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星期三的戰爭》讀後感

文/趙行健

《星期三的戰爭》是美國人加里·施密特所寫,果然是美國人寫的書,字裡行間帶著美國文化的烙印。事實上,每本書都是作者想法和理念的反映。我們還是來說說這本吧。

書裡寫得是七年級學生霍林的故事。每個星期三下午對霍林而言就是一場災難,因為班裡有一半的同學要去猶太教堂學習希伯來文,而另一半則要去天主教堂參加教義問答。而作為長老會教徒,霍林是唯一剩下的學生,他需要獨自面對老師貝克夫人。這位老師以嚴厲著稱,而且她好像一點兒也不喜歡霍林,

老是刁難他。一開始,貝克夫人讓他擦黑板清理老鼠籠,等等。後來,霍林不小心將兩隻老鼠從籠子裡放出來,這才改成下午進行莎士比亞作品的閱讀。這也許就是美國特色之一吧!

你永遠想不到,那些“冗長”而“乏味”的作品,一開始在霍林的眼中就變了味。他把這些作品中詛咒的話都學會了。比如,“但願一陣西南的惡風把你們吹得渾身都起水皰”,再或者是“但願一切的癩蛤蟆、甲蟲、蝙蝠都咒在你身上”。這些話我們國家的孩子別說學了,想想都可怕。他竟然還拼命練習。也許,這也是美國人的特點,他們會將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再往下面看,高年級的同學,有時,甚至是霍林的姐姐,常對霍林說一句話:“你死定了。

”好恐怖啊!他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恐嚇霍林,脅迫霍林替他們做事。而霍林,只能在心裡默默地念叨關於癩蛤蟆、甲蟲、蝙蝠的詛咒,這樣霍林才能尋求自我安慰。這可能也是美國所特有的吧!

你知道嗎?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是越戰爆發的時候,因為戰爭是發生在越南,所以,美國國內並沒有太多的影響,只是有些男人去了戰場。那些軍人戰死後,遺體運回國內,上面蓋著美國國旗。而國內對於戰事普遍漠不關心。一方面,軍人為國捐軀,另一方面,國內照樣歌舞昇平,舉辦耶誕節的娛樂活動。難道這也是美國特色?

《雲朵麵包》讀後感

文/鄭昊坤

《雲朵麵包》是我無意中看到的一本繪本故事,它讓我感動了好久。

故事是從哥哥和弟弟在下雨天的樹枝上摘雲朵說起的。

他們把可愛的小雲朵帶回了家,媽媽樂呵呵地把它做成了雲朵麵包。吃了麵包的兄弟倆,居然都神奇地飛了起來。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爸爸——爸爸因為加班起晚了,趕著去上班連飯也沒來得及吃——就飛著給爸爸送飯去啦!爸爸吃了雲朵麵包,很快就飛到了公司。而兄弟倆,又一次起程,開心地飛回家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我喜歡他們一家人的相親相愛。你看,爸爸沒吃早飯,媽媽就坐不住了。她牽掛著爸爸,非常擔心他一上午會餓壞。哥哥和弟弟有了神奇的超能力,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給爸爸送飯。我想,當爸爸從孩子們手中接過媽媽愛的早餐時,一定會感動得一塌糊塗吧!

我也喜歡故事裡的兄弟情誼。下雨天,哥哥叫醒弟弟,一起出去冒險。弟弟餓了,哥哥會很及時地遞給他一塊麵包;哥哥不小心摔倒了,弟弟也會緊張地追著問:“哥哥,你沒事吧?”我深有同感。有時候我妹妹餓了,我會不假思索地拿出我的零花錢,給她買很多好吃的,一點兒也不心疼花出去的錢。妹妹不懂事,有時候會使勁打我,我忍著疼,但我從來不會還手打她。因為她還小,我是哥哥,應當讓著她。

我還喜歡裡面的爸爸。為什麼呢?爸爸很胖。他吃了麵包,也飛了起來,就像一隻大鳥一樣飛到空中。一想到那樣一個胖人形的龐然大物飛到天上,就像個巨無霸風箏,我就樂不可支,簡直太有趣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