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女友最近離婚了,這令我非常吃驚。在我的印象中,她的婚姻蠻好的,家里經濟條件不錯,丈夫在創業,夫妻相互扶持。怎么會突然離婚呢?這位朋友告訴我說:“我們彼此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不一致,他出生在農村,家庭非常貧困,工作以后就覺得一定要賺錢,一定要成功。他將賺錢和成功看成是人生唯一的樂趣和目的。除了賺錢之外,他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像苦行僧一樣,他內心深處存在一種恐懼,不愿跟人交往,生活非常單調。”
她說:“李老師,您知道嗎?我家銀行賬戶上有200萬存款,我跟孩子在外面吃一頓飯,
看一場電影,他都會埋怨我們亂花錢!以我們現在的經濟情況,這點小開支算什么呢?但他就是不能忍受任何他認為不必要的花費,他覺得錢就是要存起來,錢比什么都重要。在賺錢過程中,他得到了尊嚴。除了錢他對什么事都不重視,對孩子、對我永遠是埋怨與不滿。也許是他自己內心比較自卑,我雖然耐心地和他多次溝通,但他卻沒有任何想改變的意思。”
她繼續說:“李老師,您曾經講過,如果要離婚,不要在孩子13歲到18歲之間,因為孩子正處于青春期,父母離婚對他們的影響會很大。我的女兒今年11歲,慶幸的是她已經非常懂事了,前不久女兒主動勸我離婚,她說:媽媽,你們離婚吧,我知道你過得很不開心,我也很不開心。
見到孩子這般體諒,我終于下定了決心離婚。因為文化及精神需求上的差異,我在家里跟他說話,根本說不到一起。現在我明白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性格因素,不是幾年或者十幾年的相處就能夠改變得了的!實際上我們是錯誤的結合,一開始就錯了。現在離了,反而是一種解脫!”一般來講,人的精神需求與學歷和文化水平成正比。學歷越高,夫妻生活在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高。
著名詩人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他遵照父母的意思,娶了張幼儀為妻,但是心中并不喜歡她。徐志摩是留學歐洲的才子,而張幼儀只接受了三年的基礎教育。他們在文化層次上落差太大,因此他一結婚就對張幼儀說:“你可以進徐家門,
但你不要做徐太太。”徐志摩不曾愛過她,但她也為他生了兩個孩子。更有甚者,在第二個孩子就快要出生之前,徐志摩還為了另外一個女人急急地要和張幼儀離婚,還以“西服和小腳”來比喻雙方的距離。實際上,張幼儀并未裹小腳,徐志摩這樣比喻,足可見在他心中是看輕張幼儀的。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這兩個人的心靈無法交流。
上面的兩個例子,說明夫妻之間如果心靈距離很遠,是無法匹配的。人們更容易被那些與自己思想和品位相似的人吸引,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在尋找人生伴侶時,希望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這樣容易消除彼此間的隔閡,維持長久的親密關系。
生活在溫飽線上的家庭,
因為要面對生存壓力,養育孩子,所以他們暫時顧不上別的,像個利益共同體一樣,其命運緊緊拴在了一起。比如金融危機之后,據新聞報道,在美國,原本打算離婚的家庭最后都決定不離婚了。因為離婚后,雙方均要獨自生活,更加大了經濟與生活上的壓力。一般基本生活沒有了問題,夫妻雙方在文化、精神需求上的差異就凸顯出來了,價值觀的矛盾也越發突出。因此,婚前了解對方的價值取向十分必要,為日后和諧相處打下基礎。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zhupao80/wenti/28795.html