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雲朵麵包》讀後感

《雲朵麵包》讀後感

文/鄭昊坤

《雲朵麵包》是我無意中看到的一本繪本故事,它讓我感動了好久。

故事是從哥哥和弟弟在下雨天的樹枝上摘雲朵說起的。他們把可愛的小雲朵帶回了家,媽媽樂呵呵地把它做成了雲朵麵包。吃了麵包的兄弟倆,居然都神奇地飛了起來。他們第一時間想到了爸爸——爸爸因為加班起晚了,趕著去上班連飯也沒來得及吃——就飛著給爸爸送飯去啦!爸爸吃了雲朵麵包,很快就飛到了公司。而兄弟倆,又一次起程,開心地飛回家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我喜歡他們一家人的相親相愛。

你看,爸爸沒吃早飯,媽媽就坐不住了。她牽掛著爸爸,非常擔心他一上午會餓壞。哥哥和弟弟有了神奇的超能力,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給爸爸送飯。我想,當爸爸從孩子們手中接過媽媽愛的早餐時,一定會感動得一塌糊塗吧!

我也喜歡故事裡的兄弟情誼。下雨天,哥哥叫醒弟弟,一起出去冒險。弟弟餓了,哥哥會很及時地遞給他一塊麵包;哥哥不小心摔倒了,弟弟也會緊張地追著問:“哥哥,你沒事吧?”我深有同感。有時候我妹妹餓了,我會不假思索地拿出我的零花錢,給她買很多好吃的,一點兒也不心疼花出去的錢。妹妹不懂事,有時候會使勁打我,我忍著疼,但我從來不會還手打她。因為她還小,我是哥哥,應當讓著她。

我還喜歡裡面的爸爸。

為什麼呢?爸爸很胖。他吃了麵包,也飛了起來,就像一隻大鳥一樣飛到空中。一想到那樣一個胖人形的龐然大物飛到天上,就像個巨無霸風箏,我就樂不可支,簡直太有趣了!

《長安十二夜》讀後感

文/柯航

讀完本部小說,能夠感受到作者有意識的在做以下幾件事:

一、情景浮世繪。以文字代替畫筆,描繪古代長安城的風俗,一街一景一人一物都寫到了細節,可以知道作者是事前做了很多預備材料的;

二、為了劇情需要,表達出時間的緊湊感、劇情的緊密銜接性,作者反復運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使得我腦子裡反復想起電影《羅拉快跑》。

三、情節設計方面,為了體現出一部偵探類小說的風格,伏筆當然是一處接著一處,

環環相扣——有點說不上,更好的解釋應該是”一環套著一環“,然後再意想不到之處終結——對於結尾真相,個人覺得牽強了。

四、為了情境匹配,文中的遣詞造句很有講究。

如今,這部小說在翻拍為電視劇的路上,請了當紅的演員,嗯,看來導演還挺看重這個的。

驅使我看完這部小說動力,一個是看書有始有終的習慣,另一個則是好奇最終的真相。

好處總有人捧,槽點鮮有人說。看這部小說的時候,我的閱讀滿足度還是不夠的,它不能讓我大呼過癮,也沒能激起我看第二遍的欲望,看完後還是不滿足,就像吃慣了辣的人吃完一頓素餐,飽是吃飽了,但是還是不夠”酣暢淋漓“。

因此,下面說說幾點個人不滿足的地方:

一、主角名字。

嗯,除了一般的小明、小紅,我們的主角名字叫”小敬“,全名”張小敬“——當讀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的心裡咯噔一下,心想“這名字讓人有點出戲”。儘管文末作者說過他創作這部小說的緣由,但是全篇讀下來,每次總感覺略微怪異。或許,作者是為了體現出這一類小人物的平凡吧,於是乎把名字給有意弄成更加的平凡。

二、作者的自我劇情解答。在文中很多話語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理解出人物說話的意圖、劇情的疑點、人物思維活動等,但是作者可能是為了擔心讀者讀不懂,居然直接把意圖都說出來了,和我們讀者解釋一兩句。這讓我很是彆扭,心裡硌得慌。作者的苦心可以理解,是為了小說更加親民,為了通俗易懂,為了讀者著想,

但是此種做法未免可以,斧鑿之痕過於明顯,反而讓整部小說沒有自然的感覺,“人為操作”的意圖太明顯了。

三、文字語言使用方面,發現了作者有未消化透的地方,使用字詞出現了與前文的斷裂——前後對比不是一個風格。我猜是作者後面寫的急,或許是被催稿了,導致寫起來直接大白話出來,甚至有點現代網路語言的味道,當時讀到的時候有點詫異。具體出現之處,我這裡沒有指出,因為是在車上用電子閱讀器看的,就沒有做書簽記錄下來。個人覺得對於字詞使用挺敏感的,所以這裡就提出這個瑕疵。

四、整部小說,作者的意圖太明顯了,人工斧鑿之痕太重了。在關鍵直接切換場景,吊人胃口可以理解,這個沒有什麼。

讀完整部小說,會發現作者是在煮八寶粥,把各種材料整合在一起,這個方式很厲害,但是沒用好就會出現問題。其實,每個作家的創作就是“正和”,區別就是創造力和整合能力的大小了。

是的,有人看到我列出的槽點,就會說:吹毛求疵啊,你行你上啊!

我承認我沒作者這樣寫出這樣的小說,也沒什麼自己的作品,所以作者做到了別人沒做的成就,那也是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了,所以作者還是厲害的。這裡向作者表達感謝,寫出《長安十二夜》這樣的作品,給大夥兒帶來了一次文學上的享受。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