話:野外生存,除了需要豐富的知識經驗和那麼點運氣,更多的時候,讓自己活下來最重要的是頑強的意志力。

克制衝動,掌控情緒,是心理素質的體現,除了控制情緒,還要將情緒消化掉,才能理智支配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情緒管理是全面發育的重要體現,會管理情緒的孩子,並不是不能生氣。相反,他可以難過、憂傷、發脾氣、哭泣,因為孩子只有體驗了情緒,才能真正認識情緒,然後學會控制和發洩情緒。但是一定要告訴他,釋放情緒不能傷害他人。一個能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個思慮周全的人。對我來說亦如此。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維吉尼亞·伍爾夫也曾經在《伍爾夫讀書隨筆》寫道: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心態對了,狀態就對了。肯尼斯·克利斯汀在《這輩子,只能這樣嗎?》寫到:很多低成就的人,是甘於平凡庸碌的。 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生活設限。 總之,低成就就是日常生活中“慣性墮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書、總是拖延減肥計畫等等,這個世界並不怎麼重視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或是堅持個人理想、長遠奮鬥這類的價值觀。反而更喜歡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人們對天才和奇人比較感興趣,而不是一步一步朝向目標邁進的人。大腦喜歡走捷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無形中就放棄了曾經設定的目標,那些年,我丟掉的目標就是如此。

用目標約束自己。師傅之前佈置的101個目標事情,對我來說還是有作用的,我將這些事情重新整理、分解、排序,剔除一部分不那麼堅定的,又新增加一部分修正的。如果人生只一味盲目地往前走,日子很累,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無論世事怎樣,慶倖的是我還是原來的那個我,有我自己的原則和目標,純粹了,簡單了,所有的一切比你想像中的都要美好,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心有目標,何懼跌倒;心懷理想,怎懼摔跤。

“高處不勝寒”,所有的強者都是“孤獨”的。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根本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佛,左邊是人,右邊是弗,弗有“不是”之意,佛字如果直接轉成白話,是“不是人”的意思。“不是人”正是“佛”,這裡面有極為深刻的寓意。當一個人的心志能往山上走,不斷的轉化,使一切負面的情緒都轉化成正面的情緒,他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覺行圓滿的佛了。

人生在世,欲望總是無止境的,但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什麼該爭取,什麼該放棄。離開舒適區從頭開始,也許會很辛苦,但一定會更值得。守得住欲望,才抵得住誘惑。

會管理時間的人,他的起點就高人一等了。事有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時間,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凡成功的人,都是時間管理高手,不會蹉跎歲月,不會拖延浪費。書中提到魯迅先生的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就會有”。比較認同,我的閱讀時間全部來自見縫插針的時間碎片,收效甚多。

逆商高的孩子,擁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那個永遠打不倒的小孩,總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逆風翻盤!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內心豐盈而篤定,順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寬己達人,寵辱不驚。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意志堅定,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人生裡的跌倒與失敗,幾乎是必然的,跌倒的價值是使人堅強,失敗的意義則是讓我們更珍惜人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大的學問。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自我催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寬以待人。謙卑的心猶如一株小草,既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默默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人生境界大不同,做好自己就好。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

又一次合上書本,借書之言結尾:放縱容易,自控不易,且學且珍惜。一切積極的改變,都從你的自控力開始。()

這對我們而言也是極其振奮的資訊。不知不覺中,工作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斷食的時候的飲食,要細細咀嚼,專心吃。我記得在“仰望尾跡雲”私教健身課上,教練也說過,飲食的五大原則:一是每口食物緩慢咀嚼39次再咽下,完全咽下上一口食物之後,再吃下一口。二是咀嚼食物的時候,放下所有的餐具和手裡的食物,只要嘴裡有食物就清空兩隻手。三是吃東西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在咀嚼上,不要看電視,看書和看視頻,看手機和聽音訊節目。四是小口吃飯,原來的一口分成2-3口。五是每頓飯如果感覺吃飽了,食物還沒有吃完,也不要再吃了。慢慢咀嚼和專注於所享用的食物,珍惜當下,珍惜擁有,才能保有好未來。()

隨著斷食計畫的深入,每個人會不自然的選擇健康的食物,開始瞭解饑餓和駕馭饑餓。對於啟動飲食也會有自己更明確的認識,知道吃什麼最好,吃到多少量最舒服。也就是鼓勵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從生活安排上講,限制了飲食就獲得了自由。這不就是取得了更多的時間嗎?仿佛我的困惑有一些懵懵懂懂的答案了,只需要實踐中進行嘗試了。這種生活方式,很容易與我們的日常實際生活方式相結合,選擇一周中的兩天,不會影響日常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自由安排輕斷食的時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

本書的最後,給了我們一些食物的熱量值,以及輕斷食日的配餐方案,還有一些人的經歷分享。總之,輕斷食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理念,也是需要用實踐去核對總和摸索的。為了更好的學習,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是不是,我們可以建議版主和班長,考慮啟動一個輕斷食組呢。

且學且珍惜——《超級自控力》讀後感

文/陳蕖

拿到本書的第一時間,我翻出家中書櫃另外兩本自控力書籍,三本同時閱讀。其中一本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的《自控力》,結合心理、經濟、神經等學科深層剖析了自控力。而本書——潘鴻生的《超級自控力》,用很多淺顯易懂的小故事,穿插在各項自我管理技能的道理中間,作者煲得一手好雞湯,讀者喝得津津有味。倘若又能在某個時刻點醒自己,抑或在某個故事實中例觸動心弦,那著實是算上了一課吧。

自控只是一時行為,失控卻是常態,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標的最大絆腳石。時代變遷,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們越來越需要自控力,為了適應環境,人腦很早就學會了自控。意志力不但區分了人和其他動物,也區分了每個人。我認為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於拿高分和成功。

人類用幾百萬年進化出了滿足要求的前額皮質,懂得未雨綢繆,近幾十年,神經學家發現,人腦的“求知欲很強”,通過鍛煉,甚至可以根據主人的要求重塑。我們甚至可以通過“冥想”提升自控力,實驗發現大腦灰質會增多。十八世紀,美國有位意志力頑強的工人修路時發生了事故,因為前額皮質被炸藥衝擊波穿過,幾個月後雖然身體痊癒,但是性情大變,沒有任何自控力。雖然我們不會因為炸藥失去前額皮質,但是醉酒、睡眠不足、不專注等不良習慣,也會讓它重新塑型的。()

自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腦裡仿佛有兩個自我,在自我博弈的過程中,如果自控系統占上風,原始本能就被拋棄。例如,為了激發購物者的購物本能,賣場的商品擺放設計也是利用技巧削弱購物者的自控力。

求生專家貝爾·格里爾斯荒野求生系列中,在他穿越撒哈拉沙漠時,曾說過一句話:野外生存,除了需要豐富的知識經驗和那麼點運氣,更多的時候,讓自己活下來最重要的是頑強的意志力。

克制衝動,掌控情緒,是心理素質的體現,除了控制情緒,還要將情緒消化掉,才能理智支配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情緒管理是全面發育的重要體現,會管理情緒的孩子,並不是不能生氣。相反,他可以難過、憂傷、發脾氣、哭泣,因為孩子只有體驗了情緒,才能真正認識情緒,然後學會控制和發洩情緒。但是一定要告訴他,釋放情緒不能傷害他人。一個能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是個思慮周全的人。對我來說亦如此。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維吉尼亞·伍爾夫也曾經在《伍爾夫讀書隨筆》寫道: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心態對了,狀態就對了。肯尼斯·克利斯汀在《這輩子,只能這樣嗎?》寫到:很多低成就的人,是甘於平凡庸碌的。 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生活設限。 總之,低成就就是日常生活中“慣性墮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書、總是拖延減肥計畫等等,這個世界並不怎麼重視在逆境中力爭上游,或是堅持個人理想、長遠奮鬥這類的價值觀。反而更喜歡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人們對天才和奇人比較感興趣,而不是一步一步朝向目標邁進的人。大腦喜歡走捷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無形中就放棄了曾經設定的目標,那些年,我丟掉的目標就是如此。

用目標約束自己。師傅之前佈置的101個目標事情,對我來說還是有作用的,我將這些事情重新整理、分解、排序,剔除一部分不那麼堅定的,又新增加一部分修正的。如果人生只一味盲目地往前走,日子很累,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無論世事怎樣,慶倖的是我還是原來的那個我,有我自己的原則和目標,純粹了,簡單了,所有的一切比你想像中的都要美好,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心有目標,何懼跌倒;心懷理想,怎懼摔跤。

“高處不勝寒”,所有的強者都是“孤獨”的。世人在提到“孤獨”一詞時,往往含帶同情和憐惜,根本謬解了當事人的心境。佛,左邊是人,右邊是弗,弗有“不是”之意,佛字如果直接轉成白話,是“不是人”的意思。“不是人”正是“佛”,這裡面有極為深刻的寓意。當一個人的心志能往山上走,不斷的轉化,使一切負面的情緒都轉化成正面的情緒,他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覺行圓滿的佛了。

人生在世,欲望總是無止境的,但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什麼該爭取,什麼該放棄。離開舒適區從頭開始,也許會很辛苦,但一定會更值得。守得住欲望,才抵得住誘惑。

會管理時間的人,他的起點就高人一等了。事有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時間,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凡成功的人,都是時間管理高手,不會蹉跎歲月,不會拖延浪費。書中提到魯迅先生的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擠就會有”。比較認同,我的閱讀時間全部來自見縫插針的時間碎片,收效甚多。

逆商高的孩子,擁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那個永遠打不倒的小孩,總能在一次次挫折中逆風翻盤!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內心豐盈而篤定,順境中自然,逆境中泰然,寬己達人,寵辱不驚。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意志堅定,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人生裡的跌倒與失敗,幾乎是必然的,跌倒的價值是使人堅強,失敗的意義則是讓我們更珍惜人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最大的學問。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自我催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寬以待人。謙卑的心猶如一株小草,既不取笑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默默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人生境界大不同,做好自己就好。有兼聽之明,而無奮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

又一次合上書本,借書之言結尾:放縱容易,自控不易,且學且珍惜。一切積極的改變,都從你的自控力開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