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給予要真誠

友情的基礎是互惠的。商人之間友情的基礎,是利益上的互惠;摯友之間友情的基礎,是心靈上的互惠。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卻錯誤地認為把友情的基礎訂立在利益的互惠上,這樣的交友標準,是在于對方能有什么利用價值,與之交往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當對方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提供便利時,便形影難離,仿佛情深誼重,而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麻煩,便推委責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這實在是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愚蠢。這么做的結果,無疑是在向別人表明:這個人是多么的無情無義,

又是多么的無恥。以后別人與你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你故伎重演。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培根說:“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一種地地道道的非常可悲的孤獨,因為如果沒有真正的朋友,世界只不過是一片荒野;甚至在這個意義上還可以說,凡是生性不適宜于交友的人,其性格是禽獸的性格,而不是人的性格。”真正的朋友把友誼之情永恒為知心的傾訴,敞扉的宣泄,溫暖的安慰,愉悅的同享,希望的共勉,疑慮的消解和勸告的真誠。我們實在需要太多太多真正的友情,只有真正的朋友才能給予我們情感的寄托。

任何給予都必須是主動的心理狀態。

在公共汽車上,你給老幼病殘孕婦讓座,是你主動地發出惻隱之心,把關心投注于人,然后才產生給予的行為。越能主動幫助別人,就越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地給予,表示一個人的熱心,很容易就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寂寞與隔閡。

我們給予別人的必須是愛,因此對給予的結果應負起責任,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種種情況。如果我們給予的方式,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給予就喪失了意義。自己得到的回應,也必然不愉快。比如,長輩為了晚輩好,才指出晚輩的錯誤,但如果過分,就會變為辱罵,結果得到的是敵意和反抗。朋友與同事,也往往因耿直的諍言,帶來怒目相向,而破壞了和諧的關系。

給予是沒有條件的,

有條件的給予會變得丑態百出。為了討好別人而表示笑容,固然也在表達親切,但因為缺乏真誠,而變得生硬、勉強,令人厭惡。同樣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給予對方好處,對于真正的人際關系,沒有實質性的益處。因為它可能帶來更多的渴求,變成貪婪的操縱。

給予通過行為而實踐,無論給予的內容是什么,不外乎使用語言、姿勢、表情和行動等手段。因此給予的行為態度,會影響給予的內容和品質。古人說,廉者不食嗟來之食。不禮貌、不尊重的賞賜,對方即使接受,也不會感激。因此,你要注意平常的言行態度,因為它也是我們給予的一部分。

給予,不能只對人類,而是要普及到大自然中的各種生命現象。現代人談保護動物,

維護生態,古人稱之為“眾生平等”。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但是在人類自強以后的不知什么時候,人類開始征服自然并以征服者自居,殊不知人類在征服自然的同時卻讓自然懲罰了自己,真可謂玩火自焚。人類能善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能夠對大自然的生命現象給予維護,大自然也一樣會給予回報。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rsganwu/27777.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