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二本畢業的男同事,成了我領導
文/Jenny喬
前兩天,公司一個同事跟我吐槽:
自己985畢業,工作五年,業績很出色,老闆交給的任務都能辦得妥帖,可最近公佈的升職名單,輸給了一個二本畢業的男同事。
這個二本生,我也認識,人長得普普通通,性格溫吞,站在一堆人裡,很容易就被直接掠過。
可是他這次的升職,在領導群裡卻是全票通過,同事們也沒有一個人反對。
這種現象,在我們公司很常見,學歷和收入倒掛,年薪五十萬,不是最聰明的人,月薪一萬的群體裡,卻有很多都是985和211的。
所以,同事們在一起經常聊起一個話題,
1、有前途的人 都懂得超出別人的預期
餐飲圈有個不成文的經驗,就是在開餐廳之前,你要瞭解顧客的預期是什麼。
場景不同,客戶的心理預期也不同。
宴請貴賓,環境必須高雅,顧客也會對很多細節特別挑剔。
但如果是速食店,大家就覺得味道和環境都沒那麼重要,便捷最方便。
只要你能提供點不一樣的東西,顧客立刻就會感覺很不一樣。
比如海底撈,客戶等位元的時候還提供美甲、棋牌,顧客一下子就很驚喜。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老闆要什麼,然後再多做一點。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很火的問題,你聽過哪些難忘的職場故事。
SeanYe分享了他招聘實習生的經歷:
過去,我找過不少實習生,可每次都是佈置任務:Word幫我翻譯一下;Excel幫我錄入資料;PPT幫我做個動畫。
直到2013年,我招來一個妹子,新加坡人,美國西北大學畢業,來復旦讀研,招她的核心原因自然是她出色的英文。
照例我郵件扔了一份word給她翻譯。
她跑到我座位邊問:“這是什麼報告,翻譯給誰看,需要整理出大意還是逐字逐句翻譯?”
我瞬間意識到:這姑娘,有sense。
所謂sense其實不僅是態度,更是理解,你得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
這些年在職場總有些人喜歡搞關係、拍馬屁,但總也不能在關鍵時刻贏得老闆的注意。
其實老闆並不關心你跟他好不好,而是你能不能幫他賺到錢。
所以,他的需求只有一個:讓客戶滿意,
都說職場有無數潛規則,最重要的一條很多人卻沒記住:
你越用心,越有前途。
2、有前途的人 都能跳出打工者思維
世界頂級領導力演講人斯涅克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一家美國汽車公司的高管去日本參觀裝配生產線,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在汽車生產的最後環節,當車門被裝上鉸鏈上後,美國工人都會用一支橡膠棒狠敲車門,可日本車廠從來沒有這一步。
他們覺得很奇怪,就問日本人:“少了這一步,你們怎麼能確保車門和車體嚴密貼合呢?”
日本人靦腆回答:“我們是在做設計的時候,搞定的。”
一語道破天機。
他們不是在後期去檢查毛病,而是從源頭開始,就想到了結果。
等到車都造好了,發現門裝不上去了,
這些年,在職場,很多人都提到過打工者思維。
而這種思維方式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永遠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不到全域。
可在職場,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式都是閉門造車,做完自己的事情就好。
有一次,在朋友的餐廳後廚,見識到了一個面試年薪五十萬職位的甜點師,是如何征服主廚。
主廚問她:“如果一對名人夫妻,來店裡吃晚餐,你會選擇哪一種甜品。”
我以為她會說根據客人的口味、喜好,再搭配自己最拿手的餐品,沒想到,她張口說了一句:“要看前菜和主菜。”
朋友當機立斷,給了她offer。
他跟我說:“一個不關心主菜的甜點師,是註定要失敗的。”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
“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
很多人無法區分這兩點,其實,效能比效率更重要。
所以,優秀的員工無論在哪裡,都會先去考慮做正確的事。
而在職場,最正確的事,就是理解別人的需要。
想起老闆經常跟我說的話:
“30歲前,你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可是,要想更進一步,你的心裡得能裝下更多人的事情。這是一個人的格局,也是一個人的潛力。”
3、有前途的人 從來不辜負別人的信任
這些年,很多人說,二本畢業,和別人比有先天劣勢。
的確,名校畢業,名氣和人脈都有天然優勢。
但有一點,和學歷、能力,甚至經驗都沒什麼關係,就是靠譜。
靠譜,可以掩蓋很多方面的缺陷,哪怕你笨一點,別人也願意提點你,因為帶一個不靠譜的人,
那種感覺就像背著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哪一刻會爆炸,每次佈置完任務,你都惴惴不安,生怕哪個環節出了紕漏。
在反復溝通的過程裡,彼此的信任度會越來越低,以至於日後的合作,心裡都會留下陰影。
我有個沒過試用期就被辭掉的前同事,就是這種人。
所有跟他有接觸的同事,都在反應一個問題,就是一件事要反復跟他磨合,一次說了N個問題,他只能改掉其中的幾個,漏掉的還需要再次溝通。
時間久了,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不靠譜,交給他任何工作都擔心他做不好,總要額外花時間去監督他,有時候還不得不找人做個備選方案,就怕他隨時抽風。後來,誰也不願意再和他合作。
這個同事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想要修復形象,認真幹了好幾個月,可惜還是沒過試用期。
其實道理很簡單,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人的印象是很難改變的,一旦別人覺得你不靠譜,想要重建就很難了。
所以,每每想起這些年遇見過的各種偷奸耍滑的職場人,都覺得他們挺傻的。
總是自作聰明地敷衍同事和老闆,覺得別人的事和自己無關,到最後只會給自己和別人惹來更多麻煩。
相反,真正用心的人,才是精明的勤奮者。
他們明白,在職場,態度比能力重要。
他們不在應該費心的時候惜力,更不會活得眼裡只有自己。
來源: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廢掉一個人: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文/Jenny喬
1
最近過節,很多人和我聊起明年的規劃,沒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個重點。
不用問也知道為什麼,上班很煩,每天通勤路上好幾個小時,練就十八班武藝,好不容易到了公司,還是擠不上電梯,錯過打卡時間。再遇上個把變態老闆,24小時線上等,簡直折磨死人。
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自由的生活,時間全部歸自己支配,再就是做自己,用喜歡和擅長的事賺錢。聽起來有閑,又有錢。
而且這些人真有詳細計畫,有些人能做軟體外包,有人打算開奶茶店,有人想試試內容電商,還有人能做自由撰稿人或獨立設計師。
不求大富大貴,但是只要能原收入基本持平,都傾向于為自由買單,為自己工作。
前幾天同事還跟我念叨,說發現身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自由職業了。
有個朋友,前一陣連續加班,把胃給累壞了,看完病從醫院出來,覺得委屈,決定辭職回家。
她分析自己得病的原因,認定是前一陣工作忙給鬧的。
吃飯不準時,外賣不健康,身邊的同事裡豬隊友太多,老闆的脾氣也讓人捉摸不透,她本身性子就急,生氣傷胃。
在她看來,低品質的合作還不如單幹,省得給別人填坑,所以就打算回家尋找自由。
但是,病假這幾天一過,她就回去上班了。
因為對自己不放心,在她看來,假期就是對自由職業的一種預演。自己之前盤算著每天都能省4小時通勤時間,還能自己做飯,健康養胃。
但現實是,通勤時間省下了,其餘時間都荒廢了,在家完全沒效率,每天躺屍,眼睛一睜,上午過去了。眼睛一閉,夜裡過去了,加上吃飯、聊微信、刷微博,一天正好什麼也沒幹就過去了。
按照她的話說,胸懷天下,就是管不好自己。
嚇得她趕緊跑回去上班,希望能早點止損。
後來,她經常感歎,想要自由職業,先看看自己假期都是怎麼過的。
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說起來也挺悲哀的,以為能用自由的時間,成全自己,最終卻把自己變成了廢柴。
忙到崩潰的時候,總想著什麼時候有點自己的時間,可一旦時間都任由自己支配,反而過得很累。
2
這話不假,一個人到底配不配得上自由,放個假就知道了。
不妨回憶咱們上學的時候,一個寒暑假,就能把同班同學分出高下。
有些人一離開學校,學業這回事就擱置一邊了。不管不顧地玩,最後因為玩心難收,特別抗拒開學。
還有人,有計劃好好利用假期,列了書單,買了習題。但自控力太差,想著玩一會沒關係,然後就荒廢掉了整個假期,書沒翻開過,會有點計畫泡湯的焦慮。
只有真的能做好自我約束的人,實現了“彎道超車”,猛補相對薄弱的科目,為新學期打好基礎。
當然還有全年無休的學霸,一直在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聽著他最累,其實人家拿高分的時候最輕鬆。
上班以後的假期也一樣。之前我們公司有個95後,小長假過後,頂著黑眼圈,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焦慮的心情,不情願地回到了工位上,然後抱怨放假比上班還累。
這話讓他隔壁桌聽到,精闢地說了一句,你不是放鬆,你就是放縱。
上班的時候畢竟有節制,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休息。可能偶爾能看本閒書都覺得幸福和滿足。
可一旦盼來了那個空閒的黃金周,身體反倒負擔重,睡到昏天黑地,胡吃海喝,去酒吧跟朋友們喝到爛醉,追劇玩遊戲,成宿不睡覺。
典型地把假期當成了句號過,但所有優秀的人,只會當成一個逗號,換換腦筋,或是讓自己慢下來。但自我管理24小時都不掉線,常態化努力。
所以為什麼我們明明看起來都在同一起跑線,最後卻拉開了差距。
一個人到底有多自律,給他一點自由就知道了。
3
現在的年輕人,都熱愛自由,“零工經濟”也成為了一種潮流和趨勢。2017年,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的一份“零工經濟”報告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口占到了20%~30%。
我家鄰居剛辭職單幹的時候,父母堅決反對,為此他沒少跟他爸媽吵架。在他看來,父母的觀念太老套,沒有跟上時代。
於是,不停地跟父母講,現在人已經不需要他們那個年代的“飯碗”,社會分工、雇傭關係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且憑他的能力,根本不用發愁沒有客戶和收入。
費了好大的力氣,說服了父母,但是結果非常打臉。
開始他確實利用各種資源,掙了不少錢,但是不到一個月,他這家只有一個人的公司就垮了。
原來剛辭職的時候,工作慣性還在,每天按時出門見客戶,回來就抓緊時間幹活。後來掙到錢就給自己放了假,出去花錢。然後就收不住了。
先是早起越來越難,後來人也越來越懶,嚴重的拖延症拖沒了客戶,被人說不靠譜。
業務水準依舊碾壓不少人,自由職業的模式也沒有問題,卻沒想到敗給了不夠自律。
從工作狀態中出來可能只需要一分鐘,但懶散慣了,再想找狀態就很難。
現在我這個鄰居,自己不想接活,但在家呆慣了,不想上班,混一天算一天,徹底愁壞了爸媽。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工作方式。《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做自由職業之前要衡量的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問自己,有沒有工作有紀律,夠不夠努力。因為只有你善於自我激勵,並且非常敬業,客戶才會選你。
就是說即便你自己工作,也要嚴守工作紀律,才可能把自己經營好。
而不是經常心疼自己,把自由職業當成逃避職場的幌子,終成廢柴。
我們豔羨別人的自由與成功,卻忽略了他們比常人更多的付出。過去總覺得有人管你煩,後來才發現,沒人管的時候更煩。
每天看上去時間空空,卻擠不出時間努力修煉。作息一塌糊塗,大門都不想踏出一步。別說提升自我、擴展資源,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
鞭策從來不是磨難,自生自滅才是對懶人最狠的報復。
說到底,還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來毫不費力。
真正的自由是很貴的,你得先問自己配不配。
來源:Jenny喬(ID:Jenny-Qiao-Love)
想要修復形象,認真幹了好幾個月,可惜還是沒過試用期。其實道理很簡單,小時候,我們都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人的印象是很難改變的,一旦別人覺得你不靠譜,想要重建就很難了。
所以,每每想起這些年遇見過的各種偷奸耍滑的職場人,都覺得他們挺傻的。
總是自作聰明地敷衍同事和老闆,覺得別人的事和自己無關,到最後只會給自己和別人惹來更多麻煩。
相反,真正用心的人,才是精明的勤奮者。
他們明白,在職場,態度比能力重要。
他們不在應該費心的時候惜力,更不會活得眼裡只有自己。
來源:佛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廢掉一個人: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文/Jenny喬
1
最近過節,很多人和我聊起明年的規劃,沒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個重點。
不用問也知道為什麼,上班很煩,每天通勤路上好幾個小時,練就十八班武藝,好不容易到了公司,還是擠不上電梯,錯過打卡時間。再遇上個把變態老闆,24小時線上等,簡直折磨死人。
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自由的生活,時間全部歸自己支配,再就是做自己,用喜歡和擅長的事賺錢。聽起來有閑,又有錢。
而且這些人真有詳細計畫,有些人能做軟體外包,有人打算開奶茶店,有人想試試內容電商,還有人能做自由撰稿人或獨立設計師。
不求大富大貴,但是只要能原收入基本持平,都傾向于為自由買單,為自己工作。
前幾天同事還跟我念叨,說發現身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自由職業了。
有個朋友,前一陣連續加班,把胃給累壞了,看完病從醫院出來,覺得委屈,決定辭職回家。
她分析自己得病的原因,認定是前一陣工作忙給鬧的。
吃飯不準時,外賣不健康,身邊的同事裡豬隊友太多,老闆的脾氣也讓人捉摸不透,她本身性子就急,生氣傷胃。
在她看來,低品質的合作還不如單幹,省得給別人填坑,所以就打算回家尋找自由。
但是,病假這幾天一過,她就回去上班了。
因為對自己不放心,在她看來,假期就是對自由職業的一種預演。自己之前盤算著每天都能省4小時通勤時間,還能自己做飯,健康養胃。
但現實是,通勤時間省下了,其餘時間都荒廢了,在家完全沒效率,每天躺屍,眼睛一睜,上午過去了。眼睛一閉,夜裡過去了,加上吃飯、聊微信、刷微博,一天正好什麼也沒幹就過去了。
按照她的話說,胸懷天下,就是管不好自己。
嚇得她趕緊跑回去上班,希望能早點止損。
後來,她經常感歎,想要自由職業,先看看自己假期都是怎麼過的。
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說起來也挺悲哀的,以為能用自由的時間,成全自己,最終卻把自己變成了廢柴。
忙到崩潰的時候,總想著什麼時候有點自己的時間,可一旦時間都任由自己支配,反而過得很累。
2
這話不假,一個人到底配不配得上自由,放個假就知道了。
不妨回憶咱們上學的時候,一個寒暑假,就能把同班同學分出高下。
有些人一離開學校,學業這回事就擱置一邊了。不管不顧地玩,最後因為玩心難收,特別抗拒開學。
還有人,有計劃好好利用假期,列了書單,買了習題。但自控力太差,想著玩一會沒關係,然後就荒廢掉了整個假期,書沒翻開過,會有點計畫泡湯的焦慮。
只有真的能做好自我約束的人,實現了“彎道超車”,猛補相對薄弱的科目,為新學期打好基礎。
當然還有全年無休的學霸,一直在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聽著他最累,其實人家拿高分的時候最輕鬆。
上班以後的假期也一樣。之前我們公司有個95後,小長假過後,頂著黑眼圈,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焦慮的心情,不情願地回到了工位上,然後抱怨放假比上班還累。
這話讓他隔壁桌聽到,精闢地說了一句,你不是放鬆,你就是放縱。
上班的時候畢竟有節制,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休息。可能偶爾能看本閒書都覺得幸福和滿足。
可一旦盼來了那個空閒的黃金周,身體反倒負擔重,睡到昏天黑地,胡吃海喝,去酒吧跟朋友們喝到爛醉,追劇玩遊戲,成宿不睡覺。
典型地把假期當成了句號過,但所有優秀的人,只會當成一個逗號,換換腦筋,或是讓自己慢下來。但自我管理24小時都不掉線,常態化努力。
所以為什麼我們明明看起來都在同一起跑線,最後卻拉開了差距。
一個人到底有多自律,給他一點自由就知道了。
3
現在的年輕人,都熱愛自由,“零工經濟”也成為了一種潮流和趨勢。2017年,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的一份“零工經濟”報告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口占到了20%~30%。
我家鄰居剛辭職單幹的時候,父母堅決反對,為此他沒少跟他爸媽吵架。在他看來,父母的觀念太老套,沒有跟上時代。
於是,不停地跟父母講,現在人已經不需要他們那個年代的“飯碗”,社會分工、雇傭關係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且憑他的能力,根本不用發愁沒有客戶和收入。
費了好大的力氣,說服了父母,但是結果非常打臉。
開始他確實利用各種資源,掙了不少錢,但是不到一個月,他這家只有一個人的公司就垮了。
原來剛辭職的時候,工作慣性還在,每天按時出門見客戶,回來就抓緊時間幹活。後來掙到錢就給自己放了假,出去花錢。然後就收不住了。
先是早起越來越難,後來人也越來越懶,嚴重的拖延症拖沒了客戶,被人說不靠譜。
業務水準依舊碾壓不少人,自由職業的模式也沒有問題,卻沒想到敗給了不夠自律。
從工作狀態中出來可能只需要一分鐘,但懶散慣了,再想找狀態就很難。
現在我這個鄰居,自己不想接活,但在家呆慣了,不想上班,混一天算一天,徹底愁壞了爸媽。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工作方式。《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做自由職業之前要衡量的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問自己,有沒有工作有紀律,夠不夠努力。因為只有你善於自我激勵,並且非常敬業,客戶才會選你。
就是說即便你自己工作,也要嚴守工作紀律,才可能把自己經營好。
而不是經常心疼自己,把自由職業當成逃避職場的幌子,終成廢柴。
我們豔羨別人的自由與成功,卻忽略了他們比常人更多的付出。過去總覺得有人管你煩,後來才發現,沒人管的時候更煩。
每天看上去時間空空,卻擠不出時間努力修煉。作息一塌糊塗,大門都不想踏出一步。別說提升自我、擴展資源,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
鞭策從來不是磨難,自生自滅才是對懶人最狠的報復。
說到底,還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來毫不費力。
真正的自由是很貴的,你得先問自己配不配。
來源:Jenny喬(ID:Jenny-Qiao-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