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我們都會給自己制定一些決心和目標。但是你又能持續多久呢?一周?一個月?六個月?還是整整一年?是的……你把它們記在心里了。眼看半年即將過去,你又完成了多少呢?
你想要健康,但你無法抗拒垃圾食品。你想保持一個身材,但你卻懶得流汗。你想省錢,但你卻仍會把錢花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你想升職,但你甚至都不想去上班。
我們是因為太軟弱而無法保持動力嗎?也許是。但也許不是。你只是在履行別人強加給你的義務或期望。
當我們談論自我激勵時,我們需要談論的是“自我”。與別人無關。
如果你的父母想讓你賺更多的錢,而你又想效仿他們,你就不太可能有動力堅持到底,因為你幾乎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你不確定自己想做些什么
模糊而不具體的決心總是會在沉默中死去。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往往是我們缺乏動力的原因。如果你說你想賺更多的錢,你不能光說不做。事情不會像魔法一樣發生。
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你會感覺自己像在一條無盡的軌道上奔跑。你很容易在中途放棄,因為你從來沒有看到過指引你到達終點的標志。
你還沒有做好改變的準備
“把它留到明天吧/明天再做吧”這是缺乏動力的人典型的臺詞。
你可能想減肥很多年了,但你可能只有在發現自己會死于糖尿病時才開始鍛煉。人們總是會在自己處于懸崖邊時才會感到強烈的改變需求。
你不能就這樣順其自然
有些人甚至缺乏學習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請不要放棄。
自我激勵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在工作中,能夠激勵自己和他人會讓事情做得更好。當你遇到一項巨大而艱巨的任務時,你應該能夠激勵自己,而不是拖延,它只會讓你更難克服惰性。
在你的個人生活中,自我激勵也很重要。想想無數次當你缺乏去健身房的動力或存錢的時候。
找出你的動力所在
在這里,直接的激勵自己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是什么激勵了你。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再考慮一下你的動機。
有兩種動機:
內在的:基于對執行某項行動或任務的期望或感知的滿意來執行某項行動或任務。內在的動力包括娛樂、感興趣和挑戰。
外在的:為了獲得某種獎勵而完成一項行動或任務,包括金錢、權力和好成績。
如果你發現你的動機是外在的,試著把它融入你的目標之中。假設你的目標是保持體形,試著想想你在旅途中或你實現目標后能得到什么獎勵。
斯科特·蓋勒的4C模型
斯科特·蓋勒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心理學系的校友杰出教授,他介紹了自我激勵的4C原則,以幫助人們激勵自己。它們是:能力、結果、選擇和支持。
能力
首先問自己兩個問題: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嗎?它會起作用嗎?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更有可能自我激勵。
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常識,但卻是基于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如果你不相信你能做到,也不相信它會成功,那么做也是沒有意義的。
你仍然可以嘗試,但下一分鐘你可能會說,‘看吧?我早就告訴過你這行不通。”然后你就會放棄了。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并不重要。
結果
還有一個問題,問問你自己:值得嗎?
從你出生的那一天起,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因為你想從中得到些什么。嬰兒哭是因為他們想要食物,而孩子努力學習是因為他們想要好的成績。
當你相信自己在做有價值的工作時,你就會更有決心去做。如果你想鍛煉身體,你可能會權衡利弊。
比如你會在鍛煉后感到疲勞,但你能得到的可能是一個良好的體形和健康。你比較一下利弊,看看是否值得。一旦你相信這是值得的,你就會更多地關注它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選擇
當你有了自主權時,你會更有動力去完成手頭的任務。
想想你小時候。每天早上你醒來,然后奔向學校。你覺得“上學”怎么樣?“我得去上課了”?或者“我要去上課了”?對于前者,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成功地從學校畢業了,但可能沒有多少人會在學校找到動力,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其他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想做什么,那就做吧。如果這只是你的一個要求,你幾乎不可能感到有動力。如果你想要健康,不要認為這只是因為你的醫生告訴你這樣做。
相反,試著把那些激勵你的東西聯系起來,告訴自己健康是我的選擇。
支持
社會支持至關重要。與他人建立聯系的人會感到動力十足,更快樂。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弱點。當事情變得困難時,有人提醒我們并鼓勵我們總是好的。
如果你累了,缺乏動力,你需要有人提醒你為什么要開始。有時候你也需要有人幫助你相信自己。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互相學習。
缺乏動力,你需要有人提醒你為什么要開始。有時候你也需要有人幫助你相信自己。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