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說:“大多數人想改造這個世界,但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人是社會系統的一員,是人類社會這個大結構中的一個要素。人的位置取決于人與社會的關系,這種關系又決定于人所處的狀態,即與周圍系統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方式和量。
人有很多狀態,不同的狀態帶來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結果,同時也就決定了你與世界(社會)的關系,即確定了你的位置。狀態主要表現為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行為狀態。當你調整狀態,改變自己時,你與世界交換的物質、能量、信息必然發生變化,你與世界的關系(結構量)就變了,
進行了這個調整(改變自己)之后,與世界(社會)交換的信息就改變了,你和周邊的人際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微笑使你在社會中增加人緣和機會,這些機會必然使得你在社會中的位置發生變化,你會感到:世界變了!
美國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引起對方友誼反應的比率高達60%至90%。領導此項研究的博士說:“愛產生愛,
雨果的不朽名著《悲慘世界》里那個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個勤勞、正直、善良的人,但窮困潦倒,度日艱難。為了不讓家人挨餓,迫于無奈,他偷了一個面包,被當場抓獲,判定為“賊”,鋃鐺入獄。出獄后,到處找不到工作,飽受世俗的冷落與恥笑。從此,他真的成了一個賊,順手牽羊,偷雞摸狗。警察一直都在追蹤他,想方設法拿到他犯罪的證據,把他再次送進監獄。他卻一次又一次躲脫了。
在一個大風雪的夜晚,他饑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個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帶回教堂給吃給住,但他在神父睡著后,卻把神父房里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該干壞事。不想,在逃跑途中,
從此,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個新地方,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后來,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這說明,你用什么樣的心態對待別人,別人就用什么樣的心態對待你。你用什么樣的心態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夙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目不忍睹。人比人,氣死人。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后,非常氣憤,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宋就說:“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器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天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里的“變”,正是指自己的“變”--調整自己的狀態(心態、生態、行態)。改變自己,實質就是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世界,實質就是改變世界對自己的評價。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https://www.201980.com/lzgushi/chanli/2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