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做三不說
文/一只魚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這一輩子,很多時候吃虧就是因為說話不當。
我們常說,人在獨處的時候要守住自己的心,群居的時候要守住自己的嘴。但人這一生,獨處的時候少,和人打交道的時候多。聰明的人,常常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有些不當講的話絕不會說出口。
1
第一,是背后不說別人的閑話。
有些人,閑來無事就喜歡說些閑話,但閑話常常惹是非。就像我之前公司的一位同事紅姐,就因為愛在背后說人閑話被炒了魷魚。
紅姐是老板助理,常常能聽到一些公司還沒向外公開的決定。
紅姐也總在背后說老板的閑話,老板提醒過她幾次,但紅姐都不聽,老板終于忍無可忍,把她給辭退了。
紅姐在被辭退時覺得很委屈,又不是工作上犯了大錯,怎么可能就因為多說了幾句話就丟了工作呢?但是她錯了,工作做錯還有辦法補救,但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了。
2
第二,是人前不說傷人的話。
我至今還記得姨夫曾對我說的一句話:這孩子,一看就不是讀書的料,讀那么多年的書,連副眼鏡都沒有,
在成長的過程中,姨夫和我說過成千上萬句話,但我唯一記得的卻只有這一句。
那是一次過年,一群親戚圍在外婆家的桌子周圍吃年飯的時候,大人們忽然談論起孩子們的成績和平時在學校的表現。姨夫突然將注意力轉移到我身上,問我拿獎狀了沒,我說沒有,于是他就說了前面的那一段話。雖然他是以開玩笑口吻說的,但卻讓坐在人群中的我特別難堪,如坐針氈。
別人繼續說笑,我卻再也沒有什么心思去參與其中。每每想起來,還是覺得受傷。他的話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子,深深地傷害了我。但是除了我,沒有人知道,我受了傷。
他一句看似無心的話,讓我痛苦了好多年。傷人的話,是看不見的,
3
第三,話永遠不能說得太滿。
我們常說,事不能做太絕,話不能說太滿,凡事給自己也給別人留點兒回旋的余地。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講了一件事。他作為公司的金牌銷售,對自己的能力很有自信。他們公司有一個規定,如果哪一個銷售團隊連續四個季度都是銷售冠軍,就發十萬塊錢獎勵。
他的團隊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拿到了冠軍,而且這個季度,他的團隊銷售業績和第二名之間有上千萬的差額。所以他自信滿滿地和自己的隊員打包票,他們隊肯定能拿到獎金,如果拿不到,他私人拿出十萬塊給大家分。
他心想自己是贏定了,但沒想到第二名的團隊在二月份的最后幾天連續接到幾個大單,
隊員們的話讓他困窘不已,但話已經說出去了,不給,顯得太沒品;給,自己拿什么給?沒辦法,他請隊員們大吃了一頓,算是彌補。
語言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本能。但要用好它,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少說閑話、不說傷人的話、控制自己不要說太滿的話,如此,才是聰明的人。
來源:夜聽好書(ID:C9889C)
我曾為不懂圓滑世故而羞恥
文/欒晶
1
我們國人一向是活得很小心,比如我父母那輩人,從來不敢隨心所欲。
尤其在關系高度濃縮的飯桌上,餐桌交際十分考驗人:互動時不僅要動嘴,身體還要跟得上,
先說動嘴。
動嘴就是聊天,這一點非常講究招數。
比如,對方說:“哎呀你的真絲裙好漂亮,你穿上真年輕!”
你會怎么反應?肯定是心花怒放啊,恨不得花都開到臉上。
但你不會那樣做,那樣太不禮貌了,顯得你非常不謙虛,你得控制那花開放的程度,最好是半開不開。
結果就是,你用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拒絕了對方的夸贊:“只是一件舊衣裳啦,人老珠黃的!倒是你,半點皺紋也沒有!”
這是很標準的答案,它包含兩大要素:
1、千萬不能承認自己好;
2、要凸顯別人比自己好。
你們開始用這招打太極,看最后誰能把對方夸上天。
其次,動嘴還不夠,還要有動作。
我自己最怕倒酒這個環節:你得用半蹲的姿勢起身,
同時,你還得動嘴,說祝酒詞。
這個對協調性的要求太高了,稍有不慎,就變成手忙腳亂、胡說八道。
糟糕的是,在這個環節我總是災難現場。
經常說錯話、做錯事,顯得自己相當笨拙無趣。
2
我們中有許多人,都是在這樣小心翼翼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這種環境合理嗎?
不一定,但它存在了幾千年沒有消亡,一定是找到了合適的繁殖對象。
這個繁殖對象就是:人。
我仿佛看到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文化培養了人——人依賴和鞏固這文化——文化再去培養人。
這是件可怕的事。
小時候,我經常覺得自己笨拙,不懂與人相處,我身邊的小伙伴也有同感,大家一致認為:自己不會說話,不會辦事。
我們經常被父母訓斥:腦袋不靈光!
但讓父母滿意,真的不容易。
與人相處時,你得保持身體緊繃,稍有放松就成了“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衣著必須規規矩矩,想穿點有個性的,花樣多的,就成了“不倫不類,吊兒郎當”。
最重要的,小嘴要甜,見人不能害羞,打招呼要及時,最好能培養察人觀色,審時度勢的本事。
……
這些行為,久而久之產生的影響就是:
1、否認我們身體的真實感受;
2、否認我們心理的真實感受。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表現相當在意,于是更嚴厲地要求孩子。孩子內化了父母的要求,開始執行。
執行過程中,沖突就一個個地出現了:
別人表揚我,我開心得不得了,為什么不能表達?
我不想參加聚會,為什么一定要去?
和別人相處,為什么要像機器人一樣僵硬?
為什么一定要笑?我今天明明不開心。
內心產生沖突后,人會啟動防御機制去平息沖突,使自己感覺舒適。
這就和感冒后,身體會生成白細胞來保護自己一樣。
常見的防御是“認同”——你愛父母,選擇相信他們永遠正確。
這種防御下,你會產生這種想法:與人相處,就是應該如此圓滑世故,而我做不到,是因為我笨,我不會與人相處。
這就是悲劇的開始。
3
現在,我們把這想法拆開來看,會發現兩層含義:
1、不真實地與人相處,才是對的。
2、如果我做不到,就是我不好。
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它最具破壞性的地方就是,讓我們相信:真實,是不好的。
在你往后的人生中,你會遵循以下信條:
我不承認自己好,才不會傷害別人;
我夸別人好,才能讓別人感覺良好;
如果我真實表達自己,不會被接納;
我必須審時度勢;
自我表現是可恥的。
……
你指望它們幫你在人際關系中變得游刃有余,結果呢,你拼命這么去做,卻發現人際關系越來越糟。
我明明很謙虛,夸我的人怎么生氣了?
我明明在夸他,他怎么還不高興了?
我拼命隱藏真實感受,別人怎么發現了?
你開始懷疑人生:真實的我,到底該不該表現出來?
如果要表現出來,表現到什么地步?
于是,真實vs偽裝的沖突,成了我們內心最核心的沖突。
4
更糟的是,外部環境會加劇這種沖突。
《人際關系技巧》、《飯桌禮儀》、《辦公室文化》、《如何與領導相處》……這類書應運而生,讀的人卻越來越糊涂,因為它們都是在教你:
如何更深地隱藏真實自我。
這些“捷徑之書”讀多了,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一、自己崩潰;
二、別人崩潰。
自己崩潰的情況比較常見,你會越來越質疑自己:
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為什么我在不同場合是不同的樣子?
為什么我總覺得很別扭?
類似的沖突頻繁出現,使你變得很累。你會對人際關系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回避行為。
而且,當你回避他人時,他人也會感受到你的別扭,形成惡性循環。
你會漸漸發現,自己很難以真心示人,別人也很難觸碰到真實的你。
你會越來越孤獨。
5
如何打破這種狀態?
我會告訴我的來訪者,在關系中,真實地去反應你自己。
比如,以前別人夸我有才華時,我第一反應是:沒有啦,其實我比韓寒還差很遠啦。
我心里是這么想的嗎?當然不是。
正相反,我真實的情緒是:自豪。
我之所以隱藏了自己的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是因為這符合我心中的“正確”,我是被訓練成這樣的。
但是,現在我就會比較坦蕩了。
我會說:謝謝,我也覺得自己挺有才的。
對方聽我這樣回答,是什么感覺?
是覺得我狂妄,不再喜歡我?還是覺得我很有個性,更加喜歡我?
其實,你根本無法預料到對方會作何反應。
他也許會喜歡你,更加親近你;也許會覺得你自戀,再不與你來往。
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人心是不可控。
誰也不知道,投射性認同里,會有多少種變幻組合,但我們可以猜一下。
10個人當中,可能有2個人覺得你很酷,有4個人覺得你狂妄,另外4個人壓根不在意你怎么說。
無論怎么回答,這個數據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們假設,你真實一點,喜歡你的人會變少。
但那又怎樣?你收獲了真實啊。
試想一下,一個人喜歡你,是因為你真實,那你以后和他相處,你多自在啊。
反之,一個人喜歡你,是因為你不承認自己好,保護了他的自戀,那你以后就得一直保護他、迎合他。
你多累啊。
這樣一來,你就是在為別人而活了。
6
道理大家都懂,踐行卻不容易。
為什么我們會認為,真實地表達自我是一件很難的事?
因為,你不僅要展示自己的好,還要展示自己的不好,這的確不容易。
比如,演講焦慮。
你演講的時候很緊張,心砰砰跳,聲音顫抖,額頭冒汗……
這時,你會拼命掩飾,因為你相信,一位演講者只有穩如泰山,別人才會尊重和喜歡你。否則,別人就會嘲笑你。
再比如,不懂裝懂。
別人問到你的知識盲點,心里慌得一批,卻要極力掩飾,在言語中搶占上風,因為怕被人瞧不起。
我知道,你做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合時宜”。
畢竟,誰不想自己一世被愛,受人尊敬?
但我和你,是不同的人,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嗎?
我是這么想的:
你演講時,哪怕口若懸河,在我眼里你也只是個演講者,我對你無愛無恨。當你毫無破綻,最合時宜,我也覺得你刀槍不入,無堅不摧。
當你實事求是地承認,“抱歉,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懂”,我會驚嘆于你的勇敢,欣賞你敢于暴露自己的弱點。
這時,我也會忍不住放低姿態。同時,我覺得自己在你面前,有了一點價值。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人,在看到你真實的反應后,會開始嫌棄你,甚至不和你來往。
但你仔細想想,他們是你想要長期交往的人嗎?
為什么要在意他們的想法?為什么要挽留他們呢?
放棄這種執念吧,去和真實相遇,去和能接納你真實的人相遇。
允許你真實的人,才是支持你活出自我的人。
保護你的真實的人,才是點亮你生命的人。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但讓父母滿意,真的不容易。
與人相處時,你得保持身體緊繃,稍有放松就成了“坐沒坐相,站沒站相”。
衣著必須規規矩矩,想穿點有個性的,花樣多的,就成了“不倫不類,吊兒郎當”。
最重要的,小嘴要甜,見人不能害羞,打招呼要及時,最好能培養察人觀色,審時度勢的本事。
……
這些行為,久而久之產生的影響就是:
1、否認我們身體的真實感受;
2、否認我們心理的真實感受。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表現相當在意,于是更嚴厲地要求孩子。孩子內化了父母的要求,開始執行。
執行過程中,沖突就一個個地出現了:
別人表揚我,我開心得不得了,為什么不能表達?
我不想參加聚會,為什么一定要去?
和別人相處,為什么要像機器人一樣僵硬?
為什么一定要笑?我今天明明不開心。
內心產生沖突后,人會啟動防御機制去平息沖突,使自己感覺舒適。
這就和感冒后,身體會生成白細胞來保護自己一樣。
常見的防御是“認同”——你愛父母,選擇相信他們永遠正確。
這種防御下,你會產生這種想法:與人相處,就是應該如此圓滑世故,而我做不到,是因為我笨,我不會與人相處。
這就是悲劇的開始。
3
現在,我們把這想法拆開來看,會發現兩層含義:
1、不真實地與人相處,才是對的。
2、如果我做不到,就是我不好。
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它最具破壞性的地方就是,讓我們相信:真實,是不好的。
在你往后的人生中,你會遵循以下信條:
我不承認自己好,才不會傷害別人;
我夸別人好,才能讓別人感覺良好;
如果我真實表達自己,不會被接納;
我必須審時度勢;
自我表現是可恥的。
……
你指望它們幫你在人際關系中變得游刃有余,結果呢,你拼命這么去做,卻發現人際關系越來越糟。
我明明很謙虛,夸我的人怎么生氣了?
我明明在夸他,他怎么還不高興了?
我拼命隱藏真實感受,別人怎么發現了?
你開始懷疑人生:真實的我,到底該不該表現出來?
如果要表現出來,表現到什么地步?
于是,真實vs偽裝的沖突,成了我們內心最核心的沖突。
4
更糟的是,外部環境會加劇這種沖突。
《人際關系技巧》、《飯桌禮儀》、《辦公室文化》、《如何與領導相處》……這類書應運而生,讀的人卻越來越糊涂,因為它們都是在教你:
如何更深地隱藏真實自我。
這些“捷徑之書”讀多了,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一、自己崩潰;
二、別人崩潰。
自己崩潰的情況比較常見,你會越來越質疑自己:
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為什么我在不同場合是不同的樣子?
為什么我總覺得很別扭?
類似的沖突頻繁出現,使你變得很累。你會對人際關系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回避行為。
而且,當你回避他人時,他人也會感受到你的別扭,形成惡性循環。
你會漸漸發現,自己很難以真心示人,別人也很難觸碰到真實的你。
你會越來越孤獨。
5
如何打破這種狀態?
我會告訴我的來訪者,在關系中,真實地去反應你自己。
比如,以前別人夸我有才華時,我第一反應是:沒有啦,其實我比韓寒還差很遠啦。
我心里是這么想的嗎?當然不是。
正相反,我真實的情緒是:自豪。
我之所以隱藏了自己的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是因為這符合我心中的“正確”,我是被訓練成這樣的。
但是,現在我就會比較坦蕩了。
我會說:謝謝,我也覺得自己挺有才的。
對方聽我這樣回答,是什么感覺?
是覺得我狂妄,不再喜歡我?還是覺得我很有個性,更加喜歡我?
其實,你根本無法預料到對方會作何反應。
他也許會喜歡你,更加親近你;也許會覺得你自戀,再不與你來往。
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人心是不可控。
誰也不知道,投射性認同里,會有多少種變幻組合,但我們可以猜一下。
10個人當中,可能有2個人覺得你很酷,有4個人覺得你狂妄,另外4個人壓根不在意你怎么說。
無論怎么回答,這個數據都不會有太大變化。我們假設,你真實一點,喜歡你的人會變少。
但那又怎樣?你收獲了真實啊。
試想一下,一個人喜歡你,是因為你真實,那你以后和他相處,你多自在啊。
反之,一個人喜歡你,是因為你不承認自己好,保護了他的自戀,那你以后就得一直保護他、迎合他。
你多累啊。
這樣一來,你就是在為別人而活了。
6
道理大家都懂,踐行卻不容易。
為什么我們會認為,真實地表達自我是一件很難的事?
因為,你不僅要展示自己的好,還要展示自己的不好,這的確不容易。
比如,演講焦慮。
你演講的時候很緊張,心砰砰跳,聲音顫抖,額頭冒汗……
這時,你會拼命掩飾,因為你相信,一位演講者只有穩如泰山,別人才會尊重和喜歡你。否則,別人就會嘲笑你。
再比如,不懂裝懂。
別人問到你的知識盲點,心里慌得一批,卻要極力掩飾,在言語中搶占上風,因為怕被人瞧不起。
我知道,你做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合時宜”。
畢竟,誰不想自己一世被愛,受人尊敬?
但我和你,是不同的人,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嗎?
我是這么想的:
你演講時,哪怕口若懸河,在我眼里你也只是個演講者,我對你無愛無恨。當你毫無破綻,最合時宜,我也覺得你刀槍不入,無堅不摧。
當你實事求是地承認,“抱歉,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懂”,我會驚嘆于你的勇敢,欣賞你敢于暴露自己的弱點。
這時,我也會忍不住放低姿態。同時,我覺得自己在你面前,有了一點價值。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人,在看到你真實的反應后,會開始嫌棄你,甚至不和你來往。
但你仔細想想,他們是你想要長期交往的人嗎?
為什么要在意他們的想法?為什么要挽留他們呢?
放棄這種執念吧,去和真實相遇,去和能接納你真實的人相遇。
允許你真實的人,才是支持你活出自我的人。
保護你的真實的人,才是點亮你生命的人。
來源:武志紅(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