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廢掉一個人: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廢掉一個人: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文/Jenny喬

1

最近過節,很多人和我聊起明年的規劃,沒想到“不想上班”成了一個重點。

不用問也知道為什麼,上班很煩,每天通勤路上好幾個小時,練就十八班武藝,好不容易到了公司,還是擠不上電梯,錯過打卡時間。再遇上個把變態老闆,24小時線上等,簡直折磨死人。

於是,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自由的生活,時間全部歸自己支配,再就是做自己,用喜歡和擅長的事賺錢。聽起來有閑,又有錢。

而且這些人真有詳細計畫,有些人能做軟體外包,有人打算開奶茶店,有人想試試內容電商,

還有人能做自由撰稿人或獨立設計師。

不求大富大貴,但是只要能原收入基本持平,都傾向于為自由買單,為自己工作。

前幾天同事還跟我念叨,說發現身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自由職業了。

有個朋友,前一陣連續加班,把胃給累壞了,看完病從醫院出來,覺得委屈,決定辭職回家。

她分析自己得病的原因,認定是前一陣工作忙給鬧的。

吃飯不準時,外賣不健康,身邊的同事裡豬隊友太多,老闆的脾氣也讓人捉摸不透,她本身性子就急,生氣傷胃。

在她看來,低品質的合作還不如單幹,省得給別人填坑,所以就打算回家尋找自由。

但是,病假這幾天一過,她就回去上班了。

因為對自己不放心,在她看來,假期就是對自由職業的一種預演。

自己之前盤算著每天都能省4小時通勤時間,還能自己做飯,健康養胃。

但現實是,通勤時間省下了,其餘時間都荒廢了,在家完全沒效率,每天躺屍,眼睛一睜,上午過去了。眼睛一閉,夜裡過去了,加上吃飯、聊微信、刷微博,一天正好什麼也沒幹就過去了。

按照她的話說,胸懷天下,就是管不好自己。

嚇得她趕緊跑回去上班,希望能早點止損。

後來,她經常感歎,想要自由職業,先看看自己假期都是怎麼過的。

廢掉一個人,就讓他閑著、閑著、閑著。

說起來也挺悲哀的,以為能用自由的時間,成全自己,最終卻把自己變成了廢柴。

忙到崩潰的時候,總想著什麼時候有點自己的時間,可一旦時間都任由自己支配,反而過得很累。

2

這話不假,

一個人到底配不配得上自由,放個假就知道了。

不妨回憶咱們上學的時候,一個寒暑假,就能把同班同學分出高下。

有些人一離開學校,學業這回事就擱置一邊了。不管不顧地玩,最後因為玩心難收,特別抗拒開學。

還有人,有計劃好好利用假期,列了書單,買了習題。但自控力太差,想著玩一會沒關係,然後就荒廢掉了整個假期,書沒翻開過,會有點計畫泡湯的焦慮。

只有真的能做好自我約束的人,實現了“彎道超車”,猛補相對薄弱的科目,為新學期打好基礎。

當然還有全年無休的學霸,一直在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聽著他最累,其實人家拿高分的時候最輕鬆。

上班以後的假期也一樣。之前我們公司有個95後,小長假過後,頂著黑眼圈,

拖著疲憊的身體,帶著焦慮的心情,不情願地回到了工位上,然後抱怨放假比上班還累。

這話讓他隔壁桌聽到,精闢地說了一句,你不是放鬆,你就是放縱。

上班的時候畢竟有節制,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休息。可能偶爾能看本閒書都覺得幸福和滿足。

可一旦盼來了那個空閒的黃金周,身體反倒負擔重,睡到昏天黑地,胡吃海喝,去酒吧跟朋友們喝到爛醉,追劇玩遊戲,成宿不睡覺。

典型地把假期當成了句號過,但所有優秀的人,只會當成一個逗號,換換腦筋,或是讓自己慢下來。但自我管理24小時都不掉線,常態化努力。

所以為什麼我們明明看起來都在同一起跑線,最後卻拉開了差距。

一個人到底有多自律,給他一點自由就知道了。

3

現在的年輕人,都熱愛自由,“零工經濟”也成為了一種潮流和趨勢。2017年,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的一份“零工經濟”報告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口占到了20%~30%。

我家鄰居剛辭職單幹的時候,父母堅決反對,為此他沒少跟他爸媽吵架。在他看來,父母的觀念太老套,沒有跟上時代。

於是,不停地跟父母講,現在人已經不需要他們那個年代的“飯碗”,社會分工、雇傭關係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且憑他的能力,根本不用發愁沒有客戶和收入。

費了好大的力氣,說服了父母,但是結果非常打臉。

開始他確實利用各種資源,掙了不少錢,但是不到一個月,他這家只有一個人的公司就垮了。

原來剛辭職的時候,

工作慣性還在,每天按時出門見客戶,回來就抓緊時間幹活。後來掙到錢就給自己放了假,出去花錢。然後就收不住了。

先是早起越來越難,後來人也越來越懶,嚴重的拖延症拖沒了客戶,被人說不靠譜。

業務水準依舊碾壓不少人,自由職業的模式也沒有問題,卻沒想到敗給了不夠自律。

從工作狀態中出來可能只需要一分鐘,但懶散慣了,再想找狀態就很難。

現在我這個鄰居,自己不想接活,但在家呆慣了,不想上班,混一天算一天,徹底愁壞了爸媽。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種工作方式。《哈佛商業評論》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做自由職業之前要衡量的問題。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問自己,有沒有工作有紀律,夠不夠努力。因為只有你善於自我激勵,並且非常敬業,客戶才會選你。

就是說即便你自己工作,也要嚴守工作紀律,才可能把自己經營好。

而不是經常心疼自己,把自由職業當成逃避職場的幌子,終成廢柴。

我們豔羨別人的自由與成功,卻忽略了他們比常人更多的付出。過去總覺得有人管你煩,後來才發現,沒人管的時候更煩。

每天看上去時間空空,卻擠不出時間努力修煉。作息一塌糊塗,大門都不想踏出一步。別說提升自我、擴展資源,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

鞭策從來不是磨難,自生自滅才是對懶人最狠的報復。

說到底,還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來毫不費力。

真正的自由是很貴的,你得先問自己配不配。

來源:Jenny喬(ID:Jenny-Qiao-Love)

在職場,要把自己變成水

文/晨天

1

“今天你看見我還在這家公司,那是因為我曾經遇見一位智者,他在我最彷徨的時候,告訴我一個職場真理——在職場中,要把自己變成水,可以被裝進任何的容器。”

說這番話的是曉峰,他在一家名氣很大的公司工作,論學歷呢,他有碩士文憑,論才幹他的設計能力突出,可是卻總得不到公司領導的提拔和重用。因為他只專注於技術,不肯花時間搞人際關係。最後,在無法忍受主管的反復無常、看不慣主管的假公濟私之時,他決定辭職。

遞交辭職信的時候,在樓梯間遇見了一位相鄰部門的經理。因為與他僅有數面之緣,兩人互相微微一笑,點頭招呼。經理看見了曉峰手上的辭職信,一臉的驚訝,對他說:“如果你另有高就,那恭喜你。如果你是為了你們部門的主管而辭職,那你可要考慮一下。你一定要學會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不然你永遠都會遇到這種人,然後手足無措。”

這位經理的一席話,一下子說到了點子上,曉峰被震動了。之後,他撕掉了那封辭職信,重新回到崗位上,學著如何與看不慣的主管相處。雖然他仍然不認同一些違反他的做人原則的事情,但是他開始不去較真,儘量去看事情好的一面,和主管之間也從對立變得平和。

2

一年後,曉峰因為業績突出,被總公司調去組建分公司,並且擔任負責人。

雖然曉峰從沒有開口向那位點撥他的經理說一聲謝謝,但他永遠記得那一天,曾經在樓梯間遇見的那位智者,幾句話就開解了一顆原本冷凍又充滿了棱角的石頭般的心。

曉峰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明白:在職場當中,當你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時候,只有嘗試改變自己。儘管很難,但一定要嘗試。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打造得像水一樣隨方就圓,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什麼職業,你都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首先要磨煉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比如人人都說不好,但它依然蓬勃發展的公司;再比如領導不斷地調來換去的部門,以及人人都覺得很難配合的領導。

如果你能適應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團隊、這樣的上司,其實無形當中,你就比別人多一份歷練、多一份成功的砝碼。在職場,歸根結底,你要去適應一個團隊,並且要在這個團隊中找到你與團隊合拍的節奏。這就要求你必須以冷靜的、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職場中的人、事、物,看待你的工作和周邊的環境,並且分析出這樣的格局對你的影響以及處理方式,從而使你不被不好的因素影響。

3

細化來看,在職場中,你需要搞清楚,自己在一個團隊中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內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結果。你需要一個清楚的預設並且堅定地執行,冷靜、理智地對待身邊的一切,那麼你也就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團隊,而不被團隊的負面言論所影響。這樣你也就擁有了最基本的平常心,能使你更好地在這個團隊中學習、合作和提升了。

一位哲人說過:“做人要像‘製錢’那樣‘內方外圓’,既講原則性,又講靈活性。”真正懂得方圓之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包容的結合體,無論是前進,還是退讓,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目光和評論所左右。

掌握方圓之道,贏得良好的人脈,為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的職場環境,從而享受愜意快樂的職場生涯,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來源:《你的格局,決定結局》

因為只有你善於自我激勵,並且非常敬業,客戶才會選你。

就是說即便你自己工作,也要嚴守工作紀律,才可能把自己經營好。

而不是經常心疼自己,把自由職業當成逃避職場的幌子,終成廢柴。

我們豔羨別人的自由與成功,卻忽略了他們比常人更多的付出。過去總覺得有人管你煩,後來才發現,沒人管的時候更煩。

每天看上去時間空空,卻擠不出時間努力修煉。作息一塌糊塗,大門都不想踏出一步。別說提升自我、擴展資源,連基本生活都保證不了。

鞭策從來不是磨難,自生自滅才是對懶人最狠的報復。

說到底,還是天道酬勤,需要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才看起來毫不費力。

真正的自由是很貴的,你得先問自己配不配。

來源:Jenny喬(ID:Jenny-Qiao-Love)

在職場,要把自己變成水

文/晨天

1

“今天你看見我還在這家公司,那是因為我曾經遇見一位智者,他在我最彷徨的時候,告訴我一個職場真理——在職場中,要把自己變成水,可以被裝進任何的容器。”

說這番話的是曉峰,他在一家名氣很大的公司工作,論學歷呢,他有碩士文憑,論才幹他的設計能力突出,可是卻總得不到公司領導的提拔和重用。因為他只專注於技術,不肯花時間搞人際關係。最後,在無法忍受主管的反復無常、看不慣主管的假公濟私之時,他決定辭職。

遞交辭職信的時候,在樓梯間遇見了一位相鄰部門的經理。因為與他僅有數面之緣,兩人互相微微一笑,點頭招呼。經理看見了曉峰手上的辭職信,一臉的驚訝,對他說:“如果你另有高就,那恭喜你。如果你是為了你們部門的主管而辭職,那你可要考慮一下。你一定要學會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不然你永遠都會遇到這種人,然後手足無措。”

這位經理的一席話,一下子說到了點子上,曉峰被震動了。之後,他撕掉了那封辭職信,重新回到崗位上,學著如何與看不慣的主管相處。雖然他仍然不認同一些違反他的做人原則的事情,但是他開始不去較真,儘量去看事情好的一面,和主管之間也從對立變得平和。

2

一年後,曉峰因為業績突出,被總公司調去組建分公司,並且擔任負責人。

雖然曉峰從沒有開口向那位點撥他的經理說一聲謝謝,但他永遠記得那一天,曾經在樓梯間遇見的那位智者,幾句話就開解了一顆原本冷凍又充滿了棱角的石頭般的心。

曉峰的經歷可以讓我們明白:在職場當中,當你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時候,只有嘗試改變自己。儘管很難,但一定要嘗試。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打造得像水一樣隨方就圓,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什麼職業,你都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首先要磨煉自己去適應各種環境,比如人人都說不好,但它依然蓬勃發展的公司;再比如領導不斷地調來換去的部門,以及人人都覺得很難配合的領導。

如果你能適應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團隊、這樣的上司,其實無形當中,你就比別人多一份歷練、多一份成功的砝碼。在職場,歸根結底,你要去適應一個團隊,並且要在這個團隊中找到你與團隊合拍的節奏。這就要求你必須以冷靜的、理性的態度來對待職場中的人、事、物,看待你的工作和周邊的環境,並且分析出這樣的格局對你的影響以及處理方式,從而使你不被不好的因素影響。

3

細化來看,在職場中,你需要搞清楚,自己在一個團隊中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內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結果。你需要一個清楚的預設並且堅定地執行,冷靜、理智地對待身邊的一切,那麼你也就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團隊,而不被團隊的負面言論所影響。這樣你也就擁有了最基本的平常心,能使你更好地在這個團隊中學習、合作和提升了。

一位哲人說過:“做人要像‘製錢’那樣‘內方外圓’,既講原則性,又講靈活性。”真正懂得方圓之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包容的結合體,無論是前進,還是退讓,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目光和評論所左右。

掌握方圓之道,贏得良好的人脈,為自己營造一個和諧的職場環境,從而享受愜意快樂的職場生涯,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來源:《你的格局,決定結局》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