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
文/陳阿咪
我們總說,人和人的相處,關鍵是要“三觀相合”。
但是,當我們結交過很多人,也在歲月里“丟失”很多人之后才發現:
三觀相合,能走到一起。
但是相處過程中,唯有做到“三戒”,才能真正建立屬于你的人格魅力,并經營好你和身邊人的感情。
1
戒多話
戒多話,即“適時沉默”。
跟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傾訴相比,學會適度沉默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
有一次我和一朋友去參加一場活動,遇見了一陌生人。
活動休息的間隙,大家便閑聊起來。
知道了我們的行業后,對方開始大談特談,
當我想要開口反駁一二,拆穿他的自大,從始至終沒有說話的他,使眼色攔住了我。
活動結束后,我私底下問他為什么不據理力爭。
他笑了笑:“但凡不同意的,就用沉默保留意見。對方有錯,不妨留個臺階。聊天,不要太較真。”
細細想來,我們常常做這樣的事:
一旦被誤解,便迫不及待地與之辯駁;一遭遇偏見,就挽起袖子打算爭個高低。
和他人相處,發現別人的過失,習慣性想去糾正和拆穿,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
但最后你會發現,那些習慣傾聽,不愛說話的人,會越來越收獲別人的信任;
而那些挖空心思想去糾正別人,幫別人“改正錯誤”的人,反而讓人敬而遠之。
蔡康永在他的《說話之道》里說過:
“把無謂的勝利留給對方,
所以,和人相處,不在說話上爭高低,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修養。
2
戒妄言
戒妄言,即“不傳私事”。
如果說懂得沉默是高情商,而不亂說,就體現一個人的內在素養了。
我有個閨蜜,最近就和她隔壁桌的同事鬧得很不愉快。
其實兩個人一直以來志趣相投,所以一開始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以姐妹相稱。
但是有一次,閨蜜和她的丈夫吵架了,于是向隔壁桌的同事傾訴了來龍去脈。
結果沒幾天,其他部門的兩個人跑來問她:
“是不是已經離婚了?”
她大驚,什么時候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么快就傳到別人耳朵里了?
自己也只是很私密地向朋友傾訴下,怎么這么快就散播成八卦謠言?
一忖度,就猜到是隔壁桌的“好姐妹”說出去的。
自此以后,有什么話,閨蜜也就避她三分,感情也就慢慢地和她生分了。
其實很多人在向我們傾訴時,往往是帶著情緒的,并不能代表他們的真實想法。
然而很多人快人快語,張嘴不考慮后果,誤把別人一時的情緒化當結論,轉身就傳了出去。
最怕的是,說到得意處,分分鐘就忘了形。
一不小心用錯詞,就讓聽者會錯意,也就鑄造了一段新的謠言。
所以,以前有人就打過一個比方,他說做人最好就像個瓶子:
口子小,肚子大。
聽到的都吞進去肚子里,吐出來的時候,把口子縮小了說。
聽了別人的私事,不去亂傳。能堅守住自己,做一個瓶子一樣的人,方能收獲更多的信賴。
會說話的人想著說,
3
戒狂語
戒狂語,即“控制情緒”。
其實,說話重在把握“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是話講到適可而止就好。不帶個人情緒化,不過度貶損,不添油加醋。
你一定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文人為一老婦祝壽,兒女歡天喜地,邀請他為之寫祝詞。
這個文人也不推辭,提筆寫到:“這個女人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婦臉現怒色。
“九天仙女下凡塵”,由怒變喜。
“生兒個個都是賊”,兒女皆驚,開始咬牙切齒了。
“偷來蟠桃獻至親”,結語一出,眾人歡娛。
所以說,你用什么措辭,如何去形容一件事,會直接地挑動他人的情緒。
一個聰明人,慣用的說話方式,是“陳述事實,不帶情緒。”
比如家長教育孩子:
聰明的家長,會注重循循善誘,說服孩子;
但有的家長會顧著發泄個人情緒,粗暴地指責孩子,而忘了出發點和目的是什么。
比如夫妻因為家庭瑣事吵架:
有的丈夫,懂得跳出吵架這件事,理解妻子心理上的真正需求,從而化解危機;
而一個不會說話的丈夫,就會和妻子在瑣事上,硬爭高下;
所以,能做到圓潤,不意氣用事,不盲目不妄語,不輕言不輕狂。
控制情緒,好好說話,還有什么事理不清楚?
4
有人曾經對我們的五官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解釋:
我們為什么都長著兩只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呢?
因為啊,神要我們多聽,多看,少說話。
墨子也曾經對學生子禽說過這樣一段話:
話說個沒完沒了有什么好處呢?
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
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
關于說話這件事,說得多,不如說得對。
少說話是教養,會說話是修養。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有自知之明,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文/麗麗赫本
1
最近,在文友群里聊天,發現好多人都遇到過被騷擾的情況。
群里的許多文友都常在大平臺發稿,時不時就有寫作者來加他們。
總有些人一上來就各種問題轟炸:
能傳授一下上稿訣竅嗎?
一篇文章稿費多少錢?
投稿資源能發一份嗎?
能不能給我修改一下稿子?
我自己也經歷過不少。
有些人加進好友后,直接一篇稿子甩過來,讓幫著修改,耐心地給他修改完,不僅沒有一句謝謝,還要我幫他投稿;
更有甚者,發了消息,由于暫時沒及時回復,竟就怒了,說到:“你有啥了不起的,不就發表了幾篇文章嗎?還當自己真是大咖了,我問你,是看得起你罷了!”
等我看到,準備回復她,發現已經被拉黑了。
生活中,卻總是不乏這種人,不管你在不在忙,也不管你是否方便,也不考慮你們之間到底關系怎么樣,時不時地要求你幫忙做這個,做那個……
這些人好像覺得自己有了困難去麻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別人無條件的幫助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從不尊重他人的時間與精力。
說得難聽一些,這些人就是不知分寸,對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定位沒有自知之明。
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是分等級的,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衡量朋友關系也是有“界限”的,對待同樣的事情,在界限之內的叫“舉手之勞”,界限之外的會看作是“強人所難”。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來不懂得換位思考,總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自己轉。
2
我們公司有個很奇葩的女同事叫林姐,她是公司的老員工,但人緣卻不那么好。
剛入職的時候,就有同組的伙伴提醒我,少跟這個林姐打交道。起初,我還不以為然,直到同事小曼在她那里碰了釘子,我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要跟她保持距離。
當時小曼去請教林姐一個工作上的問題,林姐當即就做出很夸張的表情,然后在辦公室里大聲嚷嚷:“你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不知道啊,你平時都是怎么工作的?”
小曼一臉尷尬,沒得到答案,反受到了一頓羞辱。
林姐還經常在午飯后,當著大家的面,在辦公室里隨意評價其他同事,說這個人專業能力不太行,那個人溝通能力欠缺等等,言下之意,辦公室沒一個能做事的,除了她自己。
還有一次,林姐在統計業務部門報上來的表格數據時,發現有個部門報的數據有點問題,她立馬打電話給那個人,出口就是:“你是豬腦子嗎?這么簡單的算術問題都能弄錯,你是不是小學沒畢業啊?”
如此種種,數不勝數。
林姐很享受這個貶低他人的過程,似乎把別人踩得越低,越能顯示出她自己的厲害。
殊不知,辦公室大多數同事都不喜歡她,只當做是在看笑話。
莎士比亞曾說過:“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自以為自己能洞察一切高人一等,其實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無能的人才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真正厲害的人,都不顯山露水。
因為沒有自知之明,便以為自己能力所及,便是世界的盡頭。
3
自知,其實就是要認清自己,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
如果一個人不能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他可能永遠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要么依附于人,要么凌駕于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對人際關系的邊界感會有清晰的認知,懂得相互尊重,從不會輕易去麻煩他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對自我能力也會有清晰的定位,懂得自我反思,更不會隨意貶低他人。
“無知”是人的本性,明白自己“無知”,尚有回旋之地,而缺少自知之明的人,你永遠無法讓他覺醒,就好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者。
柴靜曾在書中寫過: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殊不知,當你眼里沒有別人,只看到別人給你帶來的利益, 這種社交關系根本難以維系。
同理,不能認清自己,卻一味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也不是天生要到別人生命里當陪襯的。
要知道,只有孩子才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認清自我,看到他人,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來源:貓姐能量圈(ID:tqq1214cat)
由于暫時沒及時回復,竟就怒了,說到:“你有啥了不起的,不就發表了幾篇文章嗎?還當自己真是大咖了,我問你,是看得起你罷了!”等我看到,準備回復她,發現已經被拉黑了。
生活中,卻總是不乏這種人,不管你在不在忙,也不管你是否方便,也不考慮你們之間到底關系怎么樣,時不時地要求你幫忙做這個,做那個……
這些人好像覺得自己有了困難去麻煩別人是理所當然的,別人無條件的幫助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從不尊重他人的時間與精力。
說得難聽一些,這些人就是不知分寸,對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的定位沒有自知之明。
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是分等級的,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衡量朋友關系也是有“界限”的,對待同樣的事情,在界限之內的叫“舉手之勞”,界限之外的會看作是“強人所難”。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來不懂得換位思考,總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自己轉。
2
我們公司有個很奇葩的女同事叫林姐,她是公司的老員工,但人緣卻不那么好。
剛入職的時候,就有同組的伙伴提醒我,少跟這個林姐打交道。起初,我還不以為然,直到同事小曼在她那里碰了釘子,我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要跟她保持距離。
當時小曼去請教林姐一個工作上的問題,林姐當即就做出很夸張的表情,然后在辦公室里大聲嚷嚷:“你連這么簡單的東西都不知道啊,你平時都是怎么工作的?”
小曼一臉尷尬,沒得到答案,反受到了一頓羞辱。
林姐還經常在午飯后,當著大家的面,在辦公室里隨意評價其他同事,說這個人專業能力不太行,那個人溝通能力欠缺等等,言下之意,辦公室沒一個能做事的,除了她自己。
還有一次,林姐在統計業務部門報上來的表格數據時,發現有個部門報的數據有點問題,她立馬打電話給那個人,出口就是:“你是豬腦子嗎?這么簡單的算術問題都能弄錯,你是不是小學沒畢業啊?”
如此種種,數不勝數。
林姐很享受這個貶低他人的過程,似乎把別人踩得越低,越能顯示出她自己的厲害。
殊不知,辦公室大多數同事都不喜歡她,只當做是在看笑話。
莎士比亞曾說過:“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
很多人自以為自己能洞察一切高人一等,其實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無能的人才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真正厲害的人,都不顯山露水。
因為沒有自知之明,便以為自己能力所及,便是世界的盡頭。
3
自知,其實就是要認清自己,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
如果一個人不能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他可能永遠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要么依附于人,要么凌駕于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對人際關系的邊界感會有清晰的認知,懂得相互尊重,從不會輕易去麻煩他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對自我能力也會有清晰的定位,懂得自我反思,更不會隨意貶低他人。
“無知”是人的本性,明白自己“無知”,尚有回旋之地,而缺少自知之明的人,你永遠無法讓他覺醒,就好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者。
柴靜曾在書中寫過: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殊不知,當你眼里沒有別人,只看到別人給你帶來的利益, 這種社交關系根本難以維系。
同理,不能認清自己,卻一味地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也不是天生要到別人生命里當陪襯的。
要知道,只有孩子才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認清自我,看到他人,是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來源:貓姐能量圈(ID:tqq1214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